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評論:怎樣認識和做好?(3)

怎樣認識和做好新聞評論?(下)

新聞評論:怎樣認識和做好?(3)

04

提高評論者的媒介素養

所謂媒介素養,是指人們對於媒介信息的選擇、理解、質疑、評估的能力以及製作和生產媒介信息的能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在新時代歷史進程政策導向和新媒體技術的引領下,網絡表達將會呈現新的特徵和趨勢,由此激發民眾參與政治的熱情。早在1789年法國《人權宣言》第11條就規定:“自由傳達思想和意見是人類最寶貴的權利之一;因此,各個公民都有言論、著述和出版的自由,但在法律所規定的情況下,應對濫用此項自由負擔責任。”

日益活躍的網絡表達提高了民眾政治參與的活力與熱情,但一定程度上也帶來表達秩序上的問題。十九大報告指出,“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參與實踐,保證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廣泛持續深入參與的權利。”在制度程序的設置和實施中,要把握好以下幾點:

其一,有法可依,先立法後行動;

其二,一切可用法律都要為大眾所知曉,按法規辦事;

其三,賞罰分明,監督落實。獎勵和懲罰是一個社會進行科學管理的有效槓桿,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要求監督運動的結果,而且要求監督運動的過程,只有運動程序是科學的,才有可能保證其結果是有效的。只有這樣,才能既保障和擴大公民理性、合乎程序的政治參與,又對非理性的政治參與加以引導和管理。網絡表達是政治參與的有效路徑,因此,對其進行引導和秩序管理是題中應有之義。

民眾在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及網絡新媒體發表評論時,必須在科學精神、民主意識、獨立品格和寬容胸懷的準則下進行。

科學精神是對真理的追求,不懈追求真理和捍衛真理是科學的本質。科學精神體現為繼承與懷疑、批判的態度,既尊重已有認識,同時崇尚理性質疑;科學精神是對創新的尊重,鼓勵發現和創造新的知識,鼓勵知識的創造性應用;科學精神體現為嚴謹縝密的方法。每一個論斷都必須經過嚴密的邏輯論證和客觀驗證才能被科學共同體最終承認。任何人的表達都應無一例外地接受嚴密的審查,直至對它所有的異議和抗辯得以澄清,並繼續經受檢驗。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理性認識只有回到實踐中,才能得到檢驗、修正、豐富和發展;理性認識只有回到實踐中,才能指導實踐、服務於實踐,實現改造客觀世界的目的。新聞評論的論說要符合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在論述時遵守論說的一般規律;論說要有理論根據,而這種理論也是經過歷史檢驗的,是科學的。

新聞評論:怎樣認識和做好?(3)

民主意識是指評論者所具備的有關民主的觀念和認識。它包含兩個層次:

第一,評論者在公民身份下對民主內涵及相關意義的認知。評論者首先是國家公民,民主意識是公民最基本的意識要求;

第二,評論者在新聞評論實踐者身份下對民主內涵及相關意義的認知。

評論者民主意識的這兩個層次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因為評論者進行新聞評論實踐時既是履行公民基本的言論表達權利,同時也是以評論工作者的身份履行對社會所應盡的民主義務。民主意識是公民思想體系中的重要一環,也是公民素養教育培養的重要方面。從某種程度上講,公民的意願表達是傳播民主思想的重要方式。為了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公民表達正發揮著更大更積極的作用,這一切是和當代公民民主意識的提升分不開的。“民主協商”是民主意識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評論者的協商理念體現在將新聞評論實踐視為交換理性的對話過程,評論者一方面應重視公眾意見,竭力實現文本的公開公正,向公眾提供達成共識的意見,另一方面要認識到多元意見和意見表達多元化存在的合理性,並通過新聞評論實踐促使意見的公開討論和協商,擴大有利於協商的社會空間。評論者通過自覺自願的實踐將一種滲透著平等、參與、理性的文化習慣深深植入到公眾的頭腦中,使他們更加主動地參與到新聞評論的生產、傳播過程中,加入協商和討論的隊伍,理解公民在政治參與過程中評論權平等的意義,社會才因此走向民主和進步。

公民表達的獨立品格之所以重要,可以從認識論上找到根源。作為社會個體的公民表達者,既是人類社會的一分子,也是“社會關係的總和”。因此,公民的一切社會性活動包括意願表達,都必然是在一定的生產關係和社會文化背景下進行的。每一個公民表達,必須是公正客觀之意見,敢於迎難而上發表意見,勇於突破阻力探求事實真相,這才是我們所應該提倡和追求的。評論作者,不能人云亦云,隨風搖擺,今天說是東,明天說是西,總是你有理。我們常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社會實踐是最好的檢驗官,誰的觀點、理論對,一檢驗,一對照就清楚了,明白了。除此,我以為還要加上一句話:“時間是檢驗真理的最終標準。”世界的歷史,中國的歷史,都有這樣的情況,一些當時看起來很正確的東西,時間一長,就發現不是那麼回事了,甚至完全是錯誤的了。一個評論者,要在自己思想成熟後敢於及時發出自己的第一聲,這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評論特別是時評,不僅能為當時的形勢服務,更要經得起歷史的檢驗。一個評論作者,爭取多寫一些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有生命力的好評論,這是一個理論基礎問題,同時也是做人的道德修養問題,需要引起評論作者的注意。成熟的媒體,也應高度重視這一問題。

評論者要有寬容胸懷。說到新聞評論,人們大都會想到犀利、深刻、不講情面、動真格,而大多數評論教材,在介紹新聞評論的特性時也都強調它的戰鬥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個要求是對的,因為評論作為一種直接表達思想和觀念的形式,當然不能像散文和有的詩歌那樣綿柔和抒情。但是,我們也必須認識到,評論也可以說得很委婉、很動情;評論不能傷及無辜;當我們不講情面地發表意見時,也要容忍別人對自己的不講情面。說到底,我們的一切言論和行動,都是為了整個社會的和諧,強調犀利、不講情面的同時,在新聞評論的字典裡也該有“寬容”的一席之地。所謂寬容意味著共存,意味著各種相異的事物之間的多樣化的平衡。寬容承載著平等與公正的理念。它既存在於道德層面,也存在於哲學和政治層面。從微觀上看,寬容是一個人行走於世的態度,一種度量,一種胸懷,它告訴我們以平等、互敬之心看待世間的人與事;從宏觀上看,寬容是一個社會的價值理念,歷史告訴我們寬容是和諧、發展的必要條件,是人類世界前行之翼。寬容是一種開放的觀念,大氣的思想,還是一種敢於正視真理的勇氣。人類對世間萬物的認識永遠都無法擺脫歷史侷限性帶來的影響。沒有人可以永遠正確,即使在一個時代被認為是普遍正確的思想,也可能是有偏差的。所以,寬容了他人也就是寬容了自己的存在。寬容是一種智慧和勇氣,容人之時也勇於自我審視,學習借鑑他人身上的優點和長處,完善和強化自身,不斷進步。同時,寬容以明辨是非為基礎,絕不是一味地容忍和接受。

(作者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講座教授、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評論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重點教材《新聞評論》首席專家)

新聞評論:怎樣認識和做好?(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