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爾克大撤退被有些人渲染成二戰勝利基石,果真如此嗎,你怎麼看?

楊若楓


其實如題所說顯然有些太言過其實了。英法從敦刻爾克撤退的30多萬軍隊可以說是二戰勝利基石的組成之一,但不是全部。



這句話第一個反駁的應該就是美蘇軍隊了。大家心知肚明,從蘇德戰場上蘇軍的戰略大反攻開始,即便盟軍沒有在西線開闢第二戰場,蘇軍也會慢慢攻佔柏林。反之也如此假如蘇軍將德軍趕出自己的領土,剩下的靠美軍從諾曼底開始打,一樣也會打到柏林。



二戰中後期德軍的資源和產能就已經開始大福縮減,國力日漸衰落,甚至很多資源從戰爭初期就開始有戰略儲備不足的現象,再加上北非戰場的失利,以這種情況來看,德軍不管從哪方面來說都是註定失敗的。



現在來看撤退的這30多萬軍隊在英國本土幹嘛,他們在接受美國的武器和軍事訓練,地獄般的蘇德戰場和美日太平洋激烈戰鬥他們都沒有感觸。當然了他們一直在等,等到美軍將日軍收拾的差不多,能騰出手來介入歐洲戰事,而在此時蘇軍也早已經開始反攻。

敦刻爾克大撤退基本將所有的武器裝備都留給了德軍



所以敦刻爾克撤退的英法聯軍確實為盟軍積攢了有生力量,但他們這塊二戰勝利的基石只能排在美蘇後面,當然他們對解放歐洲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軍武奇兵



聯合防務


首先,二戰裡擊敗德國的主力是美國和蘇聯,英國雖然也發揮了很大作用,但不是決定性的。

其次,我們來看下從敦刻爾克撤退的英軍對於英國的作用。

從敦刻爾克撤退的盟軍共有336427人,其中英軍約24萬。如果假設這支部隊都被消滅,未能返回英國,那麼英國的國內防禦力量確實將遭到削弱,但是並不會影響到英國的本土防禦。

當時在敦刻爾克包圍圈之外,法國其他地區也有英國軍隊共136000人,這些英國軍隊包括加拿大師、第51師、第52師,第157旅等部隊。這些英軍在包圍圈之外,還是能順利返回英國的,歷史上和這些英軍一起回到英國的還有部分波蘭軍隊,最後有156000人抵達英國。

除了派遣到法國的部隊,英國本土當時還有5個師,裝備火炮500餘門,坦克300多輛。這些部隊加上撤回的15.6萬人,雖然人數不多,但是非常幸運的是英國是一個島國,而德國當時嚴重缺乏登陸艦艇,因此無力攻擊英國本土。這30萬英軍足夠應付小規模的襲擊。

所以即使敦刻爾克的英軍被全殲,也不會對二戰進程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不沉的經遠


二戰本來不是英國人的舞臺,是美國和蘇聯的舞臺,但是英國人真的很能宣傳。把沙子說成黃金是他們的本事。


像馬來亞戰役就是,7萬日軍攻擊馬來亞半島,駐守的英軍有14萬,按照孫子兵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分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日軍僅僅為英軍的一半,英軍雖然飛機數量和火炮數量不如日軍,但是人數優勢,又是在防禦方,居然全軍覆沒,最讓人驚奇的是,這場戰役從1941年12月8日打到1942年1月31日,其實就打了一個多月而已。


而英國來救援的威爾士親王號和戰列巡洋艦反擊號,被日軍路基航空兵輕鬆擊沉,這威爾士親王號可是鼎鼎大名,當年大戰德國戰列艦俾斯麥號,擊傷俾斯麥號,羅斯福和丘吉爾還曾經在這裡簽訂了後世鼎鼎大名的大西洋憲章。

到了1944年,在蘇軍連戰連捷的情況下,英軍打出了著名的“市場花園行動”,蒙哥馬利一敗塗地。

縱觀英軍整個二戰的表現,除了在阿拉曼戰役有所表現以外,其他都乏善可陳。


丘吉爾是被吹噓的最兇的一個,網絡上有個丘吉爾的“名言”

Ingratitude towards their great men is the mark of strong peoples.對他們的偉大人物忘恩負義,這是偉大民族的標誌

好多沒什麼知識的人拿出去到處吹噓,覺得這是丘吉爾“功成不居”,非常偉大,然後順便讚美一波英國制度,他們也不想想,這是丘吉爾說的嗎?這是羅馬時代的希臘歷史學家普魯塔克說的,而且這個翻譯也不準確。

丘吉爾當年是在寫自己的回憶錄的時候引用了這句話,說的是法國人拋棄克萊蒙梭政府的事情,然後又說法國人在如此虛弱的時候居然還沉浸在所謂的“偉大民族”這種特質下,是非常不合適的,丘吉爾要表達的意思和網上謠傳的意思差了十萬八千里。

都不知道是那些非要吹噓丘吉爾,編造出來的。


而且丘吉爾在二戰時期犯了很多類似於納粹的問題,1943年的時候印度爆發大饑荒,丘吉爾很輕蔑的說

我討厭印度人。他們是殘忍的民族,有著野蠻的宗教。饑荒是他們自己的錯,他們繁殖起來象兔子


無怪戰後印度人要獨立,丘吉爾根本沒把印度人當人看。


敦刻爾克本來就不應該存在的,剛開戰的德國根本沒有多少實力,用來征服西歐的德軍裝甲部隊其主力還是一號和二號坦克,裝甲非常薄弱,當時英國和法國都有更好的坦克足以和德軍抗衡,只是錯誤的指揮,失敗的戰略才讓德國人乘虛而入,法國人戴高樂將軍很早就意識到裝甲在戰爭中的作用,而英國人富勒早在1917年就意識到集中使用裝甲部隊的理念,寫下了《1918年坦克戰術運用》,他在1932年寫下的的《裝甲戰》理論已經非常成熟,是是世界上第一本系統研究機械化部隊作戰的書。


結果是愚蠢的法國政府和愚蠢的英國政府都沒有高度重視,敦刻爾克本來不應該存在的。


李建秋的世界


假!敦刻爾克大撤退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真正的作用就是英國保留了有生力量,法國也得以苟延殘喘,成功撤退讓這倆敗兵之將留了一絲臉面。對二戰整體戰局影響不大。


即使敦刻爾克大撤退失敗了,英法聯軍被全殲。英吉利海峽照樣存在,英國的海空軍也在,德國也不可能飛過英吉利海峽。只不過英國本土作戰士氣可能會低落一些,但是抵抗會照常進行,唯一的就是少了一股有作戰經驗的士兵。諾曼底登陸的時候可是有288萬多軍隊,少了這三十來萬人也不可能翻了天,再說還有蘇聯紅軍的幾百萬人牽制著德軍主力。有些人剋意去渲染其實就是為了面子好看一些,畢竟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我打贏了我怎麼也得把歷史寫的功勞大一點。具體的咱們往下來分析分析。

咱們先來看看,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1939年9月3日法國對德國宣戰。是法國先對德國宣戰的。1940年5月10德國進攻法國,6月22法國新政府跟德國簽訂停戰條約,法國滅亡,一個來月的時間法國在英國的幫助下被德國廢了。二打一沒打過。其中5月26日到6月4日發生了敦刻爾克大撤退,英法聯軍倉皇撤退。丟人不,二打一被人家分分鐘幹蹦了。

敦刻爾克大撤退,法國有12萬軍隊撤到了英國,然後法國戴高樂將軍依靠這12萬殘兵敗將建立了法國流亡政府,號稱“自由法國”。同時撤回來的這二十來萬英軍讓丘吉爾也挺了挺腰板 。丘吉爾自然也得誇大一下敦刻爾克大撤退的作用,這是政治需要,鼓舞國民對抗德國的士氣。接下來英國就更能很好的抵抗德國的入侵。所以得這麼說:這撤回來的有生力量擁有豐富的作戰經驗以此為基礎訓練新兵,不僅可以守衛英國,同時可以為以後的反攻打下非常大的基礎。

1944年盟軍288萬人進行諾曼底登陸,陸軍153萬人,主力部隊是英美軍隊,畢竟法國沒幾個人了。之後法國復國,蘇聯攻佔柏林德國滅亡。就像法國重新建國還是依靠別人才成功,勝利者想統治國家肯定要誇大一下他的作用,所以以敦刻爾克大撤退為基礎的建立的自由法國必須得誇大一下他的作用。這也是政治意義。再者作為戰勝國,法國不也是五大常任理事國嗎!你怎麼也得把法國在二戰的作用誇大一下吧。

我是抽菸的苦咖啡,如果你覺的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請為我點贊。

關注我,每天都有精彩回答!


抽菸的苦咖啡



兔哥42928


並沒有這種說法。廣泛認可的是:“敦克爾克大撤退為歐洲最後反攻軸心國集團保存了實力(有作戰經驗的士兵)。”

敦克爾克撤退的部隊總數只有不到40萬,不管是東方戰場,還是蘇德戰場這算不上大場面。其次這些士兵大多數是英國士兵,及少量法國士兵,縱觀整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他們最多隻象徵了兩個國家,且實力也不是最強的兩個反法西斯國家。不可否認英國同法國在西線有利的拖住了德國空軍對蘇聯的打擊力度,不過陸軍始終是佔領陸地的兵種,這些數量太少。

再者,這幾十萬英國士兵在整個英國陸軍中並不算多,當時英國陸軍總人數也不下300萬,在北非戰場英國陸軍是很活躍的,早期英國缺少有作戰經驗的部隊,但在北非及本土防禦和小股部隊突襲德國佔領區的各項行動中培養了大量有作戰經驗的部隊,總數可不是這40萬人可以比的。

擠滿軍艦的英國士兵

再說英國人的貢獻。總的來說拋開任何一個反法西斯大國來講貢獻都是片面的,過高的估計也是不可取的。英國人的確同三個軸心國都打過仗,不過在亞洲同日本人的作戰成績不明顯。又或者說即便英國戰敗德國勝利時間會延遲,而被反法西斯國家擊敗的時間也會延遲。敦克爾克撤退代表不了英國和法國在一系列對軸心國作戰的勝利,沒有這40萬士兵,這場反法西斯戰爭將會更加堅定的堅持下去。沒有妥協,只有鮮血,眼淚和汗水。(英國海軍,及英國駐非洲各國本土的作戰部隊不是用燒火棍的)

我們也知道,由於英法戰爭初期準備不足,導致被逐出海峽。在心理上英國是不願意接受這種恥辱的,所以反攻軸心國,解放被德國佔領的國家也成為了一種偉大的使命。

搶灘登陸中的英軍

執行敦克爾克大撤退時英國從當時不理想的狀況來看他們幾乎救不了上十萬的部隊,但是英國調動了所有能用的船隻。可見導致這場大撤退的原因是徹底打醒了英國,為此後一定時間同德國進行的大不列顛空戰這類持久戰轉為諾曼底登陸的反擊奠定了基礎,這倒是可以肯定,同時不要忘記美軍的海陸空也同時參與了諾曼底登陸的各項配合行動。


客觀評論的愛國者7


敦克爾克大撤退能夠成型,不僅保留了英法30多萬的士兵,也為保衛英倫三島保持了必要的兵力,最後成為諾曼底蹬陸消滅法西斯德國一支重要力量,它使德軍兩線作戰,如果沒有這30多萬的軍隊,英國很難抵抗來自德國的入侵,德軍當年勢不可擋,橫掃歐洲大陸時,英法聯軍已經潰不成軍,紛紛逃向敦克爾克,丟棄的重器裝備延綿幾百公里,其實殲滅英法聯軍的最好機會,但令人不解的是,希特勒突然一紙命令停止攻擊,改由德軍空軍去轟炸,這樣以來英軍可運用空軍,海軍與德軍對抗,而希特勒擔心他的精銳突擊隊,衝鋒隊會遭受損失,而空軍解決不了問題,而且英國動用了全國所有可以動用的船隻,加上海空軍力量的護航,成功的將三十多萬士兵接回英倫,這是希特勒二戰中所犯的第一個嚴重錯誤和戰略失誤,為德國戰敗埋下隱患。


佐羅周


留得青山在 不怕沒柴燒!

於是

後來都燒天然氣了!



我不是六娃


納粹德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把英法聯軍打得一敗塗地,由於希特勒的失誤,只用空軍轟炸掃射敗退到敦刻爾克的英法聯軍,沒有動用陸軍,結果導制英法聯軍大部分成功撤退。德軍錯失殲滅英法聯軍的良機留下了隱患,繳獲一些帶不走的武器裝備顯得不是多麼重要。成功撤退留住了有用的人才,渲染成二戰勝利的基石是有些誇張了。只所以如此宣傳也是鼓舞士氣的表現,除此之外沒有什麼值得宣傳。能絕處逃生只所以有這麼好的運氣與希特勒的失誤有關,如此宣傳也是在打希特勒的臉,不過如此而己。至於說二戰勝利的基石,是美國的援助參戰,沒有美國援助參戰,單憑撤走的幾萬人能折騰出個啥名堂?二戰能否勝利還是一個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