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一天能吃一斤米,司馬懿卻斷定他活不長了,這是為什麼?

羽評郡主


這件事發生在諸葛亮對魏國的最後一次北伐中,事情經過是這樣的:

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經過三年的準備,率領大軍出斜谷道,開始了第六次北伐,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安營紮寨,司馬懿率領魏軍背水築營,採用持久戰消耗蜀軍給養,魏、蜀兩軍對峙百餘日,諸葛亮多次派人挑戰,司馬懿始終堅守不出,諸葛亮派人送一套女人的衣服、頭巾給司馬懿,表示司馬懿就像女人一樣,魏國將領大怒,紛紛要求出戰,司馬懿為了穩住將領,一邊假意上表給魏明帝請戰,一邊欣然接受衣服,善待蜀國使者,裝著隨意聊天地問“諸葛公寢食及事之煩簡若何?”

這個蜀國使者也是個實在人,本來提心吊膽地送女人衣服,知道自己凶多吉少,但是司馬懿反而和和氣氣,就放鬆了警惕,說“丞相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所啖之食,日不過三四升。”送走了蜀國使者,司馬懿對將軍們說“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於是進一步堅定了堅守不戰的決心,魏明帝對司馬懿的計策也是心領神會,下旨不準迎戰,還派衛尉辛毗為軍師,到前線節制司馬懿,將軍們只好嚥下這口惡氣,嚴格執行司馬懿的命令。

司馬懿是怎麼從使者一句不經意的話中得出諸葛亮即將死亡的結論的呢?

主要從以下兩點得出結論:

一是“丞相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意思是說,諸葛亮經常早起晚睡,經常加班熬夜,事必躬親,大事小事都要親自過問,就連軍中責罰二十軍棍以上的事情,都得親自處理。司馬懿常年帶兵,深知帶兵之道貴在各司其職,作為統帥要懂得抓大放小,像責罰二十軍棍的小事情,不要說諸葛亮,就是他下面的將軍都不應該為這些事情而分心勞神。時任主簿的楊顒曾經警告過諸葛亮,不要為小事勞神,三公的責任是思考國家大事,具體執行就交給下級去辦,他勸諸葛亮不要親自去幹核算賬目這些小事,諸葛亮對楊顒的話也很贊同,但是性格如此,日久年深養成了習慣,要改是非常困難的。

二是“所啖之食,日不過三四升”,這是什麼概念呢?根據吳承洛的《中國度量衡史》記載,魏晉時期的一升,大概相當於現在的1/5升,所以說魏晉時期的7升只有現代的1.4升,摺合成重量也就在2.2斤左右(1斤米大概666毫升),可以算出,諸葛亮一天只吃大概1斤米(500毫升的可樂瓶裝一瓶),也就是一個正常人一半的飯量。(有的人會問,我一天也吃不了一斤米呀,除了南方以米為主食的人以外,其他人的確一天吃不到一斤米,這是因為我們現代人的生活物資更加豐富,油水足,吃的又是精糧,一天吃不了一斤米很正常,我們不能用現在的標準去衡量古代的人,當時的蜀國主要以白米飯為主,又是戰爭時期,飯量自然就大,一斤米實在是不多)。司馬懿清楚的知道,此時的諸葛亮只有54歲,比自己大兩歲,而且諸葛亮是個工作狂,事無鉅細,都要過問,吃得少,幹得多,這不是離死不遠了嗎?所以,司馬懿得出這個結論以後,閉門不出,打算慢慢的耗死諸葛亮!

戰爭的教訓

精明的諸葛亮無論如何也沒有算到,精心準備的激將法被自己派出的使者這個豬隊友給破壞的淋漓盡致,不但沒有把司馬懿激出來,反而進一步堅定了司馬懿採用持久戰的決心。

當司馬懿隨口問使者一句,丞相現在一天吃多少飯呀?使者是一臉的懵逼,怎麼問這個問題,和自己出發前準備的答案可不一樣呀,出發前連司馬懿要砍自己腦袋如何來應付都想好了,就是沒想到會問這一句,於是就如實交代了諸葛亮的飯量,卻不知道一句話影響了戰局,也間接地為諸葛亮的死助了一把子力!

這就是洩密的代價,我們知道,無論是國與國之間的鬥爭,還是商海的角逐,信息都是佔據了非常重要的位置,無論對哪個國家來說,元首的健康狀況都是絕密,元首訪問外國,衣食住行固然是秘密,就連排洩物都要帶回國去,防止落入外國人之手,通過分析,身體信息被對手掌握。

雖然我們都對司馬懿的這種戰術感到不夠光明磊落,但是,我們不得不佩服司馬懿眼光毒辣,採用的戰術精準命中了諸葛亮的弱點。

事實也正如司馬懿預料的那樣,54歲的諸葛亮為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殫精竭慮,日夜操勞,身體逐漸被拖垮,過了不多久,諸葛亮就病情惡化,病死五丈原。


葛大小姐


司馬懿和諸葛亮在五丈原對壘時,接見了諸葛亮派來的使者。司馬懿沒問別的,反而隨口問了一句“諸葛亮最近飲飯量如何?工作忙不忙,累不累?”使者也沒想多少,反正也不是什麼軍事機密,便如實回答“丞相每日晚睡早起,二十以上的處罰都要親自過問,每頓飯量三四升米。”司馬懿聽到這裡心裡微微一笑,便打發使者出去了。隨後用老中醫的口吻對眾人說,諸葛亮工作量如此之大,但飯量卻只有三四升,他肯定活不了多長時間了。

說司馬懿是個老中醫並不是空口無憑。

司馬懿活了73歲,他的父親司馬防活了70歲、弟弟司馬孚活了93歲,而三國時期的平均壽命不超過30歲,可見他們一家子除了有長壽的基因之外,肯定非常精通養生之道,有健康的起居飲食習慣,所以說他是個老中醫並不過分。

病人去醫院看病,大夫總會問一句最近胃口如何。這並不是大夫沒事閒聊,而是飯量的多少確實能反映一個人的健康狀況(節食減肥者除外)。司馬懿平時注意養生,自然懂得這個道理,所以他才會像個老中醫那樣對使者“隨口”一問,沒想到卻問出了很重要的信息。

那麼諸葛亮每頓三四升的飯量是個什麼概念呢?我們不妨來做一下比較。

戰國名將廉頗在年老時為了表面自己身體仍然強壯,在趙王的使者面前一頓吃掉了一斗米和十斤肉,說明這個飯量應該是當時士兵的平均標準。漢朝和秦朝的度量制度差別不大,而諸葛亮並非將士,所以按正常來說諸葛亮的飯量應該和晚年的廉頗持平,或者是略低於。

而漢制一斗等於十升,這樣算下來諸葛亮的飯量只有老年廉頗的30%-40%(這裡只說米飯)。而諸葛亮一米八的個頭,再加上晚睡早起操勞過多,體力消耗也大,諸葛亮的這個飯量在當時來說確實是很小的,甚至遠遠達不到平均標準。

消耗大而飯量跟不上,當時諸葛亮很有可能已經出現了營養不良情況,也難怪諸葛亮只能坐著四輪車出來指揮作戰,而他不過50歲。所以司馬懿得出諸葛亮將不久於人世的推斷是很有道理的,因為以諸葛亮這樣的操勞程度和如此小的飯量,必將會被活活累死。

果不其然,兩軍相持月餘,諸葛亮病亡,蜀軍全線撤退。當司馬懿達到蜀軍的營盤時,看到諸葛亮的佈置不禁感嘆“真乃天下奇才也!”

可奇才也要懂得勞逸結合,要不然會被累死的。


石頭說歷史


高手之間的對決,一個細節都能夠決定勝負。

一斤米最多煮出來1.5~2.5碗飯;一個成年人,一天的飯量3碗飯是嚴重不夠的。尤其是諸葛亮這樣腦力勞動繁重的人,對能量的要求更高——大腦消耗了每天能量的大部分。

一斤大米的熱量是1730大卡,一個健康男性一天需要的熱量是1800~2200大卡;食物的轉化率我們按照70%來計算,也低於諸葛亮的一天能量需求,除非他身體不行了。

所以一天一斤米,遠遠是不夠的。所以司馬懿說:丞相食少事多,豈能久乎?
三國時期的米我們按照小米來計算,大米的密度是0.75kg/立方分米;一斤大米的體積大約是666ml,就是大概一個礦泉水瓶子大小。這麼多米飯蒸出來的飯大概有多少呢?大概兩碗半。你看看你家裡的成年人,一天吃飯都不止兩碗。


嘟嘟讀讀


因《三國演義》的精彩演繹,六出祁山不僅成了諸葛亮北伐的代名詞,也成了諸葛亮與司馬懿攻守對決的別稱。

事實上,諸葛亮真正從祁山出兵伐魏的次數並不多。但這不重要,因為《三國演義》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咱們通俗認知中的三國,所以咱們還是按《三國演義》的路子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問諸葛亮寢食、政事煩簡與否,進而斷定諸葛亮命不久矣,這是諸葛亮五出祁山時的精彩一幕,咱們不妨從一出祁山開始,來簡單聊聊這兩位高手之間的攻守對決。

蜀漢建興六年,平定南中,恢復與吳聯盟後,諸葛亮首次興兵伐魏。他令趙雲等作疑兵,擺出由斜谷攻郿城的態勢,以吸引魏軍。自己則親率大軍向祁山方向攻擊。

起初的局面非常樂觀,在諸葛亮的攻勢下,隴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繼叛魏降蜀,更大的收穫則是收服了姜維。

一時間,諸葛亮威震關中。

只可惜,關鍵時刻馬謖掉了鏈子,失街亭,導致原本的贏局陷入難贏局面,諸葛亮只好退回漢中。

同年冬天,諸葛亮乘陸遜在石亭擊敗魏軍之機,二次北伐,出散關,圍陳倉,遺憾地是,急攻未破,魏援兵殺到,諸葛亮半途而廢,只好再次退回漢中。

一年後,蜀漢建興七年,諸葛亮三出祁山,攻武都、陰平,擊敗魏援兵,佔得這兩郡後,諸葛亮留兵據守,自己率兵回師。

怎奈老天不成全,連日大雨導致子午谷、斜谷道路不通,蜀援兵無法增援新佔得的這兩處前沿進攻據點,北伐又告失敗。

蜀漢建興九年,諸葛亮率蜀軍四出祁山,魏軍統帥司馬懿迎擊,一攻一守,棋逢對手。

諸葛亮欲決戰,司馬懿欲拖垮遠道而來、軍糧不多的蜀軍。

諸葛亮有多神機妙算,司馬懿就有多忍者無敵。

困局之下,諸葛亮只好用退兵的辦法引誘魏軍出擊,但司馬懿謹慎的要命,根本不入圈套,蜀軍一停,他便紮營據守。

正當兩人攻守拉鋸時,受稱帝謠言影響,諸葛亮只好班師回朝。

經過這四次北伐,諸葛亮的身體已經大不如前了,蜀漢建興十二年,諸葛亮鞠躬盡瘁,再次出兵欲決戰司馬懿。

司馬懿依舊想用持久守戰拖垮諸葛亮。

耗不起的諸葛亮於是使出了很有名,但對司馬懿來說就是小兒科的計謀,他派人給司馬懿送去了婦人衣裙,企圖以此激怒三國隱忍大師。

很顯然,這不可能。

不僅不可能,司馬懿藉著被羞辱,來使心理麻痺鬆懈的契機,相反對諸葛亮使出了更高明的招數。

他用拉家常的方式和蜀軍來使聊起了家常,就跟諸葛亮是他老友是的。

據《晉書·宣武紀》記載,他先問來使,諸葛公起居如何?食可幾米?

使者不知其中有謀,實話實說,三四升。

司馬懿跟著又問諸葛公政事煩累否?

來使有一說一,二十罰以上皆自省覽。

得到這兩個答案,司馬懿既而告訴身邊人,諸葛孔明命不久矣。

這問題問的,意思是說司馬懿聽說諸葛亮一天僅吃三四升米,就斷定他活不長了,挺神的!

其實真正神的是司馬懿能尋機這麼問。

諸葛亮已經是老對手了,出來坐著四輪車,滿身滄桑病態,有這些基本情況,再加上這兩個關鍵信息,一天三頓吃不下多少東西(三四升米也就小一斤的樣子,在古代的軍營中,這樣的飯量實在算少,70多歲的廉頗一頓還能吃10升也就是1鬥米,外加10斤肉呢)。

外加事無鉅細,憂心忡忡,這樣的老對手怎麼不垮掉。

一個情急激將,一個不動聲色探得虛實,這一輪攻守對決,應該算司馬懿贏。

難得他在極度受辱下還如此淡定,淡定下還如此具有小處見真知的大智慧。


黑句本


司馬懿很會來事,平常閒話中就套出了重大軍情。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與司馬懿相拒五丈原,司馬懿高掛免戰牌。諸葛亮求戰不能,就遣使送一套女式衣服給司馬懿,想激怒司馬懿。

司馬懿倒也不客氣,蜀錦不錯,穿戴齊整後,再與使者搭話,寒暄道:“諸葛公寢食及事之煩簡若何?”

這蜀漢使者也是實在人,可能是要表現丞相一心體國,說道:“丞相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所啖之食,日不過三四升。”

司馬懿顧對諸將說:“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

“事煩”可以理解,諸葛亮事必躬親,一生謹慎,不管大事小情都要過問。按照諸葛亮的話說,這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孫權與諸葛亮年紀相仿,一生都對諸葛亮敬服有加,但稱丞相,不提名諱,尤其推崇諸葛亮事君忘身的高貴品質。

“食少”這個數該怎麼算?

以四升粟米飯來算,魏國一升大約相當於200毫升,那麼四升飯就約等於600-800毫升飯,以密度0.8g/ml來計算,大約是480g-640g粟米飯。普通大米生熟比大約1:2,即100克大米能做出200克米飯,粟米姑且也用這個數。那麼諸葛亮每天吃的粟米就只有240g-320g,相當於半斤到八兩的重量。以粟米361卡/100g的熱量來計算,諸葛亮每日攝入熱量為866卡-1155卡。而諸葛亮是一個成年人,常年戎馬倥傯,體力、腦力勞動兼備,日需要熱量少則2600卡,多則3000卡,所攝入熱量尚不足所需的一半。

人的熱量攝入不足,必然體虛乏力,免疫力下降,如何能得久存?何況諸葛亮不是在減肥,而是在領兵作戰。渭水之戰時,諸葛亮只能坐著輪椅出現在戰場上了,可想而知身體狀況差到什麼程度了。司馬懿可還長諸葛亮2歲呢!



嘔心瀝血,心事百結,北伐大業,國家興亡,全繫於一人。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於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諸葛孔明,是累死的呀!

如今有很多老闆也是如此,他們挑剔屬下做事,或者不放心,每每事必躬親,最後所有的事都等著老闆來做決定。為眾人矚目的焦點位置,價值感和存在感體現了,可是公司經營大大小小的事那麼多,怎麼可能什麼事都管呢?所以在這樣的老闆手下做事,只要不是混日子的,很多人也都會覺得學不到東西,紛紛選擇跳槽了。最終,老闆越忙,企業經營的就越不好。

北伐大業是國之大計,魏延說的對啊,怎麼能因一人而廢國家大計?劉邦在攻打項羽前非常慷慨,在地圖上揮斥方遒,舉以予人,反正都是項羽的地,劉邦可勁的封,然後再帶著他們去攻城略地。這些人都在為自己打江山,打天下,這才是真正的核心團隊成員持股分紅。

(劉邦團隊全員持股)

諸葛亮帶著的,只是一幫職業經理人,如果將蜀漢以現在的企業文化來匹配的話,也應該是加班文化盛行的團隊,克復中原的上市目標太過遙遠,苦大仇深終於讓蜀中人物難以為繼。

蜀漢的使者送來了女裝衣服,司馬懿心態好,估計回去還會讓張春華改小一點,畢竟是諸葛亮送的蜀錦,來之不易。這使者無意間說的話,卻透露了太多的軍機。當司馬懿笑著轉頭看使者時,使者自知說錯了話,兀自戰兢不已。

月餘,亮果亡。


而知而行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時勢造英雄,湧現了無數的亂世英雄,前期是劉備、曹操、袁紹、孫權等大佬們打得不亦樂乎,而到了中後期主要成了蜀國和魏國的對決,諸葛亮和司馬懿兩位大佬相愛相殺,雖然諸葛亮主攻,司馬懿主守,但最終司馬懿還是耗死了諸葛亮。特別是在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的時候,蜀國使者給司馬懿送女裝,但被司馬懿算計,暴露了這兩個秘密,讓司馬懿馬上就判斷出諸葛亮活不長了。這真可謂神乎其神,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當年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諸葛亮和司馬懿對峙百日,面對蜀軍的挑釁,司馬懿始終堅守不出。於是,諸葛亮故意讓人帶一套女人的衣服、頭巾送給司馬懿,表示司馬懿就像女人一樣。但司馬懿不為所動,反而問了蜀國使者的近況。在《晉書·宣帝紀》中記載:“先是,亮使至,帝問曰:‘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幾(許)米?’對曰:‘三四升。’次問政事,曰:‘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帝既而告人曰:‘諸葛孔明其能久乎!’”

上面關於司馬懿的問話,絕非是一般的客套的問話,實際上是司馬懿別有用心。他巧妙的在閒談中拋出的兩個問話,看似是在關心諸葛亮的近況,實則在探究對手的實際情況。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司馬懿通過蜀國使者的回話,從中發現了兩個細節,從而司馬懿大喜,判斷出諸葛亮命不久矣!

一是一日食不過三四升米,三國時候的“三四升”換算成現在就是1斤左右。俗話說:“身體好,吃嘛嘛香!”當年老將廉頗暮年一頓吃了一飯鬥米,肉十斤,還披甲上馬,表示自己還可有用。看來在古代吃飯吃得多,是身體好的一個重要指標。諸葛亮一個成年男子一天還吃不到1斤米飯,只能說明他身體不好,甚至已經病得不輕了。

二是“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也就是說凡是二十杖以 上的責罰,諸葛亮都親自批閱。連處罰將士二十杖以 上的責罰這樣的小事,諸葛亮都要親自過問。由此,可見凡是蜀軍的大事小事,諸葛亮都要親力親為。當時,蜀軍北伐人數眾多,一天得有多少煩心事需要諸葛亮來操勞,一天不忙死才怪了。



綜上所述,司馬懿通過使者的回話,發現諸葛亮一天吃下多少東西,身體早就不行了,再加上他事必躬親,可謂雪上加霜,早晚為累死諸葛亮,因此司馬懿猜出諸葛亮命不久矣。諸葛亮真是踐行了他對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誓言。那麼,諸葛亮這樣做,真的值得嗎?


密探零零發


有書君小時候看《三國演義》這個橋段的時候,當時就覺得司馬懿真是神乎其神,兩三句話就斷定出諸葛亮活不長了。

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中派使者給司馬懿送去女人的衣服,想要激怒他引他出戰。

可司馬懿不為所動,反而問了蜀國使者丞相的近況,“食可幾(許)米?”對曰:“三四升”又問政事,曰:“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懿顧謂諸將曰:“諸葛孔明其能久乎!”

司馬懿到底是通過什麼來下的這個結論呢?請聽有書君一一道來。

一,通過正面的問話。

關於司馬懿看似無心的問話,實際上是司馬懿的別有用心。他在閒談中得知對方兩個情況。

從飲食上了解到諸葛亮一天吃不完三四升米,古時的三四升米就是現在的一斤米。

乍一聽一斤米這麼多,當然不是現在的米飯再配上蔬菜水果和湯一起吃,只是單純的乾飯而已,就是所謂的“粗茶淡飯”。

當年的老將廉頗七十了,為了表示自己還有能力打仗,故意在派來的使者面前吃掉一斗米,十斤肉,而十升為一斗,可想而知諸葛亮吃的並不多。

看來胃口好、食量大是當時身體強壯的標準。

諸葛亮一個統帥又從事腦力勞動,一天吃不到一斤米,只能說明他疾病纏身,身體每況愈下了。

再者“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二十仗以上的責罰都要親自去批閱。

蜀軍十多萬兵馬一天上下多少大事小情需要他去操勞,耗費多少精力,定是早起晚睡,日日的費心勞神。

通過正面瞭解到諸葛亮是乾的多吃的少,長此以往,再強壯的人也會生病的。

二,側面的深入瞭解。

所謂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嘛。

司馬懿料定使者回去面見諸葛亮必定會一五一十的彙報這裡的情況。

本來想引誘司馬懿出戰的,結果讓對方知曉了自己的身體狀況,勢必會影響下一步的軍事行動,士氣低落,無疑是雪上加霜啊。

這次北伐,十萬大軍哪裡經得起長期的消耗啊,只要閉守不出,諸葛亮必定急火攻心,心力交瘁,是擊倒他的最後一根稻草。

老謀深算的司馬懿正是看到了這些,斷定諸葛亮活不長了。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現在的人油水足,吃的又是精糧,一天吃不了1斤米是很正常的事情!


如果我們用今天標準去衡量古人,那肯定是不行的。古人可沒有現在的白米飯和白麵吃,一年到頭都見不到幾個油星子,食量自然就大!

《晉書·會稽王道子傳》中記載:於時軍旅薦興,國用虛竭,自司徒以下,日廩七升。

也就是當時國庫比較空虛,司徒以下的官員,一天只能食用7升糧食。

按照吳承洛的《中國度量衡史》記載,魏晉時期的一升,大概相當於現在的1/5升,所以說魏晉時期的7升只有現代的1.4升,摺合成重量也就在2.2斤左右(1斤米大概666毫升)。

按照《晉書》的記載,因為國庫空虛,司徒之下的官員一天只能吃2斤米,屬於很低的標準了!

我們再來看看諸葛亮在五丈原和司馬懿對峙時,諸葛亮的食量如何?


《晉書·宣帝紀》記載:先是,亮使至,帝問曰: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幾(許)米?對曰:三四升。次問政事,曰: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帝既而告人曰:諸葛孔明其能久乎!

司馬懿何其精明,諸葛亮派使者過去的時候,司馬懿別的不問,反而是關心起諸葛亮的飲食和工作狀況。而這恰巧是司馬懿的狡猾之處,他是在通過諸葛亮的食量來判斷諸葛亮的病情。

諸葛亮一天只能吃三四升東西,也就是一斤多一點,已經只有正常人的一半左右。但是諸葛亮卻是個工作狂,事無鉅細,全部要過問。吃的少,忙得多,離死期也就不遠了!因此司馬懿得知後,閉門不出,慢慢的耗死了諸葛亮!

題目所說的諸葛亮能吃一斤東西,其實並不是說吃的多,恰恰相反,是說諸葛亮吃的少!


胡史亂翔


這件事的史料原文倒是很清楚:

亮使至,問其寢食及其事之煩簡,不問戎事。使對曰:“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所啖食不至數升。”宣王曰:“亮將死矣。”

先推算一下這個“一天能吃一斤米”從何而來。

古代單位的換算是個比較煩的問題,因為中國古代度量之間的換算關係始終變化不大,秦始皇時候一斤等於十六兩,宣統時候一斤還是等於十六兩。但是每個朝代單位的具體大小卻不盡相同。舉例說,現代一尺等於33.3釐米,而大多數讀者們可能都知道,漢代一尺約等於23釐米。

所以比較省力的辦法是……利用前人成果,直接去查表。按《中國度量衡史》的考證,東漢時期,一升約相當於現代的0.1981升,也就是198.1立方厘米。


米粒的密度略大於水——淘過米的話,大家都有印象。但由於米粒之間存有間隙,所以總體計算,密度會偏小。據網上說法,密度稍小於水,是800克/升,即0.8克/立方厘米。(水是1克/立方厘米。)

諸葛亮時期離東漢不遠,按此計算,一升米(生米)就是800*0.1981=158.48克。

每日不過數升,《晉書》給了個更詳細的說法:

先是,亮使至,帝問曰:“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幾米?”對曰:“三四升。”

折中按3.5升算的話,就是158.48*3.5=554.68克,大約是一斤一兩米。

題目這麼問,估計是以為一斤米很多,但其實不然。

  • 首先,諸葛亮吃的多還是少?司馬懿已經給過結論了。

亮遣使者至懿軍,懿問其寢食及事之煩簡,而不及戎事。使者曰: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已上,皆親覽焉。所噉食不至數升。懿告人曰: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

“食少”,已經很明確了。

  • 其次,所食數升,並沒說是怎麼計算的。

如上文,3.5升放到今日,是198.1*3.5=693.35立方厘米,即約700毫升。

如果是指做飯用的米,700毫升倒是不算少,但也不多。

從居延漢簡的記載統計,漢朝邊防士兵的額定口糧,大概是月糧三石三鬥三升,平均每日11.1升。(黃今言、陳曉鳴《漢代邊防軍的規模及其養兵費用之探討》)

就算邊軍都是重體力勞動者,11.1升和3.5升,差別也大了些。(這裡就不考據兩個時期升的大小有無變化了,反正不影響結論……)

但如果這700毫升指的是吃下去的所有食物,那就太少了。

做個形象化的比較,700毫升,這是每日三餐的飯量。現在的聽裝可樂一般是330毫升。

也就是說,諸葛亮每頓飯,吃的東西裝不滿一個易拉罐。

諸位想想,這身體好得了麼?


北門猿


這說法是錯的!諸葛亮沒有每天吃一斤米,每天只能吃個兩三口而已,這才是司馬懿斷定他入不敷出命不久歸的主因。

諸葛亮是被累死的!基本上是做到事必親躬,比如30兩銀子以上的事就必須他自己過目審核了。這主要是跟蜀漢的國力有關。蜀漢總人口才100萬不到,諸葛亮最大的一次出兵總共出兵10萬人,這等於全國十分之一的人口;而漢中距離產糧中心成都數千裡,中間還有大量的山地,漢中再出祁山還有一段500多里的無人區。這使得蜀漢必須再徵調30萬人來做後勤!基本上就是整個蜀漢能夠動的人都動了,這對國家財政的負擔之大可想而知。諸葛亮不是捨不得放權,只是因為窮的!

除了國窮之外,責任也是大大的壓力!諸葛亮耗費如此之大的代價來進行北伐,有取得成果還好,無功而返的話徒費國力,自己在國內遭到的非議也很大。所以,累能夠死人,輿論壓力也會死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