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了三年下跌“替罪羊”,股指期貨終得撥亂反正

股災期間一度被當做做空股市元兇,然而在此之後,市場在流動性危機中肆虐,單日千股跌停屢次上演。如今股指期貨終得撥亂反正,12月2日,中金所將股指期貨交易保證金調回股災之前的水平,並使用了“促進市場功能有效發揮”的字眼。或許,股指期貨又將“夢迴三年前”。

當了三年下跌“替罪羊”,股指期貨終得撥亂反正


12月2日,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以下簡稱中金所)在官網發佈公告稱,將自12月3日結算日起,下調股指期貨交易保證金、平今倉手續費,以及增加單個合約日內開倉數量。而在評價措施時,中金所使用了“促進市場功能有效發揮”的字眼。


當了三年下跌“替罪羊”,股指期貨終得撥亂反正


股指期貨正式回到常態化監管,“夢迴三年前”,並在量化對沖私募圈引起一陣騷動。對於很多私募機構來說,對沖工具是必不可少的,而股指期貨是成本相對較低的對沖工具。

2015年股災之後,股指期貨被認為是股市暴跌的原因之一,不斷受到討論。

支持者認為,股指期貨作為對沖方式,能平抑多頭策略機構投資者的平倉衝動,對股指期貨限倉,將會抽取市場的多頭流動性,加大對沖策略賣出正股的傾向。

反對者認為,股指期貨走勢往往對大盤起到指引作用,其以小本金指引大資金,具有槓桿效應。救市資金制度上投資期貨衍生品市場也有困難,股指期貨對救市行為會起到反效果。

某上海知名海歸私募管理人甚至給出了“救市資金只要做期指多頭,不做平準,就能最大限度利用救市資金”的建議。

2015年8月份、9月份,中金所連續出臺股指期貨限制政策。在高保證金、高手續費和日內開倉數量的限制之下,股指期貨的對沖功能幾近失效。很多量化對沖基金因為無法對沖,也不得不停掉產品或者更換策略。

然而在此之後,市場在流動性危機中肆虐,單日千股跌停屢次上演。

2017年2月、2017年9月,股指期貨已經經歷兩次鬆綁。這波鬆綁後,股指期貨保證金比例基本上調整至2015年大跌前的水平。事實上,無論是保證金比例的調整,還是手續費費率的下降,都有利於金融機構降低成本,提供資金的使用效率。同時,股指期貨漸漸恢復常態化,也有助於量化對沖基金的發展,可以為資本市場注入更多流動性。

第三次鬆綁

根據上述公告,此次股指期貨鬆綁具體表現為三點。一是將滬深300股指期貨(以下簡稱IF)、上證50股指期貨(以下簡稱IH)的交易保證金比例調整為10%,中證500股指期貨(以下簡稱IC)交易保證金比例調整為15%;二是把日內單個合約開倉數量由20手提高至50手;三是將平今倉手續費從萬分之6.9下降至萬分之4.6。

據瞭解,IF合約2010年4月16日登陸中金所。通過多年的交易,IF合約逐漸被各類金融交易機構熟悉和認可。在IF合約發展良好的背景下,2015年4月,IH合約、IC合約相繼上市。股指期貨產品的逐漸成熟,意味著國內投資者也擁有了低成本的對沖工具。

然後好景不長,2015年國內資本市場大幅度調整,很多證券投資者認為股指期貨是暴跌的源頭之一。2015年8月、9月,中金所連做5次調整,保證金比例從統一的10%增至40%(非套保)和20%(套保);日內開倉限制先從不限調至600手,最後甚至調整為10手;日內交易手續費也從萬分之0.23升至萬分之23,漲了100倍。

如此嚴厲地調整之下,股指期貨這項對沖工具幾乎完全失去了對沖功能,整個股指期貨市場一片沉寂。


當了三年下跌“替罪羊”,股指期貨終得撥亂反正


此後,股指期貨政策也逐步鬆綁。2017年2月和9月,股指期貨保證金、手續費連續兩次下調,日內開倉數量也升至20手。

這波鬆綁後,交易保證金標準最先接近2015年股市大調整之前的水平。而這波鬆綁之中,交易保證金的下調,對量化對沖基金的影響也最為突出。原本,IF合約、IH合約的保證金比例為15%,IC合約的保證金比例為30%,即分別為6.67倍和3.33倍槓桿。這波鬆綁後,意味著,IF合約、IH合約可以加10倍槓桿,IC合約也可以加6.67倍槓桿。

槓桿倍數的提升,可以有效降低私募機構的期貨空單成本。以IC合約為例,3.33倍的股指期貨槓桿,意味著若要實現風險對沖,資金配比約為77:23,即77%的資金用於配置中證500指數基金,或者配置相關股票,23%的資金用於配置IC合約。

當IC合約的槓桿倍數由3.33倍升至6.67倍後,資金配比將由原本的77:23調整為87:13,僅需要13%的資金用於配置IC合約。假設一對沖基金有1億資金,原本配置股票的資金為7700萬元,這波期貨鬆綁後,配置股票的資金將增加約1000萬元。

簡單來說,股指期貨槓桿上升,空單成本便下降了,配置股指期貨的資金減少,投入股票賬戶的錢就會增加,相應的盈利能力也會得到提升。

對沖基金限制仍存

雖然這波鬆綁,可以有效降低對沖機構的空倉成本。但是,對於大型對沖基金來說,日內套利規模和費用上,仍存在較大限制。

12月2日中金所出臺新政策之後,日內開倉數量(非套保)從20手升至50手。這樣的鬆綁程度,可以滿足絕大部分個人投資者。但對於機構投資者來說,仍是遠遠不夠的。

以主力合約IC1812為例,截至12月3日收盤,IC1812報4472.0點。合約乘數為每點200元,因而一手IC1812合約價值89.44萬元,50手價值4472.00萬元。以鬆綁後15%的交易保證金計算,投資者支付670.80萬元的保證金,就達到了日內開倉數量(非套保)的天花板。

事實上,當初日內開倉數量(非套保)從不限到600手限制,就已經讓很多投資者叫苦不迭了。這波鬆綁,也只是從20手升至50手。

對於大型對沖基金來說,50手的日內開倉數量顯然是遠遠不夠的。特別是對於跨期套利、期現套利策略的基金產品來說,主要依賴於基差貼水。但是在50手規模限制下,套利將受到較大影響。

此外,雖然平今倉手續費從萬分之6.9下降至萬分之4.6,仍處於相對高位。與隔日平倉相比,貴了超過10倍。一手IC1812合約價值89.44萬元,若日內平倉則需要411.42元手續費。

股指期貨正常化的好處

2018年以來,A股市場持續萎靡。量化對沖是一種中性策略,既不做空,也不做多,而是依靠量化模型賺取阿爾法收益。對沖基金的好處在於,可以無視指數的漲跌。優秀的對沖基金,即使是在熊市,也可以獲得阿爾法收益。

此前,由於對沖成本較高,一些阿爾法策略的私募基金被迫清盤。若股指期貨市場正常化後,有利於量化對沖基金規模上的擴張,進而提升資本市場流動性。

從上文可以看出,儘管經歷3次鬆綁,股指期貨市場仍存在諸多限制。目前,國內對沖基金大部分是通過股指期貨來對沖。對於私募機構來說,沒有合適的對沖工具,熊市之下只能採取低倉位運行的方式來降低風險,規避更嚴重的損失。

除了流動性問題和日內交易成本過高外,股指期貨基差(現貨價格與期貨價格之差)問題也尤為突出。一般來說,當基差為正時,可以通過賣出股指期貨,買入現貨的方式套利;當基差為負值是,由於股票融券成本較高,便無法反向套利。

或許,只有解決基差貼水問題、日內開倉數量和手續費問題,股指期貨市場才會迎來真正的大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