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选择十二功臣配享太庙,百年之后,嘉靖为何抗旨添二减一?

朱元璋时期配享太庙共有十二人,分别是六位死后追封的异姓王、六位公侯。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岐阳王李文忠、宁河王邓愈、东瓯王汤和、黔宁王沐英;虢国公俞通海、蔡国公张德胜、越国公胡大海、梁国公赵德胜、泗国公耿再成、永义侯桑世杰。

朱元璋选择十二功臣配享太庙,百年之后,嘉靖为何抗旨添二减一?

朱元璋

朱棣时期,对自己的岳父、中山王徐达特增一份殊荣,允许每年的春节正旦、清明、中元、冬至等节日,由太常寺的官员前往徐氏的家庙当中献祭。

朱元璋选择十二功臣配享太庙,百年之后,嘉靖为何抗旨添二减一?

朱棣

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将河间王张玉、东平王硃能、宁国公王真、荣国公姚广孝等四人的神主供入太庙,配享太宗朱棣,并由四人的儿子各自祭祀他们的父亲。四人都是朱棣潜邸时期的人员,对朱棣称帝有拥立之功。

朱元璋选择十二功臣配享太庙,百年之后,嘉靖为何抗旨添二减一?

朱高炽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是兴献王朱佑杬之子,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他是以藩王的身份继承皇位的,就极力要让自己显得正统,所以要在祀典上做一些改动,借机夹带私货(追封自己老子兴献王朱佑杬为兴献帝,后又加封为献皇帝,到最后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并配享太庙)。

朱元璋选择十二功臣配享太庙,百年之后,嘉靖为何抗旨添二减一?

朱厚熜

话说:正德十六年(1521年)4月20日,明武宗驾崩。明武宗没有子嗣,在其弥留之际,首辅杨廷和预料到之后的继承人问题,他援引《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的原则,在武宗逝世前五天以皇帝的名义颁布敕令,令朱厚熜缩短为其父服丧时间,并承袭兴王爵位。武宗驾崩后的当天,杨廷和让司礼监请太后懿旨,正式宣布朱厚熜为皇帝继承人。4月22日,由司礼监、皇室和朝廷代表组成的使团前往安陆,迎接兴王朱厚熜到京登基,可当朱厚熜及使团到达京城外的良乡时,双方发生了第一轮冲突。根据杨廷和的安排,要礼部用太子的礼仪迎接朱厚熜,即由东华门入,居文华殿。但朱厚熜认为“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双方互不妥协,最后由皇太后令群臣上笺劝进,朱厚熜在郊外受笺,从大明门入,随即在奉天殿即位。

即位不久后,嘉靖帝与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武宗旧臣们之间关于以谁为嘉靖帝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亲),以及嘉靖帝生父尊号的皇统问题发生了长达三年半的大礼议之争。嘉靖帝不顾朝臣反对,追尊生父为兴献帝后又加封为献皇帝、生母为兴国皇太后,改称孝宗敬皇帝曰“皇伯考”。

嘉靖九年,明世宗朱厚熜从太庙移去姚广孝,添加了诚意伯刘基和武定侯郭英,并对一些功臣的位置也做了调整。

之所以移去姚广孝,嘉靖认为姚广孝辅佐太宗朱棣有功,但在他生前,朱棣已经给了他显贵的身份,给了他许多赏赐,这些已经足够了。作为一名出家的僧人,把他和各位功臣并列在太庙当中,“恐不足尊敬祖宗。”作为补偿,把姚广孝的神主移到大兴隆寺,由太常寺的官员春秋献祭。

移去一个姚广孝之后,又先后添加了诚意伯刘基和武定侯郭英,并对一些功臣的位置也做了调整。在这些变动的同时,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明世宗朱厚熜追尊自己生父兴献帝朱佑杬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并将兴献帝朱佑杬的牌位升袝太庙,排序在武宗之上,这其实才是他最想做的。

此后,一直到明亡,太庙中的功臣再没有什么改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