產業速遞丨文化金融、中小微企業看這裡,新一輪福利政策來啦!

產業速遞丨文化金融、中小微企業看這裡,新一輪福利政策來啦!


這段時間以來,文化金融、中小微企業等熱詞刷屏,利好政策不斷出臺,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本週,在文化金融領域、扶持中小微企業發展等方面又有新的政策福利出臺,一起來看一看吧~

文化產業週報 第11期

(2018.11.23—2018.11.29)


曲江新區加大文化金融扶持力度

擬設立5億元新金融企業再融資基金

最近,曲江新區為加快推進文化金融示範區建設,促進區內文化金融行業全面健康發展,出臺了《曲江新區促進融資租賃行業發展實施細則》《曲江新區促進商業保理行業發展實施細則》等11項加快推進文化金融示範區建設的有關實施細則。在產業扶持方面,對新設立或新引進的新金融機構,5年內按照其稅收區級留成額以專項產業扶持資金對其進行補貼,單戶每年最高不超過1000萬元。

產業速遞丨文化金融、中小微企業看這裡,新一輪福利政策來啦!

除此之外,曲江新區還為企業開展創新金融服務提供了更加優越的支持政策。《西安曲江新區新金融企業再融資基金管理辦法》於近日出臺,擬設立5億元基金,為入區的新金融企業提供再融資支持,主要支持方式為新金融企業提供資產證券化前過橋融資和新金融企業資產證券化劣後級資金支持。對新金融企業資產證券化前的過橋資金支持,單戶單筆不超過2億元。根據資產證券化的規模,給予10%的劣後級資金支持,單筆單戶最高不超過2000萬元,資金收益率參考當期市場資金價格確定,不得低於人民銀行同期貸款基準利率。

廣州打造國際性文化產業樞紐城市

未來五年文化產業年均增長12%

11月28日,廣州通過了《廣州市關於加快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下稱《意見》),該文件是廣州出臺的首份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綜合性政策文件。《意見》提出,未來五年,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努力實現年均增長12%,

穩步提升文化產業佔全市生產總值比重;到2035年,文化產業成為全市重要的戰略性支柱產業,文化產業的綜合競爭力明顯增強,基本建成國際性文化產業樞紐城市。

產業速遞丨文化金融、中小微企業看這裡,新一輪福利政策來啦!

在具體舉措方面,《意見》提出設立廣州市本級財政文化產業專項資金。提出重點引進扶持文化創意、文化旅遊、文化會展、影視傳媒、文化裝備、文化外貿等領域的複合型產業領軍人才。同時,引進樞紐型文化企業,加大樞紐型、核心型總部文化企業引進力度,提出壯大骨幹文化企業,打造在全國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百億級骨幹文化企業。

《2018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發佈

揭曉行業10大核心發現

11月28日,《2018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在第六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上發佈。據《報告》統計, 2018年,視聽行業市場規模預計2016.8億,同比增長39%;網絡視頻付費用戶比例達53%,同比增長23.8%;網絡視聽各領域規模持續增加,網絡視頻已成為網絡娛樂產業的核心支柱,行業整體呈現蓬勃發展趨勢。

產業速遞丨文化金融、中小微企業看這裡,新一輪福利政策來啦!


《報告》提出中國網絡視聽十大發現:用戶規模持續增加,行業蓬勃發展;內容付費收入顯著提升,頭部視頻平臺優勢凸顯;網生內容走向精品化,優質市場環境形成中;手機成首選,智能電視受歡迎;近半數網絡視頻用戶不再接觸傳統媒體;網絡視聽內容成剛需,80後成主力軍;用戶喜好差異化明顯,圈層消費正形成;總體預期樂觀,結構格局被看好;短視頻商業價值被看好,政策導向指引內容升級;人工智能算法將優化視聽產品製播流程。

文化和旅遊部、財政部聯合發佈《指導意見》

助力文化領域PPP模式發展

11月23日,據文化和旅遊部網站消息,文化和旅遊部與財政部聯合發佈《關於在文化領域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助力深化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創新文化供給機制,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文化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

產業速遞丨文化金融、中小微企業看這裡,新一輪福利政策來啦!

在文化領域PPP模式的推廣領域方面,鼓勵社會需求穩定、具有可經營性、能夠實現按效付費、公共屬性較強的文化項目採用PPP模式。重點包括但不限於具有一定收益性的文化產業集聚發展、特色文化傳承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以及促進文化和旅遊、農業、科技、體育、健康等領域深度融合發展的文化項目。

四部門印發《行動計劃》

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

11月2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和國資委日前印發《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三年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鼓勵大中小企業創新組織模式、重構創新模式、變革生產模式、優化商業模式,進一步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

產業速遞丨文化金融、中小微企業看這裡,新一輪福利政策來啦!

《行動計劃》提出,將用三年時間,總結推廣一批融通發展模式,引領製造業融通發展邁上新臺階;支持不少於50個實體園區打造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特色載體;培育60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和一批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到2021年,形成大企業帶動中小企業發展,中小企業為大企業注入活力的融通發展新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