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酒厂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勾兑酒?

酒精勾兑酒占据白酒市场60%以上销售的份额。劣质白酒便成了不法商贩的聚集地,三精一水勾兑的劣质酒泛滥,更有甚者,一口酒里面可含17种添加剂。对于这种既伤害喝酒者的健康,又毁坏白酒行业的声誉的行为,不少酒友会问了,市面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勾兑酒呢?

01

巨大价差,是原始动力

酒精勾兑酒和传统白酒的巨大价差,是最大的动力。

酒精勾兑酒(仿白酒)的优势在于“成本优势”和“缩短储存时间”。

对于酒精勾兑酒而言,一吨最好的优级的酒精不过5000元,如果稀释成50度左右的白酒,一吨酒精就成为1.9吨白酒,等于3800瓶,每瓶成本不过1.3--1.5元。

再看看包装,目前市场包装物品单价基本如下:瓶子1.25元/个,瓶盖0.25元/个,胶帽0.08元/个,丝带0.1元/条,瓶标(瓶子上的商标纸)1.5元。总计3.2元左右。

酒精勾兑酒每瓶总成本4.5--4.7元。再看看传统白酒:

麸曲清香型白酒大致在8000元一吨(65度),

折合一斤(65度)4元,(50度)3元。

大曲清香型白酒10000元左右(65度),

折合一斤(65度)5元,(50度)3.80元。

浓香型白酒普通级在16000元左右(65度),

折合一斤(65度)8元,(50度)6.10元。

成本最高的大曲坤沙酱香酒(茅台酒)的价格构成:

按一斤酒成本算如下:

(1)2×3.30=6.60 (小红粱)

(2)2×1.70=3.40 (曲药)

(3) 1×1.20=1.20 (人工工资)

(4) 1×0.20=0.20 (管理工资)

(5) 1×0.30=0.30 (大煤)

(6) 1×0.20=0.20 (水电)

(7) 1×0.10=0.10 (工具磨损)

注:不包括其它辅助器具的费用。 一个甑子需要经8次发酵,取七次酒,才算完成一个生产周期。

刚酿出来的的白酒(简称:基酒)市场价最低以18元/斤来出售,每年按5~7元的价格上浮。

如: (18元的初价+5年份×6元的上浮价 =48元) 既就是五年后白酒价格. 这只是按标准的低值来计算。

但在实际中是根据基酒的年份及品质来定的价位。

像三年的可以卖到40~50元/斤;五年的可以卖80~100元/斤。

大曲酱香型白酒,从制曲到成酒,历时近一年,之后还要窖藏3年以上才上市。

勾兑酒直接用食用酒精兑水,半个月就能够批量完成生产。

粮食酒投入产出比相对固定,投入多少原料,酿出多少白酒,比例基本都是固定的。

勾兑酒通过工业流水线生产,只要酒精足够,基本相当于无限量产出。这是市场上勾兑酒泛滥的另一重要原因。

02

大牌,与纯粮酒不一定能划等号

你一定认为大牌子酒,就是传统发酵的好酒。

可惜,你知道吗?

大牌子的酒企,往往都会采购巨量的酒精。

你恐怕很难想像,你购买的价格,究竟是酒的实际成本的多少倍。

昂贵的包装加上冗长的营销环节、层层加价,咱老百姓购买的价格往往是酒实际成本的好几倍、十几倍,甚至是几十倍!

上世纪60年代-开始,国家为了所谓的“粮食安全”,放松了对白酒的监管,默许,甚至鼓励酒精勾兑白酒,上市。

抛弃传统的白酒发酵方式,只用最廉价的酒精+香精+其它添加剂,就可以“创造”出替代传统白酒的酒了。

特点是:不用粮食发酵、成本很低、可无限量生产。

缺点是:没有传统白酒的独特风味,需要加入各种化学添加剂模拟传统白酒的香味和口感,而很多添加剂对身体伤害很大。

而且,“大品牌”酒企,发现了一个公开的秘密:只要广告打得好,酒精勾兑酒,更能赚大钱。久而久之,不用酒精勾兑,根本就没办法应对市场竞争了。

按照GBT 10781.1-2006 浓香型白酒

GBT 10781.2-2006 清香型白酒

GBT 26760-2011 酱香型白酒等白酒标准

凡是产品保障上标注了这些标准的白酒都不得采用食用酒精勾兑法生产,而事实往往与此大相径庭。

更有甚至,产品上标注纯粮固态、甚至多少年陈酿的白酒也采用食用酒精勾兑生产。

市场上的酒大都在原料表上标明,酒是货真价实用高粱、小麦等粮食酿造而成,没添加其他东西,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不少酒是由酒精、香精勾兑而成。这虽然不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但由于企业不在原料表中标明添加成分,却按纯粮酿造的酒来卖,涉嫌欺骗消费者。

有人说食用酒精也是粮食,其实不是的,食用酒精主要是利用粮食类的玉米、薯类的甘薯、木薯;含糖原料甘蔗及甜菜的渣、废糖蜜等作为原料经过发酵、蒸馏精制而成的,供食品工业使用的含水酒精。

03

白酒的香味从何而来?

传统浓香型白酒,是以高粱为主要原料,兼合其他谷物同时发酵蒸馏而成。真正的一款纯粮酿制的浓香白酒,它的香与味应该来源于——

高粱的香、玉米的甜、大米的净、大麦的冲

后来化学家们本着探索的精神,通过提纯实验把白酒的成分分解。他们发现,这种香味其实来源于:

“己酸乙酯和丁酸乙酯”

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反到为一些不法之徒提供了便利的捷径。他们不再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一瓶酒自然酿制,而是采用化学的方法将各种物质组合在一起,制成所谓的——“新工艺酒”!

当酿酒变成了一场化学游戏

酿酒的神秘配方:

清香型配方有——冰乙酸、乙酸乙酯、乳酸乙酯、乳酸、糖精等7种添加剂

浓香型白酒有——冰乙酸、乙醛、糖精、蛋白糖等17种添加剂

古往今来被诗人、酒友称赞的“浓香酒气”已经被一种叫做“酯”的化学物质所替代。如果你想更香,就放入更多的“酯”类化学物质。

那曾令人心动的一抹回甜,原来是糖精和甜蜜素的作用。我们都不了解的17种化学添加剂,造就了爽口香醇的味觉体验!

芝麻香型白酒,居然也被添加了芝麻香精。

且不说这些物质会给我们身体带来多少伤害,只想问一句,我们喝的那还叫酒吗?

还有一则消息称——“90%的浓香型白酒勾兑酒精”已经成为业内共识!甚至有某些大酒厂负责人称:“浓香型白酒的特点是窖香浓郁,香味协调,不加食用酒精就没可能酿造出浓香型白酒。食用酒精勾兑是一种生产工艺,是符合国家标准的。大家多多少少都会添加食用酒精。”

呼吁诚信 请还酒界一片净土

04

一“香”能遮百丑?

纯粮白酒的酿造,需要经历多次蒸煮、发酵,它的香味是粮食在发酵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比如:高粱的香、玉米的甜、大米的净、大麦的冲……

但化学家们对白酒进行研究得出白酒香味的来源——己酸乙酯和丁酸乙酯,于是,一些心术不正的酒厂索性不再酿酒,改用“调香”实现白酒的各种香味。

为什么很多酒厂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勾兑酒?

与自带“独家香气”的酱香型、米香型等白酒不同,浓香型白酒的香,浓烈,辨识度没有前两者那么高,很容易一香遮百丑。

即便是专业鉴酒师,在鉴别浓香型白酒的时候,往往也只需鉴别出香气是否协调,主体香是否突出,有没有其它邪杂气味等等。这就给“调香”、“勾兑”工作提供了巨大的可操作空间。酒厂不论采用什么原料、工艺,只要能够调出符合这个笼统标准的香味,就可以生产浓香型白酒。

为什么很多酒厂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勾兑酒?

05

一“低”可混鱼龙?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厂商,提出健康白酒,降低酒度。饮用低度酒更健康,果真如此吗?

以酱香型白酒为例,经过一系列蒸煮、发酵,蒸馏出的白酒,达到53度左右时,口感和香味最佳。如果要降低度数,就需要往里面兑水,再处理,这样一来,酱香味就会变淡,口感也会变差,喝了反而不健康。因此,只能是53度左右。

反之,如果白酒的香味原本就是用香精、香料调出的;口感原本就是用糖精、甜蜜素调出来的。那么,想要生产低度酒,只需按比例多加水,多加香精香料和糖精甜蜜素就可以了。除了酒本身的质量降低,香还是那个香,味还是那个味,而且,一吨食用酒精可以兑更多瓶酒,成本大大降低。

浓香型白酒,其香味来源、口感成因,是做低度酒“得天独厚”的条件,被各种添加剂糟蹋,也就在所难免了。所以说,提倡低度酒,只是给了不良酒商更多机会,对消费者有害无益。

06

一“新”打开魔盒

浓香型白酒可以用食用酒精兑水这种所谓的白酒新工艺大批量生产。这种工艺是符合国家标准的,而且,食用酒精也不等同于会危害人体的工业酒精。勾兑白酒用的食用酒精,通常是玉米、薯干等原料,经过工业手法,生产出的高纯度酒精。

然而,问题就在于,食用酒精除了乙醇本身,再无其他丰富的物质,由它勾兑出来的白酒,即无粮香,也无酒味,需要另外添加香精、糖精等物质,才能调出人们喜欢的香味和口感。所以,只要三精一水充足,这样的白酒可以无限量生产。

为什么很多酒厂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勾兑酒?

据权威人士,中国酒业协会秘书长宋书玉说:真正规范的中国传统白酒,采用传统工艺、手工操作,从原料到酿造,到蒸馏,到贮存,到调制,参与酿造的酿酒大师,全程可追溯的中国白酒是稀有资源。这类酒由于受到产区,工艺的复杂,生产周期长,贮存周期长,在酿酒过程中的比例很小等等因素的影响。这类酒约占整个白酒产量的10%以下。

10%以下,就是10瓶酒里才有一瓶传统白酒!

也就是说90%是酒精勾兑的"化学仿白酒”。

他们自己也承认。

但是行业需要这个,成本很低,利润很高,可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可持续发展,所以这种做法在行业内是有市场的。

但是拿到行业外,拿到社会上,这样的问题是站不住脚的,不仅没有人给他喝彩,还会有无数的人给他扔鸡蛋。

因为这种变态的价值观是不会有人认可的。

站在消费者角度你只需问一个问题:你是愿意喝食用酒精勾兑的白酒,还是纯粮酿造的白酒?

答案很清楚,根本不用讲那么多没用的东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