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謀權篡位的人很多,為什麼晉朝司馬氏被很多人鄙視?

cwy22


司馬氏篡魏如曹氏篡漢一樣,本質是一樣的。但曹氏篡漢又遠非司馬家這般囂張跋扈、明目張膽。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一直到他死,漢獻帝還保留一定的作為皇帝的尊嚴。而司馬家族擅自廢立、大逆弒君、為篡魏處心積慮不擇手段,確實為世人所鄙視唾罵。




司馬家篡魏,並非一步到位,而是祖孫三代有計劃的分幾個步驟走。魏帝曹芳時期,宗室曹爽(大司馬曹真之子)出任大將軍總攝朝政,司馬懿遭到排擠被剝奪兵權,以太傅虛職退閒在家,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變並控制京都洛陽、曹爽兄弟滿門盡誅、自此曹魏軍權政權落入司馬氏手中,史稱高平陵之變。此時司馬懿已經年逾七旬,行將入土之年還能發動政變奪權,可見司馬懿此人確實善謀斷略,勇武過人,像曹爽這等紈絝子弟官二代豈是他的對手。




魏嘉平三年(251年),司馬懿病逝,享年73歲。同年長子司馬師繼任大將軍總攝朝政,嘉平六年(254年),司馬師將無過錯的曹芳廢為齊王,改立高貴鄉公曹髦為帝。通過擅自廢立,司馬氏兄弟在朝中威望日甚,權勢熏天。曹髦即位後,對專橫跋扈的司馬氏兄弟極為不滿,常對身邊近臣表露出要除掉司馬氏兄弟的想法。甘露五年(260年)曹髦密召見王經等人,對他們說“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孤將往討之”,王經與王沈及王業苦勸而不得,曹髦於是親自率百餘人御林軍和宦官出宮討伐司馬昭。王業為自保乃向司馬昭密告,司馬昭譴心腹賈充領兵往拒,曹髦為太子舍人成濟所弒殺。據《晉書》記載:天子知事洩,帥左右攻相府,稱有所討,敢有動者族誅。相府兵將止不敢戰,賈充叱諸將曰:“公畜養汝輩,正為今日耳!”太子舍人成濟抽戈犯蹕,刺之,刃出於背,天子崩於車中。曹髦之死,司馬昭是主使,成濟是執行人,當時天下人都知道司馬家將代魏自立了。




曹髦被弒殺後,司馬昭改立魏武帝之孫,燕王曹宇之子曹奐為帝,即魏元帝。魏景元四年(263年)司馬昭乘西蜀姜維遭後主猜忌屯田沓中,分兵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大軍兵發成都開始滅蜀之戰。同年九月後主劉禪投降,蜀漢亡。司馬昭因滅蜀有大功受封晉公,次年進爵晉王,加九錫大禮。至此,司馬氏家族先後經歷奪權、廢立、弒君幾件大事後累積了深厚的政治資本,為篡魏自立掃清了一切障礙。




據《三國演義》第九十一回說:曹叡覽畢,大驚失色,急問群臣。太尉華歆奏曰:“司馬懿上表乞守雍、涼,正為此也。先時太祖武皇帝嘗謂臣曰:司馬懿鷹視狼顧,不可付以兵權;久必為國家大禍。今日反情已萌,可速誅之。”王朗奏曰:“司馬懿深明韜略,善曉兵機,素有大志;若不早除,久必為禍。”《三國演義》雖是演義小說,但多少也參照了《三國志》、《史通》、《資政新編》等史料,司馬懿在武帝、文帝、明帝三朝尚不敢亂來,還能安分守己以仁臣事君。但他天生反骨,年越長反相越明顯,華歆、王朗等人絕非出於對司馬懿的嫉妒而離間君臣關係,而是看出了司馬懿“鷹視狼顧”之相將來必定會反魏。


一門三代處心積慮奪權篡位,上演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奪權之戰。最終以司馬家的第三代司馬炎成功篡魏自立並統一天下而結束。但天道輪迴,天命有數,西晉立國不到四十年而亡,亦是一種報應。


大國布衣


歷史上篡權的人的確不少,司馬氏並非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性質上看也不算最惡劣的一個,那麼為什麼偏偏司馬氏的名聲如此不好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他開創了一箇中國曆史上最爛的朝代晉朝,是最爛沒有之一,無論從哪個方面講都是最爛的朝代,所以這個謀權篡位的司馬氏,最終落得個被人唾棄的下場。

我們常說唐宗宋祖,嚴格意義上講他們兩個也都算是篡位得權,唐太宗的玄武門之變宋太祖的黃袍加身,都可以說是在權力的掙多少有不光彩的地方,但人們之所以對這兩個人有如此高的評價,就是因為他們開創的都是中國歷史上的大時代,對人們也都做了許多好事,而司馬氏家的晉朝得位之後,第二代就開始衰落,最後落得個國破家亡,全面倒退的時代。

篡位不可怕,可怕的是篡位之後胡作非為,歷史會銘記每一個偉人和每一個小人,讓他們無處遁形。


昭烈名臣


後趙石勒有句話說的特別好。

他說道:“朕若遇漢高祖,當北面而事之,與韓信、彭越競鞭爭先; 若遇漢光武帝,當與爭雄並驅與中原,未知鹿死誰手; 大丈夫行事當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終不能如曹操、司馬懿父子,欺孤兒寡婦,狐媚以取天下也。”



謀權篡位雖然為人所不齒,不過江山代有才人出,強中自有強中手,皇帝輪流做,光明磊落地搶,仍不失為一代英雄。

再看石勒所說的,總結一下,司馬懿父子奪位的手段有這麼幾個特點:

第一,不光明磊落。

第二,欺負孤兒寡母。

第三,狐媚以取天下。

但像這樣篡位的人也不少,比如曹操、趙匡胤都是,但為啥只有司馬氏為人所鄙視呢?



這都是因為司馬氏所建立的晉王朝把一個本來很強大的中國帶到了溝裡。本來亂世的意義就是擇最強者重新統一,結果司馬氏靠著狐媚手段奪了天下,大漢的那點鐵血之風幾乎沒繼承下來。司馬氏當國,一蟹不如一蟹,沒多久就淪落到讓一個智障當國,一個醜女弄權,皇室子弟窩裡反沒問題,到了五胡亂華,一個個都當了縮頭烏龜,大好江山讓胡人糟蹋了四百多年,能不讓人鄙視嗎?



不過好就好在,江山萬里,能者居之,胡人殺漢人固然痛心,但似此等墮落漢人,不如殺個乾淨,以胡人彪悍之風熔鑄之,方才有日後隋唐之盛世。


達摩說


晉朝司馬家族被評價低主要是因為這個朝代根本沒強過!晉朝是通過篡位來的沒有錯,但是司馬炎在篡位的時候威望不夠,這使得他的國家得來得名不正言不順,他不得不出賣大量的國家利益用來收買自己的大臣,這在歷史上也沒誰了!以從羊祜任職荊州時跟司馬炎的書信對話來看,司馬炎為了能夠稱帝幾乎把整個晉國給賣了,羊祜在襄陽的倉庫裡連半粒米糧都找不到。

其次,晉武帝作為晉朝的開拓者在自己晚年的時候就很荒謬。比如,歷史上總是在說的皇帝會有三宮六院的妃子說的就是他了,是他第一個發明的也是僅有的幾個真正落實到底的皇帝,據歷史數據顯示,司馬炎有妃子5000多名,多到花名冊排不下去,只能用牽羊趕羊車來選妃侍寢。這也使得司馬炎早早便不行了。

最後,這個晉朝不僅淫而且亂。由於晉武帝分封了大量的氏族親王,使得親王之間互相不統屬,朝廷內部混亂,並直接導致了後來的八王之亂。


優己


關於這個問題,我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1,司馬氏受曹氏三代重用,司馬懿甚至先後被曹丕,曹叡委任為輔政大臣,託孤大臣,可見曹氏對司馬氏是非常信任的,然而司馬氏卻忘恩負義,奪了曹氏的天下,這在以“仁義治天下”的中國是很難不被人所恥笑的。


2,司馬氏建立晉朝,統一天下後,並沒有像其他大一統王朝一般,君王在立國之初勤於政事,為天下百姓開創一個重建家園,快速發展,蒸蒸日上的好時代,反而從二代君主—晉惠帝司馬衷開始就迅速走向敗落,真的是還沒有強盛就開始衰敗了。司馬衷就是那個各地鬧災荒,百姓沒有飯吃而發出:“何不食肉糜?”之問的傻子皇帝,也正因為司馬炎當年選定接班人的失敗和司馬衷的無能,導致西晉王朝建立僅26年,天下重歸一統僅11年便發生了“八王之亂”。八王之亂帶來的後果是災難性的,對於百姓來講,尤其是北方的百姓,一場空前的浩劫即將到來。


3,由於“八王之亂”導致西晉王朝國力空虛,曾經依附中原王朝和長城以外的北方少數民族紛紛趁機起兵,他們奪取中原王朝的土地,掠奪百姓的財富,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先後建立了數個政權,這就是“五胡亂華”,五胡亂華開啟了中國近三百年的大分裂大混亂的時代,不管是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還是南方漢族政權,都長期處在互相對抗和各自的內亂中,中華大地三百年不得安寧,在這三百年的時間裡,漢人無疑是損失最慘重的,北方漢人幾近滅絕,無數百姓死於戰亂,活下去的也是流離失所,苟活於人世,所以才有了“乞活軍”,乞活乞活,為了活命而建立起一支軍隊,可以想象當時的環境對漢人來講是有多麼的殘酷!而這一切都是司馬氏的無能造成的。


所以大家鄙視司馬氏,有本事辜負曹氏三代人的厚望,欺負孤兒寡母,奪了人家的權卻沒本事建立一個強盛的王朝,不僅沒本事建立一個強盛的王朝,反而引狼入室,讓中華大地又重新陷入四分五裂的黑暗時代,無能的司馬氏啊,又怎能不讓人鄙視不讓人恨呢?


鹹魚閒聊


因為相比真小人,大家更討厭偽君子,而晉朝實際開創者司馬懿就是中國2000多年王朝歷史中最偽君子的一個。


認真說,司馬懿篡權的方式之下作,給後來史學家、後來的英雄豪傑的觀感惡劣程度,絕不亞於現代的馬蓉和翟欣欣。

我看大家都拿司馬懿比王莽,司馬懿怎麼配和王莽比?

王莽不但真的殺了自己犯法的兒子,而且王莽篡位時真的得到了廣大士大夫階層和滿朝文武的支持;但是司馬懿在高平陵之變後的表現直接氣死了好幾位和他共事多年的老同事。退一萬步說,老王家和老劉家還是姻親呢,王莽篡漢從這個角度講就是自家親戚之間的事兒。

至於拿曹操、劉裕、趙匡胤來比就更遠了,曹操、劉裕那真的是“力挽狂瀾”,如果沒有曹操和劉裕,那麼,東漢和東晉可能提前十好幾年就滅亡了;而趙匡胤所在的年達,本來就是倫理顛倒,社會規範崩潰的時代,後周郭威自己都是篡奪自己老上級劉知遠的天下。

司馬懿是怎麼發跡的呢?

司馬懿的發跡真的是曹氏父子兩代提攜的結果,尤其是曹丕,完全可以說對司馬懿有“知遇之恩”。

可以說,沒有曹家的提攜,司馬懿是絕對不可能在曹魏政治舞臺上發光發熱的,這一點有點像諸葛亮之於劉備。

而且司馬懿和諸葛亮更相似的一點是他們都是顧命大臣,曹丕死的時候遺命的三個輔政大臣,就是曹真、陳群和司馬懿。

而且在高平陵之變前,曹魏上下也確實是把司馬懿看做是曹魏的“諸葛亮”。

即使曹爽不滿司馬懿這些曹魏老臣把持朝政,那也是載灃對待張之洞的模式,僅僅是盼著司馬懿趕緊病死,連賜鶴頂紅都不敢,還封司馬懿為大司馬,太尉。給其蕭何待遇,入殿不趨,參拜不名,劍履上殿。

也正因為曹爽在架空司馬懿過程中守住了政治底線,所以他才會在高平陵事件中那麼“天真”,因為人都是“以己度人”的。

然而司馬懿是怎麼做的呢?

他先是裝病,接著乘曹爽帶著皇帝外出掃墓的機會,發動了政變(高平陵之變),因為曹爽還帶著皇帝,所以司馬懿不斷派曹魏老臣出城去勸曹爽帶著皇帝回城。

我給大家數數,司馬懿都派了哪些重臣去:

陳泰(陳群的兒子)、蔣濟(太尉,他的前任就是司馬懿),還有一個是尹大目,他不是重臣,但是是天子近臣,和曹爽關係很好。

這三個人去見曹爽,說司馬懿指著洛水發誓,說只要你下野,肯定不會怎麼處理你balabala

司馬懿,那是曹魏的諸葛亮,深受曹家大恩,又有前顧命大臣陳群,潁川門閥代表陳泰以及司馬懿老同事蔣濟作保,再加上曹爽自己對司馬懿真的還挺不錯,“初,爽以宣王年德並高,

恆父事之,不敢專行。”所以就相信了,帶著皇帝回城了。

畢竟曹魏諸葛亮嘛,誰也不會認為這樣的人能出爾反爾,能篡位,別說曹爽,司馬懿的老同事老朋友們都沒想到七十歲的司馬懿其實是奧斯卡影帝。

結果司馬懿轉頭就不要臉了,什麼發誓賭咒都不認了,誅了曹爽三族,老弱病死統統不放過(“誅曹爽之際,支黨皆夷及三族,男女無少長,姑姊妹女子之適人者皆殺之”)。

老同事蔣濟,老朋友陳泰都被氣死了。

要知道三國紛亂,皇權衰微,世家大族對信義看得比平時更重,結果司馬懿就來個反其道而行之,把信義當狗p,出爾反爾,坑自己親戚朋友和喝水一樣。

司馬懿這件事做的有多惡劣?

西晉一朝只敢拼命提倡“孝”,不敢宣揚“忠”。

東晉明帝聽了王導給他講自己曾祖父司馬懿這些“露臉”的事情後掩面哭泣,並且總結到:“如果真如您說的,晉朝的江山安能長久?”

從秦一直到明,只有晉朝的皇帝因為自己祖宗“豐功偉績”羞愧的掩面哭泣。

因此,為什麼那麼多人鄙視晉朝,鄙視司馬家?實在是因為晉朝老祖宗司馬懿做事做的太絕、太功利了,不但突破了政治底線,也突破了做人的底線。


蘭臺


晉朝司馬氏何止是被很多人鄙視——就說司馬昭父子代魏這件事,那是連他們自己的後人都沒眼看!宋趙與旹寫的《賓退錄》裡記載了這樣五個故事: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曾經問他的丞相王導:“晉朝的天下是怎麼來的?”於是王導就將從司馬懿到司馬炎如何取代曹魏之事說了出來。司馬睿——這個司馬家的後人是什麼反應呢?他是“以面覆床(床)”,羞愧地說了一句:“若如公言,晉祚復安得長遠!(如果你說的這些都是真的,我大晉朝的國祚怎麼可能長遠?”)

你看看,司馬代魏之事,連司馬家的後人自己都覺得羞愧,更不要說別人的。然而王朝更迭之事這麼多,為什麼唯獨司馬代魏之事不光彩呢?答案出來司馬家族對待前朝皇帝實在太過殘忍。司馬昭為了鞏固自家勢力,先廢了曹芳,後殺了曹髦,然後再由其子受禪,如此殘暴的做法,在以受禪為前提的朝代更替中,可謂前無古人:

王莽代漢,經歷了安漢公、宰衡、假皇帝、真皇帝幾大步驟,其中對前朝皇帝沒有過分迫殺。曹丕代漢,三辭不就,登基後封漢獻帝為山陽公,漢獻帝不僅自己善終,他的山陽國壽命比曹魏還長。相比之下,司馬家為了篡奪曹魏的江山,真算得上壞事做絕。這樣的王朝,如果能有強大的功業,或許還好說;結果西晉又偏偏短命;短命也就罷了,還被外族人攻下了中原……萬千的鍋,也只能讓司馬家背了。


隱語


這兩年熱播的兩部《大軍師司馬懿》,算是把司馬懿洗白白了一會,咱們也知道,現在給歷史人物翻案的電視劇是很多的。也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一下歷史人物。

但是作為司馬懿來講,歷史上對他的評價並不高,甚至對他的評價還要低於曹操。後招的皇帝石勒就曾經說過,他評價歷代帝王,說如果我本人,遇到漢高祖劉邦,那我一定要北面而事之,我要被他驅馳,就像韓信一樣;我要是遇到光武帝劉秀,我要和他競爭一番。我大丈夫行事要光明磊落,如日月一樣,我可不能像曹孟德和司馬懿倆老兒,欺負人家孤兒寡母,狐媚以取天下。什麼意思?就是他認為,

曹操和司馬懿一樣,憑著狐媚取得了天下,憑著欺負人家孤兒寡母取得了天下。不光明磊落。

可是我們知道,相對而言曹操的知名度和評價比司馬懿還要高一點點。為什麼?其實比較簡單。曹孟德不管怎麼樣,天下是他打下來的,漢獻帝是他接過來的。曹操就說過,如果我先死了,還不知道有多少人搶著當皇帝呢。換句話講,漢室江山是曹操搶過來的。我們可以說他是一個強盜。

而司馬懿呢,整個曹魏天下可不是他打下來的,他真是欺負人家孤兒寡母弄過來的。所以大家總結,他算是偷過來的。他就是一個小偷。

從這個角度講,曹操算是一個真小人,小人起碼他真誠,還有他的可愛之處。而司馬懿更像一個偽君子,所說是君子,但是這個作偽的惺惺作態還是讓人厭惡。

司馬懿顧命大臣,欺人孤兒寡母,狐媚以取天下。石勒所不齒,晉明所掩面。可謂是得位不正,你要是得位不正,能夠靠上位後的成績來彌補,那也算得上是明君,就像李世民一樣,開創貞觀之治。但是司馬家的晉朝可謂是歷史上最黑暗的王朝之一,鬧得天下百姓活不下去。

司馬炎羊車出行的醜事;何曾貴為宰相,一餐飯就靡費萬錢,他的兒子比他還過分;石崇和王愷鬥富看過世說新語的都懂;王濟用人奶乳豬等等。就是這樣的領導階層,

以門戶自保,完全不計國家利益,一開國就有亡國之象。其他的九品正中制什麼的,直接斷絕了寒士晉升之路,戶調法也維持不久就不行了。更拉低下限的是八王之亂、五胡亂華、衣冠南渡,這些也都是司馬家留下的禍。

所以說歷史上謀權篡位的人很多,晉朝司馬氏被很多人鄙視。


歷史鹹談


晉朝司馬氏被人鄙視,無非兩個原因,第一,所有大一統朝代中最沒出息的一個;第二便是司馬氏奪權時的背叛與奸詐。

第一,所有大一統國家中最沒出息的一個

歷數歷朝歷代所有實現大一統的國家,即便如秦、隋短命,但是也為中華民族做出過不朽的貢獻。

西晉論短命程度與秦、隋一般,如果不是有個東晉續命,估計能與上面兩個並肩。縱觀西晉歷史,勉強有個太康之治號稱治世,但實際上不過是大戰之後,進入安寧時代的一個自然恢復而已,司馬炎做了一些正確的政策引導。

但是西晉在曹魏的基業上統一全國,司馬炎就進入到享樂階段,君臣賽富、羊車幸望、公開賣官等等,都展現了司馬炎這個開國君主的荒淫無度的一面。

前明後暗,算對司馬炎一個比較公正的評價。

司馬炎死後,西晉立馬進入爭權奪利的局面,先是長達16年的八王之亂,摧毀了西晉的實力,然後便是胡人崛起出現了五胡亂華的局面。

五胡亂華這一段漢人的血淚史的出現可以說完全是西晉自己釀成。國君被俘被貶作僕人。而到了東晉王權衰落到靠世家大族支持的地步。

第二,司馬氏奪權時表現出的背叛與奸詐

託孤大臣架空皇帝,無論在何時都是不齒行為。

司馬懿在曹丕、曹睿兩代深受重用,兩次成為託孤大臣,結果最終卻是架空了皇帝。曹魏之前,有漢一代廢立皇帝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霍光廢劉賀迎劉詢,一個是王莽篡位。

曹魏篡位,但是畢竟天下已經大亂,曹操憑藉自己的能力起家,而司馬氏篡位卻是誅殺、監視曹魏宗室,架空皇帝,君王無錯被廢。

高平陵之變,司馬懿第一背信,第二陷他人於不義

高平陵事變,司馬懿派遣許允和尚書陳泰去勸說曹爽,告訴他應該儘早歸降認罪;又派曹爽所信任的殿中校尉尹大目去告訴曹爽,只是免去他的官職而已,並指著洛水發了誓。

對於這一點,從後來尹大目想提替曹爽報仇,許允參與謀誅司馬師,曹髦遇弒,陳泰憂憤而死,可知司馬懿不僅騙了曹爽連帶這些去勸說的人都騙了。

對洛水發誓不殺曹爽卻夷其三祖,是司馬懿不守信用;矇騙尹大目、陳泰等人靠他們騙取曹爽信任是陷別人不義。

高平陵之後大清洗,“同日斬戮,名士減半”,為惡一日天下聞。司馬懿一世英名從此之後全都沒了,也才有了後面司馬睿聽了王導講的從司馬懿到司馬炎的奪權弒君過程後,自己都感覺丟臉。

所以西晉出現了劉伶、阮籍之類的人物,西晉有了虛偽禮教之說。


司馬懿在奪權過程中表現出的奸詐與虛偽為世人不齒,如果後代好生建設出一個強盛國家,也許還能洗白一些,偏偏西晉即短命還引發了兩場超級大災難。


妖鬼雜談錄


作為大一統王朝,本來是有著天選之命。然而晉朝卻屢屢被後人詬病,是因為他們終結了一個時代,卻沒有能力開啟一個新的時代,他們在制度方面的探索和試驗是失敗的,造成的後果也是十分慘重的,五胡十六國三百年亂世,北方連年戰火,漢文明飽受摧殘,如不是衣冠南渡保存了文明火種,華夏衣冠可能在晉就為之一燼了。

以儒家倫理的“三綱五常”、“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等核心價值觀,司馬氏篡奪魏國政權,是為正史難容,留下了一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可是唐朝代隋立國,趙匡胤篡位北周,本質上與司馬氏建立晉朝相同,他們在歷史上風評就要比晉朝好的多。可見,儒家的標準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所謂“為尊者諱”。晉朝顯然在短短的幾十年歷史中,沒有成為“尊者”。

(晉朝時的文明世界)

晉朝司馬氏臨國,到司馬炎篡魏時,已歷三代四世。司馬家族是河內郡的士家大族,宗族人口眾多,僅僅是司馬懿這一輩就有“司馬八達”的說法。司馬氏能夠取代魏國,與他們宗族勢力密不可分。除了司馬氏之外,當時的中國有很多世家大族,他們佔據著大量的社會資源,在地方形成了龐大勢力,與中央的利益截然相悖,很多時候已尾大不掉了。曹操徵召司馬懿,其本意即是想借此來籠絡河內士族之心。

這種世家大族是如何形成的呢?

應該說,這與科舉制度興起之前中國的官僚政治有關。古代社會飛黃騰達,少有路徑可走,當官是一條終南捷徑。可是官位是國家公器,不能隨意授予,因此就有了“察舉”制,由社會上的賢達推薦品學兼優的人來做官。與此同時,地方上還興起了豪強勢力,在西漢朝屢屢被中央打壓,然而到了東漢已是勢大,皇權不得不與之共存。這些地方豪強掌控著地方的人才上升通道,又擁有大量的田產私宅等財富,在各地形成了“四世三公”這樣的名門望族。一個比較有名的例子,是琅琊(今山東臨沂)的諸葛家族,在魏蜀吳三國政府中都有人出任政要。

這種勢力的存在,使得官僚集團成為地方利益在朝廷裡的代言人,與皇權不是一條心。皇權想要集權,就意味著要從地方上徵收更多賦稅,必然會遭到抵制。情節輕微的軟抵抗,偷工減料;情節嚴重的,甚至公然武裝割據,反叛朝廷。這也是三國兩晉時期反叛叢生的原因之一,並不僅僅是為了所謂的儒家大義。

曹操時期打壓的世家大族勢力的努力,在曹丕篡漢時被否定了。如果曹家不向這些地方豪強讓步,魏國的建立就不會這麼順利。曹魏的九品中正制,實際上是中中央向地方妥協的表現。繼而曹魏借鑑了漢朝“七國之亂”的故事,打壓曹魏宗室,世家大族構成的的官僚集團形成了曹魏的政府班底。

前文說過,隨著地方勢力的坐大,官僚集團此時已經成為地方勢力的代言人。曹魏皇權逐漸被司馬氏架空後,由於魏國宗室都被打壓,外地藩王沒有辦法前來勤王,使得司馬氏篡魏成功。

司馬氏不過是地方豪強之一,他們上位後也會面臨與曹魏政權同樣的地方勢力尾大不掉的問題,他們本身也是一個地方勢力逆襲中央成功的。因此,晉朝立國之後,就面臨著統治基礎和政治制度設計的問題。

魏國與世家大族妥協,出讓了官僚任命權,結果被世家大族拋棄了,擁立了司馬氏,所以,司馬炎為家國長久計,他只能依靠自己的宗族兄弟。於是,在司馬炎在世時,三次大行分封,一共封出去26個大大小小的封國。

(八王之亂)

分封作為一種政治制度,設計時首先要考量的是平衡。晉朝的都城在洛陽,與漢朝劉邦佔據關中地區據關守河不同,洛陽腹地太小,只有伊洛平原可以提供物產。同時,晉朝的核心區有河北(鄴)、河南(許)、關中(長安),這三個地方是洛陽都城的外圍,也在曹魏時期就形成了地方勢力。司馬炎將這三個地方都分封給諸侯王了,而且是實封。上馬治軍,下馬治民,在朝廷上還給這些宗王官職。司馬炎有多不信任官僚集團,就對他們宗族有多信賴。

這種情況下,這些宗王出鎮地方,雖然可以壓制原有的地方勢力,可是世家大族的利益在地方,不可避免要與這些宗王形成利益共同體。世家大族的官僚勢力、經濟勢力與宗王的兵權結合後,皇權對地方的影響就微乎其微了。更為重要的是,司馬炎把核心區域都分封出去了(河北、河南、關中),導致中央直轄的地區太過弱小,造成了強枝弱乾的局面,中央難有足夠的實力去壓制宗王的不臣之心。這樣的政治設計是嚴重失衡的守外虛內,唐王朝設置的十大節度使最後造成了“安史之亂”,也是基於同樣的原因。

晉朝中央政府一旦發生變故,這些宗王即使無心皇位(虛君的位子沒人想做),卻擁有改變朝政的能力,以清君側的名義兵發洛陽,攝政天下,政由己出。其他藩王起而效之,不是反叛(不是反皇帝,是清君側),打來打去16年,比反叛的後果還嚴重,中原虛耗,國力大損,給了蠻族可乘之機。

晉朝的政治制度是失敗的,失去了權力制衡的初衷,造成的後果也是嚴重的。司馬炎沒有可資借鑑的模板:秦朝不立公室,15年亡國;漢朝立宗室,七國之亂;曹魏不立宗室,45年亡國。不能小看古人的智慧,在決定這樣分封時,司馬炎肯定思考很久,而且跟他的智囊團也做過分析,他們會發現所有的問題集中在世家大族,而他們也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只能以宗王力量先行壓制,緩緩圖之。

然而晉武帝之後的變故實在太多了,司馬衷即位,賈南風亂政,太子被殺,這給了地方宗王絕佳的口實來勤王,比之於“七國之亂”還要慘烈的“八王之亂”持續了16年,中原盡成坵墟。如果嗣位之君是個雄主,能延續皇權的壓制能力,再效仿漢武帝,行“推恩令”緩緩削之,可能會有一樣的結果。

(後宮有10000宮女的晉武帝)

晉朝是之後的五胡十六國、南北朝300多年亂世中最有可能開創一個新制度、新時代的朝代,然而晉朝的政治試驗是失敗的,直到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原有的世家大族大多被戰亂消滅,政府可以沒有太大政治包袱地進行了“均田制”、“府兵制”、“班祿制”的改革,在經濟、軍事、政治都加強了中央集權,才使得分裂的趨勢得到扭轉,開啟了隋唐盛世。

處在晉朝立國的環境,除非雄才大略的君主才能駕馭的了,而且還要經過不止一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中央集權和統一。然而晉武帝只是中人之資,而他的繼承人連中人之資也達不到。可嘆華夏家國,一旦淪為夷虜腥羶之地,中原士民,百不存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