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是國粹,為什麼有人說只有少數知識分子喜歡京劇?對此你怎麼看?

陳相因631


京劇是國粹沒錯,但是對於“只有少數知識分子喜歡京劇”這樣的話不敢苟同!因為熟悉我的讀者都知道,我可不是什麼“少數知識分子”,但我也喜歡京劇啊!



我想提出這個問題的人,應該是個外行,因為京劇近些年雖然衰落了,但並不是沒人看,很多上了年紀的老人家,大都喜歡聽聽京劇,尤其是樣板戲,經歷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老人,應該都很喜歡聽樣板戲。

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疑問呢?我大膽的猜測下,大概是現在有些人覺得京劇就像是陽春白雪樣,尤其是唱的是湖廣話,不是標準的普通話,一般人聽不懂,而現在的年輕人又很少喜歡京劇的,所以才會有此疑問吧!


前幾天答了個“京劇是否在衰落”的問題,我在那個回答裡就寫過,京劇之所以衰落的原因,並不是它的唱法或表達方式出了問題,而是相比於京劇傳播的東西而言,那些東西有了更好的載體去傳播(電視劇、電影、網絡等),而且後者的體驗感要比京劇好,所以人們才會越來越少聽京劇。

聽的人越少,也就顯得這種東西特別小眾,而這種小眾的東西又被奉為國粹,所以才會給人那樣的誤解:喜歡聽京劇的人,大部分都是很有知識涵養的。因為這樣才能聽得懂,而且還顯得很有品味。
我覺得京劇其實是很好懂的,它有一種魅力,只要認真去了解,就一定會被其吸引,成為京劇的忠實戲迷。而想要聽得懂京劇,那就要多看、多聽,時間久了自然也就能聽得懂京劇的語言了。


魏青衣


現在的國粹好多呀,眼花繚亂的!

京劇是以北京為中心的一個曲種,在帝都就能

成為國粹嗎?

在陝西,他幹不過秦腔,在河南,他比不上豫劇。每個省份都有各自地域的戲曲,要按喜歡戲曲的人數佔省份總人口同一比例計算的話,京劇還真比不過人口大省。廣東,山東,河南,四川,江蘇是人口最多的前五,我相信粵劇,山東梆子,豫劇,川劇,揚劇在當地的傳播絕對超過京劇。京劇應該和其它曲種一樣,輻射範圍走不出北京郊區。

在世界範圍內有影響的被稱為國粹才名副其實,清朝皇室喜歡就成為國粹啦,和其它兩項國粹中醫,武術比較,好像京劇級別不夠吧!

再說受眾群體,清朝那些人喜歡京劇,提籠架鳥沒事幹的,在當今快節奏的社會環境中,能夠坐著來靜靜欣賞的人本就不多,知識分子坐在其中的更不多,退休的老北京和鐵血票友才是看京劇的主流。

京劇就是一個戲曲種類,唱唸做打是所有戲曲的特徵,大家一樣一樣的。

京劇,秦腔,豫劇,粵劇服飾,你喜歡那個?






華州區皮影協會


我看大家這麼多回答,總覺得有點沒切中要害,其實回答這個問答,京劇界的人最好、可能比較準確。我想抖膽地回答一下,供大家笑話。

一:麻雀變鳳凰的騰飛。乾隆年代,皇帝幾下江南,在崑山、無錫的發現,雖為民間之曲,合口味喜歡,加之乾隆祝壽,有了徽班進京,有四大班子,特色為:三慶班的軸子,四喜班的曲子,和春班的把子,春臺班的孩子譽滿京城,三慶班進京祝壽最早。皇帝都喜慶了,不紅都不行!一直成了皇家慶典必有。

二:京城大戶身份象徵。一桃(文玩核桃),二鳥(籠中之鳥),三黃(京劇二黃),四伶(京劇女伶)等等,都是有錢人玩的東西。

三:小圈子交際需要。京劇埸所可大可小,只要你有錢就請得起,也不註定時間,有錢任性就行,這樣這出現了票友(粉絲),名伶身價就貴了,還出現了包養名伶,也就是二奶,任何時候大多數為窮人,你玩得起嗎?恐怕窮人苦於生計,連想都不能想呢,更談不上玩票了。

四:大戶人家有講究。皇宮窮人進不了,富家窮人也進不了,衣冠不整,一身氣味,不成少數人才能享受,並不奇怪吧。

五:京劇唱腔不一般。當今說屬高雅藝術,窮人為急性子,生活愁死人,一句唱半天,不喜歡。皇帝喜歡過,富人喜歡過,有權人還在喜歡,不成國粹也難啊!


只看風景嗎


這種回答是不對的。京劇不只是知識分子喜歡,它涵蓋的人群非常廣。有有文化的大教授,大藝術家,大文學家,大科學家。也有平頭百姓,車販走卒。

崑曲作為中國傳承幾百年的優秀劇種,當時被稱為雅部。滿清時候作為雅部的崑曲和作為京劇前身的花部亂彈,在爭奪民眾的欣賞人群中花部勝出,原因就是因為花部比較接近於大眾。實際上一種戲曲越接近越大眾,越有生命力,它是從大眾中來到大眾中去。還有就是戲曲中的票友現象,沒有群眾的參與,沒有基層老百姓的喜愛,它的生命力是不會長的。

就如今天,京劇雖然成了這種窘迫的樣子。但是還因為它有一定的群眾基礎,所以,在老百姓當中還是有一定的關注度的。大家時常看到這樣的情況,在公園裡有很多喜歡京劇的票友在那裡演唱,大家圍著看。這就是京劇的群眾基礎,沒有這個群眾基礎京劇也就完了。只有少數的什麼專家文化人喜歡,那是不現實的,因為關在籠子裡或者圈在一個小圈子裡的藝術,從來沒有生命力。那是溫室長出的花,不會繁榮的。

就如有人就提出這樣的說法,說今天的豫劇比京劇繁榮。我也不反對他這樣講,因為豫劇現在就是面對河南廣大的農村民眾,群眾基礎非常的厚實。而京劇現在到是曲高和寡,越來越雅往雅上靠,在重走崑曲的路,這樣不但不能使它發展不能繁榮,反而越來越使它窒息。

實際京劇沒有必要把它看的那麼雅它就是一種玩意兒,京劇的關鍵也是看角兒的玩意兒。當然二三十年代的一些大師們,用一些文學大師寫的本子,增加了京劇的文學性。但是,京劇的本質就是角兒的藝術,如果沒有好角兒,脫離了這個京劇最關鍵的點,京劇離滅亡也就不遠了。


荷露團珠


如果,老是抱著這樣一個是國粹產生優越感,可能就不是正確對待一個事物的發展規律。

怎麼改?第一代是梅蘭芳先生時代,也是他完成了京劇的產生、發展。第二代就是現代京劇。在這兩個京劇的基礎上再改進,我以為沒有什不行。

如果好好研究,群策群力,沒有前進不了的事情。

把不好的去掉,吸收傳統優秀的東西,再發展新的東西,聽的人、喜歡的人應該會多起來的。

比如說,老京劇一個臺詞,年輕人聽還聽不懂;一個腔調拖音古里古怪;一個唱腔音老氣橫秋之感覺,你說誰還願意接受這些東西?!

我又認為,任何事情不要老是認為自己的東西,如何如何好,應該調查民意才是正確對待事物的方式方法。

藝術與欣賞者的關係,是魚水情的關係。有藝術家沒有觀眾,藝術自然沒有了。怎麼樣的使國粹良好發展下去,是京劇藝術家的課題。

凡事要思進取,才是藝術發展命脈!

不要離不開:博大精深這句話。這句話,就是驕傲自滿的語言。

現代京劇就比傳統京劇好聽多了。這就是在傳統基礎上進行改良後的產物,唱腔氣勢磅礴、有力。明快乾脆利落。在故事上也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

在這個基礎上,又進行再改良,效果可能會更好。


石千石


京劇現在有些尷尬,被奉為國粹,在國家媒介中地位很高,但卻不太受年輕人的喜愛,從學校裡的學生,到社會上的年輕人,主動欣賞京劇的很少。

是京劇缺少藝術性嗎?是京劇的唱腔不優美嗎?恐怕並非如此。李谷一的通俗歌曲京劇腔,李玉剛的京劇通俗唱,都受到了包括年輕人在內的熱烈歡迎,但是,正宗的京劇卻依然沒有太大的變化,不溫不火的。

京劇有著其獨特的美,無論是唱腔、舞蹈、扮相、還是道白,都有自己的的節奏和旋律,因此吸引了不少追求者。但是,現在的京劇走的都是大學校的綜合的路子,京劇人的僵化思維使得它很少創新,思路比江青時代還要僵化。這幾個因素導致了京劇始終擺脫不了其小眾的地位。

事實上,京劇才是真正的藝術。京劇大家往往並不是那種十全十美的人,而是有各種特點的人。馬連良吐字不準,楊寶森略顯沙啞,李世濟音域狹窄,張火定聲音不亮,但這些本應當是不足的地方,硬是被大師們藝術加工成為了特點。這就是京劇特殊的地方。

這與醜星們的表演有共通的地方,它使得人們不再專注於漂亮的外表或者華麗的嗓音,而將關注點放到整體演出上來。京劇就是引導人們發覺美的一種藝術。可惜的是,現在的京劇這方面的傳統有些淡漠了,同質化的味道越來越濃,是以新的愛好者只有“知識分子”才能欣賞了。


追求一句中的



赤色鐵衛軍




題主這個問題就是偽命題,喜歡京劇的農民階層並不少。但是為什麼京劇沒落?我認為:

其一是人們的心態。現在的社會並不動盪,但是人心浮躁。像一些人喜歡說唱搖滾一樣,這些音樂充滿激情!順應當今社會發展形式。現在不僅僅是京劇沒落,所有慢形態的音樂形式包括任何慢形態的東西受人待見的並不多。尤其是京劇青衣行當,男旦很大一部分戲都是慢板、原板。特別慢,其受眾面在京劇裡應該是最少的。

其二,現在的一些所謂的“藝術家”根本不研究“活”傳統的唱唸做打都做不到,別說發展了。最基本的傳承都看不見,為名為利。這也是現在社會里各行各業問題所在。以前也注重名利,但是有名有利的人能耐都在那擺著…現在呢?甚至說各劇種沒落的時候豫劇出來一個金不換,就連不聽戲不看戲的人知道金不換的也大有人在。其表演方式並不新穎,但是怹的“活”既迎合市場,符合大眾口味。但是又不失牛得草先生的傳統!京劇有一個能比的嗎?打個比方,廚子自己做的飯都覺得賣相不好,味道不行。還拿出來賣?有人賣?不僅成品不好,就是削土豆皮都削不乾淨,誰來買?誰來吃呢?

其三票友太過於苛刻,總認為京劇是國粹就比其他藝術形式強,雖說京劇比音樂確實難,但是在受眾面上那京劇那點影響力不值一提,而且對外宣傳的京劇藝人總是被“票友”全盤否認。於魁智白開水,王佩瑜雌音重的不得了,但是於魁智的白開水不正是其特點?個人感覺於先生唱的一些流水板已超前人。聲音不厚重,乾淨利落,不拖泥帶水。這是一些先生根本比不了的。王佩瑜的雌音我感覺還能接受,總把現在的京劇和藝人和民國時候比,不用厚古薄今。

其四我認為也有歷史原因…十年動盪的導火索不是京劇,但是點火的那根火柴可是馬週二位先生的海瑞。樣板戲推動了京劇的一個高潮,也是低谷所在。一大批立宗開派的人物在那個年代去世,像馬連良先生,周信芳先生。裘盛戎先生…也給京劇後輩遺留下隱患,對外不行對內行。裘先生的親傳弟子。某著名花臉藝術家。


山人自有妙計v


此一時彼一時。

過去中國沒有電影,沒有電視,沒有手機,京劇就是藝術表演的最高鏡界了,叫國粹沒錯兒。

現在,電視,電影,手機,互聯網什麼都有,京劇也就一些老年人看。

這也是歷史的必然。

過去的國粹,不是現在的國粹,現在的國粹,也不是未來的國粹。就像儒家思想,是封建社會的國學,但不是現代我們的國學。

人要與時具進,國粹,也要與時具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