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科幻作品中那些长达数公里的飞船都是这么建造的?

蓝颜刺骨


经常在科幻电影中看到长达数千米的宇宙飞船在太空拉风的航行。上面还拥有重力制造设备、生态循环系统、大推力动力系统、核聚变反应堆等等设备,可以完全靠自身的能力维持数万人长期的星际航行,而不需要补给。



这样的宇宙飞船能不能制造出来?答案是肯定能,但不可能是在地球上制造出来,甚至不能在地球上制造零部件,然后在地球轨道上组装这种方式制造。

这样的宇宙飞船至少有数十万吨的质量,根本不可能从地球上发射升空,即使是在地球上制造,将如此多的零件送入太空轨道进行安装的成本也不是人类能够承受得了的。目前发射一千克物质到近地太空轨道需要的成本是4000多美元。

但我们地球附近有一个好地方能够干这事情,这里有水、有矿、有能源(氦3),低重力、无大气,在这里建造一个宇宙飞船的制造基地再合适不过了。这里就是月球,大自然赐予我们远航宇宙的上马石!

图:月球南极,这里有水

月球上有地球上的绝大多数的矿物,数量也足够庞大,且容易开采。可以用于制造月球工厂本身和宇宙飞船。这里还有地球上十分稀少的干净的核聚变材料“氦3”。氦3在聚变反应过程中不会产生有害健康的中子。因此,核聚变反应堆就可以不要防辐射层,重量也可以大大减轻。将它用于宇宙飞船的动力系统是再合适不过了。

这里只有地球六分之一的重力使得制造大型宇宙飞船变得十分简单,飞船的结构强度也不需要那么大,可以减轻飞船的重量。同时,没有大气的真空环境,使飞船不需要考虑空气动力学,这样也使得飞船能减重不少。同时也降低了设计和制造难度。

真空环境也可以使一些特殊合金的冶炼变得容易,一些零部件的生产也不需要如地球上那么复杂。


图:想象中的月球基地

而且,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一个天体,是唯一一个人类已经登陆的天体。我们已经对它十分了解。目前,各宇航强国均有在月球建立基地的计划,中国也不例外。



根据计划,只需要先期输送部分物资上去,利用月球本身的资源就能建立起一个可以自持的基地。然后,利用机器人和少数人类就能建立起月球工厂来,用以生产矿物和设备。最后以此为基础,建立一个大型宇宙飞船工厂,实现人类星际远航的梦想。


讲科学堂


在科幻电影和小说当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太空战舰的出现,这些巨兽动辄长达几公里甚至能达到十几公里几十公里的体型,代表了人类最高等级的战争智慧,拥有强大的战斗力,甚至能够将星球表面融化进行星体重塑或者干脆利索的摧毁整个星球。拥有让人着迷或者恐惧的强大力量,那么这些巨兽都是怎么建造出来的呢?

这是个有趣的问题,首先,在地面直接进行组装是不太可能的,因为原料的运送是很困难的,原材料可能不是产于地球,需要从其他行星运送过来,流程实在太长,浪费时间,而且建造完成后若是想起飞也是非常麻烦的事情,常规引擎绝对没能力把她送上太空,需要安装反重力引擎才有可能。

较为可行的方案有两个,一是直接在轨道上进行组装,就像现在建造空间站一样,现在地面建造好飞船的各个零件后运送到轨道上进行组装,这样组装完成之后飞船就能够直接进行在轨测试和飞行了。

最后一个方法还是在地面进行建造,但是不是地球的地面,而是在像月球这类矿物丰富,引力又比较小的星球表面建造一个干船坞,直接就地开采矿产进行精炼后用于战舰建造,这样的建造是效率最高的,建造完成后的起飞也会因为重力的关系较地球表面更加简单。说到底建造星际战舰的年代离我们还是有些遥远,没准那时候人类还有其他方法来建造太空船呢。现在说的都是猜想罢了。


霹雳火军事


哈,这个问题有趣,因为它潜藏着,或者说带来了另一个问题,这就是:

写科幻小说,拍科幻影视剧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好处?

好处是:

你只要把时间跨度拉长,则,基本上,你想要什么,就能有什么。

比如说,你拍的电影讲的是2017年的故事,然而在故事中,却频繁出现从月球来的人,则,读者会大骂,垃圾电影,扯天扯地。

可如果,你的定位就是科幻小说,时代是2061年,则你说月球基地上活着上千个人类精英。

那么,你的小说就是合情合理的。


如果你拍的电视剧中,说的是2015年的事,但每家每户都有一个美丽的女机器人,她能照顾孤寡老人的起居,还能陪他们聊天。

孤寡老人对这个女机器人的感情非常深,比对不在世女儿的感情还深。

则,稍微有头脑的观众会对你这个导演嗤之以鼻,说你白吃。

若某个导演真这么做,他也确实是白吃(我知道这是错别字)。

《西部世界》截图



但如果你拍的是科幻作品,时代是2091年,或者2100年,就像科幻美剧《西部世界》、科幻电影《人工智能》,则,若编剧和导演有水平的话,作品就有可能是一部经典电影。


发现了吗?

当你想在小说,或者电影、电视中展示各种高大上的,人们趋之若附的东西,比如高智商高能力的性(

)机器人,长达两公里的飞船,火星上的人间天堂……


那么,你必须涉足科幻小说,或者科幻电影,很简单,你只要把电影背景定位在2181年即可。

此乃科幻作品的巨大优势,这也是古装剧远远赶不上的。

不幸的是,某帼古装剧最繁荣,原因是最容易获得通过,投资人、导演、编剧冒的风险最小。

放眼全球,科幻电影和电视剧,美国拍的最好,最繁荣,这是他们应得的。

看多了美国的科幻电影和科幻美剧后,你突然看一部亚洲人拍的科幻电影,你可能会感到别扭,因为在你的印象中,亚洲人面孔不应该出现在星际空间中,不应该出现在飞往某个星球的飞船中,他们应该待在王宫里,姹紫嫣红的后花园里面,还有打怪捡宝贝的情景里。


有空,大家可以去看看科幻电视剧《萤火虫 Firefly (2002)》

这部科幻电视剧,角色好,故事好,且特别幽默。

另外,他们的飞船很怪异。

飞船外观透着一种搞笑,那又怎样?我已经被这部电视剧的情节和人物深深吸引了。


回到问题本身,动辄一两公里长的飞船是怎么建造的,这不重要,如果2150年人类造不出一公里长的太空飞船,没关系,把时代定位在2423年即可了。


寒木钓萌


就星球大战来说,那些成百上千米的战舰的确是在太空近地轨道船坞建造的,如图是星战世界的夸特动力船坞,帝国时期最大,经营范围最广的军用造船厂。

造船厂以一个行星环的方式呈现,下图是夸特动力船坞的标志

夸特造船厂全貌

由此可得,在大型宇宙飞船的建造方面,在太空进行建造是主流方式。既节约成本,相对来说建造难度也不高。

在夸特建造的著名的千米以上的型号有:

狩猎者级歼星舰:长1137米

帝国级歼星舰:长1600米

阻绝者级歼星舰:长1600米



执行者级无畏舰(超级歼星舰):长19000米

日蚀级无畏舰(超级歼星舰):长17500米


伍尔夫尤拉伦


这个题目好啊。

W君专业领域。

大型航空航天器的建造一般的情况下会采取轨道建造的方式。当然目前还都停留在理论阶段(主要是没需求),但并不是没有人研究过。

说是宇宙战舰,但也有一些区别,主要有两种:

1.大气层内适应宇宙战舰

2.大气层外宇宙战舰。

可以在大气层内飞行,甚至在地面直接起飞的宇宙战舰是最理想的宇宙战舰形态,但技术难度很高。这类的战舰一般可以通过海上浮动船坞的方式进行建造,同时在海面上进行调试和起飞。

例如歼星舰这样的宇宙战舰就是完全可以在海面上建造的。

同时拥有反重力引擎(当然目前还没太大进展)的宇宙战舰在海面上起飞也会变得相对容易一些。


对于不在大气层内飞行的宇宙战舰来说,目前我们就在造着:

对,雏形就是我们的空间站。通过地面上运送材料到近地轨道进行组装是建造这类空间站的最方便形势。

后期如果需要建造更大的宇宙舰的话,也可以在小行星带建立太空船坞,直接利用稍微大一些的小行星进行原料供应。


哈哈我们的征途是茫茫星海,人类切不可被重力束缚在地表之上。


军武数据库


这些长达几公里甚至更长更大的飞船的建造肯定无法在一般的行星建造,按我们现在的理解,但是也不是不行,要看科技的水平。

如果是地球目前的水平,建造这种大型的飞船其实也并不是不可以的,只是比较费钱费力费时间而已,可能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建造一艘几公里的飞船,但是人类不可能在地球建造,因为地球巨大的引力和落后的推进系统无法把飞船送入太空,人类要建造的话,只能不停的用火箭把飞船的各种零件送入太空,然后在太空进行组装,或者先在太空建立一个超大型船坞,再在船坞里进行制造。当然,我们现在肯定不会去干这种费钱费力而没什么意义的事情。

我们再发展几十上百年,也可以选择去一些小行星去完成这个事情,小行星有大部分建造飞船需要的物质,而且小行星的引力很小,飞船建造好以后用比较小的推力就可以进入太空。

科幻作品里的各种战舰那么大,当然有科幻的科技,比如反引力,反物质推进系统,有了这种科技,在什么地方建造飞船都不是问题,哪里方便哪里开工。

不过这种超大型飞船的建造是一个超级复杂的过程,想想我们建造一艘几百米的航母尚且需要几年的时间,而且是在各种技术设备都齐全的情况下。一艘大飞船,并不是简单的物质堆积,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能建造这种超大飞船的文明必定也是大神级别的,科幻作品里这种大飞船那么容易被摧毁我觉得也只是为了视觉效果而设定的,不可能辛辛苦苦建造的飞船,那么容易被摧毁,肯定要做好各方面的防御工作。


御星者


如果是在地球表面上建造这种规格的飞船,显然,如何让它们飞起来是个严峻的考验,绝不可能采用如今的推进方式,采用化学燃料根本不可能送这样的巨无霸步入太空,可以确定的是,如果在地面上起飞的话,这样的飞船上肯定装备着反重力或类似的科技系统。

相比较在地表上建造这些飞船,在太空中直接在轨组装是个轻便的方法,智能机器人将是建造这些庞大飞船的主力军,毕竟这是长达数公里甚至数十公里的飞船,人力很难达到。

在太空中建造一个漂浮着的船坞,太空船坞长达数十公里,至于这样的太空船坞建造在哪个位置上,可以在地月系统中选择一个拉格朗日稳定点,在这个位置上建造这样的超大太空船坞。

建造这些飞船的材料可以用两个办法来获得,一个是在月球上建立金属冶炼厂,提供部分的飞船装备材料,另一个就是直接从地表上运送过来。此外,在未来,飞来飞去的小行星也是人类的矿物资源。

其实,对于能建造这种级别的飞船的人类来说,这些都将不是问题,既然能够建造这样的飞船,那时候的人类文明肯定已经步入到二级文明阶段了,戴森球或许已经被人类文明利用上了,区区建造数十公里的太空飞船又有什么难度呢?


一枚游戏科幻迷


简单的说:在太空船坞建造。

考虑成本和效率,需要分阶段进行。

首先建立空间站,作为人员和物资的中转补给站。

再通过殖民工程在类似月球适当星球建立矿产采集、和基础制造等生产基地,并巩固后勤和附属保障设施。

接下来,就可以着手在月球外太空建立太空船坞了。

最后,有了建造太空舰船的平台和材料,制造组装太空巨舰就只是按部就班的时间问题了。



繁星闪耀清风微凉


我构思的是,既然科技水平已经发展到如此高度,那么很多工厂应该已经开设在太空中了,比如制造太空飞船,首先它是一座空中平台,而在太空中,重力、引力都可以通过调整与星球的距离而得到所需要的平衡,这是一大优点,同时很多原料本来就来自其他行星,比如小行星采矿,那么直接就在太空工厂里冶炼、制造各种型材,很可能那时候大多数重工业制造企业都建造中太空中了,那么太空飞船建造,当然也会在太空中,不管你要造多大的船、需要多大的船坞,太空有足够的空间容纳你,何况到那时候,也许爱因斯坦的光速理论已经被突破了,或者人类找到了规避光速理论的限制,反正交通工具移动速度已经达到光速甚至超光速,所以太空到星球的来去变得非常便捷、高速,比如在太阳系内的运输移动,已经称不上长途运输了,而仅相当于市内运输,所以在星球周围的太空平台上建造太空飞船是最佳建造方式。


久卓子60


直接在太空中捕捉铁质小行星和冰质小行星,一头是采矿厂,由巨大的机械臂控制住小行星,中间是粉碎和冶炼工厂,另一头是由3D打印机器人直接把飞船的结构和外壳打印出来。其他的不能制造的,要由地球和月球基地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