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亲王奕䜣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密探零零发


恭亲王奕䜣人生的两个重大转折,第一次是在道光皇帝龙塌前;另一次,则是在慈禧太后彻底掌权后。第一次转折中,奕䜣失去了本该属于他的皇位,第二次转折中,奕䜣彻底失去了权力。正是这两次转折,造就了他最终的凄凉结局。

第一次转折,熟悉近代史的人都知道。就是道光病危时,将奕䜣和咸丰叫到床前,准备做最后的考察,以确定皇位继承人。

病榻前,道光开始考两人的才学。才学素来过人的奕䜣对答如流,这也难怪,他自幼熟读诗书,且聪慧异常,哪有什么难题能难倒他呢?

但最终,奕䜣却没能夺得皇位。原因何在?原来,道光把两人叫到病榻前考核学问时,聪明的咸丰用了绝招。咸丰知道,论才学见识,自己怎么也比不上素有“鬼子六”之称的奕䜣。既然如此,还不如不答。

于是,当道光问咸丰问题时,咸丰只一个劲儿地哭,哭他的皇阿玛。那哭声之惨烈,直把道光都感动得眼泪直流。就是这一哭,道光觉得,这咸丰虽不比鬼子六有才学,但却孝心过人,孝顺的孩子多半品性不坏。于是,闪念之后,道光便将皇位传给了咸丰,也就是慈禧的丈夫。

奕䜣因为咸丰的“哭”,失却了本该稳稳在手的皇位,说来也真真有点憋屈。

不过相比第二次,这第一次的憋屈可能还真算不上什么。

奕䜣的第一次憋屈是咸丰给的,这第二次憋屈则拜慈禧所赐。

慈安太后过世后,政权慢慢落到了慈禧太后手中。

慈禧素来不喜欢奕䜣,这个在心理上很容易理解:毕竟,对于慈禧而言,奕䜣是自己亲儿子的对手,如今,他还是自己的潜在危机。

在这种心理驱使下,除掉奕䜣,自然成了慈禧掌权之后的必然。

但慈禧从来是个爱名声的主,除掉奕䜣她也得找一个正当的理由,毕竟,落人口实就不好了。

中法战争中,奕䜣为首的军机处对于战与和拿不定主意,军队节节败退。

见此情景,慈禧便觉得机会终于来了。1884年三月十三日,慈禧太后便借口奕䜣在中法战争期间“委靡因循,”免去了他的一切职务,奕䜣集团全班人马(包括武英殿大学士宝鋆、吏部尚书李鸿藻、兵部尚书景廉、工部尚书翁同龢等),被逐出军机处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奕䜣下野后,慈禧真正实现了大权独揽。而奕䜣则从人生巅峰彻底跌入了谷底,之后一直到去世的十多年里,他都赋闲在家。

光绪二十四年,即1898年,恭亲王终抑郁而终,终年年仅66岁。


记者李满


2005年,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叫《一生为奴》,讲的就是恭亲王的事迹,陈宝国用高超的演技诠释了他的一生。

恭亲王奕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悲剧人物,在政治舞台上经历几番大起大落,子女亦少有成才,颇有贤王之称,后半生弼亮忠贞,尽瘁国事。当然,网上盛传本该由他继承皇位,却被哥哥咸丰夺去,无疑是夸大了。恭亲王有他的短板,锋芒外露,也不够稳重,真的他上台也未必能振兴大清,毕竟他也是制度中的人。外国来华之人何天爵如此评价他,

他既高傲又谦和,既粗鲁又文雅,坦率而有节制,有时办事迅速有时拖拉磨蹭,显得既有心计又脾气暴躁——所有这些特点都根据他的需要,按照角色的变化随时转换使用。

咸丰帝去世之后,恭亲王在政治上也想投机一把,咸丰十一年(1861年),皇帝驾崩不久,奕訢与两宫太后暗中联合,发动乐辛酉政变,成功夺取了政权,被授予议政王之衔。在内忧外患的晚清政局中,奕䜣比较开明,支持洋务运动,善于与洋人打交道,清朝一度有中兴气象,但是在一个嗜权如命的女强人面前,一直被打压,最后无奈退出晚清政局。

“甲申易枢”是晚清政局的重要转折之一,之后支撑大清帝国的三驾马车之一慈安去世,慈禧已经无所制约。在中法战争中,慈禧抓住恭亲王奕䜣的过失,罢免其军机大臣等一切职务,令居家养疾,至此恭亲王下野。

慈禧得以独揽大权,原军机处奕䜣的的人马李鸿章等或降或撤,全班休致,至此奕䜣由人生巅峰跌倒人生低谷,此后长达十年赋闲在家。但是慈禧也用人不当,“倒恭用醇”之后,继以甲午战败,局面遂致一发不可收拾。甲午战败后,朝中一时无人,慈禧不得不勉强任命奕䜣为军机大臣。

但此时他已经年老体弱,愈发保守和看重虚名,又看透慈禧揽权的私心,遂模棱圆滑,委蛇因循,朝野对其失望之极,可是他不这样做又萌如何?

在1898年的戊戌变法中,奕䜣站在了光绪皇帝的对立面,顽固的支持慈禧,也可以谅解,我们不可夸大变法的实际作用。同年死去,享年66岁。

历史传讯社,基于共享理念下的历史学人社区。我们团队立足于原创,书写历史,资鉴现实,努力建设为一个有情怀和质量的新传播媒体,欢迎大家点赞、评论与交流!

秦右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仔细研究奕䜣,你会发现他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也是一个满清的功臣。

这个外号鬼子六的家伙,其实比他四哥咸丰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道光没有选择鬼子六做皇上,属于有眼无珠。

事实上,奕䜣虽然是亲王,但一点没有满清贵族的昏庸和保守。相反,他颇能接受新鲜事物,锐意进取。

但是奕䜣本人性格孤傲,不懂得拍马屁拉关系,最终没有成为皇上,也成为过河拆桥的可悲卒子。

咸丰上台以后,对奕䜣是打压的。咸丰其实很清楚,自己任何方面都不如弟弟奕䜣。而奕䜣几乎是当时满清贵族里面最强的几个,咸丰的儿子估计也仍然不是他的对手。

所以,咸丰不但生前尽量排斥奕䜣,甚至死时都不允许他来热河吊孝,其实就是限制他的权力。

然而,咸丰做梦也没想到,连字都不认识几个的慈禧,竟然忽悠了慈安太后,然后联手奕䜣干掉了肃顺等八大臣,掌握了军权。

只是,当时的慈禧不过是二十多岁的半文盲妇女,压根不懂得治国,所以国家大事交给奕䜣这个议政王负责。

而奕䜣坐这个位子,也很称职。他一方面大搞洋务运动,一方面将主要军事力量用于对付太平军和捻军以及西北回孽叛乱。

事实证明,洋务运动虽然算是扯了一个大淡,最终在甲午灰飞烟灭,但至少延长了满清30年阳寿。

而尽全力剿灭太平天国和捻军、西北回孽叛乱,也为满清延长20年阳寿。

如果不是奕䜣,恐怕甲午战争压根不可能有什么黄海海战,什么铁甲舰打仗,而是日军摧枯拉朽攻入中国腹地,满清亡国。

只可惜,奕䜣此人压根不是合格的政客。

这家伙性格颇为有趣,萨沙很喜欢他。奕䜣平时平易近人,酷爱布库摔跤,经常去旗人视为的相扑营打架。因为他干瘦又不高,经常被人打败,摔在地上,他也不说什么。

萨沙记得有一次,奕䜣和一个大胖汉摔跤,眼见就要输。傍边奕䜣的部下召集,暗中喊了一声出左腿,结果打赢了。

谁知道大胖汉和他的旗人朋友,不知道这是奕䜣,勃然大怒,怒骂:两个人摔跤,傍边还有人指点,这他妈要脸不要?

奕䜣这才下不来台,高呼:混账东西,我是王爷。来人,给他们点厉害尝尝。

结果旁边围观的旗人赶忙劝:王爷赎罪,他们都是粗人说粗话,不要和他们计较。

被骂的奕䜣也就算了,悻悻而去,之后还是来摔跤。

旗人对奕䜣很爱戴,认为他毫无架子,根本看不出是王爷。

但是,因为他的这种平易近人,让慈禧太后很不满认为他不顾身份,多次训斥他。

同时,慈禧太后当时希望获得所有权力,奕䜣这人如果识相,就应该主动交权,不然恐怕性命难保。

谁知道,奕䜣这人脾气臭,竟然和慈禧吵架。

慈禧曾说:大胆奕䜣,没有我和皇太后(指慈安太后),哪有你议政王的位子。

奕䜣竟然硬顶:臣不明白了,议政王是祖宗留下的制度,怎么变成太后赐的了。

结果呢?

推翻肃顺刚刚4年,1865年慈禧就废除了奕䜣议政王的职务,从此奕䜣开始夹起尾巴做人,权力失去大半。

即便如此,奕䜣也全力推进洋务运动。

可以说,奕䜣作为体制内的人,推行洋务运动已经是最大最大的改革了。

即便如此,慈禧太后还是不容恩有人敢和他作对,1884年把奕䜣剩下一点点权力也废除了,让他退休。

直到甲午战争惨败,慈禧太后才想到了奕䜣的才华,又让他当总理衙门大臣,并总理海军,会办军务,内廷行走。只是此时奕䜣已经六十多岁,身患各种疾病,又老又病,难以胜任,没几年就死了。

一般认为,奕䜣是从道光开始,皇族中最有才华的一个人。

遗憾的是,他的本质任然是维护满清腐朽统治,做多也就搞搞洋务的皮毛而已,自然挽救不了帝国灭亡的命运。

其实,一个人往往因为自己所处的地位,限制了自己的才能的发挥。

如果奕䜣是个革命党,他恐怕更能发挥自己的才华吧。


萨沙


认真说,恭亲王奕䜣的一生也是蛮悲催的,有志难酬的典型。

恭亲王奕䜣,道光皇帝第六子,因为善于和洋人周旋而被人起了个绰号叫“鬼子六”。

本来呢,论聪明才智和身体素质,皇位应该是他的,可道光老爷子觉得他的兄长、也就是后来是咸丰皇帝年长又没有大过。

最终,一向保守的道光皇帝还是选择了咸丰为皇位继承人,而作为补偿,其在传位诏书中特别加入一条:封皇六子奕䜣为恭亲王。

这条,特别交代将皇子封为亲王,这可是之前传位诏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既然皇位落不着了,那小六子就老老实实当个亲王吧。偏偏因为这个,咸丰还对他起了疑心,因此,在咸丰朝时,奕䜣一直受到兄长的压制,没辙!

当然,咸丰自己也是命苦。他刚刚继位,很快就闹起了席卷东南数省的长毛之乱,这一龙就是绵延十几年,弄得几乎是天下大乱。

而这当口,英法列强也是趁火打劫,并在1860年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差点就让清朝亡国。

最终,本来身体就不好的咸丰逃到了热河,一命呜呼。而糟糕的是,咸丰不仅身体不好,生育能力也欠缺,结果就生下一个同治皇帝。

由此,清朝最后三个皇帝都是儿皇帝,而且都没有生育子嗣,这真是天要亡大清!道光老爷子的一念之差,竟然酿成如此苦果!



其实道光传位奕䜣的话,最起码在身体和生育上没有问题吧,由此也不会出现连续三个儿皇帝、而慈禧太后这样的妇人把持朝政的情况啊。

这不,慈禧太后当权后,或许是受老公咸丰的影响,她对奕䜣其实也是怀有戒心。

虽然,在咸丰刚死之时,慈禧太后联合奕䜣扳倒了接受遗命的肃顺等“辅政八大臣”,但她对奕䜣的信任也十分有限,并最终利用中法战争时将奕䜣赶出中枢。



由此,直到1894年甲午爆发并不可收拾,慈禧太后这才充满将奕䜣重新召回,但是,此时奕䜣已经气态两衰,老病缠身,垂垂老矣。

最终,在复出仅3年后,恭亲王奕䜣在无大作为的情况下一病而终,未能给近代中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客观的说,从1861年辛酉政变到被赶出中枢,清廷在这二十年的时间里还是做得不错的,这就是所谓的“同光中兴”。

可惜,在慈禧太后的猜忌下,恭亲王奕䜣未能有始有终,最终只能是抱憾终身了。


坑爹史册


爱新觉罗-奕訢,道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以(1833年1月11日)出生,号东道堂主人,清末政治家,洋务运动主要领导者,清朝十二位铁帽子王之一,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生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曾被道光帝有意立储,未成,道光帝遗照封为“恭亲王”,咸丰三年到咸丰五年,奕訢担任领班军机大臣,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授命作为全权钦差大臣,负责与英国、法国和沙俄进行谈判,并鉴定《北京条约》,咸丰十一年,咸丰帝驾崩,奕訢与两宫皇太后联合,发动辛酒政变,成功夺取了政权,被授予议政王头衔。从咸丰十一年到光绪四年,奕訢担任领班军机大臣和总理衙门大臣,(期间在同治四年,遭西太后慈溪疑心,革除议政王头衔,但依旧身处政治中心),光绪十年,因大清在中法战争中失利,被慈溪罢黜,史称“甲申易枢”,直到光绪二十年,大清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以善后之名义被起用,光绪二十年到光绪二十四年,再度担任军机领班大臣和领班总理衙门大臣,光绪二十四年五月二十九(1898年5月29日),病逝,谥号“忠”,

其孙溥讳世袭恭亲王爵位。


Trafalgar18051021


恭亲王奕䜣是道光帝的第六子,生于道光十二年十一月(1833年1月)。

他为人精明能干,生于乱世却锐意革新,使衰落的清王朝一度呈现出“中兴”的气象,因而被尊为“贤王”,然而这位聪明且富有才略的恭亲王最终仍然是位权力斗争的失败者。身为皇子时,天资聪颖的奕䜣就受到道光帝宠爱,他的兄长奕詝虽然是嫡子,却平庸无能。

本来奕䜣本来很有可能问鼎帝位,但没有料到奕詝有个好老师杜受田。杜受田老谋深算,精通权力斗争,最终在杜的帮助下,道光最终选择了咸丰奕詝。

奕䜣则成为恭亲王。这时,洪秀全等人在广西金田发动了太平天国起义,林凤祥、李开芳率太平军北伐,直逼北京。咸丰帝诏令奕䜣成立京城巡防处,而后又令其担任任军机大臣。

在这段时期,咸丰帝和奕䜣的兄弟情谊还算是比皎和睦的,但是随着奕䜣生母康慈太贵妃的去世,两人的关系逐渐破裂。因为咸丰帝10岁时,其生母孝全成皇后过世,由于也年龄尚幼,无人照料,道光帝便令奕䜣生母静贵妃抚养之。咸丰帝继位后,尊静贵妃为康慈太贵妃。康慈太贵妃本以为自己亲自抚养过咸丰帝,能够得到皇太后的尊号,然而咸丰帝却无此意,这令康慈太贵妃颇为遗憾,后来因为这件事,奕䜣和咸丰心中有了芥蒂。

后来,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咸丰出走避暑山庄,奕䜣留下来和洋人谈判但也以求和告终,不过慈安、慈禧太后急召其来避暑山庄,密谋联手发动了“辛酉政变”。奕䜣也从中获益,被晋升为议政王、领班军机大臣,总理朝政。

不过,慈禧是不可能真正让奕䜣掌权的,起初,在政治上慈禧太后和奕䜣颇为相得,慈禧太后需要借助奕䜣的能力挽救国家危局,而奕䜣也可以凭借慈禧太后的支持大展拳脚,施展抱负。然而不久,两人的关系出现了矛盾。奕䜣为人自视甚高,商议政事时常挺身而出质疑太后旨意。慈禧太后心高气盛,对奕䜣的质疑顶撞逐渐感到不满,就这样在慈禧当政期间,奕䜣三次被黜。

经历了权力场上的大起大落,令奕䜣心灰意冷,他自此远离朝政,以养病为名躲到北京西山的戒台寺,一直隐居了10年。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国势危急。在如此紧急的情况下,奕䜣被召回起用为总理衙门大臣。然而,反复浮沉磨平了往日的棱角,也挫败了他的锐气,往日的“贤王”已经变得暮气沉沉,毫无作为了。

光绪二十四年(1898),奕䜣病故,终年67岁,谥为“忠”,配享太庙,入祀贤良祠。





历史有妖气


恭亲王奕沂是道光帝六子,是咸丰帝亲弟,生于1833年,卒于1898年。应该说这个叫鬼子六的家伙,死了就死了,不会有人哭魂,因为,正是这鬼子六与慈禧太后联手,颠覆咸丰遗政,杀害皇命的议政大臣,使慈禧垂帘听政,控制中国政局近50年之久,从此中国开始了更加动乱,任人宰割,丢失大面国土的不堪局面。

传说,鬼子六与慈禧有那么一腿,所以奕沂倡导的洋务运动,建立北洋海军等,慈禧虽然不喜欢,但也不好干涉,这使恭亲王多多少少还做了一些好事。

自然,鬼子六只是慈禧太后的棋子,被用用弃弃,弃弃又用用,但最终还是在军机大臣兼洋务总理大臣位上故去,享年65岁,还算善终了。

最后要指出的是,恭亲王联手慈禧政变杀八大臣后,基本没干过什么坏事了。


庆阳亲王


奕䜣是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奕詝的同父异母兄弟,13岁时被封为和硕恭亲王。历经数朝,被誉为洋务运动的首领。

他一生沉浮起伏,从最初的默默无闻到权势滔天,再趋于平凡,郁郁不得志。奕䜣的人生,好像划了一个“圈”。

下面我们就来说说奕䜣传奇的一生。

一、差点成为皇帝。

道光帝共有九个儿子,前三个都因不同原因早夭。老四奕詝是孝全皇后所生,根红苗正,既符合“嫡”,又是“长”。按理说,继承皇位那是板上钉钉的事。

但奕詝打小优柔寡断,缺乏担当,没有帝王的杀伐与权谋。反观奕䜣则天资聪慧,文武兼备,深得道光帝赏识。奕䜣的生母又是道光帝非常宠爱的静皇贵妃。因此,道光帝在传位的问题上犹豫不决,内心煎熬。

(咸丰皇帝奕詝)

据说后来有两件事,促使了道光帝将皇位传给了奕詝。

其一是传说道光帝和几个皇子出宫狩猎时,曾下旨,要几个皇子比试一番,以猎物的数量行赏。奕䜣内心暗自高兴,“这可是咋家的强项”。于是纵马驰骋,大开杀戒,获猎物累累。而奕詝则一箭未发。道光诧异,问起缘故,奕詝回答说:“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

道光帝大悦:“此真帝者之言!”

其实,这不过是奕詝的老师教给他的法子。

其二是传说道光帝病重时,召见奕䜣和奕詝,命二人在病榻前各自陈述治国理念。奕䜣侃侃而谈,眉飞色舞。而奕詝则泪流满面地说:“父皇病重,我心急如焚,实在没有心思思虑其它。”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奕詝成了咸丰帝,而奕䜣只是个恭亲王。

二、联合慈禧发动“辛酉政变”。

咸丰十一年,奕詝驾崩。为平衡各方势力,防止专权现象出现,咸丰临终前,搞出了一个奇葩的“顾命八大臣”辅政,两宫太后“垂帘”的权力制衡策略。

结果让慈禧太后联合奕䜣发动了“辛酉政变”,抢班夺权。“八大臣”死的死,流放的流放,革职的革职。慈禧从此掌控朝政,乾坤独断。奕䜣也被封为“议政大臣”,类似于多尔衮,权势滔天。

(慈禧)

三、推动“洋务运动”,助力“同治中兴”。

奕䜣作为“洋务运动”的大力倡导者,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一大批近代军事工业,建立了北洋海军。兴办了很多民用工业,极大地稳定了清朝后期的统治地位,也在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萌芽。

奕䜣在“洋务运动”中的最大贡献,就是创办了新式学堂。他不但建起了清朝内部自己的学堂,如北洋水师学堂、福州船政学堂,还创造性的引进了外国学堂,拉开了近代教育的序幕。

奕䜣在教育上的“洋务运动”,最为后世称道的,是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前后共送出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和33名船政学堂学生赴欧学习。这些举措,为清朝培养了一大批掌握西方技术的骨干人才,也真正让中国人走出了国门,领略了当时西方的文明。

虽然,“洋务运动”最终在列强的炮火声中灰飞烟灭了,但它的进步意义是不容置疑的。

四、阻碍慈禧专权,被罢免一切官职。

随着奕䜣官居议政大臣之后,其权势也越来越大,集军政、外交、内务府大权于一身,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红人,逐渐就不把慈禧放在眼里,对慈禧的专权统治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而慈禧是一个权欲心极重的人,她是不会仅仅满足于“垂帘听政”的。

(奕䜣)

于是,在光绪十年,慈禧借大臣弹劾为名,斥责奕䜣对中法战争中的失利,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下懿旨“开去一切差事,撤去恩加双俸,家居养疾”。

奕䜣从此离开了清朝权力中心,隐居在了戒台寺近10年。直到光绪二十一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光绪帝病急乱投医,想起了重新启用奕䜣。

但此时的奕䜣,已经是风烛残年的老人了,他既无心,也无力挽救千疮百孔的大清了。

光绪二十四年,恭亲王奕䜣病逝,时年66岁。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当初道光帝选择的是奕䜣,大清的历史又会是怎样的呢?

可惜,历史是不能假设的。


张生全精彩历史


爱新觉罗·奕訢1833年出生,是清朝末期的政治家,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更是清朝12家铁帽子王之一,作为道光皇帝的第六个儿子,相比自己的兄弟咸丰皇帝,奕訢的能力可以说甩咸丰十条街,然而道光皇帝让咸丰继位也一直被后人诟病。

恭亲王·奕訢的一生可以说是三起三落,公元1853年,恭亲王·奕訢担任军机大臣,鸦片战争之后又开始担任钦差大臣,1861年咸丰皇帝去世,恭亲王·奕訢与慈禧、慈安太后发动辛酉政变,之后被授予议政王。

为什么说恭亲王·奕訢的一生是三起三落?

一起落

奕訢的第一个起点就是自己的才能受到了父皇道光皇帝的赏识,成了立储候选人,可以说当时奕訢上位的概率还是挺大的;

然而却因为道光皇帝驾崩,遗诏被修改,自己的皇位被同父异母的哥哥咸丰拿下。

二起落

但是奕訢在鸦片战争中被授命全权钦差大臣,用自己的才能和外国人打交道,尤其是英法日俄等国,不过终究是清朝的实力不行,最终签订了《北京条约》,看起来是不怎么样,但是奕訢在当时的清廷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自己的势力也相当大。

然而咸丰去世之后,他下令八个以肃顺为主的辅政大臣死死的压制奕訢。

三起落

奕訢联合慈禧发动政变,夺得大权,之后开始搞洋务运动,这段时间应该是奕訢人生中最得意的时候;

好景不长,甲午战争失败,洋务运动失败,慈禧下令革除他的头衔,又跌落人生低谷。

公元1898年,奕訢一病不起,于四月初十病逝,享年66岁。

而恭亲王奕訢的墓地是在昌平崔村的麻峪,这是他自己亲自选好的地址,现如今很多人都称这里是“六爷坟地”,恭亲王的墓地规格也不小,根据记载,有碑亭、享殿,还有三丈高的大理石牌坊,四柱三间,很是壮观。

然而这样的墓肯定是会遭到盗掘的,民国军阀混战,恭亲王奕訢的墓地几次三番被盗,导致破旧不堪,新中国成立之后,因为修建十三陵水库需要石材,所以干脆就地取材,将恭亲王奕訢的墓地石材都被搬运。

现如今恭亲王奕訢的墓地还残存,据说之前也有想迁移,但是4辆大吊车都没有吊起来,所以干脆就没有管。


羽评郡主


奕訢生于道光十二年,公元1833年,死于公元1898年,是道光帝的第六个儿子,他的四哥就是咸丰帝奕詝,他的七弟就是光绪帝的生父醇亲王奕譞,奕訢是兄弟几个寿命最长的,终年六十六岁。

道光帝在立储的时候,在奕訢与奕詝(咸丰帝)之间有所犹豫,因为奕訢文武双才,但是奕詝在他的老师杜受田,最终以仁孝之心,最终让道光帝下了决心,立奕詝为储君,奕訢为恭亲王,奕訢内心自然是不服,所以兄弟两人的关系一直存在隔阂。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入京,咸丰帝前往承德,让奕訢担任议和大臣。

咸丰十一年,咸丰帝病死,同治帝载淳(唯一在世的儿子,其母就是慈禧太后,另一儿子早夭)继位,载垣(十三王爷允祥的五世孙)、肃顺、端华等八人成为顾命大臣,显然把亲兄弟奕訢排除在顾命大臣之外,就说明两人的关系仍然不好。

奕訢与两宫皇太后(慈禧、慈安)一起发动了辛酉政变,打败了顾命八大臣,奕訢被封为议政王,另外还是军机处领班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宗人府令,还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王大臣,可见朝政大权都在奕訢手里。

奕訢支持了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人搞洋务运动,也重用了曾国藩打败了太平天国。

但是慈禧警惕奕訢的权力过大,所以也开始对其打压,奕訢打压曾国藩、李鸿章的湘军、淮军,曾国藩、李鸿章对其也不满,奕訢对外比较妥协的做法,也引起很多人的不满,而列强又觉得奕訢做是不够,也对他不满,总的来说,大家对他都不满。

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奕訢被蔡寿祺弹劾,最终免去了议政王。同治八年,因为支持山东巡抚丁宝桢杀了慈禧太后最宠爱的太监安德海,引起慈禧的不满。同治十三年(1874年),因劝同治帝不要修圆明园,同治帝将其贬为郡王。八月,同治帝在两宫皇太后的劝说下,仍还其世袭罔替的亲王爵。

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慈禧太后免去奕訢官职。光绪二十年,重新任命为总理衙门大臣,便基本无作为。光绪二十四年,病逝,配享太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