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首相丘吉尔为什么“赢得了战争却输掉了地位”?

第一军情


这个问题真是一言难尽。

简单说来,丘吉尔之所以“赢得了战争却输掉了地位”,根本原因不在于丘吉尔老了,或者说英国人民更明智了,而是因为世界大战彻底将西欧摧毁,世界舞台的重心开始向西欧两翼的美国和苏联移动,英国再也不是举足轻重的超级大国!

也就是说,丘吉尔的失败,是大英帝国整体的失败。所谓赢得了战争,更多的是一种英国的自我安慰。因为在艰苦卓绝的二战中,赢家有且只有两个,那就是美国和苏联。英国虽然大规模参战,但是却因为二战再次元气大伤,海外殖民地再也难以维持。而伦敦的金融中心地位也被美国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所取代,这个曾建立日不落帝国,在全球呼风唤雨的国家,至此彻底成了二流国家。

应该说, 作为英国的战时首相,丘吉尔毫无疑问是深得民心的,他的“V”型手势,他的雪茄造型,他的那句“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被很多人奉为金科玉律,他的铁幕演说开启了冷战的世界格局......

总之,丘吉尔很有名,仿佛他无所不包,无所不能!

但是,他还是将英国搞砸了,或者说因为他,英国倒下得更快!

今天的我们,提起张伯伦和他的“绥靖政策”,首先就是一句MMP,因为这个和德国法西斯委曲求全的政策注定会将英国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就和嗟来之食,虽然面子上过不去,但是可以维持生命一样。绥靖政策虽然看起来极其不光彩,特别是拿东欧小伙伴的存亡喂饱德国,但是它却最大限度地将英国置身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外。

张伯伦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德国和苏联死磕,维持所谓的大陆均衡政策。

从英国的发展来看,这一出发点绝对无可厚非。因为正是一战的沉重打击,使得元气大伤的英国虽然坐拥战胜国的位置,却开始对全球殖民地力不从心。

《威斯敏斯特法》是日不落帝国崩溃的开始,英联邦的诞生,宣告了不可一世的英国开始解体,英国的国际地位已经大不如前。

到张伯伦这里,虽然更加力不从心,但他还在努力!努力让英国置身事外,和德国议和也比战争结果更好。

但是丘吉尔的上台改变了这一切。在丘吉尔这里,不用犹豫,不用等待,就一个字:“干”!两个字:“胜利”!

那句名言还在回响:“我没有别的,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献给大家。你们问: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艰难,也要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无法生存。”

豪言壮语是必须的,消灭德国法西斯也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为了消灭法西斯就搭上所有英国人的幸福生活,英国人民是不傻的

政治家最可怕的地方就在于,他的伶牙俐齿已经为所有的受众限定了条件:胜利=生存!

就和传销一样,在这样亢奋的气氛下,没有人去选择冷静思考。只要仇恨的火焰被点燃,他就可以烧毁一切理智!毫无疑问,丘吉尔做到了!

然后,无论大家是否真心实意,英国都被绑上了战车。不列颠之战使英国损失惨重,在英军轰炸了柏林后,恼羞成怒的希特勒随即开始了对英国居民区的轰炸,对英国造成了巨大的财产伤亡。

此时的英国,因为英吉利海峡的天然阻挡以及强大的英国皇家空军和皇家海军的有力阻挡,使得德国不能跨越英吉利海峡一步,在这样的情况下希特勒虽然陆军无比强大,但是他们最希望的是和英国取得妥协,在媾和后将主力投向东欧的苏联战场。

而此时大西洋彼岸的美国正处于光荣孤立的阶段,美国的所谓中立使得战场形势更加不明朗。就像丘吉尔说的那样,“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虽说美国和英国同宗同源,但是在关系美国生死存亡的原则性问题上,美国不一定只看血缘条件。

在这样的情况下,媾和对于英国来说无疑是有利的。最直接的一点就是可以减少英国的损失,保留英国相对强大的力量。即使后期英国在德国剩半口气时再参战,也不会耽误英国奠定在二战之后的大国地位。

不过英国还是选择了抵抗到底。当然这个抵抗到底是需要代价的,代价就是全体英国国民必须适应战时状态,为了抵抗德国而牺牲掉自己的幸福生活。

今天的我们,没有人能够否认英国积极抵抗德国法西斯的巨大历史贡献,但是对于当时的英国人而言,战争确实让他们的生活水平大大下降,而且是他们时刻处于胆战心惊的战争威胁中。

所以英国人民最希望的就是时间过得快一些,快点儿使英国摆脱战争的泥潭,而不是长久的处于战争状态。这种求变的思维,使得丘吉尔继续执掌英国政坛的设想化为泡影。

丘吉尔意志坚定,但并不代表丘吉尔及其保守党能够完全应付英国衰落的基本现实。事实上丘吉尔根本就无法清醒地认识到英国此时已经今昔不同往日,再也无法同美苏两国相抗衡。而临近大战结束,丘吉尔还在幻想着英国能够镇压印度,恢复日不落帝国的荣光,联合美国抵制苏联。

而此时英国人民终于受够了。他们只是简单的想要吃好穿好,对于国际地位的衰落,他们的感受明显比丘吉尔更加明显。所以英国人民最终选择了工党,党魁艾德利出任英国首相。

不过就和黯然下台的麦克阿瑟一样,在离开政治舞台前,他们也不忘留下一句类似于遗言的东西,以表示我曾经来过,我努力了,勿忘我什么的。

在这丘吉尔说了两句话,第一句是:“英国人民成熟了,他们学会了选择,他们不需要一个英雄,领导他们重建家园。

第二句话是:“我打仗就是保卫人民,有罢免我的权利。

如今这句话也和麦克阿瑟的那句“老兵不死一样,被很多人奉为经典名言警句,并成为攻击所谓独裁的有力武器。但这些名言在主人公说出口时内心的心酸,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不过此时的工党对于英国的衰落似乎更不敏感,他们制定的所谓社会福利政策和英国衰落的现实严重脱钩,工党的政策让民众更加失望。

在这样的情况下,英国人民发现保守党其实还可以抢救一下,于是1951年保守党再次击败工党,丘吉尔再次成为英国首相。

所以不存在所谓赢得了战争却输掉了地位的说法,因为英国在二战中确实输了,称其为最大的输家也不为过。因此在英国输了战争的整个大环境下,丘吉尔输掉地位也就令人毫不意外了。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丘吉尔在世界眼里是个天才般的人物,他曾经两度担任英国首相,却在1945年被迫下台。他只适合掌控战争时代的英国,而和平年代的英国民众却明确表示不需要他。

二战期间,丘吉尔带领英国打赢了这场战争,摆脱了德国的侵略。但是在二战末期丘吉尔失去了对英国的领导权力,1945年的波茨坦会议后,使英国首相从丘吉尔变成了艾德礼。让这位带领英国人民走过战争年代的首相被“选举”罢免。原因其实很简单:

首先,因为丘吉尔对战争的狂热和追求胜利的决心在战争时期成了巨大的优势,最终成就了英国以少胜多战胜法西斯的佳话,但是他对战争的“热衷”明显不适合战后的英国。因为经过6年的战争,民众迫切需要和平的环境来休养生息,想把战后的英国社会向好的方向去改变和发展,而这时候的艾德礼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来说更合时宜。民众认清了丘吉尔的领导方式只适合战争年代,不适合和平环境。

其次,丘吉尔确实是个天才,但是他也有缺陷。因为他出身贵族,所以一生都是以贵族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因此他与工人阶级之间一直存在敌意。使得他没有很好的群众基础。他完全不顾工人阶级的想法和需求,导致大选举中得不到大家的支持。

此外,丘吉尔并不适合和平时期的英国首相之位。他可以很好的维护英国的领地和主权,但是不会管理他统治下的英国人民。英国是一个多种族综体,而丘吉尔作为首相,却带有种族主义,无法领导这个大集体。


第一军情


对于这个问题,严格意义上来说,在二战之后“赢得了战争却输掉了地位”的并不只是丘吉尔代表的英国,还有法国等传统的欧洲老牌资本主义强国!

而另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强国如德国,意大利等则是“输掉了战争又输掉了地位”!

当然了,英国是最具代表的,也是最衰的,因为在二战之前,英国乃是号称“日不落”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存在!


“日不落”一词最早是出自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的论述“在朕的领土上,太阳永不落下”,在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成为海上霸主后的19世纪,“日不落帝国”则成为英国的别称!

到了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期,“日不落帝国”进入到最强盛的时期!

到1938年,处于英国统治下的人口达4.58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大英帝国的国土面积达到3367万平方公里,约为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4.75%!

地球上的24个时区均有大英帝国的领土。

但随着二战的爆发与结束,大英帝国渐渐无力支撑其“日不落帝国”的称号!


二战中,英法两国在与德国的战争中,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这时候的美国,却靠着贩卖武器不断的发着战争财,直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才真正加入到二战同盟国之中!

整个二战期间,当时世界上超过一半的黄金储备流入美国,同时,无数科学家为了躲避战乱也进入美国!

由于大量遭受德国对其本土的空袭,二战后的英国为了进行本土重建,不得不加入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并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后彻底沦为美国的小跟班!


二战后的世界,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强国逐渐衰落,而美国和苏联则迅速崛起成为当时世界上两个不同阵营的老大!

且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下降,大英帝国在海外的殖民地如印度,南非等也纷纷脱离其独立。英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迅速下降!

大英帝国的军舰离开一个又一个军港,返回英国本土,而取而代之的,则是美国军舰出现在各大洋之上,成为新的海上霸主!

因此,二战就是一个转折点,是“日不落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虽然丘吉尔带领英国赢得了二战的胜利,但是却丢掉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当初的“日不落帝国”就此没落!新的世界霸主美国由此诞生!


喜欢的朋友请点赞评论哦,期待您的关注与支持,十分感谢!


Ko蜀北一


二战结束后,英国的战时内阁也宣告解散。首相丘吉尔辞职,英国举行大选。原本信心满满、认为凭借丘吉尔在战争中积累的威望和他为大英帝国作出的贡献,定能顺利当选的保守党,却在大选中惨遭失败,保守党最终只获得了197席位,而工党却赢得了393个席位,工党得以组阁,工党领袖克莱门特·艾德礼当选首相。带领英国赢得胜利的丘吉尔却被人民抛弃了,丘吉尔后来引用古希腊作家普鲁塔克的话说:“对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标志。”

那么,丘吉尔为什么“赢得了战争却输掉了地位”?

一、英国在二战后,虽然是战胜国,但却输掉了一个超级大帝国的地位。这样的结局是英国人不满意的。

二、战后丘吉尔把主要精力还放在国际事务上,从而忽视了英国人此时最需要的是稳定发展,和平和面包,特别是丘吉尔的“铁幕演说”,说明他在一场战争刚刚结束时就已经在谋划另一场战争,这是英国人民不愿看到的。想想二战,战争的惨烈程度、战争造成的损失和创伤仍记忆犹新。于是,英国选民认为性格十分好斗的丘吉尔不再适合作为和平时期的英国领导人。

三、保守党太过自信,认为凭借丘吉尔在战争中积累的威望和他为大英帝国作出的贡献,保守党定能在大选中获胜,因而忽视了宣传,最终在大选中惨遭失败。

四、跟英国的选举制度有关。英国的首相不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五、丘吉尔竞选失败,可能不是针对他个人,而是受到保守党前任领袖,包括鲍德温、张伯伦一连串糟糕失败的执政记录的拖累。

其实,无论是否赢得大选,丘吉尔都是人生的大赢家,是他,在历史的拐点上,书写了英国,也辉煌了自己。


社会我亮哥


一、英国选民的成熟。

除去西欧的荷兰,南欧的一些影响比较小的小邦,英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资本主义的国家1689年在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到1945年资本主义在英国已经存在256,英国借助工业革命,已经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产生了巨大的文明,殖民地遍布全世界(都是最好的),海军天下无双,陆军器精技良,最重要的是英国的政治制度非常成熟,资本主义的本质是什么?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就是对封建专制的反思,他要做的就是打破专制,建立把最优秀的人推举上去,治理国家,如果一个首相干两届,能制约他的那些大政治家都还在,如果长时间执政,这个人的力量在全国处于压倒性地位,这意味着什么?这就意味着专制很快就会形成。

民族的依靠到底是伟人,还是制度,英国人256年前就已经明白透了,丘吉尔当选是当时英国的需要,1945年下台也是英国的需要,这是最根本的,选出来的人即使不如你,也比你成为皇帝好。

二、穷兵黩武的丘吉尔。

丘吉尔毫无疑问是英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历史人物,这一点英国人是承认的,但是张伯伦有那么不堪吗?把奥地利送给希特勒,把苏台德区送给希特勒,希特勒坐在山上的度假别墅,70岁的张伯伦坐了7个小时的飞机,转火车,转汽车,爬上高山去拜见希特勒,为什么?

二战德国的矛头指向的是谁,你会说俄国,也许,或许法国,也许,我认为最针对的就是英国,一战是这样,二战也是这样,法国心知肚明,法国不惹德国,美国心知肚明,希特勒老炸美国的商船,美国也不理他,美国知道不是针对他,唯有英国,整天慌的跟孙子是的陪侍希特勒,为什么?因为全世界最好的殖民地都在英国手里。所以他才会把欧洲的土地不断的送给希特勒,以换取希特勒的满意,不去针对他。当时这也是英国社会的共识,只不过希特勒玩嗨了,刹不住车了,才让丘吉尔去修理他。

不可否认的是大英帝国就是在丘吉尔的手里,从世界最牛的国家,变成一个二流国家的,当然这不是丘吉尔的错误,也不可避免,但丘吉尔的错误在于,英国人民尚未从二战的巨大的阴影中走出来的时候,丘吉尔又跟斯大林干上了,要跟苏联在全世界内争夺霸权,维持大英帝国最后的荣光,而且矛盾不断,这下吓坏了国内的保守派,对他投不信任案,博斯坦会议开了一半,丘吉尔下台了,艾德里去博斯坦开会,丘吉尔去给艾德里当随从去了。


百悦轩


问题有些不对,丘吉尔一直是英国人心目中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1945年的选举么,因为保守党整体的没有把握好潮流所向,输掉了选举,但丘吉尔还是可以当议员,换一种身份继续对国内外政治发挥他的巨大影响力,再说,他1951年不又重新竞选上台了么。

其实对于丘吉尔这样贵族出身的人,权力名望真的不算什么,他在一战前就是内政大臣,后来做了海军大臣,一战中后期又做了军需大臣、陆军大臣和空军大臣等,内阁重要职务几乎做了个遍,此后20多年,他一直都是英国政坛的重要人物,为了大英帝国的荣耀而奔波劳碌。

二战爆发后,丘吉尔的上位是民心所向,他几乎是孤独的主战派,也只有他把维护大英帝国的荣誉作为毕生的使命,以其一人之力最后推动了英国对抗德国,也因为二战的杰出贡献,他得以成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

至于二战后么,大英帝国的解体其实已经不可避免了,但丘吉尔和保守党还是热衷于维护帝国的荣誉,保守党的竞选纲领充斥着外交,帝国和国防战备等字眼和主旨。而相对应的,工党却提出“战争中的胜利必须伴随着繁荣的和平”,突出民生,主张和平,对于农业、教育、住房、福利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施政计划措施。

英国人民经历了几年的战争,生活苦不堪言,迫切希望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显而易见的,保守党的竞选纲领是让老百姓厌恶的,而工党的竞选纲领让英国人感觉亲切温暖,那大选的结果自然也是意料之外,其实也是意料之中。

虽然丘吉尔是个战争英雄,说他拯救了英国也不过分,可人们渴望变革啊,而且英国人民对于维持大英帝国也真心没啥兴趣,面包和英镑才是真的,这让丘吉尔真要哭了,本来自我感觉极其良好,毕竟,战争英雄继续领导国家和人民这个应该是政治正确的事情,但是,然而……


云中史记


我发现这个问题下的回答都集中在邱吉尔个人我过去也从这个角度写过一个回答,确实英雄带领人民走过战争的艰难岁月却在胜利前夕被人民抛弃是一个非常有戏剧性和感染力的事情。从这个角度说也更容易打动人,但是我觉得解释历史应该有一个更客观的角度。

首先1945年到底是邱吉尔败了还是保守党败了,1945年大选的失败固然是邱吉尔个人的失败,但更重要的其实是从1931年以来持续执政的保守党的失败,只不过邱吉尔的个人形象太高大甚至压倒了他的党,所以很多人只记住了邱吉尔的黯然离开,而没有记住保守党遭到的这个巨大失败。

而如果我们暂且把被抛弃的英雄邱吉尔放在一边研究1945年保守党为什么失败,那原因其实就清楚多了。总结起来主要就是以下几点,第一保守党依赖1931年和1935年的两次不正常的大选却实现了长达十四年的连续执政。第二保守党因为连续十四年的长期执政而变得日益颟顸官僚主义盛行。第三连续十年没有大选让缺乏青年组织和群众基础的保守党人才凋零。第四保守党得以执政是因为他们熟悉国家的运作方式,也正因为他们熟悉国家财政的游戏规则所以他们对社会福利问题采取了一种官僚主义的冷漠态度,但民意已经随着《贝弗利奇报告书》而全面转向支持福利政策。第五是张伯伦的失败让保守党内的主流派失势,而邱吉尔作为党内少数派为了扶持和拉拢自己的班底而对保守党进行了改革和派系倾轧,让保守党主流派失去了战斗力。

(1945年发表竞选演说的邱吉尔,场面非常热烈人们纷纷故障,但这掌声其实是人们在默默对这位老人说谢谢,然后把票投给艾德礼)

一个经常被人忽略的事实是1945年的大选其实是1935年以来英国举行的第一次大选。1935年选出的那一届国会任期到1939年,但是因为战争爆发的缘故没有组织大选,而是组成了战时内阁。所以1945年的大选实际上是十年间英国选民第一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

但是一个更加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是1935年的大选其实也不是一次普遍意义上的民主竞选,英国的三个主要政党并不是自由的竞选,而是围绕已经执政了四年的国民内阁的合法性进行的一次公民投票式的大选,虽然1935年有317个保守党人当选,但事实上他们是作为国民政府的支持者当选的。也就是说1935年英国人民投给国民政府的信任票,让这些人一直在威斯敏斯特宫里坐了十年。

而说到国民政府就必须再向前追溯到1929年,1929年在今天的大部分历史爱好者眼中仅仅意味着大萧条和经济危机,事实上1929年在英国还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英国历史上第一次女性作为和男性拥有同等选举权的选民参加了大选。英国1918年承认了女性选举权,但法案规定男性21岁以上拥有选举权,女性30岁以上拥有选举权。到1928年女性终于取得了和男性一样的选举权,1929年她们参加了选举,英国选民达到创纪录的2885万。

这次选举的结果也证明了进入二十世纪以来英国政党政治发展的两个方向,第一是自由党的彻底没落,不过公平的说自由党在1929年其实比1924年的得票还要体面那么一点点,1924年他们只拿到40个席位,1929年他们增长了将近50%拿到了59个席位。没落是相比曾经能够独立过半数的黄金时代而言的。

(1929年第二次组阁的温和的社会主义者拉姆齐-麦克唐纳)

另一个方向就是工党的崛起的,工党从英国工人吹着喇叭把第一个议员送进威斯敏斯特宫以来还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已经从无关紧要的点缀变成自由党的小伙伴、再从自由党的小伙伴进步到自由党的幕后老板,现在彻底抛弃了自由党成为英国政党政治里的一极。1924年大选里保守党和工党的议席比是415比151,而1929年的大选保守党和工党的议席是260比287。拉姆齐-麦克唐纳先生第二次组织政府。

但这届工党内阁生不逢时,本身就缺乏执政经验的社会主义者们一组成内阁就遇上1929年的大萧条,严重的失业率压垮了社会保险金库,给整个财政带来无法负担的压力。但是社会主义者又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来压缩开支,所以到1931年麦克唐纳的财政大臣承认赤字不低于1亿2千万镑。而他能够找到解决方法的只有7千多万。于是麦克唐纳只能面对现实选择辞职,但是1931年的局势已经到了不可能依靠具体的某个政党来解决的地步了。于是9月24日以麦克唐纳为首工党、保守党和自由党组成了国民政府。政府在10月7日解散了议会,在之后的选举当中政府要求选民把大选看作是对政府的信任投票,赋予政府以全权来“医治”英国的局面,这次大选当中工党发生了分裂,工党建制派加入国民政府,而反对派则作为社会主义者而不是工党参加竞选。结果毫无悬念的以政府大获全胜告终,615名议员的议会里国民政府派多达554席。

(麦克唐纳的国民内阁,当内阁的核心人物其实是鲍尔温和他背后的卫生大臣内维尔张伯伦)

国民政府以张伯伦的财政政策,比如废除金本位和关税还有紧缩开支逐渐遏制了经济危机,但当英国人民逐渐从经济危机的恐慌当中走出来的时候,1935年的大选却依然是国民政府的信任投票,这一次国民政府得到的支持就发生了显著下降。尤其是参加国民政府的工党的得票数惨到只有8席位,而反对派的社会主义者却增加到154席。工党事实上已经从1931年的失败里走出来了只是他们还没有恢复工党的名字而已。而国民政府整体虽然得到了431票,但其实国民政府已经失去了“举国一致”的色彩,开始出现明显的保守党色彩,因为431个国民政府派议员当中317个都是保守人。

换而言之保守党和工党之间仅仅因为1929年的经济危机和1931年的财政破产而保持了四年的合作,他们的联合阵线在内阁层面还勉强保留,在议会层面早就不复存在了。而随着鲍尔温接替麦克唐纳成为首相,连这种国民政府的姿态也被保守党内阁所取代。所以如果1939年没有爆发战争那么1939年的大选就会成为1931年以来时隔八年的又一次保守党工党大战。但是世界大战在这一年爆发让大选一下被推迟到1945年。

1931年英国选民对国民政府的信任投票在1935年已经非常勉强了。但是这种非常勉强的授权竟然又持续了将近十年。保守党人连续在英国掌握了将近十四年的政权,即使他们打赢了战争,也已经非常让人不耐烦了。1943年的民意测验告诉我们1943年6月保守党工党和自由党的支持率为25%比38%比9%。到1943年八月已经变为23%比39%比9%。保守党的长期执政已经让英国选民完全厌倦了。

(邱吉尔首相的父亲伦道夫-邱吉尔勋爵曾经试图组织保守党的青年运动,结果却形成了一个和自由党统一派关系暧昧的第四党)

保守党的长期执政让选民对他们越来越不耐烦的同时是保守党内的人才凋零。保守党和工党不同,保守党一直到二战前其实都没有一个严格的党组织和青年组织。对这个问题温斯顿邱吉尔的父亲伦道夫-邱吉尔曾经试图以“保守党全国联盟”来加以弥补,结果却险些搞成青年保守党。保守党内的很多重要人物都是1931年和1935年的两次选举当中进入国会的。比如日后的保守党总理道格拉斯-霍姆就是1931年大选进入国会的,而他自己说1931年的那次选举只要候选人说自己站在国民政府一边几乎都能当选。二战后的工党领袖当中出现了很多新生力量,而保守党却几乎都是这两届议会的议员。

保守党内青年政治家的缺乏所带来的影响是间接的,但主流派的衰落带来的影响却只直接的。我们知道1931年和1935年的两次大选保守党之所以能够获胜是因为保守党比工党有更多的执政经验,简单的说就是更懂经济。所以保守党内也严重得依赖于懂经济的政治家,而这个政治家今天除了“绥靖政策”之外其他的功绩都已经被人遗忘。内维尔张伯伦是保守党内最有才干的财政大臣,他也因此在保守党内建立几乎压倒性的优势。在鲍尔温辞职之后毫无争议的继任首相,但是他在外交上搞砸了。1938年他签署的《慕尼黑协定》让他颜面扫地,不得不对波兰提出无条件的担保,从而让英国卷入了世界大战。

(张伯伦先生其实在1938年和1939年各搞砸了一次,但是1939年的那次因为战争的爆发已经被人忘记了)

当张伯伦1940年辞职的时候,他实际上是替搞砸了的海军大臣邱吉尔背了黑锅,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保守党内再也找不出一个能够让工党接受的战时内阁首脑了。张伯伦是保守党内毫无争议的“大佬”,但张伯伦自己搞砸了,工党拒绝和他合作,那么就必须举行大选,但是战争时期没有举行大选的条件,所以要么保守党自己执政要么就必须和工党妥协。而工党不愿意接受张伯伦系的人出来继任,这也就给保守党的衰退和混乱埋下了定时炸弹。张伯伦1940年已经71岁,邱吉尔只比他小六岁。邱吉尔一方面要代表保守党稳固战时内阁,一方面又要为了稳固战时内阁而批评保守党内最强势力的张伯伦派。同时邱吉尔还要逐渐在保守党内拉拢出自己的班底,比如说奥斯丁-张伯伦爵士的国会私人秘书出身的安东尼-艾登日后就成了邱吉尔的王太子。

(安东尼艾登原本是大帅哥奥斯丁-张伯伦的追随者,但是之后占到了邱吉尔一边)

保守党被迫自己180度大转弯,同时让党内边缘派系的邱吉尔上台,让党内派系出现倾轧和换血。另一方面则是整个战争时期都没有大选,所以无法准确的估量保守党内的团结和选民的认可。而工党则作为战时内阁的合作者重新恢复了团结和战斗力。

所以1945年趁战争还没有结束就急忙举行大选其实是邱吉尔选择的一个正确战术。那就是利用战争时期还没有结束,人民还记得邱吉尔这个战争英雄的时候举行大选,为保守党再争取一届议会的会期。同时利用战后的恢复和稳定为保守党挽回十四年长期执政当中,因为官僚主义、战时管制和长期没有大选而失去的民心。

(艾德礼和他的党没有保守党的任何优点,他们不了解政治不熟悉财政也没有管理国际汇兑的经验,但他们了解英国选民,知道人民想要什么)

也就是说邱吉尔其实是保守党手里最后的一张王牌,在1945年的选举当中保守党的竞选政策完全围绕这位英雄邱吉尔。其实这也是几年来对社会公平和民众福利漠不关心的保守党唯一现实的竞选策略。因为在1943年关于社会福利的《贝弗利奇报告书》的表决当中,保守党几乎是孤注一掷的反对了在战争胜利之后对社会福利进行改革。所以邱吉尔内阁根本不可能正面回应艾德礼和工党所提出的社会公平和福利问题。保守党只能打意识形态牌,但他们却忘记了1919年的劳埃德-乔治内阁就是依靠打意识形态牌赢得了大选,但却把英国拖进战后时期的黑暗岁月的。当大选结果揭晓的时候保守党得票率下降到39.8%,而工党的选票一跃为47.8%。

其实公平的说还有将近40%的英国选民把票投给已经执政了十四年的保守党,就说明英国人民是懂得感恩的,因为如果没有邱吉尔这样一位战争英雄,保守党只会输的更惨!


克罗采和春天


1945年二战胜利,丘吉尔首相竞选议员成功,当上丘议员,按照英国政党组阁模式,丘首相所在的保守党在竞选中大败,丘首相的队友们很不争气,只获得197个议会席位,只好把组阁权力拱手相让给准备更充分的工党,工党领袖艾德礼成为新首相。

丘首相自我解嘲:“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一个伟大民族的特征”。
英国人民自我解嘲:“我们正是因为热爱我们的伟大人物,爱他才要保护他,让他在获得最高荣誉时下台,让他继续接受我们爱戴!”
丘首相的心里话:“什么?我带领你们打赢了欧战!”
英国人民的心里话:“少来,你也带领我们吃不饱饭!”

丘首相心里很委屈,我将要带领你们走向另外一个胜利!我们将踩扁苏联,我们将镇压印度,我们将重建大英帝国的辉煌!

英国人民心理更委屈,我们受够了战争时期的乌鸦肉了,我们受够了深挖洞的日子了,我们更加受够了大英帝国的日子了!我们只想吃饱饭,苏联人的主义和印度人的独立,我们都不关心,我们只关心我们餐桌上的面包!

最后丘首相礼貌的接受了败局,至少你们要承认,我所捍卫的,正是你们罢免我的权利”。全世界的小清新闻之,哭的稀里哗啦。

而英国人民明显更上道,5年之后,又把灰头土脸的丘议员从尘埃里拿出来,扑扑掸掸,重新放回到首相的宝座上。

1945年这一次国内选举,为什么丘吉尔赢得了战争,却输掉了地位?

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保守党和工党的竞选纲领不同。

保守党的竞选宣言,套路比较老,全是高大上的国际关系、英联邦世界的内部关系、国防建设、大英帝国的光荣传统之类的政治口号,丘吉尔本人不擅长搞经济,当年他在鲍德温政府里担任财政大臣时不仅政策方面乏善可陈,与工会还严重对立。

保守党竞选的路线还是试图复制一战劳合·乔治成功连任的套路,包装丘吉尔这位英雄人物,希望英国民众会在英雄人物的带领下,走向一个又一个胜利。在竞选过程中,把竞争对手污名化,指责工党将把英国“布尔什维克化”。

而对手工党在二战这几年已经摸清了英国民众的民心,在战争期间的1942年,主导出台了《贝弗里奇报告》,就英国民众关心的社会保障问题给出了详尽的规划解答。在大选中,工党的竞选宣言主要议题包括食物和农业、充分就业、住房保障、社会保险这些更加接地气的内容,哪个对英国民众更有吸引力,一目了然。

最终,工党战胜了保守党,建成了英国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放弃了图谋联美抗苏、打压印度独立这些主张,也是因为英国民众厌倦了大英帝国不着边际的辉煌,宁可选择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宁可承认美国人的主导优势,安心从父亲的角色变为儿子的角色,绝不打肿脸充胖子。

英国民众的选择,是务实主义的选择。


历来现实


历史告诉我们丘吉尔没错,而是1945年二战后第一次国内大选,英国人做出错误“左转”选择。


请问1951年的大选,丘吉尔带领保守党重大夺政权,丘吉尔再度出任首相,1955年81岁高龄丘吉尔因健康原因而辞职,1959年11月继承了“下院之父”的称号。为何丘吉尔又能卷土重来?


事实是1945年二战英国以为战争已远离英国,英国需要百废俱兴,休生养息,民众需要就业,工党是工会、社会主义社团等左派政党,社会主义思潮除欧洲东欧外,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左转,当初国内环境支持工党,基层民众掌握选票资源。而保守党功高无视基层民众需求,鼓吹战争反对苏联,导致民众选票否决保守党。


事实恰恰相反,丘吉尔老牌西方政客,高度灵敏嗅觉,世界不太平!英国已不是“永不落日帝国”,不断走上衰落,未来必须右转跟随美国,将英国未来绑定在美国战车。败选后1946年访问美国发表著名铁幕演说,由此拉开苏美冷战序幕。


英国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地位决定英国姓资,美英法同一裤子,西方世界无法容纳左派政权,从此英国在美国大力援助下,重拾发展道路,后期执政工党放弃国有化左派思想,当今工党所奉行国内外政策与保守党不存左右之别。




浮云悠思


话说把丘吉尔称为二战英雄不为过,在希特勒对英伦三道狂轰乱炸,英国生灵涂炭的情况下,丘吉尔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带领英国撑过了最艰苦的岁月,最终迎来了二战的胜利。人的思维有惯性,尤其是大人,思维基本都已经固化,丘吉尔一直以来就是应付战争,形成了斗争思维,即使战争结束后,还要继续斗争下去,真要继续斗争下去,恐怕找不到外部敌人该把自己内部人当敌人了,这个问题确实不小。

按说立了这么大功劳,媒体一宣传,肯定更加建立起伟大丘吉尔伟大形象,那就一直干下去呗。但是可惜,英国体制并非如此,在英国来说,实行议会制,即使是一个大人物,即使有丰功伟业,也要参选,自己党派占多数才能当首相,不能因为战功就一直坐在首相位子上。而选举由人民投票进行,人民肯定拿选票选出自己最需要,最中意的人。

那人民确实敬仰丘吉尔,但是敬仰不能当饭吃,敬仰也解决不了英国人的需求。二战中,英国人面临生死存亡,最大的需求是保命,而丘吉尔应对战争能力强悍,不是软蛋,符合人民需求,那就来当首相吧。但是二战之后,人民安全有了一定保障,这个时候需要啥?需要发展,需要吃好饭,穿好衣,看好电影,盖好房子,娶好媳妇。这个可不是丘吉尔的长项,一旦丘吉尔再干下去,还要斗争,外面没敌人就该在内部找了,即使找不到,啥也不斗,但是丘吉尔也不是发展经济的人才。这严重不符合英国人民的需要,而英国人民也有投票的机会,于是乎,一投票,就将丘吉尔一把拉下首相宝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