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说人生有三大遗憾:鲥鱼多刺、海棠无香、《红楼》未完,有什么深意?

默生8


文 / 揽秋实,不绝

这段话出自张爱玲《红楼梦魇》正文的第一段,原文是:

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不记得了,也许我下意识的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

这话作为开篇首段,本意是作为引子引出下文,但确切来说,张爱玲是记错了,将两个人的“恨”合计成了一篇,也难怪她本人也会发不确定语,说是下意识觉得。



鲥鱼多刺与海棠无香出自北宋名士彭渊材所言:

“吾平生无所恨,所恨者五事耳,第一恨鲥鱼多骨.第二恨金橘太酸.第三恨莼菜性冷.第四恨海棠无香.第五恨曾子固不能作诗.”

这所谓五恨,其实前四恨都是为了第五恨铺垫,意欲用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调侃戏谑曾巩,说此话之前,彭渊材故意作了一番停顿,作欲说还休状,直到对话的人问了数启遍才说。

我们细看这五恨,前四恨都是常见之物,最后带出一才子,这种归类有着怪异的幽默,无论是当时的人听说,还是我们今天闻听,都只会一笑撇过,不予置评。

一迂阔好怪的名士随口讲出的“五恨”,他自身并没有去推敲和求证,比如说海棠是有香的,并且香气清幽淡雅,日夜都能闻。比如曾子固是能作诗的,尽管诗作朴实无华,能不能与优不优还是有区别。



唐朝之前,从没有过海棠无香的说法,各大小诗人的作品中,多是赞美海棠的美丽,虽说没有着重描写,但也有香的痕迹遗留,现抄录几首如下:

和凝《临江仙》: 海棠香老春江晚,小楼雾縠空蒙。翠鬟初出绣帘中,麝烟鸾佩惹苹风。 碾玉钗摇鸂鶒战,雪肌云鬓将融。含情遥指碧波东,越王台殿蓼花红。 张泌《浣溪沙》:依约残眉理旧黄,翠鬟抛掷一簪长,暖风晴日罢朝妆。 闲折海棠看又拈,玉纤无力惹馀香,此情谁会倚斜阳。 齐己《海棠花》: 繁于桃李盛于梅,寒食旬前社后开。半月暄和留艳态,两时风雨免伤摧。 人怜格异诗重赋,蝶恋香多夜更来。犹得残红向春暮,牡丹相继发池台。



既然唐朝的海棠是有香的,为什么到了宋朝就不香了呢?

主要原因是海棠花因品种不同,又因种植地的气候土壤的区别,加上春海棠秋海棠的差异,会有香和不香的感受。

这只能说明,彭渊材曾赏过的海棠是不香,他主观的认为天下海棠都不香,所以作此五恨。但他的这句错论直接影响了宋之后海棠花在文坛的形象,从此文人赏海棠只说花美,不闻花香。

这种以讹传讹的现象,说明才子尽管有才,也不是世事尽知尽对。学士尽管文章华美,也难免在未知的领域被带偏。

感谢现世,我们不懂的上网一搜就好了。



我们再来看张爱玲的第三恨,她说第三件不记得了,又下意识的认为是“红楼梦”未完。从这句话来看,张爱玲确实是记忆有所混淆,将彭渊材的五恨和梁启超的三恨合记一处了。

梁启超替金圣叹作三恨:“余于金圣叹有三恨焉,一恨圣叹不生于今日,俾得读西哲书,得见近时世界之现状,则不知圣叹又作何等感想;二叹圣叹未曾自著一小说,倘有之,必能与《水浒》、《西厢》相埒;三恨《红楼梦》、《茶花女》二书出现太迟,未能得圣叹之批评。”

可能梁启超这三恨恨得太长了,张爱玲未记全,甚至都没记住是谁说的到底几恨?当然这些都不重要,作为一本书的篇首言语,它的主要作用是能自然的引出下文就行。

对于张爱玲来说,鲥鱼刺多不多不重要,海棠花香不香不重要,她介意的、恨的是《红楼梦》未完。也正是爱红楼至深,这种遗恨也尤深,所以才会花那么多时间去研究各版本的差异,更是花费大量的精力整理书中疑似混乱的章节。

可惜的是,直到一代才女魂散异乡,她也未寻得结果。



到如今,作为一个现代人,只想隔空对张爱玲说:鲥鱼因溯游产卵受阻,已快灭绝,被列入濒危动物红皮书,刺多也好,吃得慢,灭绝得慢点。 海棠是有香的,它晚香引蝶,朝香凝露,仰面熏风,低垂沁土! 《红楼梦》只有过程,没有结果,真正的结局我们作为历史的后来人,比作者更清楚。

别恨了!

文章的最后想讲彭渊材另一件有趣的事:

他家养两只鹤,有客人来,他就指着鹤夸耀是仙鹤,凡禽卵生,它家是胎生。话没说完,园丁报道:此禽夜产一卵大如梨……

这么可爱又迂痴的名士,也难怪认为天下海棠跟他闻过的一样全无香了。

即兴作打油诗一首结尾,还请文友勿讽勿谑:

常夸家鹤能胎生,又叹子固无诗才。

自打宋人五恨后,致使海棠无香开。


揽秋实不绝


张爱玲说,人生有三大遗憾:鲥鱼多刺,海棠无香,《红楼》未完,是什么意思?我猜她想表达:“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其实这何尝不是在说她自己的心事,她的命运多舛、她遇人不淑以及她的红楼之梦呢?

1. 第一遗憾:鲥鱼多刺

鲥鱼有两大特点:美味、多刺。

因其美味,引发很多文人墨客的吟咏,有王安石的“鲥鱼出网蔽江渚,荻笋肥甘胜牛乳”,苏东坡的“芽姜紫醋炙鲥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

多刺,同时也引来了人们的些许遗憾,这不就像她笔下的人物虽美却带“刺”。

如《金锁记》的七巧,麻油西施嫁入豪门。

30年来,用她戴着的“金枷锁”逼疯了自己,也劈死了媳妇,毁了孩子的婚姻,最终没死的人也剩下了半条人命。

又犹如张爱玲自己的原生家庭,父亲逼她出逃,母亲只是教育她,却很少关爱她。在那样带“刺”的家庭里,她岂能没有遗憾。

2. 第二遗憾:海棠无香

海棠花的美丽妖娆,艳丽动人深得人们喜爱。古时,石崇非常喜爱海棠,只是海棠虽美却无花香,让他倍感遗憾,对盛开的海棠叹道:“汝若能香,当以金屋贮汝”。张爱玲则感慨说“海棠无香”,一样觉得遗憾。

文人们也常用海棠寓意佳人,表达思念、珍惜、慰籍从容淡泊的情愫。

张爱玲的原生家庭,她没法称之为“家”,母亲离婚后单身,父亲又重娶。她自己的爱情也不完美,不能思念,无法珍惜。

她曾卑微地爱着胡兰成,爱他爱到“爱上一个人,心会一直低,低到泥土里,在土里开出花来……”可胡兰成还是离开她、背叛了她。

后来,时事变迁,张爱玲颠沛流离到美国,找到了真命天子赖雅,赖雅60多岁,张爱玲才40左右。虽然赖雅给了张爱玲最真挚的爱情,弥补了她爱情上的创伤,但他终究无法陪她走到人生的最后。

3.第三遗憾:《红楼》未完

张爱玲对《红楼梦》珍爱之至!十几岁的时候,她便捧着《红楼梦》狂读,在她的字里行间也可以寻到《红楼梦》的踪迹。

后她又花十年时间考证《红楼梦》,写出《红楼梦魇》。

她说平生最大的愿望是能够坐上时光器跑进曹雪芹的时代去抢救出百回本的《红楼梦》。也因爱生恨!恨高鹗之流续尾,无视雪芹之血泪。

现今,在《程灵素专访张爱玲》里也有记载她的三大遗憾。

程灵素:您的前生有什么遗憾?

张爱玲: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骨,三恨《红楼梦》后四十回未完——高鄂妄改,狗尾继貂,死有余辜!

这句典型的张爱玲式的语句道尽了人间世事沧桑,百般遗憾、万事难料,而世上又岂有完美事物?正如她自己所说:“生命就像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

人生悲欢离合错综复杂,最辉煌的生命往往暗藏着最悲凉的底色;“华美”是给别人看的,“虱子”只自知。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天都在上演不完美的现实剧,正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常十有八九,遗憾、残缺才是生活的常态,不完美的生活才是真实的生活。

所以我们要正确对待生活,一边前行一边与不完美的过去和解,且行且珍惜!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有书君将会挑选一个精彩留言,送出神秘大奖!


有书共读


张爱玲,一个感情细腻而丰富的女子。她一生对待感情真挚,善良。但她也是一位果断,敏感的女人。



第一次的爱人胡兰成可以说对张爱玲的影响是巨大的。



和他在一起的这段时期,她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在这段爱情的前期,她是青春少女,他是儒雅男人。二人甜蜜,如胶似漆。张爱玲是快乐的,但这份感情因为胡兰成的多情博爱也走到了尽头。张爱玲这位果断的女人斩断情丝,及早脱身。即使受伤,即使后来胡兰成写信挽回,她也没有回头。爱了便是爱了,如果不再爱,那便放手。这也可以看出她是以为思想比较前卫的女人,但依然也有遗憾。美好的爱情宛如美味的鲥鱼,美丽的海棠,未写完的红楼,事物美好,却总有缺憾,使得人更加怀念。女子痴情却不风流,每一段爱情真诚以待,即使不爱,也是曾经的美好。



张爱玲笔下的女人大多是悲剧的,然这也是美好的。书中的女子痴情,真挚,令人怀念。

人生三大憾事,也是她自己人生经历的映照。事物不可完美,但人还是心怀期待。

(此回答仅表达个人看法)


微言微视界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张爱玲的人生三大恨事是在她的散文《红楼梦魇》中提出的。

“三大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梦未完。张爱玲的“三大恨”原是借宋人彭渊材的“五恨”而来,曰:一恨鲥鱼多骨;二恨金橘带酸;三恨莼菜性冷;四恨海棠无香;五恨曾子固不能诗。

附一张彭渊材的照片

彭渊材的五恨出自《冷斋夜话》

三大恨大致意思:

鲥鱼纵然鲜嫩美味,却无奈因多刺而无法尽兴品尝,此其一恨。
海棠花虽然娇艳美丽,却没有迷人的芳香,此二恨也。
张爱玲用其后半生去陪伴《红楼梦》,珍爱之至。而可叹《红楼梦》只是一篇残稿,雪芹惨淡经营,无奈八十回后已“迷失无稿”。更怒者高鹗之流又狗尾续貂,无视雪芹之血泪!《红楼梦》未完,岂不是人生之一大憾事!怅恨久之,此三恨也。

彭氏有两恨被张爱玲拿来恨之,算是同道中人,今日想来,海棠虽美却无香,乃因憾而生恨,人生之美中不足,亦如此。鲥鱼多刺,则食之戒心,难以坦然,纵览张爱玲的文字,凄婉有余而阳光不够,多少可以悟出她其中的无奈来。而她在评《红楼梦》时,亦透出她对其中人物最后命运的点滴感慨,以为有不足之处,不够圆满。

但个人不是特别赞同张爱玲前两个观点,虽然自己特别喜欢张爱玲的书籍,并有幸拜读了张爱玲的大部分书籍,但是不得不说张爱玲的人生观过于狭隘,可能是爱之深吧。张爱玲的人生观和她的幼时经历有很大的影响,我们从《金锁记》中就能看出。个人觉得不完美的才是人生,世事一饮一啄、福祸相依。

不过对于第三恨我是比较赞同的 当年曹雪芹写了《红楼梦》前八十回,我以为是不忍心写下去了,便有高鄂续之,后人皆评曰高是狗尾续貂,我以为大致如此。倘若我们今天读到的仅是半部《红楼梦》,后人何至于会伤感不已,红楼梦未完,残缺之美亦有其绝妙之处,让读者在遗留下的未完中,寻觅属于自己的无数想象空间,亦无人有恨,就像红楼梦魇一般,续写的红楼梦像一个噩梦将我们从睡眠中惊醒。比如我们今天,面对诸多不如意,有时想得太满,便亦因无果而生憾生恨,彼此留下空间,总不至于有李煜的那句“人生常恨水常东”那样无奈的叹息了......


心泪残痕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文坛,张爱玲真真是一个奇葩的存在。

1943年,张爱玲以一篇《沉香屑》横空出世,向文坛投入了她的第一块“敲门砖”,随后,又接连发表了《金锁记》、《封锁》、《倾城之恋》、《茉莉香片》等小说,其文采之华,质量之高,数量之多,几乎一举超越了同时期的许多其他著名作家。为此,傅雷先生惊呼:“太突兀了,太像奇迹了!”这一年,张爱玲刚刚二十出头,说她少年天才,似不为过。

很多名家对张爱玲有过自己的评价,夏志清说张爱玲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王安忆说:“张爱玲的一生,就是一个苍凉的手势,一声重重的叹息。”在诸多评价中,我最欣赏白先勇先生对她的评价,白先勇说:“张爱玲当然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风格很有趣,像是绕过了五四时期的文学,直接从《红楼梦》、《金瓶梅》那一脉下来的,张爱玲的小说语言更纯粹,是正宗的中文,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诣其实很深。”这道清了张爱玲的文学源流和掘进路数,让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确实,《红楼梦》对张爱玲的影响是至深的,因此张爱玲才会花整整十年时间,创作出研究《红楼梦》的著作《红楼梦魇》,正是在这部凝聚了她十年心血的著作中,她几乎是向天呼喊出了她的“人生三恨”。她在书中说:“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不记得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的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

其实,关于鲥鱼多刺,海棠无香,是清朝以前的古人之言,他们是没有年寿去读几百年以后的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的,张爱玲所谓恨红楼梦未完,纯粹是她内心的纠结,是她对人生不如意的叹息。

作为民国集才女、奇女于一身的张爱玲,其文字的曼妙、处世的乖僻、经历的跌宕,都是那个时代的奇特风景。奇女子当然有奇特点,比如她的名门身份,比如她“咬啮性的小烦恼”,比如她那被人目为“惊世骇俗”的服装,比如她与胡兰成的爱情和婚姻……均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典故。鉴于此,许多人干脆抛开《红楼梦魇》原文,简省为张爱玲有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

那么,张爱玲“三恨”中的前“两恨”,原创者究竟是谁?他就是北宋的彭几。

彭几,今江西宜丰人,是个音乐家,官至协律郎。据宋朝诗僧惠洪《墨客挥犀》记载,彭几曾说:“吾生平所恨五事:一恨鲥鱼多骨,第二恨金橘太酸,第三恨莼菜性冷,第四恨海棠无香,第五恨曾子固不能作诗。”表达出对白璧微瑕、美中不足的遗憾。其中便有张爱玲所谓:鲥鱼多刺、海棠无香。


帝国的脸谱


这句话出自张爱玲的《红楼梦魇》,她写到:“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不记得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的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



张爱玲的这句话来自于宋代彭渊材的《冷斋夜话》:「吾平生无所恨,所恨者五事耳。」人问其故。渊材敛目不言,久之曰:「吾论不入时听,恐汝曹轻易之。」问者力请说,乃答曰:「第一恨鲥鱼多骨,第二恨金橘大酸,第三恨莼菜性冷,第四恨海棠无香,第五恨曾子固不能作诗。」

说的是“我一生无憾,所恨的五个问题,第一对鳙鱼多骨,第二个遗憾金橘大酸,第三恨莼蔬菜性冷,第四恨海棠没有香气,第五恨曾子就不能写的诗。

鳙鱼虽然美味,鱼刺却多;海棠虽美,却无味,芳香难嗅。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感叹生而不平,出生的起点无法选择,完美的总是他人。但造物主实际上是公平的,正如老话所讲,当上帝为你打开一扇窗,必然会为你关闭一扇窗。优秀和遗憾总是并存的。


张爱玲这句话是想通过前两个遗憾来讲述自己对“红楼未完”的遗憾。很多人可能会疑惑,为什么会说红楼未完。红楼梦后八十回的内容,据说是高鸸续写的,张爱玲便是在遗憾:看红楼梦看到八十回后,一个个人物都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起来,我只抱怨后面都不好看了。

想必许多喜爱看红楼梦的读者,都有这种感受。


吾王万岁也


张爱玲在《红楼梦魇》里说:“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不记得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的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小时候看红楼梦看到八十回后,一个个人物都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起来,我只抱怨‘怎么后来不好看了?’……很久以后才听见说后四十回是有一个高鹗续的。怪不得……”

张爱玲实际上是记错了,鲥鱼多刺,海棠无香外,原文还有三恨。蒋寅在他全部用文言写就的《金陵生小言》种的第三卷收录了三个古人的恨事:

朱国桢生平所恨者五事:一恨鲋鱼多骨,二恨金橘多酸,三恨莼菜性冷,四恨海棠无香,五恨曾子固不能作诗。

张翼廷亦有五恨:一恨河豚有毒,二恨建兰难栽,三恨樱桃性热,四恨茉莉香浓,五恨三谢李杜诸公多不能文。

钱振鍠所恨三事:读史见小人痛杀清流一也,见道学人排斥天下有才有气之士二也,见迂腐不通人论文法诗法三也。

胡文辉《拟管锥篇》首篇《恨事》,借张爱玲“三大恨事”起讲,但他以为不仅作家张爱玲错了,学者蒋寅也错了,并指出“五恨”的发明者不是明代的朱国桢,而是宋代的彭渊材,有宋人释惠洪《冷斋夜话》为证:“第一恨鲥鱼多骨,第二恨金橘大酸,第三恨莼菜性冷,第四恨海棠无香,第五恨曾子固不能作诗。”

不管原创是谁吧,最有名的还是张爱玲的三大恨事。王小波有句话,“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源于对自己无能的愤怒。”这里的恨就是这个意思,为什么恨,因为不合自己心意而自己无法改变。鲥鱼有刺,吃起来不便,能有什么办法。《红楼梦》没完本,没得看,能有什么办法。

张爱玲对《红楼梦》是真爱,年轻时是认认真真学习过《红楼梦》的笔法的,我忘了是谁说的,张爱玲和白先勇是《红楼梦》笔法的最后的继承者。后来又认认真真花了十年功夫考校各种本子,写成《红楼梦魇》,这本书考校得真是细,从是否裹脚来推测书中谁是汉人谁是旗人,别的红学家可没有这么细的心思。爱它,所以恨它没完,也恨自己没有能力改变这件事,如此而已。


锻彰趣义


张爱玲曾说人生有三大遗憾:鲥鱼多刺、海棠无香、《红楼》未完。这句话让很多人费解,也成了张爱玲的经典名言。

其实,前两恨都不重要,重要的只有“恨红楼未完”。这里面蕴藏的深意,我仔细分析了,有以下几点。

1. 张爱玲与《红楼梦》的奇特因缘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对于此书的研究数不胜数,然而张爱玲和《红楼梦》的因缘却是最独特的,《红楼梦》描绘了贾府由盛至衰的过程,而张爱玲也正是衰落的贵族后代。张的身世就已和《红楼梦》有不解之缘,至于她自己从十多岁就已经看起了红楼梦。

张每隔一段时间便要再读一遍《红楼梦》,心情不好了也要看《红楼梦》,因此,她对此书的熟悉程度可以说是“不同的本子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的字自会蹦出来。”而晚年的张爱玲又和曹雪芹有相似命运,曹雪芹是“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可谓苦心孤诣。

2. 张爱玲的文学创作是对《红楼梦》的自觉传承

她称《红楼梦》和《金瓶梅》“在我是一切的源泉,尤其是《红楼梦》”。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中,喜欢《红楼梦》的不计其数,让《红楼梦》对写作影响如此之深的,只有张爱玲。傅雷在《论张爱玲小说》中写的“新旧文字的糅合,新旧意境的交错”就是说的张爱玲对古典小说的传承,当然这里的古典小说当然首推《红楼梦》。

熟悉张爱玲小说的读者很容易找到《红楼梦》的影子,尤其是在张爱玲前期作品当中。从小的方面来看,相似的有人物性格,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语调,对物质的工笔细描;从大的方面来看,《红楼梦》中“好一似食尽鸟头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荒原感”正是张爱玲小说所一直追求的苍凉意境。张的小说中的人很多也做着一厢情愿的梦,那不妨看做是红楼续梦——后来的后来的人们所生活的不堪。

《中国人的宗教》中她写道:“中国文学里弥漫着大的悲哀。只有在物质的细节上,它得到欢悦——因此《金瓶梅》、《红楼梦》仔仔细细开出整桌的菜单,毫无倦意,不为什么,就因为喜欢——细节往往是和美畅快,引人入胜的,而主题永远悲观。一切对于人生的笼统观察都指向虚无。”

3. 十年一觉迷考据,赢得红楼梦魇名

张爱玲在《红楼梦未完》中写道:“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刺多,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事记不得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地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

前两件恨事其实都不重要,最重要的事就是《红楼梦》未完。

《红楼梦》给世人留下了很多谜团,张爱玲也有一本研究《红楼梦》的书《红楼梦魇》,当时张爱玲本来只是在一篇序上写到《红楼梦》,但没想到越写越多,最后开始了对《红楼梦》的研究,这本书的起点端就在“红楼梦未完”,她就是对“未完”进行研究。

张爱玲认为《红楼梦》改写时间之长不止十年间“增删五次”,“直到作者去世为止,大概占作者成年时间的全部。”张爱玲就想理清这不同版本的顺序与关系,她从随和很多研究《红楼梦》的人一样,也从考据入手,但是也注重文本细读(从不同版本极细微的差别讲起),在很多方面加入了她自己的感悟(不一定有材料证实,却别具一格)。

她用自己写作的经验来体察曹雪芹的心理,认为“他完全孤独”,在孤独里成长,一个人单枪匹马摸索一种全新的小说,是“一个天才的横剖面”。张爱玲有自己对曹雪芹的赞叹与理解,不惜花了将近十年时间五详红楼梦,为的是红楼也是他,记得在一本有关张爱玲的传记里写到:

她是悲悼红楼一梦,也是自悼。


一往文学


这句话主要指的是《红楼梦》没有写完,是一个很大的遗憾。目前公认的结论是前八十回是曹雪芹写的,后四十回是高鹗写的。

张爱玲简介

大家对张爱玲应该很熟悉了,大家应该看过一部电视剧《倾城之恋》,原作者就是张爱玲。

张爱玲,现代作家,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1920年出生于上海,从小就有文学天赋。1943至1944年,创作和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等作品。1955年,张爱玲赴美定居,1969年以后主要从事红学研究,著有《红楼梦魇》。1995年9月辞世。

《红楼梦魇》

红楼梦魇是张爱玲的一部重要作品,是其十多年研究的结晶。

十年一绝迷考据,赢得红楼梦魇名。 ————张爱玲

红学

大家在读《红楼梦》的时候,能感觉到后四十回读起来明显地与前八十回不一样,第八十一回标题《占旺相四美钓游鱼 奉严词两番入家塾》就让人感觉不符合之前的故事情节,尤其是最后的结局落入了我国传统古典小说大团圆结局的俗套。古住今来好多学者都试图找到后四十回的手稿,可是没能如愿,这就是题目中所讲的第三大遗憾,《红楼》未完。

我个人认为,红楼梦好就好在没有完成这一点上。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好比一部很精彩的电视剧,如果看完最后一集往往观众的观注点就会发生转移了,因为已经知道结局了,就不会再追剧了。单看《红楼梦》的前八十回,读者就会发现这部书具有相当大的文学价值。红楼梦的特点是于平淡中将故事娓娓道来,同时“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人物的命运都是有一定的暗示的,如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这一回是最明显的暗示,在之后的情节中还在类追似的线索。这也是研究后四十回结局的一个理论依据。


多元视角


张爱玲在《红楼梦魇》一书中,提到过人生“三大恨事”。在原文中,她是这样写的:“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不记得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

其实,张爱玲的“三恨”中,前“两恨”的原创者是北宋名士彭渊才。据宋代诗僧惠洪

《墨客挥犀》记载,彭渊才曾经对朋友说:“吾生平所恨五事。”朋友问其故。彭渊才说:“一恨鲥鱼多刺,第二恨金橘太酸,第三恨莼菜性冷,第四恨海棠无香,第五恨曾子固不能作诗。”表达了他对白璧微瑕、美中不足的遗憾。当中的“第五恨曾子固不能作诗”,说的是与他同时代的散文家曾巩。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但他的文学成就诗歌不如散文。所以彭渊才发出这样的感叹。

彭渊才字彭几,进士出身,尤工乐律,曾向朝中献乐书,官至协律郎。这位饱读诗书的音乐家,十分痴迷名人,也好追求完美。传说他曾畅游庐山,在太平观看到狄仁杰的画像,打躬作揖说:“有宋进士彭几谨拜谒。”上前端详后发现狄公“眉目入鬓”(意思是眉毛很长,连接鬓角),惊叹狄公相貌奇特,即作书:“翠眉入鬓,位于公卿。”于是,他赶紧让人替自己修眉,整成狄仁杰眉毛的式样,到处招摇。这件事也成为文人笑谈。

张爱玲,有人说她是名国奇女子。

堪称民国女作家花丛中的“奇葩”,“树大根深”却旁逸斜出。她的“三恨”中的“恨”其实是沿用古意,应该是“遗憾”的意思。因为张爱玲和彭渊才有一点相似的地方,就是追求完美。

“海棠无香”与“鲥鱼多刺”解析:

海棠虽为名花,但雍容华贵不及牡丹,顽强坚韧不比梅花。可是海棠鲜红纯正的色彩自古以来就赢得了大诗人的称赞。比如苏轼在《海棠》中写道:“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诗中把海棠比喻成盛装美人,为了看“她”,诗人秉烛夜观,痴到了极点。可见海棠是美艳高标之花,张爱玲作为一代奇女子,其审美情趣也是美艳高标。唯独遗憾的是海棠有色有形却无香,自然也成了张爱玲的“第一恨”。鲥鱼被称为“长江三鲜”之一,历来是河鲜珍品。改革开放初,过度捕捞,数量稀少,涨到四百元一斤。出生名门的张爱玲应该吃过多次鲥鱼,所以有“鲥鱼多刺”的感叹。

“红楼未完”:

《红楼梦》堪称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可惜八十回后由于种种原因遗失了,由高鄂续之。续作多如牛毛,但都是狗尾续貂。张爱玲生于贵族,经历了大家族由盛变衰的过程,所以《红楼梦》更能唤起她的共鸣。张爱玲一生钟爱《红楼梦》,在她点评《红楼梦》时,也透露了她对其中人物命运的点滴感慨,认为有不足之处,不够圆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