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有着极强的军事指挥能力,为什么最终被陈诚所代替?

天翼用户58944


提问者弄错了辈分和机构沿革——陈诚并非替代了杜聿明,而是替代了熊式辉。

内战再度爆发后国军在东北最初实行的是军政二元化,即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东北行营主政,东北保安司令部主军,而东北保安司令部的级别低于东北行营,与行营政务委员会平级,司令长官需受行营主任节制,蒋以熊式辉为行营主任,杜聿明为保安司令部长官。

陈诚到东北是以国军参谋总长的身份兼任由东北行营改称的国民政府主席东北行辕主任,时间是1947年10月,而在此前约两个月(8月2日)东北保安司令部已经撤销,由行辕主任兼辖军政,当时熊式辉下台已成定局,这一招实际上是为继任者陈诚军政一肩挑打伏笔,而随着东北保安司令部的撤销,当时已经成了“老病号”的杜聿明实际上早于陈诚接班,即已自动失去了东北兵权,两个月后陈诚以“大钦差”身份降临,只需要和熊式辉一个人交接班就可以了。

陈诚是保定军校第八期炮科,算是保定系出身;熊式辉则是保定二期,还上过日本陆大,是货真价实的资深保定系,国军迁台前基本上以士官系、保定系、黄埔系为老、中、青三代,除非有极特殊原因,论资排辈现象很严重,杜聿明能力虽强,却先后居于熊式辉、卫立煌(行伍出身,但因在建国粤军时就升旅长,一般认为辈分高于黄埔系)、刘峙(保定二期步科)之下任名义上的副职,奥妙就在于这个辈分,即便蒋让他高升,向来谨慎的他也会顾忌到复杂的人事关系不敢僭越。陈诚在保定系中算是“小师弟”,但他是蒋的红人,又是挂着参谋总长的本职“下放”,接替熊式辉都要做一番安排才算得体,又怎会在讲究资历到变态的民国时代直接接替小字辈杜聿明呢?

至于杜聿明在东北的一度失宠,原因有好几条,一是当时东北国军主力将领分黄埔系和非黄埔系,杜搞定郑洞国、廖耀湘等黄埔系、准黄埔系问题不大,但和非黄埔系却飞扬跋扈的孙立人合作很困难,和在当时东北国军中举足轻重的滇军系将领则更因为抗战时期的五华山事件关系险恶,蒋希望换一个更能调和各方的人选(当然实际上陈在这方面做得甚至还不如杜,这是后话);二是陈把杜当成熊一党,利用各种借口(东北行政官员和地方知名人士投诉、贪腐调查、美国代表团告御状、杜挪用公帑办中正大学不仅涉嫌贪污而且居心叵测……)给杜抹黑,令蒋对杜一度生疑;三是杜身体不佳,自感无力和势力庞大的土木系和势头正盛的陈直接对抗,索性以退为进;四是杜的族叔杜斌丞出事,被蒋置于死地,令素来小心怕事的杜因瓜田李下之嫌心萌退意。

这几个令杜一度下台的理由中,只有第二条和陈有关,即便陈不针对杜,杜在那时也有很大概率要从东北走人。


陶短房


1945年10月,蒋介石任命杜聿明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成为首任进入东北的国军最高将领。意图收复东北。与东北民主联军在松花江一带对峙。

杜聿明毕业于黄埔一期,办事大胆果断,又忠于蒋介石。此次到东北,隐隐类似胡宗南“西北王”,成为“东北王”。于是招揽人才,他的高参室就自行聘请了200多名将军。还大肆收揽伪军和地方部队,以用于后方防守和游击战。


1947年3月,国军在东北作战计划失利,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守。杜聿明又肾病复发,蒋介石决定收缩兵力,更换将领,替换杜聿明。

陈诚提出胡宗南与范汉杰两个人选,蒋介石则意属白崇禧担任东北行辕主任。李宗仁则推荐陈诚。于是蒋介石在8月最终决定由陈诚兼任东北行辕主任。

陈诚到东北后,总揽党政军大权。同时蒋介石亲赴北平,抽调傅作义部部分军队增援东北战场。


然而东北局势依然无法扭转。在东北民主联军9月发动的秋季攻势中,国军损失惨重。傅作义见势不妙,要求将他的华北军队撤回关内。陈诚只得请求蒋介石另选将领接替自己。还未等到蒋介石做出调整,东北民主联军紧接着在12月发起冬季攻势,刚刚组建的新编第五军在公主屯全军覆没。
面对接连失利,蒋介石亲自飞往沈阳,决定由卫立煌接替陈诚,出任东北第三任最高长官。1948年1月,卫立煌正式出任东北行辕副主任和“剿总”总司令。

然而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即使蒋介石不停调兵换将,东北形式已是东北野战军囊中之物。1948年9月,东北野战军围攻锦州,决定历史的三大战役之首,辽沈战役正式打响,国民党军队全军覆没,遭受毁灭性打击,最后不得不吞下失败的苦果。


杜聿明与陈诚二人都非常清廉,蒋介石对两人寄予厚望。杜聿明是国民党少有的名将,陈诚其实长于政务,军事能力有限。后来在台湾经济发展中,陈诚就充分展示了他政治经济上的能力。

陈诚为人正派,看不惯东北严重的贪污腐败,本想有所作为,大力打击贪腐,却又火烧得过猛,撤换了大批杜聿明重要将领。连四平之战头号功臣陈明仁都被他撤职,对东北战局造成了很大不利影响。蒋介石后知后觉,不得不启用闲置多时的卫立煌。卫立煌手下又无亲信将领,处处受制,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虽然连换三任东北最高军事将领,其实蒋介石自己就是东北败局的始作俑者。


沧海历史春秋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争夺东北,蒋介石案前有两套领导班子组合备选:“张治中+关麟征”、“熊式辉+杜聿明”。几经博弈,或许是张治中不想与延安方面作战,选择就任新疆省府主席,关麟征则随之就任新疆警备总司令。其实这时已经有陈诚插手的影子,关麟征接到命令拍桌大吼:这一定是陈小鬼背后搞的鬼!

没办法,当年的第11师“倒曹”事件中,关麟征当着罗卓英的面埋汰副师长陈诚,两人早已芥蒂深厚。



杜聿明中将刚刚因昆明“捉龙”事件被蒋介石假模假式“撤职查办”,算是给龙云、卢汉留了点面子,但蒋介石的恩宠继续,选择杜聿明出任“东北保安总司令”也是合理的,毕竟进攻东北的“五大主力”之二的“新一军”和“新六军”都曾经是杜聿明在滇缅战场指挥过的部队,而71军陈明仁干脆是个“刺头”,一般的国军高级将领还真镇不住他。

杜聿明走马上任后应该说干得还不赖,从山海关打起,一路破锦州、沈阳、长春和四平,一直挺进到黑龙江省的松花江南岸,可惜这位“杜老总”身体不太争气,1946年2月即秘密在北平白塔寺中和医院做手术摘除了左肾。战事紧张,昼夜操劳,到1947年7月已经实在坚持不住了,再次密赴上海治疗。





杜聿明打仗,“新政学系”二号人物熊式辉二级上将则忙着大肆捞钱,作为“东北行辕主任”的熊式辉并无战功履历,是与张群、死去的杨永泰一体的官僚派系,擅长玩弄政治平衡的蒋介石一直用以牵制cc系。然而东北许多官员的举报让熊式辉在东北的地位芨芨可危。

1947年6月,“参谋总长”陈诚突然飞赴沈阳,代表蒋介石给四平战役中奋力救援的新六军授勋,一边拿下被告“纵兵毁粮”的陈明仁,一边广泛接见东北军政大员,熊式辉立知不妙。

原来,鉴于东北军政两个头目均出问题,一个卧病不能指挥作战,一个贪污腐败犯了众怒,蒋介石已有换马的念头,当他问询第一心腹陈诚关于人选方面的意见时,陈诚突然毛遂自荐要亲往东北主持。究其原因,是身为参谋总长,陈诚在一年多来的全盘指挥中损兵折将,实在没给老蒋赚什么脸,何应钦与白崇禧也不断地指责陈诚无能,陈诚确实力不从心。



东北尽是国军精锐,陈诚迫切希望一展身手,挽回荣誉,重塑形象。作为蒋氏第一爱将,既然陈辞修瞄上了这个位置,熊式辉和杜聿明就都得滚蛋,陈诚自有“土木系”全套班子,比如立即跟随前往的罗卓英。

果然,1947年8月,蒋介石明令陈诚出任“东北行辕主任”,熊式辉被调回南京闲差“战略规划委员”,而对于同样也是爱将的杜聿明,蒋介石亦有安排,出院后不久,就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可惜,陈诚在东北对付了不到一年,就被林彪打的胃出血,军事局势一塌糊涂,灰溜溜跑路上海养病去也。

再后来就是卫立煌出山了。


度度狼gg


首先,鄙人不太认同“杜聿明有着极强的军事指挥能力”这句话。杜聿明打了一些有名的胜仗没错,但这些胜仗多数是在实力超过或碾压对手的情况下取得的。所以粟裕对杜聿明的评价很准:杜聿明只能在顺境的情况下打胜仗,不善于在逆境下打胜仗。他在东北被陈诚取代,正是在局势不断恶化的情况下。

其次,杜聿明常常为了讲政治牺牲军事。当年在远征军时期,他之所以不肯和史迪威一起撤到印度,而是走进野人山回国内,就是一定要听老蒋的话。这样做,会以牺牲军事才能和军事成果为代价。

再次,老蒋用人,忠诚大于能力,所以在东北让熊式辉压杜聿明一头,在淮海让刘峙压杜聿明一头,这说明老蒋对军事将领是不放心的。再者,陈诚的忠诚度比杜聿明要高,在电话里向老蒋报告事情,结束时一定要来个立正姿势,而且动静特别大。老蒋又看不到,他为啥还有立正?能听到嘛。战事不顺利,老蒋有时候会怀疑不是能力问题,而是忠诚度问题。


脑洞大开的历史


平心而论,杜聿明是不太能打的。但是有两点,第一东北局势已经无法挽回,第二徐州战场比东北战场更需要他。

杜聿明在东北最终被陈诚替代,不是说蒋介石更信任陈诚,恰恰相反徐州战场是南京的门户,把杜聿明调回来,是更器重他的表现,对于东北战场,蒋介石早有撤退的打算。

1. 杜聿明是国民党将领中最早主张大决战的人

1948年济南战役打响,9月17日,蒋介石命杜聿明率第2、第13兵团、黄百韬的第7兵团分别增援济南,但是由于济南机场遭到炮击,增援的整编74师,最终只进去一个团就被迫停止。杜聿明指挥第2兵团被我强大的阻援兵团所阻隔,未敢北进,9月24日,济南失守,山东全境除少数几座城市外已经基本获得解放,华北战场呈现出一种新的形势。

此时的杜聿明,对国民党军队有着清醒的认识,认为战役决战的目的不是守城,而是打援,但是打援太难。像济南那样,以一部兵力坚守要点,吸引敌人,待攻击受到顿挫时,再以机动的兵团增援,然后内外夹攻,已证明不能成功。不如主动出击,趁华野、中野东西分离、相隔较远,主动放弃一些城市,集中优势机动兵力,寻机主动进攻,先歼敌一部,再击破其主力,一旦抓住敌人一部,放胆猛攻,不因敌人的变化而自乱阵脚。

这一套战略决战思想,杜聿明以后在淮海战役中一直坚持,可是并没有完全实施。

2. 东北战场

此时正是辽沈战役正酣之时,蒋介石也曾有一个想法,让其接替卫立煌东北“剿总”司令官职务。

可是,此时杜聿明称病不去,因为他知道东北现在的局势已经陷入一盘死局当中,不可能复活了,自己在徐州还有任务,万一去了东北,这边局势又骤然恶化,则南京亦危。所以杜聿明还是留在了淮海战场上。

特邀嘉宾:一枚蜻蜓


秦右史


题主所说的应该是在抗战胜利后国军对东九省的争夺吧,其实当时杜聿明只是二把手,而国民党军政要员熊式辉则是一把手。

熊式辉这个国民党政学系骨干,在接受东北之前,在老蒋眼里是哪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无论是军事能力还是政治水平都堪称一流,所以军政能力绝对不差,至少他在老蒋眼里是这样。再者还有杜聿明,其也是在抗战中脱颖而出的悍将,经历过的大小战役不下百次,军事能力不用多说。所以说在抗战胜利后老蒋给东北派去熊杜组合还是很有震慑力的,至于后面被陈诚替代,这其实多的原因还是在于东北国军局势的恶化。



而老蒋以杜为东北保安司令,以熊为东北行辕主任,这对组合从表面上来说堪称完美,但最终却并没有给老蒋带来希望。其实熊式辉在东北的上任后面有着政学系极大的影响,在日本投降后,国共两党就对东北展开了竞争,而以政学系为首的一些老蒋的高级幕僚便向他提出了成立“东北复员委员会”,并提出了七个接受东北的方案,最终得到了老蒋的认同,其中就有一个变东三省为东九省的提议,后来熊式辉便顺理成章的出任了东北地区的封疆大吏。



而杜聿明的上任则是熊式辉的建议,本来负责东北军务的头号人选是张治中,而熊张不合,最终杜聿明奔赴东北上任,而关麟征则接替了杜聿明的昆明警备司令一职。其实杜聿明在东北的前期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他率领国军是群追猛打,将我军林彪部的民主联军一度赶过了松花江,但这种情况并没有维持多久,首先是东北局势在熊式辉的管理下并没有得到改善。



这位国民政府很多治国方针和“戡乱计划”的制定者,在东北的管理上却一塌糊涂,其实这熊式辉自身是军人出身,但后面又改行成为政客,所以说在很多方面上就有了对杜聿明的牵制,政客从事军事总有太多顾忌,这也是老蒋爱犯的毛病。而这杜是个典型的职业军人,尽管很多时候与自己的意见相背,但他也会执行命令。而这种弊端在我军势力得到增长之后愈发明显,在林彪部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后,国军情势急转直下,我军是一路向南推进,直到把国军赶到四平,要不是陈明仁死守四平,估计还会一路溃败,在这种情况下,陈诚登场了。



陈诚为什么能上任东北呢?一个原因是老蒋发现了熊杜的无能,准确的来说是熊式辉的无能,在大好情势下却接连失败,但老蒋从来没有给自己找原因。在陈诚上任后,就开始搞反腐扩军,但国军战略上却趋于被动,由进攻转为防守,而我军却是在不断壮大,陈诚的上任并没有挽救东北局势,他的整军手法也对,确实能巩固局势稳定军心,但连陈明仁也被排挤掉了,这就有点匪夷所思了,至于杜聿明,他确实是跟随着熊式辉当了一次牺牲品而已。



而陈诚在上任没多久,国军在东北的局势直接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国民党内出现了“杀陈诚,谢天下”的口号,一时“小委员长”如丧家之犬,被老蒋发落建设大后方去了。而陈诚走后,换来了“虎将”卫立煌,但最终也无济于事,还是败在了我人民解放军之手。其实在那种情况下,国民党的腐败和溃退已经成为了必然,在东北广大人民眼里失去了民心,即使换谁都是一样的结果,唯一不同的只是时间问题罢了。我是略懂一二的四少,感谢您的关注和点赞!


历史之绝唱




杜聿明可谓是饱受争议,有人说他能力平平却为蒋介石所重用,也有人说他有着极强的军事指挥能力。

陈诚,我们应该已经很熟悉了,是蒋介石心腹中的心腹,嫡系中的嫡系,是得到蒋介石赏识并有意培养起来逐步取代何应钦的人,是被蒋介石视为臂膀的人物。



杜聿明在云南为蒋介石拔掉了龙云这颗眼中钉后,给蒋背了黑锅,被撤了职,但是,蒋介石却为这位心腹准备了更好的职位,让他任东北保安司令,主持东北事务。蒋介石将战略重心定在东北,却让杜聿明去东北,可见蒋对杜是如何的厚爱了。

1947年在东北民主联军的攻势下,国民党军节节败退,不得不开始收缩防线,7月蒋介石派陈诚到沈阳,批准杜聿明离沈赴沪问医,8月陈诚再飞沈阳负责全权处理东北事务。

所谓的“杜聿明被陈诚所代替”,应该便是这件事。



蒋介石为什么让陈诚“代替”杜聿明?

杜聿明最开始在关麟征25师任职,但是无形中受到了关麟征的压制,总感觉没办法施展,也难以获得赫赫的战功,战打好了也是关麟征的功劳,所以在指挥25师在古北口打了一场战役展现已经的才华后便毅然离开了25师。

杜聿明的崛起离不开徐庭瑶的赏识和提拔,在离开25师后杜聿明去了中央军校进修并等待机会,果然很快他又得到了徐庭瑶的提拔,后来更是在徐的举荐下当上了国军第一个机械化师——200师的师长,后又当上了由200师改编成的第5军军长。杜聿明带着第5军参加了昆仑关战役,在此役中表现优秀,击毙了日军少将中村正雄。昆仑关战役体现了杜聿明的作战特点,可谓是稳中带狠,狠中带险,然后在险中求胜。

但是,最后带着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战场上的表现却又不得不让人质疑他的水平,败走野人山,葬送国军数万好男儿。



蒋介石用人喜欢用忠心、听话的人。

杜聿明在缅甸时最后的表现让人摇头甚至鄙视,但是蒋介石却很满意,为什么呢?因为从野人山撤退是蒋介石的命令,杜聿明败走野人山正好说明他听话、忠心,所以蒋介石要重用杜聿明,因为用着很放心。所以,蒋介石让杜去解决龙云,然后毫不犹豫地让杜背黑锅,接着直接安排他去东北。

杜聿明愿不愿意去东北呢?他不愿意,因为他认为卫立煌熟悉东北军务,也更适合在东北,同时他也认为国民党的战略重心应该放在山东、放在徐州。但是最后他还是去了,因为是蒋介石让他去的,他不能、也不敢违背蒋的意志。他对蒋介石说,我认为徐州比较重要,如果校长认为葫芦岛重要的话,那么您决定好了。可见,只要是蒋的决定,他都会毫无余力地执行,结果廖耀湘部被打得几乎全军覆没,东北也落到了我军手里。

杜聿明在淮海战役后也不无无奈地感叹,不是我杜聿明不能战,是蒋介石瞎指挥。



杜聿明始终认为不应该将筹码全压在东北,战略重心应该在山东,在徐州,对于东北局面他不如卫立煌熟悉,所以他没有最好的应对策略。

1944年11月,陈诚取代何应钦成为军政部长。

1946年5月,国民政府成立国防部,陈诚任参谋总长兼海军司令,此时的陈诚可谓是代蒋介石掌管全国陆海空军权,成为蒋介石以下最高的军事长官。

杜聿明在东北不仅没有打开局面,反而让国军在东北陷入了更深的泥潭,地盘越打越少。蒋介石在东北压了这么多筹码,他能不紧张吗?但是,蒋介石也不甘心这么放弃东北,所以便让陈诚去东北看看情况。1947年7月陈诚奉命去了沈阳,然后回去向蒋介石说明了情况,等到了8月便直接去沈阳接管了东北军政。



陈诚去东北是打着去收拾残局的主意去的,蒋介石也如杜聿明的愿让杜去了徐州。在从属关系上,陈诚管着全国陆海空军权,杜聿明显然是陈诚的下属,陈诚是以长官身份去接管东北指挥权的,杜聿明也乐得离开东北去徐州,因此用“代替”这个词也有不妥。

蒋介石让杜聿明离开东北去徐州,不是因为不相信他的能力,恰恰相反,正是因为相信他的能力。

杜聿明之前极力主张战略重心放在徐州,东北只要坚守即可,蒋介石因为不肯听杜的意见致使东北几近易手,所以想起了杜聿明,蒋希望派杜去徐州,在徐州挽回东北所带来的颓势。

所以,陈诚的“代替”,对杜聿明并不是因为蒋介石对他失望、对他失去信心。


吾与吾国


陈诚替代的不是杜聿明,而是熊式辉。虽然杜是蒋的爱将,也是蒋的忠将,但与陈诚还不在一个档次,杜聿明从东北撤出,主要还是身体原因,做了大手术,回家休养也是正常的。

陈诚时任国民党军总参谋长,内战暴发后,国民党叫嚣的几个月内占领解放区,实效却不明显,占了不少地盘,但军队建树不大,连中原军区完全被围的李先念部都突围而去。国民党内部派系倾轧,何应钦、白崇禧纷纷出面指责陈诚参谋部作战计划不利,是瞎指挥。陈诚自感压力很大。恰熊式辉被举报腐败,杜聿明手术后需要休养,遂自荐去东北,党政军权一把抓,想实权掌兵,打出个样来,证明自己不是草包。



陈诚在国民党高层中,还算军、政皆能的人物,号称“小委员长”,深得蒋介石青睐。东北亦是重中之重,现任文武都出了问题,陈诚自愿去,蒋介石也顺水推舟。

陈原以为,东北都是国民党主力部队,全套美械装备,又有郑洞国、廖耀湘这样的名将,与林彪之战还是有很大优势。问题在于军队间协调配合不利,各部各自为战,加之行政支持不利,才是今日战局。于是去了,大搞整风,严肃军纪。东北国民党部队是以远征军中新一军、新六军为骨干,高级军官多是杜聿明第五军旧部,与陈诚本无深交关联,见陈诚颐指气使,还调来土木系干将罗卓英参与指挥,心中多有不服。接下来几场败仗,陈诚怨部队作战不利,部队怨陈诚指挥不利,矛盾激化,甚至在蒋介石飞到东北开军事总结会时,廖耀湘直接当面指责陈诚。舆论甚至呼吁杀陈诚以慰国人。蒋介石只好撤掉陈诚。



国民党军事上的失败,其内部不合是一大原因。


净月暖阳


解放战争期间东北都是双方极其重要的战场,在东北的人事任免不仅是政治斗争的问题,也是资源配置,战略调整的问题。陈诚的资历与位置都有助于其能将更多资源投入东北战场,而且当时也没有什么能证明陈诚的军事能力比杜聿明差。

1、军政分离与出关作战时期

在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蒋介石对整个国内的布局是一是军政分离,二是裁军。对于东北而言,主要是军政分离,所以设置了两套班子。

(杜聿明)

一是政学系大佬熊式辉担任东北行营(行辕)主任,负责接收东北与对苏谈判。当时国内还有北平行营登。

一是军事上杜聿明担任东北保安司令,武力出关。

一文一武,一张一弛。

(二战四平)

1945年10月开始,杜聿明指挥13军、52军开始向山海关进攻;之后一路向东北新近,到了12月份,已经占了锦州。基本控制了辽西。战争的强度让杜聿明休息了一阵。三个月后,本溪、四平两次作战,一路打到了松花江。

(东北九省)

这时候杜聿明基本控制了南满,在北面松花江与东北民主联军对峙。

2、解放战争开始后南攻北守

国军在解放战争初期更重视关内战场作战,傅作义打通了平绥线。杜聿明派郑洞国在热河取得了战果,南攻北守最初取得了成功。

(三下江南四保临江)

在四战临江中杜聿明失败,此时东野经过整顿后,战力大增,三下江南,战局开始逆转。

进入1947年,东野夏季攻势,沿途攻下多座城池,虽然守住了四平,但攻守已经易势。

(三战四平)

也意味着此时国军在东北的战略失败。

3、新战略的实施

东北国军虽然有精锐师,但实力并不是最强的。随着南攻北守战略的失败,国民党开始调整战略。

要提高东北军政集中度,加大东北国军实力,要向东野进攻。在这年7月受身体影响杜聿明离开了东北战场,八月份熊式辉离开东北行辕。

(陈诚)

陈诚管辖下的东北行辕军政一体,有总体战的感觉。并调入与扩编了不少军队,准备与林彪决战。只是半年里,与东野屡战屡败,陈诚才离开东北。

(冬季攻势)

其实单就军事能力而言,在1945年为止,陈诚的战绩是要比杜聿明好的,抗战中陈诚指挥反击宜昌,绝对算一场漂亮战役。而同时期杜聿明却败走野人山。用军事能力说事说不过去,再者陈诚的资历、地位都较高,能带来更多资源。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杜聿明的军事指挥能力到底有多强?

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一度成为国民政府的中流砥柱,在抗战战场以及解放战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要说到在国民政府中表现最为出色的,纵横认为还真就非杜聿明莫属。

很多人肯定会拿“天子门生第一人”,一连多少个“第一”的胡宗南来说事,实际上胡宗南表现真的是乏陈可点,属于温室花朵那一系列的,老蒋培养多年,抗战战场都没怎么让他上,专门看守在延安,结果最后辱了使命,什么天子门生第一人,说白了就是一个花瓶。

杜聿明可谓是一路打拼,凭借军功和能力一步步进入老蒋的眼线,并且受重用的人,在抗战昆仑关战役中,尽管杜聿明指挥下的第五军损失惨重,但是这却是一场国军进行战,并不是防守战,在该次战役中,国军沉重打击了日军,获得重大胜利,被称为昆仑关大捷,其后老蒋派出中国当时最精锐的部队组成中国远征军到缅甸作战,依然让杜聿明挂帅。

可见,老蒋对胡宗南和杜聿明都是偏爱,对胡宗南是宠,对杜聿明是信赖。

除了在军事上具有极强的能力,在政治上也极为洞察力,深得老蒋喜欢,比如在解决龙云的过程中,蒋介石要杜聿明去做工作,最后做成了,把龙云从云南拔了出来到中央任职,却对杜聿明心存记恨,因此,要求惩治杜聿明,老蒋没办法就和杜聿明说了,先将你撤职查办,很多人都会为此愤愤不平,认为老蒋卸磨杀驴,杜聿明则说“只要于国家有利,个人不计较任何名利地位。”

老蒋撤销杜聿明昆明防备司令后,还没等传达开,杜聿明刚离开昆明到重庆,任命杜聿明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的命令就下达了。

抗日战争胜利后东北到底是怎样的局势?

当时东北实行的是二元政治,就是军事是军事,政治是政治,对于国民政府这样全国性的领导机构来说,排面必须大一点啊,另外,杜聿明资历的确太浅,主持东北军政一把手,还是级别不够。

所以,杜聿明只是东北保安司令长官,东北真正的军政一把手是熊式辉,职务是东北行辕主任,了解国民党的历史都知道,在抗战时期最主要的军事机构是战区,第一战区,第二战区什么的,到解放战争时期就变成了,绥靖区,绥靖公署,实际上行辕比绥靖公署还要高一级。

老蒋的出发点很好,熊式辉抓政治,杜聿明抓军事,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杜聿明为什么会被陈诚所代替?

实际上陈诚到东北主政,并不能简单的用一句替代杜聿明就能解释清楚的,通过上面的介绍可以得出,东北是“熊式辉+杜聿明”的局面,陈诚到东北是顶替了这两个人。

当时东北局势不断恶化,杜聿明尽管能力很强,老蒋在东北也算下了大手笔,但是能够决定东北局势并非国民党,而是苏联,不要忘了苏联在东北打败关东军一直没有撤退,在这个阶段,东北是不处于国民政府管控的阶段,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四爷的前身,东北民主联军却不断活动,攻城略地,人数从十万到辽沈战役结束膨胀到一百多万,其中的故事也不是一带而过。

即使是老蒋对夺取东北也未必能够下定决心,进军东北实际上也是一场赌博,杜聿明也主张放弃东北,把国军的重点放到山东和江苏一带。

再加上国民党内部派系倾轧,杜聿明与陈诚不和,当时杜聿明正在养病,因此陈诚取代熊式辉后,顺便也把杜聿明调到徐州当徐州剿总副总司令。

陈诚是属于那种整军有一套,打仗完蛋草,到东北就开始整军,本身在东北的国军士气就不高,让陈诚这么一整,矛盾更加扩大化,后来老蒋也只能再次让杜聿明到东北去帮助卫立煌做殊死一搏。

对于东北,老蒋就是不甘心,国军就是拿下东北,你还能打到苏联去吗?还不如稳扎稳打,从南往北推更好一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