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是国粹,为什么有人说只有少数知识分子喜欢京剧?对此你怎么看?

陈相因631


京剧是国粹没错,但是对于“只有少数知识分子喜欢京剧”这样的话不敢苟同!因为熟悉我的读者都知道,我可不是什么“少数知识分子”,但我也喜欢京剧啊!



我想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应该是个外行,因为京剧近些年虽然衰落了,但并不是没人看,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家,大都喜欢听听京剧,尤其是样板戏,经历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人,应该都很喜欢听样板戏。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呢?我大胆的猜测下,大概是现在有些人觉得京剧就像是阳春白雪样,尤其是唱的是湖广话,不是标准的普通话,一般人听不懂,而现在的年轻人又很少喜欢京剧的,所以才会有此疑问吧!


前几天答了个“京剧是否在衰落”的问题,我在那个回答里就写过,京剧之所以衰落的原因,并不是它的唱法或表达方式出了问题,而是相比于京剧传播的东西而言,那些东西有了更好的载体去传播(电视剧、电影、网络等),而且后者的体验感要比京剧好,所以人们才会越来越少听京剧。

听的人越少,也就显得这种东西特别小众,而这种小众的东西又被奉为国粹,所以才会给人那样的误解:喜欢听京剧的人,大部分都是很有知识涵养的。因为这样才能听得懂,而且还显得很有品味。
我觉得京剧其实是很好懂的,它有一种魅力,只要认真去了解,就一定会被其吸引,成为京剧的忠实戏迷。而想要听得懂京剧,那就要多看、多听,时间久了自然也就能听得懂京剧的语言了。


魏青衣


现在的国粹好多呀,眼花缭乱的!

京剧是以北京为中心的一个曲种,在帝都就能

成为国粹吗?

在陕西,他干不过秦腔,在河南,他比不上豫剧。每个省份都有各自地域的戏曲,要按喜欢戏曲的人数占省份总人口同一比例计算的话,京剧还真比不过人口大省。广东,山东,河南,四川,江苏是人口最多的前五,我相信粤剧,山东梆子,豫剧,川剧,扬剧在当地的传播绝对超过京剧。京剧应该和其它曲种一样,辐射范围走不出北京郊区。

在世界范围内有影响的被称为国粹才名副其实,清朝皇室喜欢就成为国粹啦,和其它两项国粹中医,武术比较,好像京剧级别不够吧!

再说受众群体,清朝那些人喜欢京剧,提笼架鸟没事干的,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中,能够坐着来静静欣赏的人本就不多,知识分子坐在其中的更不多,退休的老北京和铁血票友才是看京剧的主流。

京剧就是一个戏曲种类,唱念做打是所有戏曲的特征,大家一样一样的。

京剧,秦腔,豫剧,粤剧服饰,你喜欢那个?






华州区皮影协会


我看大家这么多回答,总觉得有点没切中要害,其实回答这个问答,京剧界的人最好、可能比较准确。我想抖胆地回答一下,供大家笑话。

一:麻雀变凤凰的腾飞。乾隆年代,皇帝几下江南,在昆山、无锡的发现,虽为民间之曲,合口味喜欢,加之乾隆祝寿,有了徽班进京,有四大班子,特色为:三庆班的轴子,四喜班的曲子,和春班的把子,春台班的孩子誉满京城,三庆班进京祝寿最早。皇帝都喜庆了,不红都不行!一直成了皇家庆典必有。

二:京城大户身份象征。一桃(文玩核桃),二鸟(笼中之鸟),三黄(京剧二黄),四伶(京剧女伶)等等,都是有钱人玩的东西。

三:小圈子交际需要。京剧埸所可大可小,只要你有钱就请得起,也不注定时间,有钱任性就行,这样这出现了票友(粉丝),名伶身价就贵了,还出现了包养名伶,也就是二奶,任何时候大多数为穷人,你玩得起吗?恐怕穷人苦于生计,连想都不能想呢,更谈不上玩票了。

四:大户人家有讲究。皇宫穷人进不了,富家穷人也进不了,衣冠不整,一身气味,不成少数人才能享受,并不奇怪吧。

五:京剧唱腔不一般。当今说属高雅艺术,穷人为急性子,生活愁死人,一句唱半天,不喜欢。皇帝喜欢过,富人喜欢过,有权人还在喜欢,不成国粹也难啊!


只看风景吗


这种回答是不对的。京剧不只是知识分子喜欢,它涵盖的人群非常广。有有文化的大教授,大艺术家,大文学家,大科学家。也有平头百姓,车贩走卒。

昆曲作为中国传承几百年的优秀剧种,当时被称为雅部。满清时候作为雅部的昆曲和作为京剧前身的花部乱弹,在争夺民众的欣赏人群中花部胜出,原因就是因为花部比较接近于大众。实际上一种戏曲越接近越大众,越有生命力,它是从大众中来到大众中去。还有就是戏曲中的票友现象,没有群众的参与,没有基层老百姓的喜爱,它的生命力是不会长的。

就如今天,京剧虽然成了这种窘迫的样子。但是还因为它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所以,在老百姓当中还是有一定的关注度的。大家时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在公园里有很多喜欢京剧的票友在那里演唱,大家围着看。这就是京剧的群众基础,没有这个群众基础京剧也就完了。只有少数的什么专家文化人喜欢,那是不现实的,因为关在笼子里或者圈在一个小圈子里的艺术,从来没有生命力。那是温室长出的花,不会繁荣的。

就如有人就提出这样的说法,说今天的豫剧比京剧繁荣。我也不反对他这样讲,因为豫剧现在就是面对河南广大的农村民众,群众基础非常的厚实。而京剧现在到是曲高和寡,越来越雅往雅上靠,在重走昆曲的路,这样不但不能使它发展不能繁荣,反而越来越使它窒息。

实际京剧没有必要把它看的那么雅它就是一种玩意儿,京剧的关键也是看角儿的玩意儿。当然二三十年代的一些大师们,用一些文学大师写的本子,增加了京剧的文学性。但是,京剧的本质就是角儿的艺术,如果没有好角儿,脱离了这个京剧最关键的点,京剧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荷露团珠


如果,老是抱着这样一个是国粹产生优越感,可能就不是正确对待一个事物的发展规律。

怎么改?第一代是梅兰芳先生时代,也是他完成了京剧的产生、发展。第二代就是现代京剧。在这两个京剧的基础上再改进,我以为没有什不行。

如果好好研究,群策群力,没有前进不了的事情。

把不好的去掉,吸收传统优秀的东西,再发展新的东西,听的人、喜欢的人应该会多起来的。

比如说,老京剧一个台词,年轻人听还听不懂;一个腔调拖音古里古怪;一个唱腔音老气横秋之感觉,你说谁还愿意接受这些东西?!

我又认为,任何事情不要老是认为自己的东西,如何如何好,应该调查民意才是正确对待事物的方式方法。

艺术与欣赏者的关系,是鱼水情的关系。有艺术家没有观众,艺术自然没有了。怎么样的使国粹良好发展下去,是京剧艺术家的课题。

凡事要思进取,才是艺术发展命脉!

不要离不开:博大精深这句话。这句话,就是骄傲自满的语言。

现代京剧就比传统京剧好听多了。这就是在传统基础上进行改良后的产物,唱腔气势磅礴、有力。明快干脆利落。在故事上也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

在这个基础上,又进行再改良,效果可能会更好。


石千石


京剧现在有些尴尬,被奉为国粹,在国家媒介中地位很高,但却不太受年轻人的喜爱,从学校里的学生,到社会上的年轻人,主动欣赏京剧的很少。

是京剧缺少艺术性吗?是京剧的唱腔不优美吗?恐怕并非如此。李谷一的通俗歌曲京剧腔,李玉刚的京剧通俗唱,都受到了包括年轻人在内的热烈欢迎,但是,正宗的京剧却依然没有太大的变化,不温不火的。

京剧有着其独特的美,无论是唱腔、舞蹈、扮相、还是道白,都有自己的的节奏和旋律,因此吸引了不少追求者。但是,现在的京剧走的都是大学校的综合的路子,京剧人的僵化思维使得它很少创新,思路比江青时代还要僵化。这几个因素导致了京剧始终摆脱不了其小众的地位。

事实上,京剧才是真正的艺术。京剧大家往往并不是那种十全十美的人,而是有各种特点的人。马连良吐字不准,杨宝森略显沙哑,李世济音域狭窄,张火定声音不亮,但这些本应当是不足的地方,硬是被大师们艺术加工成为了特点。这就是京剧特殊的地方。

这与丑星们的表演有共通的地方,它使得人们不再专注于漂亮的外表或者华丽的嗓音,而将关注点放到整体演出上来。京剧就是引导人们发觉美的一种艺术。可惜的是,现在的京剧这方面的传统有些淡漠了,同质化的味道越来越浓,是以新的爱好者只有“知识分子”才能欣赏了。


追求一句中的



赤色铁卫军




题主这个问题就是伪命题,喜欢京剧的农民阶层并不少。但是为什么京剧没落?我认为:

其一是人们的心态。现在的社会并不动荡,但是人心浮躁。像一些人喜欢说唱摇滚一样,这些音乐充满激情!顺应当今社会发展形式。现在不仅仅是京剧没落,所有慢形态的音乐形式包括任何慢形态的东西受人待见的并不多。尤其是京剧青衣行当,男旦很大一部分戏都是慢板、原板。特别慢,其受众面在京剧里应该是最少的。

其二,现在的一些所谓的“艺术家”根本不研究“活”传统的唱念做打都做不到,别说发展了。最基本的传承都看不见,为名为利。这也是现在社会里各行各业问题所在。以前也注重名利,但是有名有利的人能耐都在那摆着…现在呢?甚至说各剧种没落的时候豫剧出来一个金不换,就连不听戏不看戏的人知道金不换的也大有人在。其表演方式并不新颖,但是怹的“活”既迎合市场,符合大众口味。但是又不失牛得草先生的传统!京剧有一个能比的吗?打个比方,厨子自己做的饭都觉得卖相不好,味道不行。还拿出来卖?有人卖?不仅成品不好,就是削土豆皮都削不干净,谁来买?谁来吃呢?

其三票友太过于苛刻,总认为京剧是国粹就比其他艺术形式强,虽说京剧比音乐确实难,但是在受众面上那京剧那点影响力不值一提,而且对外宣传的京剧艺人总是被“票友”全盘否认。于魁智白开水,王佩瑜雌音重的不得了,但是于魁智的白开水不正是其特点?个人感觉于先生唱的一些流水板已超前人。声音不厚重,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这是一些先生根本比不了的。王佩瑜的雌音我感觉还能接受,总把现在的京剧和艺人和民国时候比,不用厚古薄今。

其四我认为也有历史原因…十年动荡的导火索不是京剧,但是点火的那根火柴可是马周二位先生的海瑞。样板戏推动了京剧的一个高潮,也是低谷所在。一大批立宗开派的人物在那个年代去世,像马连良先生,周信芳先生。裘盛戎先生…也给京剧后辈遗留下隐患,对外不行对内行。裘先生的亲传弟子。某著名花脸艺术家。


山人自有妙计v


此一时彼一时。

过去中国没有电影,没有电视,没有手机,京剧就是艺术表演的最高镜界了,叫国粹没错儿。

现在,电视,电影,手机,互联网什么都有,京剧也就一些老年人看。

这也是历史的必然。

过去的国粹,不是现在的国粹,现在的国粹,也不是未来的国粹。就像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国学,但不是现代我们的国学。

人要与时具进,国粹,也要与时具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