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國家發掘秦始皇陵,最有可能會發現什麼文物?

荷塘影飄飄


秦始皇皇陵之中到底有多少寶物?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他生前已經將六國皇室的珍寶全都收入囊中,今天我們單單看秦始皇陵的陪葬品兵馬俑已經是氣勢龐大,沒有人能夠想象秦始皇的墓葬之中會有多少奇珍異寶。

秦始皇一生追求長生不老,他修建皇陵的意義就是給自己蓋一所地下宮殿,在自己死後能夠在這裡享受著和生前一般的奢華生活。所以這些秦始皇生前最愛的寶物肯定都帶到了地下,雖然沒秦始皇陵的財富吸引了許多人的覬覦,但是憑藉著出色的防盜措施,秦始皇陵一直保存到了今天。

史記之中明確記載著的一件秦始皇的陪葬品就是泰阿劍。說到春秋戰國時期的劍,很多人第一反應是越王的勾踐劍,而當時的十大名劍之首其實是這把泰阿劍,據說秦始皇得到了泰阿劍之後十分喜愛,並且將他帶進了皇陵之中。項羽對這把劍十分感興趣,當初去挖秦皇皇陵也是為了這把劍。

另外史記還記載著秦始皇陵之中有著大量的珠玉和翡翠,據說秦始皇的遺體之上有一條由珠玉串成的被子,頭上戴著的是翡翠製成的頭冠。而在史料之中,秦始皇的棺槨是有青銅打造而成的,如果這項記載屬實的話,那麼非常顯然,秦始皇的棺槨就是中國體積最大的青銅器,其價值也是不可估量。

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寶貝,就是秦始皇的十二金人了,史記之中記載著秦始皇曾經為自己鑄造了十二個巨大的銅人,雖然有人說這些金人很可能已經被後人摧毀,但是也有人相信這些金人依舊被深埋在秦始皇陵的地宮之中,繼續行使著他們在秦始皇生前所行駛的任務。

秦始皇陵之中還有所謂的長明燈,這種燈的燃料據說是以鮫人的油脂煉製而成的。這麼多年過去了,它們是否還在燃燒呢?如果一直保持燃燒狀態的話肯定不行,我們都知道燃燒需要氧氣,除非長明燈用了我們意想不到的方式,一直點亮著秦始皇的地宮。

還有一點不要忘了,秦始皇是個愛書之人,在推行焚書坑儒的時候他很有可能將原本保留了下來,隨同他一起葬在了地宮之中。這些竹簡如果能夠保存完整,我們很可能從中認識到更多的歷史真相,將當時的文化技藝更加真實地展現在我們的面前,也能解答出秦始皇陵製造過程之中的很多謎團。比如兵馬俑那樣的陶俑到底是用什麼方法制成,兵馬俑上面的顏料到底是怎麼做出來的。


木劍溫不勝


在陝西生活了十幾年,也時常從民間聽到一些說法,雖然不可全信,但是也不可不信,將這些民間說法整理下來,僅供參考。

記得還是2001年國慶節去的臨潼,當時和同學們看了兵馬俑,秦陵地宮,當然那個地宮其實是想像的,由專門搞古建的一個公司設計建造,這家公司就是現在有名的陝西鄉村旅遊第一村“袁家村”辦的集體企業。


當時見到的那個秦陵地宮,其實是建在地上的,進到裡面黑漆麻糊的,倒是真有千年古墓的感覺。跟著遊客進去走了幾圈,總算看到“陵”裡的真容:墓頂是日月星辰,閃耀發光,墓低是山川河流,河流用水銀來替代水,秦始皇的棺槨就放在中間,幾層的樣子,周圍擺滿了金銀珠寶。


當時我看到的情形應該就是基於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的那樣,加上人的想像而呈現出來的:

“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後來我又有機會去高力士的墓裡去,看到古人的墓確實是這種情形,所以司馬遷這樣的描述應該還是有可能的,畢竟司馬遷所在的年代離秦始皇並不遙遠。

不過打開想像,我認為秦始皇陵墓裡除了各國的奇珍異寶這些歷代皇帝墓葬裡都會有的文物之外,還是可能有別的足以震驚世界的文物:

(1)華夏九鼎

失傳的華夏九鼎很可能就埋在秦始皇陵裡,雖然已經失傳很久了,但是秦滅六國,最有可能蒐集到一些線索,秦始皇自封始皇帝,自然會花大力氣去派人搜尋,雖然不一定能全部都找到,但是也可能有幾個,至少有九鼎下落的線索;

(2)和氏璧

雖然藺相如以和氏璧假獻秦王未成,最後完璧歸趙,但是畢竟和氏璧是秦始皇所喜歡的寶貝,並且代表了天下的權力,後來秦滅趙,必然全力尋找此寶貝,所以很有可能也在秦陵下面,甚至就在秦始皇的手中握著;

(3)長生不老仙方

雖然秦始皇派徐福到蓬萊尋找仙方未果,但直到漢朝,歷代皇帝仍然在尋找那些仙方。所以可以推論,秦始皇那個年代肯定是已經有這些仙方的存在了,也肯定有了實實在在的例子,要不然也不會這麼大費周章,所以最有可能的是秦始皇拿到了仙方,但是缺少仙方中的仙藥,徐福實際上是要去尋找的仙藥;

(4)諸子百家真正的原始典籍

看過歷史的都知道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故事,其實可以換位思考,秦始皇正是因為發現了諸子百家的偉大價值,而這些學說又只能在掌權者手中,民間不能流傳,所以在焚書坑儒之前,最有可能是秦始皇自己先廣搜天下典籍,並進行官方校準,以及複製備份,然後對天下那些可以自由解讀經典的儒生和學者進行打壓,讓真理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這個邏輯就像乾隆皇帝令人編撰《四庫全書》的想法是一樣的,通過編撰官方的《四庫全書》,實際上是變相的思想和文化統一。所以在秦陵地宮裡很可能有真正的諸子百家經典,並且與今年流傳的內容完全不同,而且包括許多上古失傳的典籍;

(5)上古文物遺蹟

中國歷史上戰亂頻繁,朝代更替,雖然有五千年的文明歷史,但是有出土文物作為驗證的文明歷史其實有限,也因此至今夏朝並不被西方主流史學界所承認。雖然近些年國家也啟動了夏商周斷代工程,也有二里頭遺址的挖掘,但是從考古的角度看,並沒有多少特別有說服力的文物佐證。我想秦滅六國,也是一次對各國所發現和保存的歷代文物的一次大統一,古代可能沒有像今天這樣建博物館的觀念,但是這些重要文物總要有個去處,留在墳墓裡是個不錯的選擇。所以可以設想秦陵地宮裡可能有不少黃帝以來直至夏商的重要文物文獻,這些文物文獻將是對中國文明的最大歷史見證;

(6)有關日本文化源頭的證據

我們都知道日本的歷史與中國緊密相關,最早發生確切的有記載的關係是秦始皇派徐福去了日本,漢代中國開始分封日本的國王,有“漢倭奴國印"為證。但是從徐福東渡日本的事實來看,說明秦朝的航海技術已經非常發達,敢於主動到周邊去了解情況,也說明之前中國沿海諸國如燕、齊、吳、越等沿海國家很有可能已經對中國周邊的各島嶼進行詳細的探測,並派人去開發管理,自然也積累了豐富的一手資料,這些資料在被秦滅了後極有可能都被運到秦國。(常竹青)


秦始皇作為一箇中國曆史上最有抱負和遠見的皇帝,視野不可能只是在看得見的華夏範圍內,他的視野應該是全天下的,所以徐福極有可能是秦始皇派出去開疆拓土的人,以尋找仙方仙藥為名,進一步瞭解周邊的地理人文信息。如果能從秦始皇陵墓中發現這些資料,整個日本的歷史肯定要被改寫的。

目光如電

求真知灼見

獨立的價值不輸於任何

這裡是獨立撰稿人李藝泓的問答號


盛唐豪歌李藝泓


作為一個考古工作者,一生最大的夢想便是希望能親眼見證秦始皇地宮開打的那一幕,而同時最為擔心的也是秦始皇陵動工發掘。此前與學友交流,曾有一個較為一致的結論:如果動工發掘秦始皇陵,即便在揭開封土時藉助大型工程器械,那麼整個發掘和保護工作,或許一百年都難以完成。

發掘秦始皇陵,最難的不在封土,而在於如何能夠在打開地宮後對文物予以妥善保護。這是個技術性難題,而且是一個在正式動工前無法實驗的問題。一座塵封兩千多年的皇陵,一旦揭開會遇到什麼,誰也不敢斷言。

按照現代考古學的發掘流程,每一層土、每一個細節、每一件文物和每一處遺蹟,都需要進行測繪和記錄。試想,秦始皇陵遠遠望去,依然宛如一座土山,而地表以下又是一處極其複雜的情況,並且必然又會面臨地下水的處理問題。

也正因如此,國家目前對包括秦始皇陵在內的帝王陵墓,都是以保護為主,並不主張進行大規模發掘工作。當然,我們不妨假設,在技術、人力、財力和政策等各種因素均已齊備的前提下,對秦始皇陵進行了系統發掘,我們到底會發現什麼呢?

(一)秦始皇的屍骨

或許不少朋友會覺得這個有些扯,發掘秦始皇陵墓,可不就會見到秦始皇屍骨麼?確實如此,但也有可能看不到。因為我們不瞭解地宮如何,也不知道秦始皇屍骨的保存狀況。因而也並不排除根本見不到“秦始皇”的可能。


另外,秦始皇屍骨,也是一件極其珍貴的文物,他對於體質人類學、民族學和遺傳學等許多問題,都有極大的價值。更為重要的是,這位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大一統的締造者,本身就是一種巨大價值。

(二)大禹所鑄九鼎

禹鑄九鼎一直被歷代史書所記載,但現代考古工作中卻從未發現任何關於九鼎的線索。目前不少學者推測,秦始皇統一六國、滅東西周君後,可能將國家權力象徵的九鼎搬運到咸陽,而到其死後則將九鼎陪葬。

因此,發掘秦始皇陵,能夠見到九鼎,也並非沒有可能。畢竟,禹鑄九鼎的故事也絕非就是一種空談,而目前最有可能的猜想,便是它們作為陪葬品置於秦始皇地宮了。

(三)被禁絕之書

秦始皇曾焚書坑儒,但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在對文化典籍進行毀禁時,均不會全部毀禁,而是會保存部分儲藏起來。說白了,統治者只是通過毀禁來杜絕百姓閱讀觀看這些書籍,而絕非讓其徹底消失。


據現代考古學所證實,如果貴族墓葬均出有相關典籍,而作為秦朝開國皇帝的秦始皇,死後下葬時又書籍陪葬,也在情理之中,而且應該有不少被毀禁的書籍處於地宮之內。

(四)水銀與暗器

司馬遷曾在史記中提到,秦始皇陵地宮內有大量水銀,而現代考古學也已證實,秦始皇陵封土汞含量嚴重超標,而且越往地下含量越高,足以見得地宮內卻有水銀。


另外,《史記》中還曾記載秦始皇陵內有暗器,一旦擅自闖入便會被萬千穿心而死。儘管考古發掘中從未發現任何機關暗器,但或許秦始皇陵內的防盜措施做得更為完善,只是歷經兩千餘年後,已經失去作用。

除了以上內容外,打開秦始皇地宮,能夠見到的文物必然是難以估計,會有大量青銅器、金銀器、玉器、兵器、陶器等等,整個地宮將會像一個地下寶庫一般,肯定會令人為之讚歎不已。只是,理智地講,對於秦始皇陵這樣的大型帝王陵墓,還是應當以保護為主,著實不該進行大規模發掘。


碣石樵子


秦始皇陵裡面到底有什麼文物,千百年來人們都在不停的猜測,無論是專業的考古人員,還是民間的百姓,大家都想知道里面到底有什麼。以目前的技術來看,是沒有辦法去挖掘始皇陵的,即使有一天技術達到了,相信也不會有人去主動挖掘始皇陵。

不妨大膽猜測一下秦始皇墓裡有什麼,首先第一個,在他的陵墓裡可能會有九鼎,相傳夏朝初期大禹將天下分為了九州,鑄造了九鼎來象徵九州,並且還將全國各地的名山大川都刻在刻在了鼎上面,九鼎已經可以算是中國的代名詞,同時也象徵著至高無上的皇權,同時也是國家統一的象徵。秦朝之後九鼎消失,人們認為這是秦始皇用九鼎來陪葬了,也有一種說法是,秦始皇鑄造的十二金人,便是融了九鼎做的。

第二個,可能有很多的古籍,以及其他六國的詳細史書,當時秦始皇燒這些東西之前,全部都保存下了一份,這些東西說白了就是不讓民間百姓看而已,他自己留有一份,因此可能秦始皇會再抄錄一份放入陵墓當中。

第三個自然是一些稀奇並且價值連城的寶物,至於那些金銀珠寶些在始皇墓中不算值錢的,那些東西只是點綴,估計到處都是,曾經在一個野史中記載了始皇墓中有一個會飛的金燕,當然這個目前是沒人信的,曾經楚國的鎮國之劍秦阿劍應該也在裡面,因為李斯傳中曾經寫到,秦始皇看到這把劍之後,直接對身邊的人說,自己死後這把劍就拿去陪葬吧。

當然除了這些人們還有很多的猜測,比如有人說秦始皇見過外星人,如果是真的,秦始皇墓裡肯定詳細的記載過這件事。言歸正傳,秦始皇墓的寶物,只能是猜測,自古以來帝王陪葬品,都是絕對保密的,恐怕這一代人在有生之年是看不到秦始皇墓裡有什麼了,大家認為秦始皇墓裡面最有可能有什麼文物呢?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首先表明立場,個人是不贊成挖掘秦始皇陵的,原因多重多樣,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至於秦始皇陵中可能會有什麼文物,大膽猜想一下。

眾所周知,秦始皇陵墓不是一座普通的陵墓,它可以說是一座翻版的咸陽城,所以,秦始皇很可能會把其生前所有的寶物隨葬。



隨侯珠

隨侯珠在先秦時期是與和氏璧齊名的珍寶,在春秋戰國時期與和氏璧並稱為“春秋二寶”。

隨國珠在楚國擊敗隨國後進入了楚國的王宮。在楚國被秦國所滅後,隨珠也進入到了秦始皇的寶庫之中。在李斯的《諫逐客書》中提到“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這也說明隨珠的地位與和氏璧相同。但在這之後,關於隨珠的下落也就沒有了後續,所以基本上可以斷定隨珠應該在寢室陵寢之中。



九鼎

九鼎是華夏至尊神器,象徵了至高無上的王權和國家統一昌盛,也是先秦三代的傳國之寶。在先秦時期,誰擁有了九鼎,也就相當於擁有了天下。

在秦滅周後,便把九鼎遷徙到了咸陽城中,但是在秦國之後,九鼎不翼而飛,也有記載說是九鼎在秦始皇時期沉沒於泗水之中,而秦始皇也曾經派人打撈過,卻無功而返。但是也有說九鼎自從秦昭襄王掠九鼎入秦後,一直在秦國。所以,個人認為九鼎也有很大的可能在秦陵地宮之中。即便不是全部,也應該有一部分。



十二金人

《史記·始皇本紀》中記載,秦始皇消滅六國之後,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鑄造了十二金人,重各千石,置廷宮中。

而十二金人下落也有3中傳說,一種是項羽攻入咸陽後被毀,另一種是東漢末年毀於董卓之手。最後的一種傳說就是隨葬於秦始皇陵之中。



姜太公的《太公陰符》

齊國本是姜太公的封地,而姜太公畢生心血著寫了《太公陰符》一書。共計237篇,其中《謀》即為《陰謀》、共計81篇,《言》即為《金匱》、共計71篇,《兵》即為《太公兵法》、共計85篇。

這本奇書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由齊國王宮進入了秦國的宮殿,之後就此失傳,所以此書有極大的可能在秦陵地宮中埋葬。



除了上述的幾種至寶之外,在秦國統一六國以後,其他六國的諸多鎮國之寶也都進入了秦始皇的宮中,而這些珍寶,大部分應該都被埋葬於秦始皇陵寢之中。

以上的珍寶只是妄自猜測,不過隨著科技的發展,我相信將來不會用挖掘的方式,就可以探知秦陵地宮中的一切秘密。


我是越關


兩種可能,一種是奇珍異寶到處都是。司馬遷筆下曾說過秦始皇皇陵是“奇器珍怪徙藏滿之”。

司馬遷向我們描述了地宮中充滿窮奢豪華、人間罕見的陪葬品,這句話讓人們心馳神往,這座神奇的地宮中到底有哪些珍寶呢?20世紀80年代末,地宮西側出土了一組大型彩繪銅車馬。銅車馬裝飾精美,造型精確,舉世罕見。

之前,考古工作者還發掘出土了一組木車馬,除車馬、御官俑為木質外,其餘車馬飾件均為金、銀、銅鑄造而成。地宮外側的隨葬品都如此精美,那麼地宮內的隨葬品該何等豐富,又何等精緻啊?可惜,由於現有的技術還很難保證完整地挖掘並保存地宮的建築與文物。所以秦王朝的那些榮耀與輝煌依然被深深地藏在地下。等待著人類的進一步開掘和發現。

還有一種可能,據史書記載,項羽曾挖掘並焚燒了秦始皇陵。若果真如此。這恐怕就是秦始皇陵所遭受的最嚴重的一次摧殘了。也許什麼都沒有。


歷史有妖氣


如果發掘秦始皇帝陵,不是說最有可能發現什麼文物,而是成千上萬的文物來供考古人員發掘。喜歡逛各地博物館或者瞭解過古代大墓發掘的就知道,裡面的文物數量隨著身份的提高,是按等級上升的。秦始皇陵裡面具體會發現哪些文物,會是司馬遷記載的那些?亦或是比司馬遷記載的東西多的多?誰也不知道,不過有兩個方面的文物是必有的。


無數精美的物品

秦始皇陵兵馬俑的發現,讓世人感嘆秦人的工藝水平之高超。作為秦始皇靈柩安放的主墓,必然會有更多精美的文物出現,只是具體有哪些方面,只有重現天日才會知道。

還原秦帝國

睡虎地和裡耶的秦簡還有一些秦朝時期的文物讓我們瞭解了秦帝國的很多方面。秦始皇主墓裡面的東西,如果保存得當,那麼就對我們瞭解秦朝的歷史會有革命性的幫助。


淡看天上月


秦始皇陵是我國古代第一位皇帝嬴政的陵墓,從公元前247年到公元前208年,這座帝陵整整修建了39年,可見它的規模和氣派。

由於秦始皇嬴政在位期間,統一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這些國家的珍寶、典籍等,全部都收集到了都城咸陽,其中的一部分又埋進了秦始皇陵。如果有可能發掘秦始皇陵,悅史君認為有太多的神奇可以期待,現在給大家簡單舉幾個例子。

第一,九鼎

九鼎相傳為上古帝王大禹命人鑄造,是天下九州的象徵,夏朝、商朝、周朝三代奉為傳國之寶,成為古代政權的象徵。

東周滅亡後,秦國將九鼎搬到都城咸陽,秦朝滅亡後,九鼎不復存在。

悅史君認為,九鼎很有可能被秦始皇放入了陵墓中,如果發掘秦始皇陵九鼎出現,這將是我國上古文化的一個展示,也能從中發現夏商周三朝的歷史痕跡。

第二,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是秦朝丞相李斯派人用和氏璧所刻,正面有李斯寫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篆字,是我國古代皇帝非常重視的珍寶。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出巡路過洞庭湖,將傳國玉璽放入湖中平災,導致傳國玉璽丟失。

公元前211年,有人聲稱找到了傳國玉璽,並把它再次獻給了秦始皇。

雖然史書記載,秦朝滅亡後,秦王贏子嬰將傳國玉璽給了第一個攻入咸陽的沛公劉邦,但悅史君認為,此傳國玉璽恐怕已經不是當年的那個了。

因為傳國玉璽在秦始皇手中一丟一回,這中間悅史君認為是秦始皇的障眼法,很可能在身後把真的傳國玉璽放入陵墓,另外做了一個留給後世。

所以,發掘秦始皇陵,悅史君對傳國玉璽也非常期待,這是歷代皇帝最重視的珍寶,當然也是國家的寶貝。

第三,先秦典籍

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後,把全部的典籍都收入咸陽,臣民根本就沒有機會接觸到這些典籍。

秦末戰爭期間,劉邦、蕭何等人收集了一部分秦朝留下的典籍,項羽等人則對發現的典籍大肆焚燬,導致先秦典籍進一步流失。

悅史君認為,真正有價值的先秦典籍,很可能就在秦始皇陵中,除了珍寶,大批的先秦典籍,也是秦始皇陵中的一部分。

如果發掘秦始皇陵得到先秦典籍,這更是一個石破天驚的發現,悅史君認為,這將改寫我國古代的諸多流傳至今的典籍,也是文化的一次新生。

……

秦始皇陵有太多的秘密等著發現,悅史君有很多期待,相信大家也有自己的期待,有想法我們在評論區討論交流,謝謝。


作者:悅史君(資深媒體人,文史專家,作家,多平臺簽約作者,觀止讀書會發起人,書評人,文學專欄主編 公眾號:歷史這樣說)

寫有趣的歷史,講真實的傳奇……

我是悅史君,2018我們一起努力!


歷史這樣說


1155枚雲夢竹簡的出土,對研究書法以及瞭解秦帝國的政治經濟法律等作出了很大貢獻,我們也知道,年代越久,文獻資料越少,資料的真實性有待斟酌,如果發掘秦始皇陵,出土的東西,毫無疑問,對各各領域無異於一顆原子彈。



但是我的觀點仍舊是“發掘秦皇陵,再等等,希望永久不打開”,有時候,秦皇陵不只是一座陰森森的陵墓,他是一種國人的象徵,一種精神象徵,祖墳地位的存在。

所以我大膽猜測,如果發掘秦皇陵,最有可能發現什麼文物?

一是文字記載。幾乎每個陵墓的出土,都伴隨著文字的出現,記載著一段歷史的痕跡,承載文字的文物有古籍,石碑,青銅器等等,在秦皇陵中,會出現很多在目前失傳的古籍,或者最原始最原汁原味的古籍(注:方便理解,我說成籍,真實上是竹簡)。這些文字記載一定會震動各各領域,因為離軸心時代,百家爭鳴的時代,甚至夏商朝很近。

二是泰阿劍。一把越王勾踐劍把我們震驚不已,而一把泰阿劍呢?泰阿劍是楚國鎮國之寶,是一把威道之劍,後來秦滅楚,泰阿劍又被秦始皇獲得,配帶。秦始皇曾給泰阿劍按上堪比明月的崑山寶玉,死後,泰阿劍進入了秦皇陵地宮。



三是完整的兵馬俑。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兵馬俑並非完整的兵馬俑,因為失色了,在出土後,有的兵馬俑就去色了,有的兵馬俑出現不同色彩的殘存。真實上,兵馬俑色彩鮮豔,生動形象。



(這是真實兵馬俑的複製品)


非常茴香豆


對於很多熱愛歷史文化的人而言,秦始皇陵無疑是個神秘的“地下寶庫”。史書中簡短卻又不失誇張的寥寥數語,以及網絡上、書刊上滿天飛的“民間傳說”,給這個皇陵增加了無數神秘氣息。

目前,我國考古工作遵從

非主動發掘原則,帝王陵墓更是需要嚴格保護,不能隨便擾動,因此秦始皇陵的正式發掘其實是遙遙無期的,起碼50年內是不會啟動的。不過,這並不妨礙人們去猜測這個地下世界裡究竟有什麼。

答主也曾經看過不少這方面的文章,可惜大多數都是立足於少量的史料記載以及後人推測,而脫離了實際的秦漢考古研究成果,其中不可靠的成分居多,更有一些完全是現代人的臆想,實在不足為據。


秦始皇的地下世界,我們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去推測:

1.地宮

說起秦始皇陵地宮的結構,很多人都會覺得大概是像明代十三陵那樣,裡面有屋頂、有牆壁、有地面,總之就是類似地下室,人可以在裡面自由活動,當地的旅遊項目以及很多影視作品都是這麼展示的。

(明定陵地宮)

其實這是一個大大的誤會。

誤會最初來自於司馬遷的《史記》。《史記》在描述秦始皇陵時提到:

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秦始皇陵裡有水銀,早已被證實。問題就是這句上具天文,很容易讓人覺得,地宮裡面肯定有個天花板,天花板上描繪著浩瀚宇宙中的星辰,甚至可能都是用寶石鑲嵌而成的!

可惜事實上,在漢代以前,帝王陵墓的結構並不是這樣,不具備這個“屋頂”。

為什麼呢?

一方面是傳統觀念的延續,另一方則是因為當時的技術水平,還無法營造這種大規模的地下空間。

從商代到漢代,帝王陵最常見的結構是——豎穴土坑墓

簡單說,就是在地上筆直向下挖個坑,放入棺材,然後填土,完事兒。

(殷墟商王陵)

當然,這是普通百姓的做法,帝王會複雜一些,比如說秦漢時期,皇帝陵都有四條墓道,這是等級的象徵,非常嚴格,哪怕是皇帝的兄弟們也不能僭越。

再比如說,皇帝陵墓會採用“黃腸題湊”的葬具,也就是在挖好的大坑裡,用柏木條碼成整齊的牆壁,以此構築成一圈圍牆,盛放屍體的棺槨以及豐富的隨葬品就在這圈圍牆中間,最後再用木板把頂部蓋好。

(北京大葆臺漢墓中的黃腸題湊結構)

考古中發現的戰國秦王陵,以及

西漢帝陵,無一例外都是這樣的結構,而那種具備地下空間的墓室,是到了西漢中期隨著磚券技術的發展才逐漸流行的。

(咸陽周陵鎮戰國秦王陵鑽探圖,帶四條墓道,墓主人可能為秦惠文王、秦悼武王)

(漢武帝茂陵鑽探平面圖,四條墓道,豎穴土坑墓)

根據簡單的邏輯推理可知,秦始皇陵地宮不大可能是電影裡的樣子,更可能是跟戰國秦王陵以及西漢帝陵一樣,採用了帶四條墓道的豎穴土坑墓形式。

不過,秦始皇畢竟是千古一帝,生性好大喜功,他的墓室中,可能不是用普通的木材來構築黃腸題湊,而是使用了更為堅固的石條。


2.機關暗器

關於秦始皇陵中有機關暗器的說法,最早仍然是來自於《史記》,《史記》記載說:

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

這裡的機弩矢是什麼?如何發射?司馬遷並沒有交代。人們猜測,其本質是弩弓,張開之後放上箭矢,並且連接機關,一有人觸動機關,弩機就會鬆懈,從而發射出箭矢。

在很多民間傳說中,這類古墓暗器是層出不窮,各類影視作品中同樣有所體現,簡直稱得上無比兇險。因此,從事考古以來,也有不少朋友問我,發掘的時候是不是會遇到這種暗器,有沒有生命危險之類的。

可惜啊,有關古墓中的“殺人暗器”的說法,大多來自於野史傳聞或民間故事,可是在真正的考古發掘中,並沒有找到過此類大殺器。

墓葬能算得上機關的,只有一些用於封閉墓門的頂門器之類的設施。

咱們回到機弩矢的問題上來,我們要不要相信司馬遷說的呢?

答主還是認為,秦始皇陵中並沒有什麼機弩矢。

秦代的弓弩,是用竹、木以及動物的筋、角製成,總之都是一些有機質材料,時間久了容易腐朽。另外,學過物理的朋友都知道能量守恆,想要發射箭矢,就需要先蓄能。

當時能夠蓄的能量,就是利用弓體的彈性來積蓄彈性勢能

於是問題來了,這種利用天然材料製成的弓體,在彎曲狀態下,能給積蓄多久的能量呢?

很遺憾,並沒有多久,甚至在弓體腐朽之前,其彈性就會逐漸減弱。古人就懂得這個道理,故而在平時不需要發射的時候,會解開弓弦,讓弓體伸展開來,以免繃得太久喪失彈性。

既然懂得這個道理,自然也就知道拉開的弓放久了就沒有什麼殺傷力了,又何必多此一舉呢?


3.隨葬品

這應當也是大家最關心的內容了,都說秦始皇陵中有價值連城的珍寶,假如打開看,會找到什麼呢?

關於秦始皇陵有沒有被盜,可謂眾說紛紜。我們先假設秦始皇陵的地宮沒有被盜掘。如果將來做考古發掘,大概會發現這麼幾大類隨葬品:

  • 第一,青銅器。

毫無疑問,在先秦至秦漢時期,青銅器都是很重要的一類器物,祭祀和戰爭中都會用到。而這一時期的高等級墓葬中,也幾乎都有青銅器。

先秦時期,各國宗廟中都有大量的青銅禮器,秦在滅亡六國的過程中,又不斷將繳獲的這些東西運回秦國,因此秦國的青銅儲量是非常大的。

假如用於隨葬,最常見的青銅器種類主要有鼎、壺,此外還可能有編鐘。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帝陵園西側內外城垣間,曾經發現過一件青銅鐘,表面錯金裝飾,還有樂府字樣,這是最早的樂府鍾。

(秦樂府鍾)

  • 第二,玉器。

君子以玉比德,玉器除了本身價值高外,還具備禮器的性質。另外古人認為玉能夠防腐,因此玉也是高等級墓葬中常見的隨葬品。像秦始皇這種追求長生不老的人,死後隨葬的玉一定是少不了的。

(戰國二十六節活環套連玉佩,出自湖北隨縣擂鼓墩曾侯乙墓


  • 第三,金銀器。

金銀器價格昂貴,秦人早在春秋時就喜歡金銀器並且擅長製作金銀器。例如,陝西寶雞的一座春秋時期秦墓中,發現了一件金柄鐵劍,劍柄以純金製成,並且鏤空成複雜的蟠虺紋,此外還鑲嵌綠松石,華麗無比!

  • 第四,簡牘

用簡牘書籍隨葬,也是戰國秦漢時期比較常見的隨葬習俗,高等級墓和普通墓都有。著名的《汲冢書》據說就是西晉人從魏襄王墓中盜取出來的,此外比如雲夢睡虎地秦墓、馬王堆漢墓中,都發現了珍貴的簡牘帛書文獻。

那麼如果秦始皇陵也隨葬了簡牘,這些脆弱的簡牘有沒有可能保存下來呢?答主認為還是有的。秦始皇陵地宮深埋,而且一定採用了必要的密封設施,只要沒有太多的人為擾動,還是可以將這些有機質文物保存下來的。

答主這麼說可不是瞎猜,我們來看下面這個長得像燈一樣的東西,實際上這是一件漆豆,也就是果盤,它表面刷漆,內芯為木質。這件漆豆是2010年,盜墓賊從秦東陵中盜取出來的,秦東陵位於西安臨潼,墓主人為戰國晚期的秦王,在時間和空間上距離秦始皇陵不算遠。

既然秦東陵的漆豆都可以這麼好地保存下來,那麼我們還是有理由推測,秦始皇陵中如果有簡牘,就有很大希望保存下來。


以上的推測可以說是掛一漏萬,最後還有一個問題,這些發現會改寫歷史嗎

答主覺得目前很難回答,應當這麼說,秦始皇陵的地宮形態和大部分隨葬品,恐怕都不會有什麼驚世發現。對於史學界而言,真正值得期待的,更多的還是裡面的文字信息,但是目前沒有發掘,我們無法獲知具體情況,這個問題也就只能留給後人了。


用心回答歷史、考古問題,歡迎點贊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