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到1928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了?

稳健的烤马铃薯


1912年到1928年,也就是推翻清政府的十六年间,当时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是非常不均匀的,简单来说各地军阀之间发展不平衡,每个地区发展不平衡。原本就是富庶之地的地区,少了清政府的限制和剥削,所以短时间内经济便是迅猛发展。前十年间当时经济的增速是16%,个别年还出现了20%以上的增长。

但是这种经济增长不值炫耀,因为没有改变贫穷的面貌,只不过由于土地的重新分配,使得农民日子好过一点罢了。当时各地军阀割据,为了发展自己地盘的经济,甚至违背道德去种植大烟。还有就是当时税收大部分是被用来买军火,当时产业也基本是没有发展起来,因为军阀的横征暴敛,加上帝国主义的资本入侵。

而1928年之后,也就是北伐结束之后,当时南方基本上归国民党统辖,尤其是江浙一带。当时才渐渐出现了一些产业,像当时的纺织业和面粉加工产业,这两个产业是真正立住了脚的,当时民国政府也是非常支持这些产业的发展。不过这个时候真正唱主角的还是那些买办阶级,也就是一些洋人在华投资建设的工厂。

当时的列强意识到中国市场的变化,于是故意找一些代理人,由这些中国人出面建设工厂,而洋人则拥有其股份。也就是披着国货外衣的列强产业,依靠这种产业大肆敛财。但是当时国民政府对于这种行为是支持的,因为急需税收来支持自己的军事斗争。可以说市场绝对是“攘外必先安内”,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就难以在同他国的竞争中优胜。


小司马迁论史


北洋时代实际上是一个被正史所遮蔽的“白银时代”。在历史上,不论是北洋时代、洋务时代,还是国民政府黄金十年,对于中国近代化来说,都是不可忽视的时代。

一方面,北洋政府实行条约外交,与各国签订了不少条约,也渐渐废除了一些不平等条约。提起北洋,大家往往只注意到“二十一条”,却忽视了另外一个层面。实际上北洋政府有着当时世界第一流的法学家和外交家,在现代条约体系构建方面做了很多奠基工作。在国内方面,北洋政府先后颁布《植棉制糖牧羊奖励条例》、《森林法》、《造林奖励条例》等条例,沿袭“实业救国”的路径,大规模推行工业化和军事现代化,而很多工作实际上就是奠基性的。

当然,北洋政府也有很多问题,比如腐败,比如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等。但有一点希望大家注意到,不论是北洋政府、国民政府还是清政府,它可能不重视人民,但一定会很爱国,只要是在条件许可的范围之内。


青年史学家


民国经济有两部分组成:一,北洋政府的民国经济发展,是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无法超越最黄金时代。北洋政府解除了清朝部分限止,废除了封建垄断,国民投资热情高涨,出现投资建厂,投资办实业高潮,国民生产总值的GDP,年平均每增长速度在16,5/00百分之十六点五多,1915年,参加旧金山万国博览会期间,拿各种奖牌1218枚,1918年,江南造船厂与美国定货4艘万吨巨轮,1919年造出第一架水上飞机,1920年,私有化股份制金融体系基本成型,棉纱从进口国转为出口国,农业单产是印度2一3倍,达到与美国同等水平,北洋政府期间,没有上千万人饿死现象,年均GDP增长,与国民党27一36年比,不可相提并论,远远超过国民党所谓黄金十年。

二,国民党的民国:1927一1936年十年间,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8、4/00百分之八点四增长,(也有说在9左右),也是国民党大肆宣扬,引以为自豪的十年黄金期。1935年开展的工业建设运动,建设十个大型国企,形成上海纺织中心,上百家面粉厂分布面广,公路建设有所发展,由于国民党后期逐步实行国营垄断化,用要挟手段国有化兼并股份银行,使兼并后的国家几大银行,成为国民党蒋氏政权放水掏空银行、掏空整个国家,掏空全民的窃国工具,加上国土沦陷,蒋介石制造的人祸灾难,发生多次大规模难民背井离乡逃亡,黄泛区千里赤地,一片灾荒,遍地饥民白骨露于野的惨剧,及经济危机多种因素,到49年时,全国经济已经处于崩溃状态,通货膨胀,物价飞涨,金圆券一文不名,加上蒋逃跑时,带走黄金和外汇,留下一个被掏空的一穷二白烂摊子国家和食不果腹的国民。



所谓北洋时代是1912年袁世凯成为大总统到1928年东北张学良改旗易帜,这16年间,中国军阀混战,政权屡遭更迭,因此北洋政府历来以黑暗的统治著称于世,不过近些年来,有些学者对此提出了另一种说法,北洋大时代,用一系列经济数据称那个时代为北洋大时代,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北洋时期中国经济既不强盛,亦非繁荣。

(北洋形势图)

1.民族资本确实得到发展

说到经济,1912~1920年,经济年均增长16.5%,1912~1921年经济增长率为11.7%,这样的经济数据放到今天绝对称得上高增长。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增长缓慢,民国资本一枝独秀速度为年均13.8%。

(北洋工业)

2.财政堪忧

经济发展是一回事,老百姓的收入又是另一回事。这些财富用在哪里了,用在战争消耗上面了,用在武器采购上面了,经济发展但是财政步履维艰,杯水车薪,只能举债度日。据统计,1912~1926年间,北洋政府举借外债达6.14亿元,没有一年不借外债,旧债未清,新债又举,靠借钱度日的国家怎么称得上黄金时代。

(财政亏空)

3.人民生活贫苦如旧

如羊毛出在羊身上,连年混战的局面,终归老百姓买单,难怪有民谚袁世凯不如光绪爷,民国不如大清。为了赔款、新政等,各种税负都有老百姓承担,名目繁多,如如江苏省有105种,浙江省有74种,在经济发达的省份都尚且如此,何况其它省份呢,有的军阀早在1926年,就已经预征税赋到1957年。

(北洋军)

这样的时代称得上大时代吗,显然不能,经济发展与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没有必然关系。

特邀嘉宾:一枚蜻蜓(第30篇)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由于没有做过具体研究,只能谈谈老家过去的故事。这些都是父辈祖辈们亲口告诉我的,真实性绝对没问题。

我的老家,地处长三角腹地,自古就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的美称,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就讲三个真实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城里。城里北大街是本地的金融街,有古老的钱庄和当铺,也有新式的银行。有一年,皖系军阀和浙江军阀卢永祥开战,卢永祥战败,退向上海。皖系军阀追入浙江境内,老家金融街被洗劫一空、焚之一炬。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小镇。如同诸多的江南水乡古镇,小镇当年是周边的商业和手工业集聚地,只要拜了码头,张三李四都能做点小生意。当地有个风俗习惯,买米只买当天的米。一次买半个月米,那是大户人家。

第三个故事,发生在农村。有个亲戚长辈,家有五十多亩水田,在人多地少,以自耕农为主的江南被光荣地评为了富农,陪着村里唯一的地主挨了无数的批斗。后来问他怕不怕,他说不怕,小时候强盗抢才怕。盗亦有道,不走正门,专门墙上打洞。最多一次,打了三十七个大洞。

故事讲完了。


江南俗士1


众所周知,1927-1937是民国的黄金十年。相比较下,有人说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经济萧条不堪,实则不然,这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黄金年代。

有人认为一战给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契机,诚然所言,一战后,国内工业的发展并没有中断,反而有了更大的提升,持续到1922年。1922至1923年的大萧条后,国内工业发展再度大幅度提升。

民国继承了清朝的借款和赔款,因此经济上非常拮据,如何发展经济是当时社会一大挑战。

袁世凯时期的经济政策基本奠定了北洋政府时期的经济发展模式。

袁世凯统治时期,将农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之首,采用科教兴农,重农思想,主张均赋。在袁世凯的努力下,农业有较大的发展。

除了农业,袁世凯也极为重视工业。颁布新的经济法规和章程,大力提倡工业,大大促进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兴办近代工业企业的热潮。

袁世凯强权统治下的经济思想指导,张謇等人70余项的立法保障,使得经济取得一定的发展。

据统计,1913-1928年,中国公司在全国公司的比例由7%上升23%,1928年的工业总产值比1912年增长六倍。

农业生产大幅度提高,其中棉花、蚕桑、烟草、大豆、花生种植面积增长最快。

一些经济城市开始新兴,商业区域,银行业,金融财团逐渐形成,1912-1927年,全国新增私营银行186家,资本总额由3600余万元增至15800余万元。银行业形成以京、津为中心的华北财团,和上海为中心的江浙财团,以及港、惠为中心的华南财团。


五味社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全国。这一段时期,表面上是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号令全国,实际上军阀林立。北洋军阀留下的班底统治全国。

袁世凯是北洋军阀的龙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群龙无首,谁也不服谁,所以这个时期各派系名义人服从中央,实际上划省而治,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其中最著名的,是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皖系段祺瑞、徐树铮、靳云鹏、段芝贵、傅良佐、倪嗣冲控制皖、浙、闽、鲁、陕等省,亲日本;直系冯国璋、曹锟、吴佩孚、孙传芳控制苏、赣、鄂、直隶等省,并英美;奉系张作霖、张学良父子探制东北三省,与日本人若即若离;除这三大系之外,还有晋系阎锡山控制山西,清遗老张勋定武军占据徐州,滇系唐继尧占云南,桂系陆荣廷占广西。因为军阀林立,中央财政不能控制地方财政,各地军阀划地而治。因此各地的经济发展并不均衡。民族资本主义在此时得到较快发展,为之后的“黄金十年”奠定了基础。

此时民国中央在农业方面,出台了《植棉制糖牧羊奖励条例》、《森林法》、《造林奖励条例》等农商激励政策法规,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发展。在工矿业方面,企业数量大幅增加,1928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比1912年增长了近6倍;此段时间,中国的金融业也得到较快发展,仅1915至1921年,全国新设银行达124家之多。

春秋史社,专注于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喜欢历史的小伙伴请关注“春秋史社”,有问题欢迎留言。


春秋史社


民国时期共分为北京北洋军阀政府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北京北洋军阀政府时期,从1912年至1928年(1918年广州革命政权不计入)。

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是前期快后期慢,轻工业快重工业慢,工商业大多集中在沿海,跨行业资本集团出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得到发展,但总体是弱小的,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并不大。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传统的封建关系逐渐解体,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民国政府的一些发展民族工商业的政策、措施,鼓舞了不少资本家,也想趁着兴办实业之风在社会上的兴起,大展宏图。再加上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世界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应付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有所减少,从而减轻了中国民族工业产品在市场上的压力,令民族工业得到了发展的良机。

从1912年至1928年,全国所创设的资本额在1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接近2000家,创办资本总额约4.6亿元,远远超过晚清最后60年的总和。仅从1915年至1923年间就达到1400家,创办资本额近3.6亿元,这一时期被称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同时期的农村经济由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主要表现为富农经济、经营地主经济的滋长。在北京政府时期,农业资本主义经济也有所发展。但是由于农村社会封建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农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前途,无论富农经济、经营地主、垦殖公司大都呈现出向封建地主转化的发展趋势。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从1916年开始,帝国主义逐渐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首先是商品市场的不断丧失,在对外贸易中由出超变为入超。其次是在外国商品输入增多、投资加大的情况下,民族工业发展举步维艰。


大将军威武8


北洋政府时期是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关键时期,毕竟中华民国成立、袁世凯复辟,护国战争,北洋军阀的混战,北伐战争等,可谓是战火不断。

但在这一时期的民营企业、华资银行大规模兴起,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其后的一段时间,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春天,国内工业增长迅速。

这一时期的民族工业领域主要集中在轻工业上,尤其是棉纺织业、面粉业等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奠定了近代中国乃至解放初的一段时期内国内产业的基本格局。

一战结束后,经济发展又因战争陷入困境,纵向比较,世界主要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都快完成,但是中国仍然在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轻工业,与世界的潮流进一步拉大了。


至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情况更为复杂。南京国民政府算形式上统一了全国,其采取了统一货币(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政府统治地区通货膨胀恶性发展,导致国民经济迅速崩溃),统一财政的措施对经济发展有极大帮助,带来了民国发展的“黄金十年”。

1930年-1936年间,工业部门增长率达到

8-9% ,但在民国的40年中,整个工业部门在国内生产中所占比例基本没有变化。工业成长显著的分别为电力工业、煤炭工业。十年建国时期中国重工业建设,主要以国防工业为核心。具体工作则是由资源委员会进行的。

但是抗日战争打断了“黄金十年的步伐”,国民政府前期采用“计划经济”,后期采用“统制经济”,对保证抗日战争胜利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国民经济实际发展缓慢甚至倒退(东部众多地区被日军占领)。

百万巨款的金圆券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民党大搞接收,变成“劫收”,滥发金圆券,导致经济崩溃,基本无可以拿的出手的成就了。

另外,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国民党完全没有赶上。新中国成立后终于开始奋起直追世界潮流。


彪哥出游


1912年到1928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中国经济发展不怎么样!所谓的“白银时代”、所谓的经济增长10%以上都是“割裂”“孤立”数字。

(1)辩证看待“少数人”的发展与绝大多数人的哭泣与横尸街头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人口绝大部分都是穷人的天下。那一时期,中国人口以“农业为主”,工商业发展确实从数字上发展比较好,然而,以此为基础的获益人口是多少呢?同理,你每年的工业部门增长、商业部门增长的实际跨越又有多少呢?

要知道北洋军阀时期的工业,包括煤铁这些起始级别就很低,你即使增长100%,也不如英美日德增长1%的绝对值多。我们的增长纯粹是数量的增长、低水平的增长,是因为我们的基础就是0或1,这种增长在较为和平下的发展自然比较快。但却无法改变我国的现状:

大量农业人口、大量基础加工制造工人和初级产品工人;商业则主要是买卖东西。北洋政府时期基本是从“饿死”走向“饿不死”状态。

(2)北洋政府时期的内战太多,造成中国经济发展时断时续,受军事影响过大

不完全统计,仅从1912年到1922年,共发生了139次战争。1914年4月全国陆军人数45.7万、1918年85万人、1919年138万人、1923年162万。请一定要注意:这只是各省的实际统治者们向北洋政府汇报的人数或北洋政府通过情报收集的人数,实际人数比这个多得多。

每年仅仅是从北洋政府的财政花出去的军费1918年就是2亿300万元、1927年高达7亿元。军费所占比重1912年为34%、1919年为42%、1923年为64%。

每个省的军费占各省的支出比重有多大?1922年四川占88%、河南1923年占84%、山西1923年占80%、湖北1923年占94%、江西1925年占78%。湖南更狠,整个财政收入100%都不够,只好举公债、外债维持。

同时,关税也不能自主。

在这种情况下,请问北洋政府如何发展其他行业?因此,北洋政府是“弱势”政府,对许多方面都是“自主”发展。但你发展好了,为了军费各地军阀就会跟你要钱。

总体上看,北洋军阀政府时期,因为无法控制整个中国,因此,对工商业者、高级知识分子的统治相对较弱,由此,工商业发展、文化环境较为宽松,但工商业发展却受到更多地盘剥,其发展并非宣传、影视剧中展现得那么美好。

当一两个人在咖啡厅内享受着“白银时代”甚至“黄金时代”的时候,咖啡厅外则是成百上千的穷人在为“生存”而努力。不要以为,你穿越的话就会穿越到“咖啡厅里”,你更多的情况是在“厅”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