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凉山彝州自治州简介(2018年12月更新)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幅员面积6.04万平方公里,辖17个县市,其中木里县为全国仅有的两个藏族自治县之一。境内有彝、汉、藏、回、蒙等14个世居民族,总人口521万,其中彝族人口275.7万、占52.89%,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也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州府西昌是一座历史名城,明清古城保存完好,享有“中国十大最美古城”的美誉。城区海拔1510m,年均气温16.9℃,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有经年常青之树,四时不败之花,是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也是闻名中外的“航天城”。

四川省凉山彝州自治州简介(2018年12月更新)

凉山彝族风情浓郁。这是火把节中的朵乐荷表演 刘英 摄

历史展现了大凉山的深度。这里自古以来就是通往祖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通道、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如西汉司马迁、蜀汉诸葛亮、元世祖忽必烈、著名旅行家徐霞客、马可.波罗等曾有在凉山游历、活动的记载。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凉山,巧渡金沙江、召开会理会议、举行彝海结盟,在党史、军史、革命史上写下光辉一页。凉山1950年解放,1952年成立彝族自治州,1956年实行民主改革,由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迈入新的发展时期。

四川省凉山彝州自治州简介(2018年12月更新)

凉山是中国彝族的最大聚居区 赵洪雁 摄

四川省凉山彝州自治州简介(2018年12月更新)

邛海湿地 郭建良摄

资源展现了大凉山的厚度。这里资源富集度高、组合性好、开发潜力巨大。清洁能源富甲天下。水能资源可开发量达6924万千瓦,占全国水电开发的15%,全省的57%。金沙江上的白鹤滩、溪洛渡、乌东德水电站是全世界已建和在建的水电站分别排名第二、第四、第七。风电、太阳能分别达1500万千瓦、500万千瓦。生态旅游资源绚丽多彩。地处“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腹心地带,邛海—泸山、泸沽湖、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螺髻山等景区闻名中外,西昌邛海是首批17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之一。绿色农业资源丰富多样。凉山是发展绿色特色农业的最适宜区,已建成全国最大的马铃薯、苦荞麦、石榴等生产基地,被授予“中国茧丝之都”“中国苦荞之都”等称号。民族文化资源独具魅力。彝族歌舞服饰、藏乡风情、摩梭母系文化等多民族文化交相辉映,享有“东方狂欢节”之称的彝族火把节被推荐申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矿产资源得天独厚。轻稀土氧化物、有色金属、钒钛磁铁矿丰富,被誉为“中国的乌拉尔”。

四川省凉山彝州自治州简介(2018年12月更新)

仙境 刘英 摄

发展创造了大凉山的速度。近年来,凉山立足多民族聚居区、资源富集区、集中连片特困区“三大特殊州情”,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探索走出具有凉山特点的民族地区跨越发展之路。2017年,全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80.9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4.6亿元,均居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前列。

四川省凉山彝州自治州简介(2018年12月更新)

西昌邛海湿地国际马拉松赛已经举办多年-李小平摄

四川省凉山彝州自治州简介(2018年12月更新)

西昌卫星发射基地 郭建良

未来展现了大凉山的高度。凉山州委、州政府将认真落实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入推进产业强州、生态立州、开放兴州“三大战略”,聚焦转型跨越“第一要务”、决战贫困“头等大事”,倾力打造世界级清洁能源基地、稀土钒钛战略资源创新应用基地、国际阳光康养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重要的特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和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加快创建全国同步全面小康示范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建成美丽幸福文明和谐新凉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