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有20万八旗兵,为何还出动40万绿营平定三藩之乱?

魏思江


单单只靠八旗子弟是靠不住啊,整个平三藩八旗主力就像“算盘上的珠子”康熙拨一下才动一下,统帅勒而锦南下荆州和吴三桂隔江对峙,居然过起了安逸日子,娶妾生子不问军事,另一主将尚善更是屯兵岳州强调各种客观原因消极避战,整天花天酒地,安亲王岳乐也在岳州混了五年,都是靠“天”吃饭,康熙指头戳一下,他们就朝哪里动一下。



按当时吴军的战力,从云南一路北上攻无不克,清军望风披靡,要不是吴三桂心有顾虑希望和康熙划江而治不肯冒然杀过长江,否则他挥鞭过江杀向华北平原,最后鹿死谁手还不一定。

康熙的八旗军在湖南战场最后的取胜有侥幸成分,是吴三桂自己战术失误给了对手从容调兵的时间,他风烛残年最后中风而死,是吴三桂活活把自己耗死在湖南前线,树倒猢狲散,八旗子弟在湖南战场捡了个便宜。


之后收复四川时,康熙索性以汉军绿营为主,满兵为辅。鼎鼎大名的满将图海主要任务是搞好后勤工作,河西四将之一赵良栋率领绿营杀得风生水起,一举拿下成都,将吴三桂的得力干将王屏藩逼得自尽。

等康熙二十年九月,平藩战争接近尾声,几十万清军八旗兵包围昆明半年久攻不下。还是随后赶到的赵良动主动提出自己的部队打头阵全线押上,后面八旗跟进,没料到八旗统帅章泰轻蔑他说八旗不可妄动,你远道而来先一边凉快休息去吧。滔天巨功就在眼前,赵良栋无论如何也不会放过建功立业的机会,他上奏康熙自己的计划,康熙明确同意。总攻只用了两个礼拜,残存吴军投降,云南平定。


战后康熙对平藩过程中迁延时日,作战不利,畏敌不前的八旗将领统统严行议罪。康熙自己也意识到曾经跃马扬鞭在白山黑水之间,驰骋沙场无敌的八旗子弟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曾经面对数倍自己的敌人可以无畏地发起冲锋,如今在强大的敌人面前缩手缩脚,最好能避其锋芒,大清国依靠八旗兵为主力保家卫国的时代已然结束了。

康熙时的八旗兵还能骑马射箭,只是功夫差点,等到他孙子乾隆年间,那时的八旗兵恐怕都已经烂到根上,不知道康熙是否想到过。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看遍山川


因为八旗兵入关之后就被朝廷养起来了,八旗军队吃喝玩乐衣食住行一切费用都由朝廷承担。因为没有战事,八旗子弟从此开始了游手好闲的生活,他们提笼遛鸟、撩鸡斗狗,尤其是在清朝后期,八旗子弟成了浪荡公子、败家子的代名词。八旗子弟天天躺着都能有钱花,生下来就有军饷,号称铁杆庄稼,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根本没有动力去为了战功拼命,有钱人都是最惜命的。到了乾隆阅兵的时候,八旗子弟”上马人堕马,射箭箭坠地“。再加上当年八旗兵入关之后南征北战本就伤亡不少,补充上来的都是新兵,战斗力本就会下降,到了三藩之乱时,八旗兵上了前线一触即溃,毫无战斗力。到最后连跟吴三桂交战的勇气都没有。

而绿营本来只是作为八旗兵的补充,以应对清兵入关之后急剧增加的领土统治,以明朝降兵为主,并没有军事作战的任务,只是以镇守疆土为主。没想到在三藩之乱中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在战争中,又涌现了张勇、赵良栋、孙思克、王进宝等一批新锐汉人将领,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赏识和重用。反而是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八旗军,沦落到当后勤保障和维持地方治安的地步。

然而150年后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攻打镇江,驻守镇江的1500名八旗子弟与侵略者展开殊死抵抗,直到战至最后一人。恩格斯曾在题为《英人对华的新远征》的时评里写道:……英国人克服了这些困难,逼近镇江城的时候,才充分认识到:驻防旗兵虽然不通兵法,可是决不缺乏勇敢和锐气。他们在应战以前好像就已料到战斗的结局,他们将自己的妻子儿女绞死或者淹死;后来从井中曾打捞出许多尸体。司令官看到大势已去,就焚烧了自己的房屋,本人也投火自尽……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因为镇江的八旗子弟在镇江已经驻扎了200多年,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妻子儿女家产都在这里,祖坟都在这里,此时平日里放荡不羁的纨绔子弟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爆发出了强大的战斗力。

同样是养尊处优的八旗子弟,前后判若两人的表现也就解释了军队战斗力的最终来源。八旗子弟不是没有战斗力,而是缺乏战斗的动力和生存的压力。而明朝降兵汉人为主的绿营在和平时期不受重视,作为军人只有在战时才能通过战功扬名立万荣华富贵,好不容易等来战争哪能放过,所以才会有出乎意料的战斗力。


杨某人杂家派


“以夷制夷”是汉人建立的中原王朝,在对付强悍的少数族群时的惯用策略,也是基于现实的一种战术选择。同样,人口较少的少数族群,在入主中原进程中,必然面临人口基数非常庞大的汉人抵抗,而少数族群人口的弥补显然不可与汉人同日而语,加之汉人之间互相更为了解,因此采取“以汉制汉”便成为少数族群的一个“法宝”。元世祖忽必烈为了统一中原,大量使用汉人,除了刘秉忠等“潜邸之臣”文官外,也使用史天泽、张弘范等汉人将领及大量汉军为其冲锋陷阵。因此,康熙用汉军为其打天下,当然不难理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