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一生博学多才,为何说在官场上还不如他的弟子?

WCD666888


孔子一生博学多才。重新编订了诗,书,礼,仪,春秋,及易。为古典文化的传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一位伟大的学者,首创私学,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文字的垄断,为文化在民间传播,为中华文化发扬光大,功勋卓著。他弟子众多,却没有一个超越他,没有象希腊三贤完成传承光大。他所倡导的礼仪,仁爱在春秋战国时代真没市场,自已也沦为丧家犬!而其弟子只要有一定文化程度,作官足够,却鲜有名将名相,说明其弟子大多资质平庸。但求个富贵足矣。提问者是否想说大学教授不如小商小贩。那你只是职称教授而矣。不是著名的。


李庚19


影响太大,弟子众多,且都各有专长!虽然孔子无心专政擅权,但同时代雄才伟略,心胸开阔,知人善用的君主没有,平庸的执政者焉敢不防!还不要说君主身边一大群怕孔子及其弟子取代的小人及庸臣在那儿拼命抹黑与阻拦!事关原则,孔子又不愿变通!器大难为用,就成了夫子必然的宿命!

但不用为夫子悲伤!夫子不遇,于孔子是不幸的,无法实现其济世之抱负!于同时代百姓也是不幸的,圣人恩泽无法广济一时!但于后世是大幸!若孔子大用,纠缠于案牍之间,应付于诸侯之际,势必无法抽出太多时间著书立说,广教弟子,圣人之道也许无法传之久远,影响广大!

岁寒知松柏,一切皆因缘!

圣人心中事,代代有传承!









逍遥子三阳开泰



哎!关于该问题,其实孔子自己在晚年曾说过的流传至今的三句(三条)话已给出了答案!即:

一、时也,命也

――意时机决定命运

二、慎始,善终

――意选对了就要坚持下去

三、尽人事,听天命

――意你只要努力去做事,其他的就交给老天爷好了!

尤其是第一条:时也,命也,更已说明回答了这个问题!换言之,孔子他老人家生不逢时,他的学说、他的思想核心至少(不是全部)是不适用于他处的那个时代的!

为何这样说?请看: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共计294年乃是史称春秋时期。

即是说,孔子生、逢(处)于春秋时期。

那么,孔子所处春秋时期的社会(历史)大背景又是怎样一种情况?



西周末年,那位曾为博美人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被犬戎所杀。其子姬宜臼继位,为避犬戎之难,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今洛阳),是为周平王,史称平王东迁。自该年至元前476年史称春秋时期。自此之后,周王室日渐衰微,日甚衰微,无所作为。各路诸侯逐渐开始公开违反制度,因为没啥惩罚,自己还可以更好的享受,感觉特好!感觉酷毙了!帅呆了!

因此,诸侯兼并土地、强大诸侯吞并弱小诸侯的争霸战争愈演愈烈,日益频繁。此时期正如孔子所云:“礼崩乐坏”!

周王室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诸侯之间弱肉强食,谁是霸主谁来主持社会政局,维持社会制度,相继出现了春秋五霸,而政由方伯。

而争霸靠什么?或谓是什么?

争霸就靠战争,争霸就是战争!或者说争霸离不开战争!

还有重要一点,欲称霸诸侯未争霸之前首先要自强自富,即先要使自己的诸侯国先国富民强起来!用老百姓常说的一句俗语白话即是:打铁先得自身硬!

而那个时期,欲使国富民强更需要哪类人才?或谓哪种学说(学派、学术)在那个时代更适于国强民富?

那么,我们先分别来看看以下这几类学派的核心思想:

法家

――主要研究国家治理方式,提出富国强兵,以法制国的思想。法家的政治口号(或谓政治纲领)是:

缘法而治

――相当于现在的“有法可依”

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法不阿贵,绳不绳曲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以上三条,意相当于现在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公正执法。


再看看兵家:

兵家

――其很多主张与法家有相同(或谓交集)点,即都是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所谓“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孙膑兵法》)


还有著名的、智计万变、深不可测的:

纵横家

――其特点:审时度势,陈明利害,权衡利弊。主要主张:在国力富足的基础上利用联合、排斥、危逼、利诱或辅之以兵之法以达不战而胜,或以较少的损失获得最大的利益。(自注:纵横家乃现在外交家鼻祖而又胜于现今外交家,因他们大都具兵家之才之能)。


那么!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所倡导的核心思想(或谓核心价值观)又是什么?

孔子儒家的思想核心即是“仁”和“礼”。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

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

就是说要克制自己(的私心、欲望),使自己符合“礼”。

他反对法制,主张“君君臣医,父父子子”,这合乎“礼”的等级制度。

他主张“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论语.子路》)

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若欲之,必先施之”。

所以,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对比看出: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期,在那个群雄逐鹿的时期,在那个野心家欲望滋生、膨胀的时期,在那个王权、上层秩序随时重新洗牌的时期,无疑!那些迫切希望达到目的,希望自己方国富兵强,然后再图谋称霸、兼并它国的诸侯们更欢迎、最欢迎象法家、兵家、纵横家诸如象管仲、张仪、苏秦、范睢、孙武、乐毅、吴起等之类可操作性的人物!而孔子的那些主张与他们的主张很多(中虽也有交集部分)是格格不入的,甚至是背道而驰的!那么,自然,在那个时代孔子不受各诸侯国当政者待见、任用(先任用方能谈重用嘛)也就不奇怪了!因为,当时那些诸多各国诸侯认为,孔子的那套主张是不适用的、不实用的、不现实的!如果按孔子的主张去作,既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周王室永远就是名符其实的实权老大,各诸侯只能父位传长兄,老二、老三、老五、老六永远靠边…………

既然象孔子主张的什么“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看者别的国家矿产丰富、土地肥沃,想让自己的地盘再大一些,更大一些,更更大一些…………又有何理由去发动战争,兼并它国?

所以,孔子在那个时期,虽周游列国,但不得一处诸侯任用,毫不奇怪!

所以,又回到本文开篇,正如孔子他老人家自己所说:

“时也,命也”!

虽然如此,但他己

“尽人事,听天命了”!

因而,他至死也无悔了,因为,他作到了

“慎始,善终”!



尚清子实用易学


这个问题也可以这样问,博学多才的人为什么官运很差?

中国的《易经》术数文化科学精密,博大精深,是演绎事物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科学,其中的天干地支、五行阴阳是基础也是精髓,我们试着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生克制化、刑冲合害的运算方法来对问作出答案。

一、孔子博学多才

这个结论没有错,我们可以详细的来罗列如下

1、《论语》是孔子和其弟子的言行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

2、《十翼》是孔子对《周易》的补充、阐述性质的著作,为世所重 ,奉为精典。其中的《易大传》是研究《八卦》、《易经》的密匙,孔子并不否定《易经》占筮的性质,这可以从他留下来的占卜案例就可见一斑。

二、尴尬文人做官

文人在做官的路上坎坷曲折、命运多舛,柳宗元、徐渭、苏东坡、杨疯子、杨慎等等历史上著名的文人,都有做官失败的经历,被孙中山赞颂为近代改革第一人的龚自珍感慨万端:“文章憎命达”,通俗的解释就是精通文艺的人与官无缘。

1、仰天大笑出西门:诗仙李白才高八斗自然不必细讲,然而在皇宫中的表现一塌糊涂,所谓高处不胜寒,最后只能委曲求全、寄人篱下,称呼八辈子都不沾边的李阳冰为伯伯大爷,竟为一日三餐,文人败相,非奇穷,必有大祸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圣杜甫在安史之乱中表现积极,风餐露宿,随驾有功,得了个左朴射的官职,该说的时候不说,不该说的时候乱说,终于被踢出衙门,所以他的诗句“独耻事干谒”,许多人不理解,加以讽刺挖苦:既然感到最可耻的是拿了文章去求官,为什么自己做的正好相反?实际上诗圣的本意是:

“我最感到可耻的,是曾经做过干谒求的一官,最终罢官的事情”

3、立根原在破岩中:谢秩柳批评郑板桥的兰竹画,认为属于下品,实际上他自己的竹类国画,属于匠的范畴,而板桥的兰竹国画属于逸品,是典型的文人画,两者不可同日而语,板桥虽然在维县、范县任上深得民心,但是终于“杵大官,罢归”,挣个“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

名声。

孔子在晚年得了官迷病,原创礼乐程序,组成游说团队,结果:”走六国,去忽悠,要官当,四处碰壁把家还“,不但没有寻得一官半职,更多的是受到嘲笑和戏弄,陈、蔡被困,粮尽水绝;郑国失态,丧家之犬,灰眉土眼,狼狈不堪,落得千古笑谈。

三、此中原理分析

中国的阴阳五行是一门演绎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的科学,孔子即然是《易经》专家,我们也用《易经》和他共同探讨悟空问答:博学多才,官运失败的原因吧!

文人属于木火的五行属性,邵伟华《四柱预测学》《官运》一章中”木火通明,文章成名“的断语,《四柱》、《六壬》等等术数学也把火作为文化的类象,而把水作为官的类象水火相克,水火不容,所以文人不宜当官,湿木不能生火,文人在偶然的机会有了官运,多数丢官罢职,回家闭门觅句。



贵龙时空学


如题主所言,在官场上孔夫子一度不如自己的学生这确实是实情,如在《论语》中就曾记载了这么一件事: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子路第十三》

有一天,孔夫子的学生冉求退朝回来晚了,老师就问他:“怎么今天回来这么晚啊?”冉求回答道:“因为有国家大政要商议。”孔夫子就说:“那是大夫家的私事吧?如果真的有国家大政要商议,虽然现在我不在朝堂中为官了,但一定会有机会参与其中的。”

从这段对话我们至少可以看出来两点:

一就是孔夫子在官场上确实混的不如自己的学生;二就是孔夫子对学生的作为不大以为然。这里面的情由是很有意思的。

首先你看,连学生每天“公务”都那么繁忙,而作为老师的自己却连个一官半职都混不到,每天只能在家里“无所事事”,看学生回来的晚了吧,说那话还给人感觉有点“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可是,事实情况真是如此吗?

非也,孔夫子当时不仅在鲁国,即使在各个诸侯国之间声望也是很大的,不只是道德学问方面,更包括实际的治国理政方面。

因为在任鲁国大司寇的时候,仅两三年时间,孔夫子就让鲁国达到“大治”的状态,令当时各诸侯国侧目!后来临近的齐国出于担心鲁国强大起来对自己不利,便使用美人计(馈送美丽女乐)来离间鲁国君臣,鲁国国君与高层大夫欣然接受女乐开始疏远孔子,孔夫子这才不得不流落他乡,开始“周游列国”的历程。

可见从才能上说孔夫子并非不够,而是绝对、完全够,但他在鲁国要做的是“强公室、弱私家”,在天下来讲呢?则是要恢复周礼,遏制诸侯们杀伐掠夺之私欲,建立仁道的政治与大同世界。

这对当时各国诸侯来讲,好不容易到了没人管可以放任自我享受与欲望的时候了,这时候你跟我说还要遏制自己的欲望?我是要争做天下老大的岂能听你呢?何况听你的还非得给自己安上个上级——周天子不可!所以,不听不听。故不论后来孔夫子走到哪里,都难以得到重用。

反过来说孔夫子和自己学生的这场对话也是如此。孔夫子那是站在鲁国国君这一边的,他是要想办法让鲁国公室强大起来的,而当时鲁国的实际大权又掌握在谁手里呢?不在国君手里,而是在“季孙、孟孙、叔孙氏”这三家大夫手里,

这就像当时天下的大权也不在周天子手里,而是在各国诸侯手里一样。那么这三大家族时不时来个以下犯上什么的在当时的鲁国来讲实在是家常便饭,而对于当时的天下,各国诸侯时不时“欺负”一下周天子那也是家常便饭。

这种情况下,孔夫子在鲁国当然难以做到什么大官了,别说大官,一般的小官也难以出任,三家大夫后来对孔子的态度就是“尊而不用”,一如夫子一生的遭遇。

而孔夫子的学生冉求呢?他很听话,不是听老师的话,是听领导的话。他就是为当时三家里面最具实力的季孙氏家族服务的,而且是季孙氏极为器重的一位家臣!所以他所谓的“上朝回来晚了”,实际上去得就是季孙氏家族的私朝,而非公室的公朝,那么在朝上讨论的都是些什么内容我们也就可想而知了,无非又是些怎样为自己家族谋福利的事情罢了。所以孔夫子当时听说后很不以为然。

这段话是一个缩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孔夫子一生在官场上不得志的际遇。


一骑凌崖


孔子的学问都是些旧学,周朝之前的六经、六艺已经不合于时,法治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礼治,他的经历明显的告诉我们,在他所在的时代,他没有成就是必然的。

有朋友说是孔子没有遇到识货的君王,这实在是经不起推敲。首先说,春秋时期已经到了一个百家争鸣布衣驰骛的时代,许多比孔子地位还低的人都有机会一展才华,他们许多人都在多个国家间来回的跳槽。这些例子到处都是,何况孔子本人不也是周游列国上下求索吗?一个国家不重用他也许是偶然,那么多国家都不用他,就能说明问题了!

话说回来,孔子也曾经在鲁国受过重用,大司寇起码顶一个公安厅长的职务吧,他在做官的时候不可谓不轰轰烈烈,第一是在一次鲁、齐两国君主会盟的时候,席间跳舞的矮人、小丑跳了一段比较不严肃的舞蹈,孔子很不满意,认为这轻浮的表演侮辱了尊贵的国君,竟然叫人把舞蹈的人拉下去砍去手脚,这是多么令人毛骨悚然!?第二件事是杀少正卯,这位处处讲究仁爱的圣人,给出的理由是五个莫须有的罪名,具体是 ——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是什么意思不值得赘言了,总而言之都是诛心之说,当官可以如此随心所欲~我也是无言以对了。而第三件事倒是不无道理的,就是所谓的坠三都事件,之前孔子在会盟宴席(就是砍人手脚那次)之上据理力争,说的齐国国君理屈词穷,主动归还了齐国霸占的鲁国四个城邑,这次孔子更是踌躇满志,要三个把握重权的上大夫拆除城墙,以显示对鲁国君主的孝忠。但是这次他彻底失败了,在我看来也是个必然,如果认为就凭一脸的正义凛然,可以跟真刀真枪对抗,那就太天真了。

从事实来看,孔子不是没有机会,只不过他的理论不适合那个时代,但是秦朝建立以后,他的思想是肯定有机会的,只不过秦始皇是完全不会用他的理论来治国的。


大秦魂的微博


孔子,名丘,字仲尼,被后世读书人尊称大成至圣先师,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著《春秋》。这里说一下,《论语》是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及再再再传弟子等编写的,一部孔子及其弟子语录。各人认为,《论语》并不能准确代表孔子思想,毕竟在这个转诉及回忆的过程,会有偏颇,更何况我们现在看到的,也并非最初编写的模样。

孔子这一生,过得并不舒坦,当然好像这也是所有哲学家的经历。众所周知,官场讲究的是八面玲珑,逢上迎下。而一名哲学家的品质是什么?臭脾气!脾气好能当的了哲学家?就是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琢磨,钻牛角尖,想要把自己思考的东西解决了,才有了现在政治语文要背的一堆经典。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在官场混得好?君可见苏格拉底,恩格斯,马克思,巴赫这些人做的了官?

还有当时的社会背景不允许。在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战国!儒家思想在当时显得有点非主流,这也是为什么在当时百家或多或少都有君主采纳接受,而儒家混得这么惨了。孔子官场不如意这是注定的,要是孔子官场得意,可能我们现在也不知道他这个人了,儒家思想可能就是另外一个人提出了。

而题主所说孔子弟子做官的问题,个人认为政治成就最高的就是宰予了,任临菑大夫。而他被孔子评价为“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污。”这个评价,够烂了吧?

至于儒家后世被推崇,孔子封圣。个人认为是执政者在历史背景下所衍生的国策,符合国情,利于统治,善于蛊惑。而现在有很多什么大家注解或是什么砖家叫兽研究,个人认为,小题大做了。其实,按字面意思,按个人理解去理解孔儒思想即可。毕竟,这玩意,都能在几千年前教导大字不识的奴隶,难不成作为现代知识青年的你需要那么多人去给你解释?

很多东西说着说着就变样了,传着传着就伟大了。现在的春秋就是孔子写的那个春秋?历史都是胜利者编写的,谣言都是愚昧者散播的。按照自己的本心去看待即可。


园小方skr


前面的回答都非常好,这里说下个人浅见。抛砖引玉,希望大家共同探讨。

从两个方面说起吧,第一,哲人不王,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但是哲学讲道理,政治不讲道理,所以哲学家当不了“王”。

孔子一生追求能够复周礼,但当时的天下已不是一个周天子的天下,霸主们之间比的是拳头而不是文化。

第二,孔子很讲究“君君臣臣”,不过,他的忠君跟后世只有一个皇帝可供效忠不同,君臣之间是“双向选择”,此处不得明君不妨换一处试试。所以孔子仕途上的不得志,并不能说明他政治不正确或者是不擅权术,可能他在当时一直没有找到他认为自己可以辅佐的那个君主。

所以,不是孔子比不上他的弟子们,而实在是孔子追求的目标太远大、太完美。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啊。



前面右拐直走


本来这是个我不屑回答的问题,因为孔子弟子没有人超过孔子的。

在《论语·子张》中有涉及子贡的三章专门回答了这个问题。不知提问者是叔孙武叔一类的人呢还是陈子禽一类的人呢,建议你仔细读读下面的释读,自有答案。

另外《孟子》也提供了一些信息,孔子弟子无出其右者,对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

孔子以来,还没有人提出过孔子弟子超过孔子的现点,居然在21世纪的今天在《今日头条》出现了,厉害!

19.23.[原文]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①:“子贡贤于仲尼②。”子服景伯以告子贡③。子贡曰:“譬之宫墙④: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⑤;夫子之墙数仞⑥,不得其门而入⑦,不见宗庙⑧之美,百官之富⑨。得其门者或⑩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⑪!”

  19.23[原文通释]

  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仲尼优秀。”子服景伯把这话告诉子贡。子贡说:“用宫墙来比方这个问题:我的墙到肩膀高,能看到屋子里家庭和乐的景况;老师的墙高几丈,找不到走进那里的大门,看不到宗庙里的富丽堂皇,各个房舍的富有。能找到那大门的人可能太少了。叔孙武叔这样说不就是很自然了吗!”

19.23[注释]

①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叔孙武叔,鲁国大夫,名州仇,叔孙氏家族的人。语,音yù,告诉,对……说。

②子贡贤于仲尼:子贡比仲尼优秀。贤,优秀。于,比。

③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服景伯把这话告诉子贡。子服景伯,参见《宪问》第37章注释②。以告,即“以之告”,把这话告诉。

④宫墙:围墙。“宫”也是“墙”。

⑤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我的墙到肩膀高,能看到屋子里家庭和乐的景况。及肩,到肩膀。窥见,看到。室家之好,屋子里家庭和乐的景况。室家,卧室。两个“之”都是助词,的。

⑥仞:音rèn,古代长度单位,“伸臂一寻八尺也”(《说文》),周制为八尺,汉制为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

⑦不得其门而入:找不到走进那里的大门。不得,找不到。其门,那里的门。入,进入,进去。

⑧宗庙:古代帝王、诸侯建造的祭祀祖宗的房子。

⑨百官之富:各个房舍的富有。百官,众多的房舍。官,同“馆”。

⑩或:可能,或许。

⑪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叔孙武叔这样说,不就很自然了吗。夫子,对大夫的尊称,这里指叔孙武叔。亦,就。

19.23[解读与点评]  

如果说孔子的众多弟子对孔子都很敬重,子贡对孔子的敬重又高出一筹,他是尊师敬师的典范。子贡不愧为孔子高足,他的德行由此可见一斑。子贡确实很优秀,在《学而》第10章[解读与点评]中我们已经对他做了较详细的介绍。当他听到别人赞美他比老师孔子更优秀时,不是沾沾自喜,而是用雄辩的语言加以反驳。他用打比方的形式讲道理:自己好比是一堵齐肩高的围墙,只需靠近围墙,抬眼观看,门都不需要进,就可以看到居室内家庭和乐的景况——自己的优点,别人全看到了。而孔子却像一堵高大的墙,攀登是很困难的;如果找不到门进去看,那里面宗庙的华美,各种各样富丽的房舍根本没有人看到,因为连门都找不到,所以无法了解那里面的豪华与美好——孔子的高尚品质、渊博学识、卓越才能,不了解的人不知道他的优秀。     

 

19.24.[原文]

  叔孙武叔毁①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②,仲尼不可毁也③!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④;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⑤。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⑥!多见其不知量也⑦。”

  19.24[原文通释]

  叔孙武叔诋毁仲尼。子贡说:“没有这样做的,仲尼是诋毁不了的!别的贤德的人是丘陵,还能超越的,仲尼是太阳月亮,没有谁能把他超越。有人纵然要用自杀的方式与日月对抗,对日月又有什么损害呢?至多看得出他不知道自己的分量罢了。” 

   19.24[注释]

①毁:诽谤,诋毁。

②无以为也:没有这样做的。无以,没有这样。为,做。

③仲尼不可毁也:仲尼是不能诋毁的,仲尼是诋毁不了的。这是一个判断句。

④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别的贤德的人是丘陵,还能超越的。他人之贤者,贤德的其他人,“贤者”是“他人”的定语,在“之”的作用下后置到中心语“他人”之后。贤者,贤德的人,优秀的人。“他人之贤者,丘陵也”这样的句式叫判断句,解释时,在前后两个概念之间加判断词“是”。这种判断句的格式主要有“……者,……也”“……,……者也”“……,……也”下文的“仲尼,日月也”也是判断句。其实上文的“仲尼不可毁也”也是判断句,只是句中没有加逗号。同时,“他人之贤者,丘陵也”与“仲尼日月也”又分别是比喻句,是暗喻,本体分别是“他人之贤者”“仲尼”,喻体是分别是“丘陵”“日月”。犹,还。可逾,能超越。

⑤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仲尼是太阳月亮,没有谁能把他超越。无,没有谁。得,能。焉,兼词,于之,于是,把他。

⑥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有人纵然要用自杀的方式与日月对抗,对日月又有什么损害呢。人,有人。虽,即使,纵然。欲,要。自绝,以自杀的方式对抗。其,表示议论的语气,又。何伤,有什么伤害。

  ⑦多见其不知量也:至多看得出他不知道自己的分量罢了。多,至多。见,看见,看得出。其,复指前文的“人”,他。不知量,不知轻重。    

  19.24[解读与点评]

解释本章我最大的心得就是简化通释的文字,使句意更贯通,更明确;而且可以说使原文字字都有着落。

如果说前一章中子贡尚把叔孙武叔称为“夫子”,话说得还比较委婉,本章则针锋相对了。本章的语言十分尖锐。“无以为也”——没有这样做的,你叔孙武叔怎么能这样说呢!“仲尼不可毁也”——仲尼是诋毁不了的,你叔孙武叔怎么还诋毁他呢!“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有人纵然要用自杀的方式与日月对抗,对日月又有什么损害呢?你叔孙武叔有多大本事,竟敢诋毁仲尼,简直是在自绝于太阳、月亮,这种自杀方式的对抗,只能是自取灭亡,太阳、月亮还照样闪耀着光芒运行。“多见其不知量也”——你叔孙武叔这样做,至多看得出你不知道自己的分量罢了。

子贡在这里也称自己的老师为“仲尼”,因为是与人讨论,再说“夫子”指向就不明确了;而且叔孙武叔不是孔子的弟子,他称“仲尼”在先。

  子贡义正辞严地捍卫了孔子的尊严,维护了孔门的形象。 

19.25.[原文]

  陈子禽①谓子贡曰:“子为恭也②,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③,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④。夫子之得邦家者⑤,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⑥。其生也荣,其死也哀⑦。如之何其可及也!”

  19.25[原文通释]

  陈子禽对子贡说:“您是谦恭了,仲尼怎么比您还优秀呢?”子贡说:“君子一句话能表现出明智,一句话也能表现出不明智——说话不能不慎重啊!老师不能赶得上,就像天是不能用梯子一步一步登上去一样。老师执掌诸侯国及大夫家政的时候,就像人们说的‘确立某种风气这种风气就会形成,以礼义引导百姓百姓就跟着走,安抚百姓远方的人就来投奔,让百姓做什么百姓就高高兴兴地做什么’。他活着值得荣耀,他死了值得哀恸。根据什么说他能赶得上呢!”

  19.25[注释]

①陈子禽:陈亢,字子禽(参见《学而》第10章和《季氏》第13章注)。

②子为恭也:您是谦恭了。子,对子贡的敬称。

③君子一言以为知:君子一句话能表现出明智。一言,一句话,以为,可以看出,表现出。知,同“智”,明智。

④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就像天是不能用梯子一步一步登上去一样。犹,像。之,放在主谓短语“天”与“不可阶而升”之间,取消该短语的独立性,相当于判断词“是”。阶而升,登梯子来上去。阶,台阶,梯子,用作动词,用梯子一步一步登,凭台阶一步一步上。

⑤夫子之得邦家者:老师执掌诸侯国及大夫家政的时候。之,放在“夫子”与“得家邦”这个主谓短语之间,取消该短语的独立性。得,执掌。邦家,诸侯国及大夫家政。者,……的时候。

⑥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就像人们说的“确立某种风气这种风气就会形成,用礼义引导百姓百姓就跟着走,安抚百姓远方的人就来投奔,让百姓做百姓就高高兴兴地做”。立之斯立,确立某种风气这种风气就会形成,这是一个假设关系的紧缩复句,解释时要补出与前面相关的内容。立,确立,形成。之,不确指代词,指被确立的对象,本组话中的第一个“之”,是“某种风气”“某种规矩”的意思,后三个“之”都可以释作“百姓”。斯,副词,就。道,同“导”。绥,安抚。来,归来,归服。动之,让百姓做。动,使……动。和,和睦,和乐,高高兴兴。

⑦其生也荣,其死也哀:他活着值得荣耀,他死了值得哀恸。荣,用作动词,值得荣耀。哀,用作动词,值得哀恸。

  19.25[解读与点评]

  从这三章获得三个信息,一是孔子死后,子贡在鲁国朝廷做官,二是鲁国朝廷曾一度出现捧子贡而诋毁孔子的风气,三是做了官的子贡还在极力维护孔子的声誉。估计此时子贡在任鲁相,因为子贡的确优秀,也因为子贡是“相”,有人要讨好他,所以才出现了捧子贡而诋毁孔子的风气。

这几章,都是子贡回答别人贬低孔子而抬高子贡的问话。子贡发自内心地敬重孔子,认为他高不可及,所以他不能容忍别人对孔子的毁谤。

陈子禽,这个人物在《论语》中出现了三次。一是《学而》第10章的“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看起来陈子禽可能跟着孔子周游了,否则不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而且此时他与子贡就有交流。二是《季氏》第13章记录了一件事: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远其子也。’”这件事时间上大概应该在“子禽问于子贡曰”之前。这时他可能在孔子门下学习,否则不能和孔子的儿子孔鲤交流。本章陈子禽对子贡说的话是在孔子死后。孔子死后,子贡任过鲁国的相。这时子禽在做什么,子禽这番话是在哪里、什么情况下对子贡说的,搞清楚它似乎很有意义。找到这样一段文字:“陈亢,字子元,一字子禽,又名原亢,生于公元前511年,小于孔子四十岁,蒙人(今安徽蒙城县)。孔子弟子,在七十七位弟子中名列第六十八位。曾做过单父(山东单县南)宰。”如果这些都有根据,而且恰好子禽这时在做单父宰的话,就可以理解子禽为什么会对子贡说这番话了——鲁国朝廷的捧子贡诋毁孔子的风气,子禽也受到影响,而且他有机会与子贡见面。同样做为孔子的弟子,子禽对孔子应该属于“不得其门而入”者,他居然也能说出“子贡贤于仲尼”——他做为弟子居然称老师的字——的话,子贡回答子禽说话的语气还是比较友好和直率的,这大概有同门交流的因素吧。

将《论语注疏》《四书集注》对本章的评注列于下供学习参考。

《论语注疏》说:“得邦,谓为诸侯。得家,谓为卿大夫。绥,安也。言孔子为政,其立教则无不立,道之则莫不兴行,安之则远者来至,动之则民莫不和睦,故能生则荣显,死则哀痛,故如之何其可及也!”

  《四书集注》说:“阶,梯也。道,去声。立之,谓植其生也。道,引也,谓教之也。行,从也。来,归附也。动,谓鼓舞之也。和,所谓于变时雍。荣,谓莫不尊亲。哀,则如丧考妣。”


陈广逵


孔子博学在哪里?是九九乘法表他发明还是在建筑方面有造诣?要不是这些,军事方面怎么样?可以比孙膑?你不会说孙膑是孔子的学生吧?在治国理政方面是怎么样?你不会说他是苏秦的老师?唉!大概就音律方面有造诣,还有就是君君臣臣如何娶小老婆整天在丝竹声中荒淫,女人要裹小脚,就这些才能吧,还有就是刑不上大夫,不管如何荒淫不能判刑哦,特权阶层,是吗,十足的恶棍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