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震局:美國阿拉斯加7.2級地震對我國無直接影響

新京報快訊(記者 周依)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北京時間2018年12月1日1時29分,在美國阿拉斯加(北緯61.35度,西經150.06度)發生7.2級地震,震源深度40千米。今天(12月1日)下午,記者在中國地震臺網中心舉辦的情況通報會上獲悉,此次地震“不會對我國產生直接影響”。

中国地震局:美国阿拉斯加7.2级地震对我国无直接影响

國家地震臺網官方微博“中國地震臺網速報”發佈的安克雷奇市震後照片,部分道路受損嚴重。來源:中國地震臺網速報

是該地37年來最嚴重地震,尚無人員傷亡報告

據介紹,這次地震是阿拉斯加37年來最嚴重的一次地震。震源深度40km,但仍屬淺源地震,地震的破壞較為強烈。距震中最近城市安克雷奇大面積停電,大量房屋受到破壞,道路和橋樑受損,水管斷裂,石油管道、3個機場關閉,當地100所學校全部關閉。阿拉斯加地區2家醫院受損。美國有線電視新聞(CNN)的部分頻道停播。目前尚沒有人員傷亡報告。

地震發生後,安克雷奇市緊急管理部門督促人們尋找庇護所,警告Kodiak群島上6000名居民前往高地進行避難。安克雷奇會議中心已作為緊急避難所開放。阿拉斯加政府地震後立刻發佈了海嘯預警,在檢查完水下滑坡確定沒有威脅後取消。

據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監測,截至12月1日10時,共記錄到餘震78次,至少發生了8次強餘震,其中4.0~4.9級地震9次,5.0~5.9級地震3次,最大餘震為5.8級。

地區曾發生全球第二大地震,過去一百年有6級以上地震14次

據瞭解,該地區歷史強震較為活躍。1900年以來,震中附近300千米範圍內共發生7級以上地震14次,最大地震為1964年3月28日在阿拉斯加威廉王子灣地區發生的9.2級地震,造成139人死亡,是美國曆史上記錄最強烈的地震,是有記錄以來全球第二大地震。此外在2018年1月23日,在阿拉斯加灣發生8.0級地震,距離此次地震約580千米。

據美國USGS地震災害計劃及其合作伙伴的監測和報告,過去的一個世紀中,在此次震中150千米範圍內發生了14次6級以上地震。

此外,今天的通報會還對今年11月26日我國臺灣海峽6.2級地震情況進行了回顧。據介紹,該地震同樣發生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對中國大陸地震活動影響不明顯。該地震後很短時間內,部分民眾的手機APP在地震橫波傳播到陸地前,提前約幾秒至十幾秒收到了地震預警信息。

追問:

這次美國阿拉斯加7.2級地震的成因是什麼?

據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副主任劉桂萍介紹,從大的背景上看,該地區地震多發主要是由於處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而環太平洋地震帶地震集中的原因,是由於太平洋板塊在逐漸生成、向兩邊推擠,在周邊板塊交界處進行消解,在附近就會造成強烈的構造運動和變形,而構造運動一定比例的能量是以地震方式來釋放的。該地區位於北美板塊上,海洋板塊不斷俯衝就會造成構造形變,產生地震。

同時她提到,具體到這次地震,成因還是比較複雜的,“要根據具體構造形狀、產生形變的方式才能分析出來”。

為何發佈海嘯預警又撤銷?後續會否引發海嘯?

劉桂萍介紹,發佈海嘯預警是根據海嘯發生的一般條件來確定,比如發生在海洋裡的地震震級達6.5級以上,一般就會發布預警。而具體到每一次地震,並不是每個達到預警指標的地震都會引發海嘯。這次7.2級地震不具備產生海嘯的有利條件,可以說不會引發海嘯。

會否對我國地震活動產生影響?

劉桂萍介紹,據相關統計研究結果,這次地震對中國的地震活動不會產生直接影響,“我們把歷史上阿拉斯加地區發生的14次地震進行了統計,在這些地震之後,我國的地震活動沒有表現出明顯的異常”。

她介紹,地震間的相互影響與距離、震級和構造等幾個因素有關,這次地震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北段,而我國除臺灣以外,距離環太平洋地震帶都相對較遠,同時我國和當地的直接距離也較遠,此外這次地震震級也相對較小,“根據以往計算結果,7級地震在幾百公里外造成的影響較小”。

今年以來全球地震水平如何?有何特點?

據介紹,2018年以來,全球範圍統計,共發生7級以上地震15次,略低於18次的年均活動水平,其中包括2次8級地震。

今年,全球的7級地震在時間上分佈很不均勻,主要集中在年初和8月之後,8月以來共發生7級以上地震10次。在空間上,今年全球的7級地震主要發生在環太平洋地震帶西南段和北段。

校對 郭利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