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错了,爸妈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真的好吗?

用户139914560


可以肯定的说这种教育方法不好,它极易让孩子养成双从性格,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首先,父母中唱黑脸的,往往是管教比较严厉的一方,因为经常对孩子黑着脸,说话也比较生硬,对孩子的要求也比较严厉,所以孩子很少与他亲近,平时也是尽量躲着对方,而且孩子在他的面前表现往往是很乖巧、很听话。唱红脸的一方,在孩子眼中就是爱的港湾,对孩子往往是关爱有加,孩子会经常与他在一起,爱在他面前撒娇,有时候也比较任性,甚至变得固执不听话。比如:大多数孩子都有偏食的毛病,唱黑脸的在时,孩子就能好好吃饭,也不挑三拣四,如果唱黑脸的不在孩子跟前,孩子吃饭就成了问题,这就是孩子的双重性格。


其次,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也会成为思维定势,唱黑脸的,将来孩子有可能疏远你,造成孩子与大人之间的感情隔阂。

要想让孩子养成好的品质、好的生活习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尺度,孩子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一定要让孩子知道,而且这是一条清晰地界限,父母、孩子都要遵守这条界限,尤其是父母双方决不能有宽容,一旦有宽容,孩子就可能会想,没事,这件事只要妈妈(或爸爸)在,做了也不会有问题,如果是这样,那就是家庭教育的失败。


烛之光jy


我们把孩子的行为分成三个不同的领域:

第一类是我们希望并且认可的行为。这类行为是我们喜欢的,乐于见到的。比如,孩子乐于分享,自信地登台表演,和同学和睦相处等。

第二类是不认可但是因为某些原因可以忍受的行为。比如因为刚掌握某种技能不熟练导致的出错。比如孩子拿到新车去骑,因为没有掌握足够的技能而摔倒。比如1岁的孩子,尝试着自己拿杯子,但是因为手部力量弱,杯子摔打在地。

第三类是原则问题。无论如何不能容忍、必须制止的行为,比如男孩子抽烟、欺负小朋友、破坏公物、说脏话骂人等。

对于前两类问题,我们要有一个宽容的态度,男孩子总归是调皮的,白色的衣服穿在他身上,很快就会变脏;外出时他会蹦蹦跳跳爬上爬下;下雨时会故意往水洼里踩……宽容是允许孩子有各种情绪和愿望,接受想象的和象征性的行为。不管内容如何,都应被尊重。容许孩子犯错,孩子有权利在不断地试错中成长。

而对于孩子的破坏性行为,比如公共场合大喊大叫,打人等。父亲要讲原则,对孩子的行为要做出限制。父亲往往比母亲威严,在制定规则时,更容易令孩子信服。在制定限制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告知什么是不可接受的行为

比如:在车上要坐好,不能大喊大叫;不能随地大小便;碰到红灯要停下来,不能在马路上乱跑。

什么替代行为是可以接受的

比如:你不能打人,但可以打枕头;小车是用来推的,弟弟不是;你不能摔盘子,你能摔球。

态度要坚定,不能模棱两可

孩子都非常聪明,他会观察你的神色来决定自己是否要遵守一件事。你的态度越坚定,他越可能执行。

表达权威,要注意孩子的自尊,不可以侮辱孩子

比如:儿子跟父亲去商场,他说:“我想要买个电动汽车。”

父亲如果说:“家里都已经有这么多车了,还要买?你什么时候能长大?该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了。”就会伤害孩子的自尊,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和睦,当孩子要求什么东西时,而我们出于预算或者别的原因要拒绝时,我们至少要承认他想拥有这个东西的愿望。

父亲可以这样说:“你想要个电动汽车,但我们的钱有限,你可以买橡皮泥或者饼干。”

儿子可能接受,也可能生气,但不管如何,父亲要坚持自己的限制:“你非常想要电动车,我也很希望能买给你。”让儿子知道,他的愿望是美好的,父亲也很赞同,只是由于一些客观原因没法买给他。如果他还是不依,父亲可以严肃说:“就算你在地上打滚、哭闹也是白搭。”孩子看到父亲坚定的态度,就会懂得这件事情的界限了。

语言简洁

“不是周末的晚上不能去看电影”比“你知道不是周末的晚上,你不能去看电影”效果好;“该睡觉了”比“明天要上学了,抓紧到床上去”要好。

很多父亲头疼的是,限制设立的很清楚,孩子还是会时不时打破规矩,怎么办?这时父亲应当避免陷入和孩子的谈论中去,不跟他啰嗦、争辩,只需坚定地表达立场。

晚上八点半,儿子要去朋友家玩,“不行,”爸爸说:“明天你还要上课。我们以前约定过不是周末晚上不能出去玩。”儿子说:“我和朋友约好了,我们好几个人一起去。”央求了几个来回,爸爸同意了,临走前,他保证十点前一定回来。可是到了十点半他才回家,爸爸和他大吵了一架。爸爸觉得,儿子没有信守承诺,他没有意识到,他让儿子出去就已经打破了规矩,所以儿子认为,既然规矩可以打破,那么承诺也可以不算数。

所以,父亲应该为孩子提供一个大的原则来控制孩子的冲动,给他们提供限制,把他们的精力引导到更有意义的方向。父亲是威严的,他制定的规则应令男孩严格遵守;父亲象征着一种力量,约束男孩的行为,并指引他朝好的方向发展。

训练始于家庭,教育男孩更应如此。父亲对孩子管教要严格,哪怕是小错误,也不应轻易放过。但每次批评之后,要安抚他、开导他,让他感受到父亲的爱,不会对父亲心生畏惧,产生抵抗心理。好的父亲,既要懂得如何表达爱,又要懂得如何立规矩。严与爱结合的教育,最能建立真正的威信。


木可易易


这样的行为并不好哦,父母在给与孩子教育的时候最好统一观念。如果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的话,很容易个孩子造成某一方很好说话,另一方很凶的观念。这样会给孩子,反正就算犯了错爸爸/妈妈也会帮我说话,这样错误的侥幸心理。

特别是在一些原则性问题上,万万不可分别扮演好警察和坏警察,一旦轻易姑息孩子的错误,以后很有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希望回答能帮上你,如果喜欢我的回答,感谢点赞支持!

祝愿孩子能健康茁壮成长,成就自己想要的未来!


关注矮子健康成长


我认为这样不好,小孩子从小就要培养一个正确的观念,如果一个说这样不行,一个说没事还小什么的,会给小孩留下不好的价值观,必须让他知道


错的事情就是不能做,但是要注意教育方式,不能一味的说教或者打骂,最主要的是要让小孩子知道道理,对的事要表扬,错的事要让他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是不对的,以后不能再犯同一个错误!

这个世界上最无私的爱和付出就是父爱和母爱!但是能爱却不能惯着!祝你们全家幸福快乐!


爱国刘同学


我认为这样的教育方式是不对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父母双方希望给孩子一个有人疼,又有人教的环境,而另一方面,则是在潜意识中自然而然行成的。但是这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要求的不一致,会导致孩子失去心理上的稳定感和安全感,让孩子在性格上行成依赖性强、情绪波动大、不合群、胆怯等特征。

1会让孩子的是非观念变得模糊,甚至是颠倒是非,失去方向。孩子的是非观念来自于大人,尤其是父母,父母双方对于一件事产生分歧的时候,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听爸爸的话,还是该遵从妈妈的规定。

2容易让孩子投机取巧。在孩子犯错的时候,一方对孩子严厉批评,一方又在一旁不停的安慰,会让孩子觉得,无论自己做错了什么,似乎最终都会被原谅,这并不能真正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做错事情的严重性,反而会让孩子学会耍小聪明,不懂得反省

3孩子或许会怨恨父母。在情感上孩子,孩子会偏向溺爱自己的一方,容易让孩子在家里只怕一个人,只听一个人的话,把父母分成谁好谁坏,时间一长,会让孩子与父母渐行渐远。


幼师帮帮堂


前提你得有一致的教育观点,否则孩子就会在父母的教育中钻空子,更不利于教育


0川洋


要具体事情具体分析,不要盲目批评,不要两人一唱一和的批评,否则让孩子不知到底如何是好,你的教育就无效了!


壹彤二宝


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要程式化,否则一单让孩子看破,你的教育就无效了!


指为心动12


这样的行为不好,现在的孩子不傻,还是应该跟孩子讲道理!


河北核桃


在孩子犯错情况下个人认为不提倡一唱一和,要认孩子懂得错的就是错的,要有正确认识。在批评孩子时,另一位可在事后作分析引导但不能得错说成对。要让孩子鼓气勇气认错后朝着正能量方向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