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汙染河流、黑臭水體問題突出 廣東省預計2020年環境產業市場將達1萬億元

重污染河流、黑臭水体问题突出 广东省预计2020年环境产业市场将达1万亿元

經濟觀察網 記者 董瑞強“到2020年,廣東省將在原有汙染防治專項資金基礎上,新增統籌150個億,用於打好省汙染防治攻堅戰。”12月1日,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陳金鑾在2018中國環境上市公司峰會上表示,預計未來三年,廣東省環境產業市場將達到1萬億元。

他介紹稱,據初步測算,2017年廣東省環境產業年產值超過7000億元,涵蓋了環保技術裝備、產品、服務以及資源循環利用等各個領域,為全省環境質量改善提供了重要物質基礎和技術保障。

公開數據顯示,廣東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已從2012年的5.8萬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8.99萬億元,佔全國的10.5%,連續29年居全國首位,五年年均增長7.9%。

然而,儘管作為GDP大省,空氣質量六項主要汙染物連續三年整體達標,珠三角空氣質量在全國三大重點區域中保持標杆地位,但其水環境形勢卻極其嚴峻,流域水汙染嚴重,重汙染河流和黑臭水體等問題更是非常突出。

正如陳金鑾所說,廣東省生態環保工作仍面臨巨大壓力,新舊生態環境問題交織疊加,城市黑臭水體整治任務依然十分繁重。

生態環境部通報顯示,首輪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前兩批督查組共對19省46城上報已完成整治的739個黑臭水體進行督查,新發現18城255個未向國家上報的黑臭水體,其中廣州最多,達102個,其次是深圳80個,兩市新發現黑臭水體佔新發現總數的71.4%。截至10月下旬,廣東省黑臭水體共有437個,其中仍有252條黑臭水體處在整治過程中。

僅城市黑臭水體治理一項在全國就達上萬億元市場空間,而如何把潛在市場變為現實市場,是地方政府面前一道難題,而敷衍整改、虛假整改更是廣東省黑臭水體治理面臨的問題。

生態環境部水環境管理司司長張波對經濟觀察網說,城市黑臭水體整治涉及市場空間上萬億元,單靠各地財政投入遠遠不夠,整治的關鍵不在於地方財政困難與否,而是政府能否更好發揮作用,不僅要加大財政投入,還需理順價格、稅收體系,加強監管,營造公平競爭環境,激發和保障市場的決定性作用。

不過,中央環保督察發現,廣東省住建部門對黑臭水體整治審核把關不嚴,漏報、虛報、謊報問題時有發生,有些地方在管網建設中弄虛作假。廣東省上報243段黑臭水體194段已完成整治,實現不黑不臭,但實際有30餘段已上報完成黑臭整治水體,“回頭看”時仍為黑臭。

比如,陽江市上報7條黑臭水體整治初見成效,但2017年以來沿岸僅新增約1公里納汙幹管,超標汙水直排環境。肇慶、茂名市2018年2月上報2017年管網建設缺口為77公里和173公里,但兩個月後又上報超額完成任務等。

督察組表示,廣東省部分地區在推進整改時遇到問題繞著走,對治汙工作能拖則拖,汕頭市及潮陽區對練江汙染視而不見,2015年廣東省出臺練江汙染整治實施方案,但整治項目幾乎無一按時完成。練江至今仍是全省汙染最重的河流,水質仍呈下降趨勢。廣佛跨界河、茅洲河等流域水質亦仍未得到有效改善。

此外,陳金鑾還介紹,廣東省臭氧汙染問題凸顯,年均濃度仍未進入下降通道,部分區域土壤汙染問題突出,生活垃圾分類處置體系尚未建立,生活汙泥無害化處置能力不足,危廢處置能力結構性不足、區域性不均問題嚴重。農村人居環境髒亂差,汙水、垃圾未得到有效處理,面源汙染問題突出。

“儘管廣東省環境產業總量較大,但仍存在企業規模偏小、產業集聚度不高、區域發展不平衡、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難以滿足汙染防治攻堅戰的實際需求。這些問題正是環境產業的發力點。”他說。

近年來,中國環保產業實現較快發展,根據中國環保產業協會數據,2017年全國環保產業銷售收入1.35萬億元,比2016年增加了17.4%,呈兩位數的增長,環保產業連續兩年破萬億。2018年上半年銷售收入同比又增加了18%。

生態環境部規劃財務司副司長汪鍵對經濟觀察網說,中國環保產業發展呈現發展速度不斷加快、環保產業整體水平大幅提升,技術不斷進步、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環保企業市場化機制已初步建立等特點,環保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

不過,中國環保產業發展仍面臨諸多困境,資本市場在環境行業趨冷,此前叫好不斷的PPP項目也戴上“緊箍咒”。

汪鍵認為,這主要是由於現實市場空間和市場需求不足,環保項目資金回報機制不健全,過度依賴資金投入,環保治理需求向產業市場轉化難度大以及市場環境不規範,存在惡性競爭等。

2016年9月22日,國家發改委和原環保部發布《關於培育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主體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市場主體要進一步壯大,培育出50家以上產值過百億的環保企業,環保產業產值超過2.8萬億元。同時打造一批技術領先、管理精細、綜合服務能力強、品牌影響力大的國際化的環保公司,建設一批聚集度高、優勢特徵明顯的環保產業示範基地和科技轉化平臺。

不過,截至今年9月,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發布的2018中國環境企業50強榜單中,僅有7家環境企業營收破百億,與既定目標尚有很大差距。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趙笠鈞對經濟觀察網表示,環境改善需求的增強和國家政策壓力的加大,將逐步釋放出更多的環境治理需求,從而促使環保產業掀起新一輪發展熱潮,面臨更多亟待解決的新課題。

陳金鑾也表示,隨著廣東省汙染防治攻堅戰在深入推進,環保督察執法力度不斷加大,環境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加快推進,汙染第三方治理、環境監測社會化等政策需求不斷釋放以及融資政策逐步落地,全省環境產業發展空間和市場前景將越來越廣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