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線下”服務就不會尷尬

做好“线下”服务就不会尴尬

來武漢務工的傅小姐,跑了9次社區警務室都沒有辦成居住證。最後,她在微博反映了此事並“@”相關部門,事情才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並順利解決。“跑9次,不如@一次”,這不僅不該發生,而且需要各級政府反思:政府應該提供什麼樣的公共服務?

政務服務的“互聯網+”是大勢所趨,互聯網也的確為政務活動提供了廣闊的平臺。但這並不意味著相關部門只需重視網絡呼聲,而不用傾聽現實民意,更不意味著“只要線上、不要線下”。政務服務體現的是公共性,這就要求無論是互聯網還是現實,公共服務的最終目的是真正為群眾辦實事。換言之,互聯網政務服務是基於現實的公共服務之上的,是在做公共服務供給的“增量”。如果連群眾找上門辦事都不認真對待,很難讓人相信能夠辦好網上的事。

當然,除了對服務渠道的“一視同仁”,更重要的是對政府服務質量與效率的重視。上文提到的審辦證件,其實只是諸多公共服務中的一例。諸如註冊、審批、證明等與老百姓密切相關的項目,都需要各級各部門重視起來。能不能簡化流程、方便告知、降低費用,能不能讓群眾少跑幾趟、少繞幾圈,能不能在辦事程序和日程上儘可能翔實、周全地公開……這些細節既折射出政府服務的效率和質量,也展現出政府工作的作風與形象。如若不然,簡單的事也可能被耽誤,容易的工作也會成為“變相的折騰”,最後減分的恐怕還是政府,甚至“@”之後的快速反應也難以抵消低效率、差服務帶來的損害。

服務型政府是我們工作的目標。這個目標的實現不應該只是“在路上”,更不能再出現“跑9次”的尷尬。政府服務要有質的提升,要快跑而不是慢跑,不進行供給側的改革恐怕不行,改革慢了、晚了也不行。除此之外,更應思考如何縮短線下服務的距離,如何打通服務的“最後一公里”。不管是提出“最多跑一次”的目標,還是要求“馬上辦,網上辦,一次辦”,都是為了群眾、圍繞群眾、服務群眾,這才是公共服務的最終落腳點。

改革發展中的各項工作,無不是“以人民為中心”,為了實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這,需要我們做的工作還很多。(理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