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皇上突然驾崩了,那么是太上皇复出,还是太子继位?

Goodboy82862206


有太上皇的朝代都是不正常的,一般都有着非正常的权利交替。第一个太上皇是汉朝刘邦的爹,最后一个是清朝的乾隆。

题主所说的是突然驾崩,意思就不是非正常死亡了。如果刘老爷子还活着,刘邦突然死了,会有人提议让刘老爷子继位,而不让刘盈继位么?如果嘉庆在乾隆当太上皇的三年里突然死了,会有人提议让乾隆下来当皇上么?

不可能的!古代最看重的血缘,光武帝是汉景帝的后代,对于汉武帝的后代自然就没有照拂的义务。同样,太上皇不是只有皇上一个儿子,皇上死了以后,这个皇位按照皇帝的理想状况,当然是要传给我的支脉。到了太上皇手里就又充满了未知。如果在自己手里,把这一脉的皇位弄丢了,拿绝对是大不孝(比如说正德)。

所以如果太上皇想当皇帝,铁定要和太子斗一斗。而且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太上皇这个职位从礼法是比皇帝高的,像晋惠帝,明英宗这个太上皇当的是真的扯,一个给自己的叔祖当太上皇,一个给自己的弟弟当太上皇。所以他们两个有复位的可能。其他的太上皇难不成再下来玩一圈,重温一下皇帝的瘾?

喜欢就关注呗:砍历史。我是马砍,每天讲点不同的故事。


砍历史


回望中华几千年来的历史,不乏因皇上突然驾崩,而还没确定继承人的情况。而皇上驾崩时太上皇还在世的却没几个。康熙算一个(民间传闻,顺治出家后活了百把岁,不知真假?),奈何顺治帝早年就不恋江山,否则,也不会让康熙8岁还是个娃娃就登基上位了。


要说太上皇没死皇帝却死了,还真有那么一位。不过也是“就此一家,别无分店。”就是大明王朝的明英宗朱祁镇。

他因”土木堡之变“,被囚禁于瓦剌。皇帝被抓了,国家大事,不可儿戏,不可以一日无君,咋办?于是,一众大臣拥立其弟郕王朱祁钰为皇帝,遥尊被俘的朱祁镇为太上皇。就这样朱祁镇稀里糊涂的就被成了太上皇。后来太上皇被放了回来,却又被皇上囚禁了七年。你想朱祁镇这个恼啊。本来我被当这太上皇都是一肚子气了,当时身外异地,你这弟弟当个代理皇帝过过瘾瘾就算了。现在我回来了,你不说还回来还把我给软禁了。

七年后,老朱又经”夺门之变“,南宫复辟。重新当上了皇帝。

当然,朱祁镇这是个例外,几千年的历史为就是这么一位。

所以,假如皇帝突然驾崩,又已经立了太子。虽然太上皇还在世,但于情于理,都应该是太子登基而不是太上皇复出。


啸逍遥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皇帝突然驾崩,太上皇和太子谁继位?

我国历史上“复出”的太上皇一共有四位,分别是晋惠帝、唐昭宗、宋高宗和明英宗,但这四位“复出”的环境都很特殊。

晋惠帝是在“八王之乱”中被叔祖司马伦抢了皇位,竟被尊为太上皇,后来又被反对司马伦的齐王司马冏等人操盘下复位。唐昭宗是被宦官刘季述等人政变囚禁,宦官们假传昭宗之命自称太上皇,令皇太子登基,后来宰相寻求军阀朱温的援助,才帮唐昭宗复位。宋高宗是在苗刘兵变被迫下台,但很快又在吕颐浩、张浚和韩世忠、刘光世、张俊等人的“勤王”下“复辟”。明英宗则是在弟弟明代宗重病之际发动政变复位。

这四位没一个是在皇帝突然驾崩的情况下复位的,最接近的是明英宗,因为明代宗当时病重,很快就去世了,而明代宗无子,他一死,继承皇位的要么是明英宗这个太上皇,要么是废太子,也就是明英宗的儿子朱见深的(即后来的明宪宗)总之还是会回到明英宗这一系。

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过皇帝突然驾崩太上皇复出的事,那我们假如一下,某位皇帝突然驾崩,是太子继位还是太上皇复出?

我国历史上的太上皇大概有三种类型,一类是自己主动退位的,一类是被逼退位的或者被退位的,还有一类是没当过皇帝的。

先看第一类,我们以唐睿宗和乾隆皇帝为例。

唐睿宗虽然主动退位,却是在儿子李隆基势力强大的情况下,如果李隆基突然驾崩,唐睿宗未尝没有复位的想法,而他能否成功就是个未知数了。

至于乾隆皇帝,他是不想当皇帝主动退位的,但却仍然大权在握,新皇帝嘉庆帝只是摆设。如果嘉庆帝突然驾崩,全看乾隆帝想不想复位,不想就推别人,想就自己坐了,反正权力还在他手里。

再看第二类,我们以晋惠帝和明英宗为例。

这一类太上皇在皇帝面前基本都是没有权力的,要想复位,只能依靠外部势力,如晋惠帝是全然被动的,复位后也是傀儡,明英宗倒是有主动性,复位后也执掌政权。

最后第三类,这一类的人数不多,只有秦庄襄王和刘太公,这两人一个是第一个太上皇,一个是第一个活着的太上皇,如果秦始皇突然驾崩,秦庄襄王不可能诈尸,而如果刘邦突然驾崩,刘太公也不可能当皇帝。

所以究竟是太上皇复位还是太子登基,全看哪一方获得的支持更多。


平沙趣说历史


这个问题很是新颖!

问题中描述的这种情况,历史上只发生过一例(稍有不同),那就是明英宗朱祁镇从皇帝到太上皇再当皇帝的情况。明英宗朱祁镇是大明的第六、第八任皇帝,“堡之土木变”后被俘,其弟朱祁钰即位(明代宗),尊朱祁镇为太上皇。明代宗朱祁钰病重,当了七年太上皇的朱祁镇通过“夺门之变”重新复位。

(明英宗朱祁镇)

接下来我们就针对问题中的这种假设情况,分析一下有几种可能:

第一种情况:按照历史上储君即位惯例,如果皇帝驾崩,此前已立太子且已成年,按程序太子继承皇位;

第二种情况:如果皇帝驾崩,此前已立太子且年小,那么太子即位,太上皇可能垂帘听政;

第三种情况:如果皇帝驾崩,无太子,太上皇可能即位或者从宗亲中选一位新皇帝。

(唐玄宗李隆基)

太上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尊号。自秦始皇追尊其父为太上皇起,中国历史上一共出现过二十几位太上皇。因国事艰难,主动去当太上皇北齐武成帝高湛、北齐后主高纬、唐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夏神宗李遵顼

;以俘虏身份被尊太上皇的明英宗朱祁镇;因胁迫下不得不做太上皇的晋惠帝司马衷、唐高祖李渊、唐昭宗李晔、西辽帝耶律直鲁古;因身体健康原因当太上皇的后凉太祖吕光、唐顺宗李诵、宋光宗赵惇;为求清闲而当太上皇的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宋高宗赵构、宋孝宗赵眘;最后就是为兑现承诺而当太上皇的乾隆皇帝弘历

(乾隆皇帝弘历)


野史也是史


这种情况历史似乎没有存在过。历史上的存在的太上皇有汉初的刘太公,唐高祖李渊,唐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宋高宗赵构,宋孝宗赵昚,明英宗朱祁镇,清高宗乾隆帝弘历。

自古以来,皇权至高无上,皇位只有一个,绝不允许他人染指,父祖亲儿也不行。历史上发生多少因为帝位父子相残的历史悲剧。能让出皇位自已退居太上皇多少有些无奈。玄武门之变后,唐高祖李渊就被李世民逼迫退位,然后被囚禁在宫禁之内;唐睿宗李旦面对强势的妹妹太平公主和儿子玄宗李隆基生死之争干脆选择放弃,让李隆基登基称帝,自己退居二线做了太上皇;最幸福的算是乾隆帝,为了兑现自己在位不超过祖父圣祖康熙爷的承诺,乾隆帝不得不在六十年时禅位于嘉庆帝,但乾隆帝至死都没有放弃手中权利。

历史上太上皇复位的只有一个,就是明英宗朱祁镇。木土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刺俘虏。明朝另立了一个皇帝,明代宗朱祁钰。一年后明英宗回到北京,明代宗尊明英宗为太上皇,让其居住在南宫,不允许大臣们见英宗,实际上变成了囚禁和监视。

八年之后,明代宗病入膏荒。曹吉祥,徐有贞,石亨等人于南宫迎立英宗复位。史称“夺门之变”。

明英宗之所以复位成功是因为代宗病入膏荒,而皇太子朱见济早亡,无子嗣可即皇位。皇位归于英宗一脉也算合理,故群臣虽然疑惑但也没人反抗。





锋枫2016


这个问题有意思哈!

以古代封建继承制度来讲!

太上皇是没有继承权的!

太上皇更多的是一种尊称,是有名无实的高贵身份!

皇上驾崩了,那肯定是太子继位啊!

太上皇已经是从皇帝位上退下来的!

是很难复出的好吧!

而且,历代皇帝临终遗嘱,也肯定传位给儿子啊!

当然,也不排除强势手上有权的太上皇,如乾隆皇帝,这时候他名义上是太上皇,实际上是皇帝,复不复出都无所谓的,如明英宗朱祁镇,他是发动政变把弟弟赶下去的,至于唐高祖李渊这类太上皇,手上无兵无权,复出了也没用!

据我所知,中国好像还没有皇帝死了太上皇继位的吧!

肯定是太子啊!


奉世木玉


理论上长幼有序,按照传统皇帝是有指定继承人的,皇帝突然崩了,那么应该是皇太子继位成新皇帝。但是不要忽略一个问题,皇位之争是残酷且血腥的。位置只有一个,谁都想去坐。关键是有没有足够的实力。实力够了,道统也得靠边站。

北宋初年,宋太祖突然驾崩,是政变也好,是阴谋也罢!咱先不深究。但继位的却是太祖的弟弟而非儿子。虽然明面上善待了太祖后人,但实际呢?明景泰年间。景泰帝病危,上位的也是太上皇,而非继承人朱见深。原因就在于夺门之变后,朱祁镇控制了九门。有足够的实力控制皇宫,没人能说半个不字。

所以是否由谁继位不是完全取决于道统,而是实力。


草甘宁


中华上下五千年时间,因为皇帝的至高无上没有多少人情愿放弃。就像唐玄宗李隆基早在天宝初年便有意传位给太子李亨。结果直到肃宗灵武即位才被迫下台。

而皇帝过世,太上皇仍然健在这样的情况更是凤毛菱角,还和自己的孙子抢皇位作为太上皇又怎么好意思。

选择太子继位,而非太上皇复辟我觉得有以下原因:

1、从权力交接上看。太上皇如果是自愿逊位。这样的太上皇虽然隐居幕后,但是依旧掌控着朝政。皇帝去世了,立自己的孙子当皇帝对于其实际权位是无所损失。而且还能帮助新君快速确立权威,保证政权的顺利过渡。典型就是乾隆皇帝。太上皇非自愿逊位,大多已经没有实权。其生活起居仰仗儿皇帝,而且这些儿皇帝大多对于太上皇有所防备,即使突然去世也会专门安排处理。比如肃宗重新夺还两京后,李亨便一直对李隆基有所防备。



2、从朝廷礼法。按照中国儒家思想所讲求的宗法制,概述为“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却没有所谓“子死父继”说法。而且太子本就是储君,也就是预备的皇帝。优先级别也应该在太上皇之前。这样的情况就比如刘邦的父亲刘太公。


3、从太上皇的角度看。长久的执政带来长远的思考与绝对的理智。太子继位,太上皇为其站台撑腰便可以保证政权平稳过渡。如果太上皇要重新继位,那么问题来了。迟暮的太上皇能够掌握政权多久。终究是要传给子孙的。作为当朝太子未能如愿登基,即使成为皇太孙权威也将大大受损,对于日后继位产生一定影响,造成政局的不稳定。另立新的储君则更是名不正则言不顺。纵观历史,国家政权的交接都是将稳定放在首位。唯一能想到的特殊情况也就是明英宗在景泰帝死后南宫复辟。但是其与当朝皇帝是兄弟关系而不是父子关系。与当朝太子也只是伯侄关系。
按照上述理论,应该选择是太子继位。


历史的尘沫


这个问题,实际上来说,就是看谁的势力大了,一般来说,现任皇帝突然驾崩,如果立太子的,一般也就没什么说的了,你要搞政变就是谋反(例如,朱高炽想搞掉朱瞻基。),

这里拿唐朝为例开个脑洞,假如李世民突然驾崩,李世民的儿子们各个都是窝囊废,那么李渊会重新出来复位吗?答案是不会。大臣们,只会在李世民那几个窝囊废的儿子中选一个不怎么废的来继承。所以李治就上位了。结论就是就算现任皇帝驾崩,也不会关系到太上皇的任何事。

那你说有那么一个人,他即是太上皇,又可以把持朝政的有吗?当然有!乾隆就是咯,虽然是太上皇,实际国家政权,还乾隆手里,为什么!因为!整个朝廷内外都只听命于乾隆,嘉庆皇帝,那时还没有自己的班底。

说到底,中国的伦理是严格的,它不是火影忍者,现任死了前代还可以理所当然的继承大位!




神话靓靓


首先看太子和太上皇谁的势力强大,也就是他们各自的支持者所在的利益团体谁的强大。

第二,看谁能抢先一步知道皇帝死讯,并在第一时间做出应对,封锁皇宫,加强京城戒备,各自掌握势力的博弈。

第三,谁更脸厚心黑,脸厚就是能放下身段,搁下一部分=利益换取敌对方、中立方势力的支持;心黑,就是看谁能主动出击,两人究竟谁先杀死谁。皇权的争斗都是血腥的,父子都可以成仇,何况爷孙。

第四,看一驾崩的皇上是否留下暗手。

第五,母系势力的支持,这一方面太子占优势,如果有个吕后之类额母后,那太上皇也是个摆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