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窩煤、煤氣罐、小竹車、冬儲大白菜……一段抹不去的衚衕記憶


國家博物館的改革開放40年偉大的變革主題展覽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觀眾前往,犄角君對其中的一組名為“記憶”的微縮模型最為感興趣。又到週末,難得有點空閒,犄角君把之前拍的一組照片與朋友們分享一下。 有圖有真相,遊覽更有意思的北京城,敬請關注犄角君的頭條號【犄角旮旯逛北京】。八百篇原創照片文字,歡迎閱讀轉發。

說明牌上顯示這組模型是由中國傳媒大學的師生共同製作的,模型對上世紀八十年代北京大雜院的生活場景進行了復原和藝術再現。這是一套標準的老北京兩進四合院,不過由於歷史原因解放後這些院子絕大多數都變成了大雜院。

從大門看原來這個院子的級別挺高,模型做的也非常精準到位,門墩、門簪、雀替、影壁、垂花門一應俱全,門道內還擺上了小板凳,這是院子裡老人和孩子們最愛待的地方。

這組模型表現的應該是衚衕裡初冬的場景,大門旁停著一輛送蜂窩煤的平板三輪車。

冬季購買儲存菜和買蜂窩煤一樣也是一項普通人家必做的事情。

靠牆根兒還有一排垃圾桶,這種綠皮鐵蓋垃圾桶出現的已經比較晚了,那時候已經有了半自動的垃圾車。

靠牆根兒還壘了一個小煤棚子,這是院裡居民存放蜂窩煤和雜物的地方,旁邊的小竹車同樣帶來滿滿的回憶,不過坐過這種小竹車的都應該知道,標準的小竹車裡面應該是三塊板兒。

院牆外的簡易乒乓球檯子是很多孩子放學後的最愛。

四合院變成大雜院後,原本有規律的生活空間被現實的需求改變了,特別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後,很多人家在院裡建了臨時搭建的地震棚兒,再後來又慢慢改造成了各種小平房兒,四合院也正是從那段時間開始徹底變亂了。

這個畫面展示了院裡自建小廚房兒內的情景,用磚頭搭砌的灶臺以及下面的煤氣罐還原了那個時期大多數普通人家的生活。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大雜院裡一般還都只有一套上下水設施,用水高峰時公共水管子前經常排起長隊,而到了冬天晚上每家輪流負責關水管子也成了一道風景。

為了更好地展示室內的場景,模型特意把三間正房的後牆做了剖視。

可以看到這三件屋子中間做了改動,其中一戶佔了兩間房子,相對來說這戶人家的住房算是比較寬裕的,功能也做了一些分隔,外面作為客廳,屋子正中籠著爐子,靠牆還有沙發和酒櫃,尤其是酒櫃上還有一臺電視機,這在當年絕對算得上是富裕人家了。

而裡間是臥室兼書房,靠窗還有獨立的書桌和書架,在那個絕大多數人家都是一間屋子半間炕的年代,這樣的居住條件可說是奢侈的了。

而另一戶人家則沒有這麼幸運了,一間分隔出來的房間承擔了全部的生活功能,上下鋪、摺疊桌,還有必不可少的煤爐子,那個年代一家三口擠在八平米的房子裡並不是新鮮的事。

看得出來這套模型的細節做的還是很到位的,院子一角兒一輛二八自行車上捆著一個煤氣罐,看來這家是要去換氣兒,不過住過大雜院的都知道,從安全考慮煤氣罐是不允許躺著放的,那時一般都是用個自制的鉤子掛在自行車後架子一側兒的,想必是側掛模型不容易製作吧。

小小一組縮微模型,帶給人的是無盡的回憶和遐想。 有圖有真相,遊覽更有意思的北京城,敬請關注犄角君的頭條號【犄角旮旯逛北京】。八百篇原創照片文字,歡迎閱讀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