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一生穷困潦倒,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飞龙在天9783


根本原因是什么?杜甫是唐朝我为数不多佩服的几个诗人之一。没办法,盛唐那一批诗人浪漫得要死,明明自己政治智商为零,还总是自我感觉特别良好,总以为自己有丈量天下的才能。明明自己都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了,还乐善好施,千金散尽。



李白就是这样的人,我们的主人公杜甫就是这样的人。李白曾接到唐玄宗的诏书让他去洛阳当官,他直接写诗来一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一看他这个忘乎所以的德性就知道他当不了大官。最终玄宗实在是受不了他的政治智商了,又不好意思直接对他说你被炒了,于是给了他些金子,委婉地对他说“去追求你的浪漫与自由去吧。”


要说李白,倒还好,潇洒看得开,不为外物所束缚。杜甫可就不一样了。

当年李白被玄宗贬了,杜甫十分崇拜这个老大哥,请求见一面,李白就赏脸见了他一面。一见面,好家伙,那是谈天说地,忘乎所以,只觉光阴似箭啊。然后杜甫就十分虔诚地对李白说“老哥,以后我就跟着你干了!”

然后两个人就出发了,夏天从洛阳开始到山东去求仙问道,到了冬天弄得人不人鬼不鬼,也没成仙。杜甫穷啊,衣服都是很单薄的,忍不住就对李白说“老哥,我不干了,我要回家。”

那年,杜甫二十多出头。

这么两个如此有趣、浪漫得要死的人你指望他们能当大官?指望他们能万贯家财?李白不是有句话安慰自己说“千金散尽还复来”嘛?

升官发财?洗洗睡吧。

所以说,杜甫与李白那是臭味相投啊,两个人都浪漫得要死,李白有的那些病,杜甫都有,李白没有的病,他杜甫也有。


你比如说,两个人都自我感觉特别良好,总以为自己是做宰相的料,实际上呢,政治智商为零。两个人怎么说也是盛唐风云人物,李白就不说了,出身富贵,散尽千金。杜甫呢,好歹是唐朝命官,吃喝是不愁的,但是两个人都浪漫,乐善好施。李白千金散尽,杜甫就更有意思了,明明自己过得那个鬼日子苦啦吧唧自身难保,一有人来哭穷他就乐善好施了,自己一家老小住着茅草屋,转手就把十几亩果园送给朋友了。这样的大无私,到底是盛唐,人格高尚,浪漫啊!

杜甫最要命的是比李白多了要他命的毛病。他总是自比管仲乐毅,常以规劝皇帝效尧舜为己任,明知不可为时,他不像李白那么潇洒,而是一条路走到黑。

没有政治智商,又心比天高,不愿意去拍马屁还整天想着自己是当宰相的料。家徒四壁还乐善好施。人有馈赠又脸皮薄,傲到了骨子里,他要是能升官发财,那真是见了鬼了。


不书公子


杜甫的确很穷,他去见唐肃宗竟然是“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穿的破破烂烂的,等到惹恼了皇帝,又被 “白头拾遗徒步归”,只能徒步千里回到妻子儿女居住的小荒村,看到“妻子衣百结”,“垢腻脚不袜”,孩子们连袜子也没有,甚至“补绽才过膝”。

即使是后来他在长安做官,也是“朝回日日典春衣”,“酒债寻常行处有”,他甚至经常感觉自己饿得难受,会死在道路上,“常恐死道路”。后来到了成都更不用说了,只能靠朋友接济,那个《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道破了贫穷诗人的中年危机。

最惨的是,杜甫生命的最后岁月流落三峡,一个县令送他一块牛肉吃,他一顿没吃完,舍不得扔,当时是夏天,牛肉已变质,他还是吃了,结果就染病而亡。呜呼!可怜的诗人。

他之所以这么穷,最根本原因,其实一言以蔽之,就是他自己说的“天未厌戎马,我辈本常贫”,在他看来,在那个乱世,不丢弃自己治国平天下的信仰,不投降,不苟合,固然要忍受贫穷。也正因为如此,才成就了他的诗。


历史有妖气


一代诗圣杜甫,字子美,唐代诗坛上一颗光彩夺目的明星,被后人誉为,诗圣。他创作的诗歌不仅数量浩繁,而且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政治倾向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杜甫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自小就接受家庭传统教育。其实杜甫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穷困潦倒。少年时代的杜甫博览群书,20岁以后,漫游各地,曾在洛阳与李白相识,结下深厚的友谊,后来杜甫旅居长安十年,对朝政的腐败和黑暗有着切身感受。写的诗往往表达出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对人民的同情。安史之乱史时,长安沦陷。杜甫悲痛地写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诗句。当唐军得胜时,他又以狂喜的心情写道,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诗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融为 一体。在唐军收复长安后,因为李林甫的阴谋,他曾外调。此后,他在兵荒马乱中定居于成都长达五年之久。他一心想当官,却不如所愿,杜甫的诉苦哭穷,有点夸大。他的仕途坎坷,人生不顺,理想难以实现,苦恼或许难免,这些不可否认。但要同要饭的乞丐相并论,那是不可能的。毕竟他的官曾为左拾遗,晚年还挂了个员外郎,他的一生。比起貌似潇洒飘逸的李白,其实要好得多!🦄🌺🌺





飞天ZY漫雪



秋阁一凭栏


在大唐诗歌史上被誉为诗圣的诗人,光耀千秋,是后世之人赞誉的殊荣,如果他还活着,想想前世,不知做何想?

木讷也罢,性格也罢,身世低微,安史之乱社会动荡也罢,都是他难以摆脱的人生际遇和宿命,这就是他困厄一生,四处飘泊的无常结局……

谁也不想如此拥有,但天意予你可之奈何?

只有接受,直至生命的尽头!

不过,正因为他拥有了比常人多的多的经历和苦难,才使他体恤民情,悲悯草根疾苦,哀国之哀,痛民之痛,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不朽诗章!

喜耶,悲耶?

还是不说了吧,心情太沉重了,一串眼泪汪汪千载而不干啊!、


高粱179816305


(一)杜甫参加了一次骗人的考试...

为什么说是骗人的考试呢?

天宝五载(公元746年),在奸相李林甫操纵下,在全国公开举行了一次招贤考试。这次考试,选录的人才是零!

杜甫也参加了这次考试。当时诗人元结也在队伍之中。参加考试的人统统落选。

虽然这不是例行的科举考试,而是所谓的“制举”。不是由礼部主持,而是由尚书长官主持,御史中丞监督其事。过后,李林甫上表说:

野无遗贤。

意思就是该录用的人才早就录用完了,没有遗留下来的。

这真是一次空前绝后的政治把戏。要是放在现在,那可以进吉尼斯纪录大全了。

杜甫在二十四岁那年,举进士不第,这次又受到这样的打击。他很愤慨。抱着很大的希望参加这次“制举”考试,因为奸相的“阴谋”、“忌刻”,报效国家的壮志成了泡影。

杜甫青少年时期,以凤凰自况,此时,落魄的凤凰不如鸡。能不愤慨吗?

(二)困守长安十年...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具有雄心壮志的杜甫,从他三十五岁到四十四岁,十年困守长安。

这十年当中,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当权,像杜甫这样的人才,报国无门。

不但报国无门,甚至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过着经常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艰难岁月。忍受着挨饿受冻的苦日子。

在这饥寒交迫的日子里,他曾想到过退隐。

但是,我曾说过,杜甫是真正苦苦坚守儒家之道的人。儒家主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他有过之而无不及,不在其位,也谋其政。正是这个原因,最后虽然生活困窘,他也没有退隐。

(三)安史之乱,杜甫的经历...

实际上,在杜甫困守长安时,安史之乱已经在酝酿之中。

杜甫在受生活折磨的日子里,逐步睁开了他的眼睛,看到了残酷的现实和人民的疾苦。这是他走向现实主义的最有力的推动力。

杜甫在四十五岁以后,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亲眼看到胡人烧杀抢掠,他和老百姓一起感受到了国破家亡的痛苦。

后来他只身逃出长安,到了凤翔。“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非常狼狈。谒见肃宗,肃宗给了他一个官职,左拾遗,从八品,谏官,能接近皇帝。

上任头一个月,就上疏营救房琯,触怒了皇帝,差点受刑。遭到贬斥。

公元七五九年,他辞官不做,到了成都。在西郊盖了一所草堂。这就是有名的杜甫草堂。

公元七六四年,严武镇蜀,表荐杜甫为工部员外郎。人又称“杜工部”。

在他漂泊的十一年里,写诗一千多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都是这时期的作品。

在四川漂泊八九年,在湖北湖南漂泊两三年。最后在携家出四川时,在湘江一只破船上,走完了人生的旅途,病死在破船上。

(四)分析杜甫一生穷困潦倒的原因

简要地说:

一是奸臣当道,杜甫不愿和他们同流合污。

二是遭逢战乱,杜甫颠沛流离。后来虽然遇到皇帝,做了小官,但又对皇帝不顺从,触怒皇帝。皇帝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婴龙鳞,还有好下场?

三是,在诗里,抨击唐太宗的穷兵黩武,揭露杨国忠兄妹的奢侈荒淫生活,大骂肃宗、代宗重用宦官,大骂贪官污吏贪污剥削。这些诗歌里渗透着人民的思想感情。

在那个时代,杜甫好多诗歌喜人民所喜,怒人民所怒,当然不受当权者欢迎。杜甫和李白在这一点上非常相似,都不是做官的材料。

诗人又不比其他人。诗人手无缚鸡之力。用什么求生?

凡此种种,杜甫以及家人的生活怎么能不穷困潦倒呢?





梅月竹风


杜甫一生的穷困潦倒,说简单点,就是他写的诗,在当时,只是在几个熟人中读读,没有太多的人认可,他们都是在互粉。互粉的东西,是生不出钱粮来的,与我们今天的互粉是一样的。杜甫写诗去卖,又没有人买,他又不愿去做别的事。他的诗在当时是一点都不值钱的,也没有人认为好。他穷的饿死在路边以后,才慢慢的被人认为他写了一批好诗。这也是人们的一种恶性,生前不去推崇杜甫,死后才来推崇杜甫,这对杜甫是极不公平的。谁不愿意生前过的好呀,谁又愿意死后才去享受那些虚名儿呢?正因为杜甫是死后才被尊崇的,生前无人尊崇他。所以他便没有生活来源,他的日子也就越过越穷,越穷越潦倒,越潦倒越没有下场,直至最后又饿又冻的死在了荒野的路边,无人收尸……。怪只怪当时的杜甫,他不务正业,荒唐一世……。



如若天风


尽管我疯狂地喜欢杜诗,但不得不说,杜公的性格导致他真心发达不起来!

从他的诗中看,杜公内向,木讷,不擅于语言表达,更不擅长人际交往,偏偏骨子里还有一种文人的清高。

他困居长安十年!

按书上所载,在这十年里,他过着“朝扣富侯门,暮随肥马尘”的生活,从他当时的诗作来看,他也经常陪一些权贵去踏青,去游玩,去喝酒,可是,他就像一帮游玩里的人中的那个最不起眼的人!

如果是李白还好,天生自带光环,假如他不会写诗,光凭他的潇洒气度,豪气云千就知道这是一个有辩识度的人!

可惜他不是,他唯一表达的方式是写诗,可是他的诗是属于精密臻工这个类型的,在当时并不是文化圈的主流形式。

另一个让人头疼的就是清高,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感,非要提出不同意见,批评这个质疑那个,而且还都说不到点子上。朋友好心帮你,可是在关键时候,偏偏书生意气发作,这可如何是好?

单纯,幼稚,情商太低!

所以,他在长安困居十年,一方面是命运使然,另一方面未必与性格无关。按照概率学上讲,十年时间,哪怕一个学霸再穷再苦也不致于只找到一个仓库主管的工作!

所以,他的性格,导致他的言行不招人喜欢!然后形成了恶性循环,每次权贵游玩,是可以叫他坐陪的,只不过他是最不起眼,离主位最远的那个人!

等他成为工部员外郎之后,他依然没有改过来这个臭毛病。皇帝明明是看在严武的面子,先给他一个象征性的职位做,以观察他是否可以大用。

结果杜公,偏偏卷入了政治斗争,去为房琯说情。然后就辞官不做了,后来朋友又看上他的面子上,给他弄个工作,他动不动不开心,又撂挑子了。

做得不开心就撂挑子!那这个世界上你还能做什么?

最出名的就是杜公骂严武,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杜公性格的另一面是多么让人咬牙切齿。这个严武相当于当年的哥们儿,交情一直不错,他一直帮杜公,从幕僚一直到工部员外郎(可是副部级待遇),可是杜公竟在酒后大骂严武,如果是骂严武本人也就算了,偏偏骂严武不肖其父,这可是大仇啊!

左帮你右帮你,结果帮出一个恩将仇报来?

不可否认,安史之乱和人生际遇,是导致杜公潦到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核心原因,

清高,酸腐,偏激,幼稚,这才是导致他穷苦的罪魁祸首!

沾上这四样,人生如何得意得起来。

沾上这四样,诗写得肯定万分精彩!


亦有所思


杜甫为何那么贫困潦倒?

我认为根本原因为三:

一是盛世文章不值钱。

杜甫能写出那么光耀千古流传于世的诗,说明老杜在唐玄宗时就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可这样的饱学之士为何没入仕为国家效力呢?史书上说了,是李林甫搞的鬼。但这个理由不足全信。唐朝入仕做官的途经不光是科举,还可有其它路经。都是大唐是盛世,尤其是“安史之乱”前,是世界性的大国。可连这么个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安顿不好,李白的命运也好不到那儿去。盛世只是个伪命题。

二是社会赈济制度形同虚设。

老杜自己没吃上公家饭,不是皇粮,那他的妻子儿女连袜子都没得穿。老杜颠沛流离,妻子儿女都流离失所。到最后,老杜连吃饭都没地方去,在乞讨中苟活,最后临死前才在朋友处吃了顿饱饭(有书说吃的过猛太多撑坏了),一介文豪如此悲崔的结局,这是打了盛唐的脸。安史之乱,导致战火连天,家园被毁,人民纾难,杜甫悲惨流离的遭遇,正是千千万万被兵祸所害的真实写照。

三是写诗乃杜甫的心灵的自我救赎。

杜甫为什么能写出伟大不巧的作品?是苦难。是社会的苦难,是自己的苦难~苦难磨炼了诗人的意志,激发了诗人的诗兴,写诗,是一种渲泄,是杜甫心灵自我救赎的良药。写诗,是杜甫在绝望中坚守希望的惟一出口,于是,在他心中有一座希望的灯塔,杜甫在这样一种煎熬中,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千古诗篇。“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难道只是“脏唐”的写照吗?



我本狂草人


杜甫一生穷困潦倒?我觉得未必吧。我们先来看看杜甫的一生有多长,杜甫(712年~770年)享年59岁,幼年的杜甫生长在官宦之家,是典型的官二代兼富二代,不但锦衣玉食且享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根据杜甫高考成绩来看更多的是素质教育),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杜甫自然是才高八斗眼高于顶,所以杜甫只是在23岁那年象征性的参加了一次高考,然后就开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并且非常荣幸的和自己的偶像(李白)见了面,并一起饮酒打猎,互相有诗文唱和。就这样一直到三十岁老爹去世后,杜甫才有意思去长安找份工作,这样看来,杜甫的前半生过的还是满滋润的,跟穷困潦倒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43岁那年被任命为一个小小的参军,本想凭借自己的才能青云直上,无奈第二年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这也就注定了杜甫颠沛流离宛若浮萍的下半生,但是话又说回来,在当时的动乱年代,全国人民又有谁不是穷困潦倒呢?就连唐唐的大唐皇上不也是连自己的老婆都保不住吗?相比之下,杜甫虽然也饱受战乱之苦,但绝对强于一般百姓,起码逃亡中还有省长接济,并赠与草堂暂居,而后来杜甫之死其实也完全是出于自然灾害,路遇洪水,半个月得不到粮食,但一旦危机解除,便有当地县长送吃送喝,只是后来杜甫自己肠胃出了问题,客死他乡。

我们所感觉到的穷困潦倒,大多是从杜甫的诗文中体现出来的,平心而论,如果是一般平头百姓,杜甫这样的生活还蛮将就的,但作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本就应该过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日子,但现实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巨大的反差体现在诗作里就有了所谓穷困潦倒的感觉,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生不逢时,如果杜甫活在宋朝,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