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以“363”工程為抓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上海以“363”工程为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11月29日,市政府舉行新聞發佈會,市農業農村委主任張國坤介紹了新出臺的《上海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和《上海市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方案(2018-2022年)》。明確上海以推進“三園”工程、實施六大行動計劃、落實三大保障機制為抓手,促進農村全面進步、農業全面升級、農民全面發展,以此奠定與邁向卓越全球城市相適應的現代化鄉村的基礎,努力走在鄉村振興前列,為全國做出示範。

抓規劃編制與落地

市發改委、市農委牽頭編制的《上海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上海市鄉村振興實施方案(2018-2022年)》已經市委常委會審議通過。

重點解決村莊空間佈局散、規模小、風貌不協調問題。8月下旬,《村莊規劃編制導則》和《郊野鄉村風貌規劃設計導則》已完成,明確分階段、有重點地落實村莊規劃編制工作,到2019年實現全覆蓋。

完成糧食生產功能區、蔬菜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三區”劃定,做到規劃既落圖、又落地,全面納入國土“大機”管控。

抓政策頂層設計

明確今年要制定推進鄉村振興“1+19”配套文件。目前,14個政策文件已經或即將出臺,6個政策文件正在徵求意見。對涉農財政政策作了重大調整,制定出臺《關於本市建立健全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的實施意見》,重在打破原來“九龍治水”傳統體制,改變涉農資金分散的現狀;進一步激活農民閒置房屋“沉睡的資源”,制定出臺了《促進鄉村民宿發展的指導意見》;加大對農業農村用地政策頂層設計,回應基層幹群期盼;調整完善新一輪農村幫扶政策,全市將籌措幫扶資金不少於50億元,幫助經濟相對薄弱的純農地區建設一批產業“造血”項目;以提高農民收入為導向,對農民職業培訓政策作深化完善。

抓實踐探索

加大農村土地流轉力度,預計今年底,本市農村承包地流轉率可達80%;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地產綠色農產品率已由2016年的4%提高到目前的13%,預計2022年將提高到30%;持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全市已評定美麗鄉村示範村62個,到年底將達75個,到2022年達到200個;啟動鄉村振興示範村試點工作,確定9個村列入首批創建單位;制定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實施方案(2018-2020年)。

上海以“363”工程为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90個鄉村振興示範村和200個美麗鄉村示範村建設將在2022年之前完成

農民日報:上海推進“三園”工程建設,也就是“美麗家園”“綠色田園”“幸福樂園”,您能不能介紹一下推進“三園”工程以後,上海農業農村現代化和農民增收將會有怎樣的變化?

張國坤(市農業農村委主任):在農業、農村、農民的政策當中,我們梳理的文件有100多項,所以要思考如何濃縮成讓大家耳熟能詳的,又能夠有一個一以貫之的,能長期實施的政策。目前,“美麗家園”、“綠色田園”和“幸福樂園”三大工程已經過市委常委會審議通過。

建設“美麗家園”

核心:全面提升農村的環境

目標:實現農村的現代化

兩大行動計劃:

一是實施“十百千”行動計劃,到2022年,全市建設90個鄉村振興示範村,建設200個美麗鄉村示範村,實現1577個行政村人居環境整治全覆蓋,形成一批可推廣、可示範的鄉村建設和發展模式。鄉村振興示範村是按照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治理有效、鄉風文明到生活富裕的全過程,美麗鄉村示範村是人居環境改造的項目內容,相對鄉村振興示範村來講,指標體系有不同。

二是實施農居相對集中行動計劃,進一步完善支持政策,創新安置方式,繼續加大推進農民向城鎮集中居住的力度;在加快編制各類農村規劃的同時,積極推進村落散戶向保留村平移集中居住。

建設“綠色田園”

核心:全面實現農業的提質增效

目標:實現農業的現代化

兩大行動計劃:

一是實施都市現代綠色農業發展行動計劃,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制度體系,全面提升農業綠色生產技術和設施裝備水平。到2022年,農田化肥、農藥施用量分別下降21%和20%,地產農產品綠色食品認證率達到30%,農業組織化率達到90%,力爭在都市現代綠色農業發展方面發揮領頭羊的作用。

二是實施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構建行動計劃,完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制度體系,構建地產綠色農產品產銷平臺,創新經營模式,推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到2022年,做強做大20個農產品知名品牌。

建設“幸福樂園”

核心:全面促進農民的持續增收

目標:實現鄉村治理的現代化

兩大行動計劃:

一是實施農民長效增收行動計劃,有針對性對農民開展培訓,促進農民非農就業,加快培育職業農民;發展新型集體經濟,增加財產性收入;加強農村綜合幫扶,拓寬增收渠道,確保農民收入增幅高於城鎮居民收入增幅和GDP增速。

二是實施農民美好生活提升行動計劃,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完善農村公共服務設施佈局,提升養老、醫療、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務能力,加強和創新鄉村治理,打造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善治鄉村,不斷提高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落實三大保障機制

一是責任機制。各涉農區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責任主體,黨政主要領導是第一責任人。要確定年度任務清單,落實責任單位和責任人,明確時間節點,有序推進鄉村振興工作。

二是督查機制。市加大對各涉農區鄉村振興工作的督查力度,督查情況向市委、市政府專題彙報,向各有關區通報,並適時向社會公佈。三是考評機制。每年度委託第三方對各涉農區推進鄉村振興工作的情況進行考評,對考評末檔的區進行約談。

上海以“363”工程为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讓優質農產品賣出一個好價錢

東方城鄉報:今年6月,上海出臺了《都市現代綠色農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請問通過三年的發展,上海在增加綠色農產品供應方面有什麼計劃和目標?

馮志勇(市農業農村委副主任):增加綠色農產品供應,主要在兩大環節下功夫,一個是生產環節,一個是經營環節。生產環節就是生產出更多的綠色農產品,滿足市民消費升級的需求;經營環節就是通過多途徑樹立綠色農產品的品牌,讓更多的市民認識、瞭解和消費綠色農產品,讓優質農產品賣出一個好價錢,推動都市現代綠色農業持續發展。

在具體計劃和目標方面,一個是提升地產農產品的綠色食品認證率,我們的計劃是到2020年底達到20%,通過綠色食品認證率的不斷提高,實現從“無公害生產”向“綠色生產”的飛躍,增強綠色農產品的供給能力。

另一個是以綠色農產品為基礎,制定品牌農產品評價標準,建立上海農產品知名品牌目錄制度。搭建平臺,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品牌農產品營銷體系,開展形式多樣的農產品品牌推介展示和直銷活動,培育一批區域特色明顯,市場知名度高,發展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和企業品牌。如我們為了推動從“賣稻穀”轉向“賣大米”,舉辦了優質大米推介活動;通過舉辦中國農民豐收節、馬陸葡萄節、松江梨文化節、華亭哈密瓜等農事節慶活動,向市民推介優質農產品;通過舉辦“您心目中最喜愛的上海草莓”、“市民最愛西瓜”、“番茄品鑑會”等評優活動,拓展地產蔬菜水果等特色品牌農產品的產銷對接,我們將努力使這些活動更有組織性、更有系統性,讓市民對優質綠色農產品有感受度,有獲得感。

上海以“363”工程为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必須更加依靠科技打造的新引擎,實現創新驅動內生增長

解放日報:科技創新是上海非常大的優勢,請問科技能否作為一個新的引擎引領和支撐上海綠色農業的發展,保障和豐富上海的“菜籃子”“米袋子”“果盤子”?

葉軍平(市農業農村委副主任):我們正在進入結構升級、方式轉變、動力轉換的新時期,我們必須更加依靠科技打造的新引擎,實現創新驅動內生增長,具體來說要從以下三方面做好工作。

一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以提升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為中心,以節本增效、優質安全、綠色發展為重點,加快調整科技創新方向,構建適應產出高效、產品安全綠色、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技術體系,推進都市現代綠色農業發展。

二是堅持產業需求和問題導向,著力解決現代農業發展重大需求和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有所為、有所不為。基於上海農業的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農業科技重點在種源農業、生態農業、智慧農業等方面佈局,充分發揮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先進製造技術等重大技術變革對農業的推動作用,發展高技術、高品質農業。

三是本著科技服務產業的原則,加強自主創新、集成示範和提升產業,提高都市現代農業核心競爭力。在自主創新方面,圍繞綠色農業發展和市民消費升級需要,支持具有功能營養、優質安全的動植物新品種培育,特別是綠色優質稻米、鮮食玉米、耐熱青菜、食用菌、優質瓜果、中華絨鰲蟹等新品種的培育。在技術集成應用示範方面,支持綠色農產品全產業鏈技術研發和示範,如優質稻米全產業鏈綠色生產模式開發項目,圍繞水稻綠色生產全產業鏈建設,通過優質稻品種引育、綠色生產模式應用、標準化生產和智能化管理、優質稻米綠色認證、稻米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及品牌化建設等途徑,在本市建成一批集優質稻品種、品牌和綠色生產、產業化開發為一體的水稻綠色生產示範基地,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優質稻米綠色生產技術和產業化生產模式,目前已初見成效。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方面,重點支持水稻、蔬菜、生豬等“育繁推一體化”企業開展商業化育種體系建設,提升商業化育種能力,以及供種保障能力。

上海以“363”工程为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讓越來越多的農民在生產上有能力、在經營上有辦法、在精神上有追求

上海電視臺:剛才提到我們從2013年開始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想問新型職業農民和傳統農民的區別在哪裡?我們現在有哪些政策保障新型職業農民更好地為農業現代化做貢獻?

王國忠(市農業農村委副主任):感謝您的提問。本市鄉村振興離不開鄉村人才的興旺,只有破解人才瓶頸,讓越來越多的農民在生產上有能力、在經營上有辦法、在精神上有追求,成為真正的新型職業農民,鄉村發展才會更加生機勃勃。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此項工作,上海市“十三五”現代農業發展規劃提出,到2020年全市培養2萬名新型職業農民。預計到年底,全市累計認定新型職業農民13500人,一支“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正奔忙在滬郊希望的田野上。

農民的文化素質、技術能力和思想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效果。和傳統農民相比,本市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呈現了三個可喜面貌,一是從年齡結構看,更加年輕化。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對象中,30歲以下的佔6%,30-40週歲的佔33%,40-50週歲的佔40%,50-60週歲的佔21%,45週歲以下的青壯年明顯增加。二是從學歷結構看,高學歷比重上升。初中的佔61%,高中佔19.1%,大專及以上佔19.9%,高中及以上學歷人員明顯增多。三是從勞動報酬看,收入普遍提高。新型職業農民收入有高有低,但明顯高於傳統農民。

從扶持政策這方面來說,政策扶持和職業保障制度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重要環節。本市各級政府部門在支農惠農政策上優先向新型職業農民傾斜。多區明確規定,在土地流轉時,新型職業農民有優先承租權。在開展市級示範家庭農場評定時,把經營主體帶頭人是否取得新型職業農民證書作為前置條件;同時,積極為新型職業農民搭建信貸融資平臺,組織郵儲銀行、安信農保等相關金融機構,調查新型職業農民不同項目的信貸需求,開展信貸支持和金融服務;同時,積極探索建立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保障制度。市有關部門已出臺政策,打通了農民合作社等集體參加職保的通道,確立了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屬性。奉賢、金山探索對取得職業農民證書的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給與社會保險費補貼,每月人均補貼1000元左右,鼓勵新型職業農民的發展,使新型職業農民能夠發揮更好的作用。

上海以“363”工程为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建設指南發佈以後會成為全國第一個對應鄉村振興戰略的地方性標準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剛才提到上海已經啟動鄉村振興示範村的試點工作,我的問題是這九個示範村是如何產生的,另外示範村示範在哪兒?

黎而力(市農業農村委副主任):鄉村振興示範村建設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實踐,力爭通過鄉村振興示範村的創建,讓鄉村呈現出更強的產業動能,更優的人居環境和更美的村落形態。這項工作自今年年初開始啟動,得到了各區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我們對九個示範村的遴選是通過各區申報、評議確定的,可分為特色農業型、產業融合型、生態保護型、郊野公園型、民宿體驗型等多種模式。目前,九個鄉村振興示範村的創建工作已經全面啟動,各村莊規劃成果已經形成,多數已經開工建設。為進一步明確和細化示範村的創建要求,我委還會同相關部門編制了《鄉村振興示範村建設指南》,從九個方面給予規範和引導,建設指南發佈以後會成為全國第一個對應鄉村振興戰略的地方性標準。一句話,通過鄉村振興示範村的創建,為下一步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積累經驗,發揮好標杆和引領的作用。

市政府新聞發言人徐威主持發佈會。發佈會還回答了關於農民集中居住、村莊佈局規劃、農業科技協同創新、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應用、促進鄉村民宿發展、農村綜合幫扶等相關問題。

上海以“363”工程为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上海以“363”工程为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微博:上海三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