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窝煤、煤气罐、小竹车、冬储大白菜……一段抹不去的胡同记忆


国家博物馆的改革开放40年伟大的变革主题展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前往,犄角君对其中的一组名为“记忆”的微缩模型最为感兴趣。又到周末,难得有点空闲,犄角君把之前拍的一组照片与朋友们分享一下。 有图有真相,游览更有意思的北京城,敬请关注犄角君的头条号【犄角旮旯逛北京】。八百篇原创照片文字,欢迎阅读转发。

说明牌上显示这组模型是由中国传媒大学的师生共同制作的,模型对上世纪八十年代北京大杂院的生活场景进行了复原和艺术再现。这是一套标准的老北京两进四合院,不过由于历史原因解放后这些院子绝大多数都变成了大杂院。

从大门看原来这个院子的级别挺高,模型做的也非常精准到位,门墩、门簪、雀替、影壁、垂花门一应俱全,门道内还摆上了小板凳,这是院子里老人和孩子们最爱待的地方。

这组模型表现的应该是胡同里初冬的场景,大门旁停着一辆送蜂窝煤的平板三轮车。

冬季购买储存菜和买蜂窝煤一样也是一项普通人家必做的事情。

靠墙根儿还有一排垃圾桶,这种绿皮铁盖垃圾桶出现的已经比较晚了,那时候已经有了半自动的垃圾车。

靠墙根儿还垒了一个小煤棚子,这是院里居民存放蜂窝煤和杂物的地方,旁边的小竹车同样带来满满的回忆,不过坐过这种小竹车的都应该知道,标准的小竹车里面应该是三块板儿。

院墙外的简易乒乓球台子是很多孩子放学后的最爱。

四合院变成大杂院后,原本有规律的生活空间被现实的需求改变了,特别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很多人家在院里建了临时搭建的地震棚儿,再后来又慢慢改造成了各种小平房儿,四合院也正是从那段时间开始彻底变乱了。

这个画面展示了院里自建小厨房儿内的情景,用砖头搭砌的灶台以及下面的煤气罐还原了那个时期大多数普通人家的生活。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杂院里一般还都只有一套上下水设施,用水高峰时公共水管子前经常排起长队,而到了冬天晚上每家轮流负责关水管子也成了一道风景。

为了更好地展示室内的场景,模型特意把三间正房的后墙做了剖视。

可以看到这三件屋子中间做了改动,其中一户占了两间房子,相对来说这户人家的住房算是比较宽裕的,功能也做了一些分隔,外面作为客厅,屋子正中笼着炉子,靠墙还有沙发和酒柜,尤其是酒柜上还有一台电视机,这在当年绝对算得上是富裕人家了。

而里间是卧室兼书房,靠窗还有独立的书桌和书架,在那个绝大多数人家都是一间屋子半间炕的年代,这样的居住条件可说是奢侈的了。

而另一户人家则没有这么幸运了,一间分隔出来的房间承担了全部的生活功能,上下铺、折叠桌,还有必不可少的煤炉子,那个年代一家三口挤在八平米的房子里并不是新鲜的事。

看得出来这套模型的细节做的还是很到位的,院子一角儿一辆二八自行车上捆着一个煤气罐,看来这家是要去换气儿,不过住过大杂院的都知道,从安全考虑煤气罐是不允许躺着放的,那时一般都是用个自制的钩子挂在自行车后架子一侧儿的,想必是侧挂模型不容易制作吧。

小小一组缩微模型,带给人的是无尽的回忆和遐想。 有图有真相,游览更有意思的北京城,敬请关注犄角君的头条号【犄角旮旯逛北京】。八百篇原创照片文字,欢迎阅读转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