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士兵軍服上標有“兵”字和“勇”字,二者有什麼區別?

司馬長史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清朝的電視劇,這些電視劇中清朝士兵的服裝一眼望去都是一樣的,如果有細心的人就會發現,在這些士兵的衣服上有一個地方其實是不同的,那就是有的士兵胸前是一個勇字,有的士兵胸前是一個兵字,那麼我們不禁要問了,一個兵字和一個勇字能有多大區別?其實這裡面區別可大了去了。

最起碼字不同代表這兩個士兵的身份和地位都是不同的,提到清朝的士兵大家下意識的就會想到八旗子弟兵,可是話說來清朝拿下天下僅僅靠八旗子弟兵夠嗎?當然不可能了,在沒入關之前可能八旗子弟兵就夠了,關外說難聽一點巴掌大點的地方,清朝士兵人數足夠,可是入關就不一樣了,八旗子弟遠遠不夠的。

冷兵器時代打仗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人數,以少勝多的例子的確不少,可是那僅僅是一場戰役而已,所以清朝入關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士兵數量太少了,清軍入關之後,天下並不太平,農民起義可以說不間斷,南明也天天想著怎麼奪回天下,到處都是不安定的因素,這個時候清朝急需大量的士兵。

於是乎清朝開始在八旗軍的基礎上招兵買馬完善綠營兵,在當時清朝收編了不少漢人士兵,有趣的是本來綠營兵是輔佐八旗的,後來綠營兵越來越強,甚至成了主力。八旗兵和綠營兵一樣他們的身上都印著兵字,可以說衣服上帶兵字的是清朝的正規軍隊。

隨著歷史的發展,這些士兵漸漸的驕奢淫逸,清朝後期的時候天下又有了不安定的因素,這個時候皇帝重用漢臣,讓他們招兵買馬,他們這個時候招的時候士兵衣服上都是勇字,因為很多人都是鄉勇出身,他們一開始其實就是輔佐地方軍隊的,身份不如正規軍的高,而且沒有編制,工資都是地方自籌,並且是沒有戰事就會被遣散。太平天國起義之後,統治階級發現他們戰鬥力很強悍,才將他們劃分為正規軍。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崤山小虎第261條回答。

二者都是清朝的武裝力量,是以“兵、勇、士、丁”來加以區分的。

一、兵。

兵主要有八旗兵綠營兵

八旗兵又分為: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

滿洲八旗:是清朝女真族自己的部隊,可謂根正苗紅。

蒙古八旗:是清朝為了制衡漢族軍隊,拉攏蒙古人(少數民族)軍隊而創立的。

漢軍八旗:清朝入關前打敗的明軍及其他漢軍,為了拉攏漢族人而創立的。

所以八旗軍地位從高到低依次是: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


綠營兵。在清朝入關統治中原後,為了戍邊守土,由各地方都督大員節制成軍。是清朝人數最為龐大的武裝力量。

所以,以上八旗軍和綠營兵都作為最正規的武裝力量,胸前自然是“兵”無疑。

二、勇。

分為鄉勇練勇

鄉勇:順康雍時期,國家打了很多仗,兵力空虛,需要鄉勇維持治安,並作為兵的預備隊。所以此時相當於預備役

練勇:到道光以後,太平天國、義和團運動等等,“兵”作為國家的正規武裝力量已經腐朽不堪,此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的地方練勇逐漸充當了國家的正規軍。比如“湘軍、淮軍”等。


三、士。

士的地位比“兵”地位略高,類似於現代軍隊的士官長。一般屬於指揮“兵”作戰的高級士兵。例如班長等。

四、丁。

丁的地位比“兵”低,類似於現在的部隊職工雜役等,戰時由“兵”驅使完成一些勞務保障等。

題外話:謝謝你的閱讀。歡迎關注小虎,小虎作為一個老兵自媒體也需要您的支持。多謝了。


哨兵小虎


我是軍林天下“子創”,我來回答你的問題。

其實這個“兵”和“勇”雖然是兩個字,但是裡面涉及的含義確實不一樣的,用現在的話來通俗的來講,就是一個正式工和臨時工的區別,下面給大家解讀到底是怎麼的區別。

儘量用通俗易懂的言語去表達這個問題的思想,在清代士兵的軍服上回體現出“兵”和“勇”的字樣,其實這個“兵”是滿族軍人才能配備的,也被稱之為八旗軍,二“勇”字是漢族人的標誌,被稱之為綠營兵,雖然兩者的任務都是保家衛國,但是由於階級封建等級的劃分,漢人或許就是那麼的低人一等,畢竟當時的執政者是滿族人,在沒有外族侵犯時,中國的封建矛盾只有民族之間的,而不是現在的一致對外,民族一家親。

但是在清代綠營軍的戰鬥力相對來說比八旗軍要強,這也能體現階級間的矛盾,因為養尊處優和地位卑下所做成的後果肯定是這樣的,八旗軍的任務主要是衛戍,負責京都的安保工作,也人稱之為御林軍,而綠營軍大多部署在全國各地,數量上也會比八旗軍多數倍,但是對外打仗的任務一般都是綠營軍,隨著時代的發展,綠營軍的戰鬥力要比八旗軍要強很多。

總結以上,這哥倆按現在的話就是臨時工和正式工,事業編和行政編的區別,親兒子跟義子的關係,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對你有幫助,謝謝!


軍林天下


清朝士兵軍服上的“兵”和“勇”,一字之差,地位卻相差太大 !

國家政權的維護都要靠軍隊來進行,在古代也不例外,中國古代的士兵就是這樣的作用。不過,不知道有沒有人發現,清朝士兵上面的制服,有的寫的是“兵”,有的寫的是“勇”,這是怎麼回事呢?

當兵都是有等級的,通過制服就可以有更直接的區分,在清朝的士兵制服中,有寫“兵”和寫“勇”的,其實清朝的兵種大分的話就是兩種,一種是八旗兵,一種是漢兵,在清朝等級制度還是比較嚴明的,而且有一個共性,那就是漢人的地位極低,很多官職都要把漢人和八旗人分開來處理。

八旗兵是正規的軍隊,漢兵則是漢人組成的武裝力量,是敵人一等的,那時候等級阻礙了軍隊勢力的發展,八旗兵病源少,卻安枕無憂的待在高位,導致後來國家發生動亂的時候,八旗兵完全抵抗不住,就比如太平天國運動,其實就是一群農民扛起了鋤頭奮起反抗,但是打得清兵節節潰退,這裡大部分都是八旗兵。清朝士兵軍服上的“兵”和“勇”,一字之差,地位卻相差太大 !

而漢兵是比較少的,而且國家一有大事,這些士兵完全不夠上級調動,這時候就需要在當地徵集一些其他士兵來填充,於是就有了臨時武裝一說。兵和勇的差別就在這裡,正規兵上面就寫一個兵字,而臨時兵上面就寫一個勇字,只不過是一字之差,兩種兵種的待遇相差太大,勇字兵一般沒有什麼正規的對待,但是有事情發生卻是衝在最前面的,非常諷刺。

“兵”和“勇”的差別就像八旗兵和漢兵的差別一樣,平時享福的都是“兵”,但是有大事在第一戰線拋頭顱灑熱血的士兵們就基本是“勇”字制服的人了,也就是一般老百姓打頭陣。


了悟壺途人生


一個協警,一個輔警!




灰姑娘美妝


我們看古裝戲的時候,經常看見清朝士兵有兩種,一種胸前寫著“兵”,一種胸前寫著“勇”。兩者只差了一個字,但是確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組織。

近代的時候,經常有鄉勇、民團、炮勇一類的人物,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特點,都不是正規的軍隊,而是僱傭過來的打手。這個“勇”字,也是從清朝傳下來的。



兵和勇的區別就在於,兵有編制,勇沒編制。

軍服上寫著“兵”的,是正規軍,由政府遇見,常備的作戰部隊。兵分兩種,八旗兵和綠營兵。八旗兵是由旗人組成,是從關外打入關內。而綠營兵初期都是明軍投降,後期大量招募漢軍擴充自己實力。這些兵是有編制的部隊,吃的是皇糧,他們的職業就是軍人。


而勇則完全不同,勇通常是作戰時為了彌補兵力的不足,在八旗兵和綠營兵不夠用的情況下,朝廷從地方招募的一些士兵。他們是臨時招募的,僅僅進行簡單的訓練,就匆匆上陣,任務結束後便卸甲歸田。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臨時工。

清朝末期的湘軍其實也是一夥鄉勇,是曾國藩的個人武裝。而曾國藩給湘軍糧食服裝,又給了他們編制。給了他們編制,等於給了他們生活保障,這樣能一心一意為自己賣命。



清朝覆滅後,很多地方上都有著自己的民團或者保安團,這些武裝的共同點就是沒有編制,他們的人也不叫軍人,就叫團丁,和勇沒什麼本質區別。


御史三大人


曾國藩受儒家思想的流毒最深!愚忠,愚孝!左季高曾經試探過曾剃頭,問鼎中原可否?曾國藩卻不敢越雷池半步!還自圓其說怕生靈塗炭。其實滿清以經到了苟言殘喘的地步了。所以他的門徒李鴻章空有報國之志卻無力迴天。悲劇!!!


Sywgeew


兵是公務員,勇是臨時工,OK?


代號寒風12388


簡單說:兵是行政編制,勇是事業編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