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亞太交易所朱玉辰:中國商品期貨與金融期貨嚴重不平衡

12月1日,新加坡亞太交易所創始人朱玉辰在2018年第14屆中國(深圳)國際期貨大會上發表主題演講。

在他看來,國內期貨業發展欣欣向榮,但仍有不足之處,國際化程度還有上升空間。他在談到新加坡期貨業態時表示,新加坡是亞洲大宗商品的集散地,近年來已發生深刻變化,即中國期貨交易所和期貨公司陸續在新加坡設點。

據瞭解,新加坡亞太交易所在今年成為新加坡的第三家交易所,這是中國首家走出國門、自主創辦的國際化交易所,是響應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具體實踐。創始人朱玉辰是中國期貨行業的開拓者,先後擔任過大連商品交易所總經理、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總經理,浦發銀行行長。

談及期貨業發展以及所遇到的問題,他表示,經過共同努力,期貨業獲得長足發展,每年有3億以上的期貨交易量,有120多萬個期貨帳號,有50多個期貨品種,這些都是成績,但存在兩方面問題。

第一,商品期貨發展得好,但金融期貨發展得不夠。

目前金融期貨的比例和產品佔比太小,無論怎麼樣,從全球規模看,金融期貨、金融衍生品的交易量應該佔到整個市場的90%,我們現在僅僅發展了商品期貨,所以還有90%的空間還沒有開拓。這個比例在中國也是不可動搖的,甚至比這個比例只會多、不會少,因為我們中間投機量、散戶量可能更多。所以我們還有大把的事業等待開拓,還剛剛是小上半場。

第二,到今天為止還只是一個國內市場。無論我們玩多大的交易量,無論我們把產品做翻天了,充其量國內人自家和自家玩,我們的國際定價能力、我們對產業的服務深度都是不夠的。

他表示,"中國現在做得比較成功的商品期貨,但這些產品的根都在海外。大豆我們做得不錯,豆粕我們做得不錯,銅、鋁、石油、鐵礦石做得都不錯、天然橡膠也不錯,可是大家都很清楚,這些產品的根都不在中國,我們僅僅做了一個到岸的服務,我們僅僅到了國內分銷市場。可是大截的市場我們沒有覆蓋到。所以我們在國際市場沒有影響力。這是我們全體期貨同仁應該為之努力的重要方向。”

他認為,目前國內完成搭建期貨資本市場的架構,有投資者群體;但是商品期貨與金融期貨嚴重不平衡,是個跛腳丫。同時沒有哪個國家期貨市場靠關起門來能搞好、能搞大、能搞強,特別是中國是一個對外進出口依存很大的國家。

關於新加坡期貨業的生態情況,朱玉辰表示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第一 ,三個期貨交易所都在新加坡設有代表處,分別有鐵礦石國際化、石油國際化、PTA國際化。

第二,國內多家期貨公司也在新加坡設立獨資期貨公司,香港是第一站,新加坡大概就是第二站,或者更多地來看,會往新加坡集中。

第三,亞太交易所去新加坡了,這是中國第一次走到海外設交易所。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