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思想對歐洲的啟蒙運動有沒有產生過影響?

微影悼紅


歐洲的啟蒙運動發端於十七世紀,終於十八世紀,若加上前期預備階段和後期延伸,共達300年左右,大約相當於中國明朝末期和清朝前期,其核心與實質是以光明驅逐黑暗,弘揚倡導實證精神、分析判斷理念和邏輯推理。雖然中國與歐洲相距遙遠,但通過古老陸上與海上絲綢之路聯結,很多中國商品與歐洲商品進行著長期大規模貿易交流,相應地,也產生了思想領域的互相借鑑啟發。歐洲人從絲綢、茶葉等“神奇”的中國商品中,對東方文明一直有著濃厚興趣。在歐洲啟蒙運動中,大批哲學家、思想家,認真研究中國古代思想、哲學,如法國曾經在一個階段,沉湎於2000年多前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特別是墨子樸素的自然科學思想,孔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等等,都對當時歐洲人產生過很大震撼,也相應影響了他們的啟蒙理論和理念。


簡明體


這個問題要談下去就必須先界定中國思想。

中國的中國思想和歐洲的中國思想並不是一回事情。中國的中國思想是一個實在物,歐洲的中國思想不完全是一個實在物,也是一個想象物。打個通俗的比方,這就像是中國的獅子。因為中國本身沒有獅子,所以中國人對於獅子的真實形象是不瞭解的。不過獅子在中國古代成為了鎮守房屋的神獸。但是很顯然,中國的石獅子的造型和現實中的獅子是有很大差別的。也就是說,中國思想在歐洲實際上就像是獅子在中國一樣。西方人的中國思想,不完全等同於中國的中國思想。他根據自身的需求,對中國思想的具體內涵作出了特殊的解讀形成了不同於中國的中國思想的歐洲的中國思想。說的比較拗口,實際上就是指歐洲人在啟蒙運動時期對中國思想的具體內涵,進行了他所需要的變形。

那麼這種歐洲的中國思想,確實對於歐洲啟蒙運動產生了重要影響。無論是從正面論述的伏爾泰,還是從反面論述的孟德斯鳩,都是將中國作為和西方相互參照的一種論述對象。伏爾泰尤為強調中國思想中的世俗化特點,這是他用來批判歐洲宗教統治的重要理論依據。開明君主也是伏爾泰對於中國的一種美好想象。也是他用來鼓動社會改革的重要論據。而反面論述的孟德斯鳩,則將保守體制賦予儒家思想,並加以批判。本質目的還是為了批判歐洲保守的教會體制和君主政治。同時孟德斯鳩也認為中國體制具有君主高度集權的特徵,從而為他批判當時法國社會君主專制提供幫助。正是在這種對照式的構建過程當中,法國的啟蒙思想較為系統的構建起來。從而成為了之後資本主義社會政治制度建設的理論依據。

最關鍵的問題其實就是中國的中國思想和歐洲的中國思想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不同學者有不同觀點。有些學者認為,關係非常脆弱。歐洲的中國思想實際上是一種純粹由想象構成起來的思想體系,雖然借用了中國的名號,但實際上和中國思想的關係非常疏遠,內涵實質上相去甚遠。但也有學者認為,中國的中國思想是歐洲中國思想的起源。歐洲人當時對中國不太瞭解,有很多認知是支離破碎的。但並不完全違背中國的歷史現實。在某些學者手中,這些碎片被重新拼接起來並被昇華發展,形成了歐洲中國思想。所以兩者是一個源和流的關係。

在二戰以前,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當中,特別側重於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解放以後,中國國際地位提升,開始有一些西方學者研究中國文化對於西方文化的影響。而到了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國力日益提升,這樣的西方學者越來越多。中國學者也開始逐漸關注這個領域。從近幾十年的學術研究成果來看,歐洲啟蒙時代的中國思想,不完全是歐洲人想象的結果,但也和中國的中國思想有顯著的不同。所以總體來說是一種源和流的關係,認為兩者沒有聯繫的觀點過於武斷,並不符合歷史。

綜上所述,歐洲的啟蒙運動和中國思想是有關聯的。但這種關聯並不是高度直接的關聯,而是以一種較為間接的方式進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