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合肥之戰,張遼800死士破孫權10萬大軍是否真實發生過?有什麼依據?

社會有點叫人無奈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歷史上沒這種事,小說誇大而已。


歷史上,215年曹操趕赴漢中討伐張魯,孫權乘機北上攻打重鎮合肥。

合肥有曹操約1萬精兵,張遼、李典、樂進為大將。

見曹軍兵力有限,孫權親自率領號稱10萬的大軍(其實只有幾萬人),圍攻合肥。

然而張遼防禦策略正確,早已囤積大量糧食做持久戰。

孫權大軍久攻不克,打了十多天,後勤跟不上,加上瘟疫肆虐,士兵病死很多,最終只能放棄進攻。


期間,張遼還不斷派出小股部隊,比如一夜出動800人,不斷偷襲吳軍,搞得吳軍日夜不得安寧。

東吳大軍撤退,孫權親自率領1000多精兵,與淩統、甘寧、呂蒙、蔣欽等殿後。

然而,張遼判斷東吳見曹軍兵少,肯定認為曹軍不敢追擊,果斷派出幾千精兵尾追。

在逍遙津,張遼的幾千精兵和孫權1000多親兵發生遭遇戰,將措手不及的吳軍包圍,孫權也在包圍圈內。


吳軍大驚,被包圍的甘寧嚴厲的要捶響戰鼓,增強士氣,淩統親率三百近兵衝入重圍,甘寧則引弓掩護,呂蒙、蔣欽死戰拒敵。

張遼一時吃不掉這1000多人,加上吳軍主力賀齊的3000多人回援,也只得撤退。

誠然,孫權被包圍,還是嚇得夠嗆的。

說白了,張遼用兵得法,合肥戰役打的非常好。

但不存在800對10萬,張遼最後也是用幾千人包圍孫權殿後的1000多人而已。經過此役,張遼威震江東,江東小兒啼哭不肯止者,其父母只要嚇唬說:“張遼來了,張遼來了!”孩童就沒有敢哭泣的了


薩沙


800人打敗10萬人,比例為1:125!只要弄腦子想一下,就知道不可能的事。

真實的逍遙津之戰是這麼回事。

當時,孫權率十萬大軍由水路行軍,進攻合肥。曹操在合肥只有七千人,曹軍主力還在關中。張遼覺得合肥形勢兇險,必須先挫折吳兵的氣勢,以安定軍心。於是,張遼從7千守軍中選拔800死士,殺牛宴饗將士,準備次日襲擊吳兵。注意,張遼也只是想鼓舞士氣。

第二天凌晨,張遼趁著吳兵還沒有整頓好陣型,率領早已準備好的800死士猛攻吳軍。吳兵沒有準備,不知道張遼只有800人。所以,陣型被張遼衝亂了。孫權雖然吃驚,但是,他知道曹操在合肥就7千人。於是,孫權上到一個土丘上,重新指揮部隊圍堵張遼的800人。

有孫權居高指揮,吳兵頓時穩住陣型,將張遼的800人分割包圍。張遼發現局勢不對,突襲的效果已經沒了,吳兵越打越多。於是,張遼趕緊帶著身邊的數十人突圍。數名被困曹兵看見張遼突圍,高喊:"張將軍難道要丟下我們不管了嗎?"張遼又殺回去接應被圍困的曹兵。可見,曹兵當時很危險。不過,最後,張遼率領餘部突圍出去。

所以,張遼在此戰中,只是帶著800人的敢死隊去衝擊了下陣型未穩的吳軍。勇氣可嘉,令人歎服。但是,肯定沒有“破”孫權的十萬大軍!吳兵沒有後撤,孫權很快就指揮士兵反擊。相反,張遼卻差點被吳兵圍住。而且,張遼究竟殺了多少吳軍,自己回來多少人,也是未知數。

更主要的是,孫權繼續率兵圍困合肥十幾天。張遼要是破了十萬大軍,吳兵怎麼還有實力圍困合肥呢?孫權的士兵陸戰不行,攻城更是短板。所以,圍困十幾日都無法攻入合肥,吳軍中疾疫流行,士氣更是低落。

於是,孫權殿後,分兵撤軍。張遼瞅準孫權分兵撤軍的時機,出兵追擊吳兵,給孫權造成了很大損失。

以一當十的事在歷史上肯定有,但是,以一敵百的只存在於武俠演義小說中。

在冷兵器時代,以一敵十的事真的發生過很多。但是,以一敵百隻發生在近代,就是日軍侵佔東三省!三五個日本浪人就能佔領一個縣城。日軍甚至還創造了128騎就攻佔熱河首輔承德的事!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逍遙津一戰,當然是真的。

按《張遼傳》本傳的記載,建安二十年(215年),張遼在逍遙津打得很英勇是真的,但也絕對不是800破10萬這樣誇張。

例如在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就曾抵達過逍遙津,觀看張遼奮戰的地方,感慨了很久。

《三國志·張遼傳》:太祖復徵孫權,到合肥,循行(張)遼戰處,嘆息者良久。

戰爭中的對手——孫權對張遼也是非常畏懼,多年後,孫權率軍又與張遼對抗,當時張遼生病,消息傳到孫權耳中,孫權仍然對下屬諸將勸誡: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

在魏人魚豢所著的《魏略》中,寫道:

  1. 張遼為孫權所圍,遼潰圍出,復入,權眾破走,由是威震江東。兒啼不肯止者,其父母以遼恐之。

  2. 江東小兒啼,恐之曰:‘遼來,遼來!’無不止矣。

可見張遼的威名在江東深入人心。

但是張遼以“800人破10萬”的梗,是出自曹丕詔書。

時間是黃初六年(225年),曹丕追念張遼、李典兩人在合肥逍遙津之戰的戰功,下詔褒揚兩位,並給他們的子嗣封侯。

《三國志·張遼傳》:(黃初)六年(225年),帝(曹丕)追念(張)遼、(李)典在合肥之功,詔曰:“合肥之役,遼、典以步卒八百,破賊十萬,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賊至今奪氣,可謂國之爪牙矣。其分遼、典邑各百戶,賜一子爵關內侯。”

當然這詔書的內容,對張遼的褒揚,是有水分的,沒有交待逍遙津之戰的種種細節。

“800人破10萬”的具體情形是:

孫權率十萬大軍包圍合肥城,樂進、李典、張遼等人只有3000人守城,形勢危急。

張遼招募了800人的敢死隊,在第二天清晨和自己一同出城衝擊孫權的軍營。張遼身先士卒,勇猛非凡,吳軍將士根本無法抵擋張遼的攻勢,張遼在此戰中斬殺數十人,包括兩名吳軍將領(其中一人可能是陳武)。

張遼甚至衝殺到孫權的麾下前,孫權嚇得帶著眾人登上高地,讓士兵舉著長戟防守。

張遼在高地之下,挑釁孫權,讓他下來交手,孫權根本不敢動。等到孫權其他軍營的援軍趕到,便把張遼的800勇士嚴嚴實實地包圍幾層,張遼率親兵數十人衝殺吳軍,殺出一條血路,得以脫身。

然而剩下沒有脫身的將士在後面高呼:“將軍不管我們了嗎?”

張遼聽到後,轉身又殺回去,把剩餘的士兵救出來,這場惡戰才結束。

張遼等人是從早上開始,一直殺到中午,孫權的軍隊無人能敵,士氣全無。所以孫權在合肥城下呆了十多天後,覺得沒意思,才宣佈撤軍。

綜上

曹丕詔書誇讚張遼,並不是說800人能殺退10萬人,實際情況是:張遼率800人的敢死隊殺得孫權等人喪失鬥志,無奈撤軍。


潯陽鹹魚


三國志中記載,不過呢,並不是800打十萬。真實情況是孫權在赤壁之戰之後欲以北伐拿下曹操江北的地盤,擴充自己的實力,於是趁士氣大漲率十萬軍北伐,而,曹操在很久之前就建造了合肥城,為了防止南方實力向北侵略。孫權率先鋒兵馬先到達,而合肥守將分別是張遼李典樂進三人,守兵只有8000餘人,三人按照曹操指示,張遼李典出戰,樂進守城。於是募集敢死隊趁敵人剛下船立足未穩,先行出擊,以800打幾千人兵馬,打了一個措手不及,先挫了銳氣,待到孫權大部隊到達,士氣已經低落,正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接下來是漫長的攻防戰,合肥城堅固異常,江東兵馬擅水戰而非陸戰,攻城更是弱項,雖然人數眾多,可是並沒有打出缺口,死傷者眾,而由於天氣的原因,孫權軍中發生疫症,我估計應該是某種流感,畢竟人多,傳染性強,孫權圍合肥十多天沒有結果,再加上軍中疫症,於是撤兵,而他很明顯軍事素養不行,他是主帥,豈有主帥押後,而且撤兵各營同時撤兵,張遼等三人探聽孫權撤兵,於是率兵出城追擊,呂蒙甘寧淩統蔣欣等人死戰,陳武於亂軍之中被魏軍斬殺,淩統所率人馬全部戰死,淩統身負重傷,沒多久病逝江東應該就是跟這次戰鬥重傷有關,若不是賀齊在江南接應,孫權早已被俘。至此,張遼止啼名震江東,讓孫權甚為忌憚


陳之煜


三國時期,諸侯割據,戰火紛飛。縱觀整個三國曆史,不難發現許多被傳為佳話的戰役,多半都是以少勝多的經典之戰,表達了人們對於弱小勢力頑強抗爭的肯定。其中實力懸殊最為誇張的合肥之戰,張遼800死士VS孫權10萬大軍,一直以來網友們對其真實性熱議不斷!

合肥之戰中逍遙津戰役最為盛名,建安二十二年,孫權率十萬大軍進攻合肥城。此戰可謂張遼巔峰之戰,張遼以八百敢死隊出城迎戰,在孫權十萬大軍中幾進幾齣,如入無人之境。

張遼一戰殺得吳人“氣盡”,他的八百精兵後來都被編入了曹魏中央軍,成了大名鼎鼎的“虎賁軍。”,張遼從此威震魏吳,令孫權心有餘悸,即便是在許多年以後,張遼已經年老體病,孫權仍稱:“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

不過演義畢竟只是演義,有好事的網友分析,為什麼張遼800死士可以戰勝孫權10萬大軍?其實說來也簡單,當時孫權圍攻合淝十餘日不下,士氣因此低落。而張遼率領的死士置死地而後生,在孫權率乏力之軍撤退的時候出擊,才能打出這個漂亮的防守反擊。

這一說法也是不少講究用事實說話的軍事迷們比較信服的說法。畢竟很多以少勝多的軍事案例,都有一些特殊的原因,張遼這支軍隊勝利的原因正是“置死地而後生”。



AAA喵先生


800破10萬,歷史肯定有,10萬人要是缺糧,肯定沒有力氣和士氣,不想死,不想戰鬥。而那800人,酒足飯飽,800肯定都是騎兵,騎兵對陣步兵,本來就是捱打的份,何況如果一個人多的軍隊,士氣低落,古代戰爭通訊是沒有現在這麼發達,只要把指揮中心打掉,群龍無首一般,猶如亂撞的蒼蠅,等待著收割,看見過海中的魚群,草原的羊群嗎?幾隻豹子野狗,就把群羊掀的到處跑,而中間的羊可能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只是到處跟著跑,800不可能殺的完10萬人,卻可以讓他們一敗塗地


貧道法號魯觀子


這不都是正史記載嗎,而且孫權當時撤退渡江呢,哪有部隊護著啊。800突然衝出來,真當不了。再說了霍去病800能人能打把匈奴大軍打到貝爾加湖去,項羽100人打的劉邦好幾萬人跑。不誇張


Z64227027


應該真實發生過,三國志記載得很清楚,逍遙津之戰,還產生了一句成語,張遼止啼。


第五街的咖啡



ZW濤聲依舊


張遼的打法很一般,也就是誘敵深入切斷退路的套路,關鍵是孫權太輕敵,主觀性太牽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