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禅泰山是皇帝的最高荣誉,为何宋真宗是最后一个,朱元璋康熙不够格吗?

吧吧娱姐


泰山封禅是古代帝王向天地昭告自己的功绩,更是向天下百姓灌输君权神授的理念。

这样的神圣事件,并不是洪武大帝和康熙皇帝不够格,而是因为他们不屑和宋真宗赵恒这种无能之君为伍,潜意识里认为他心智不坚,也毁了泰山封禅的水准。

宋真宗赵恒是什么人?败家子而已!


宋朝最大的心病是什么?燕云十六州,宋太祖至死念念不忘的地方,宋太宗一心北伐都想收回的汉家故地。

偏偏到了第三代赵恒的手中断送了宋朝初期的锐气,一纸澶渊之盟开创了向番邦纳贡换取和平的开始。

说的好听是兄弟之邦,实际上让出了“天朝上国”的地位,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辽国也能代表中原上国,此刻的宋哪里还有点汉唐的雄风!

不知道澶渊之盟有什么高明之处,赵恒还有脸皮以此为借口去泰山封禅。在他的授意下,一群文人软骨耗费心机装神弄鬼,伪造所谓的“天书封祀”,劳民伤财,以致于宋太祖、太宗两代帝王四十余年的积蓄几乎挥霍殆尽,“内之蓄藏,稍已空尽”。

如果说岁币只是缓兵之计,然而,直到赵恒驾崩也不见他对辽国有什么动作,反而因为他采取守成的姿势,实行“外圣内王”的策略,给宋朝留下了“三冗”之祸。所谓的“咸平之治”,也不过是仅仅六年的时间,这还是站在其伯父、父亲的肩膀上得到了荣誉。

最重要的是,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他无视汉高吕后、唐武后的教训,培养出了宋朝第一位权后刘娥,开创了宋朝后宫干政的先河。

这在后世帝王看来,是极其愚蠢的行为。

这样的宋真宗赵恒,根本就没有资格对泰山进行封禅,他这个人实际上就已经给巍峨的东岳大帝抹黑了,也使泰山封禅的水准大打折扣。

所以,从小一贫如洗到39岁成功逆袭的朱元璋,8岁登基16岁亲政自负的爱新觉罗玄烨,这两位真正做出一番事业的帝王,对封禅这种虚名也就没有多少兴趣了。

《宋史·真宗本纪》对宋真宗君臣为了泰山封禅的前后举动,给予了最准确的评价:一国君臣如病狂。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江东汪郎



这个问题之前送安之具体说过,今天再来简单说一下,简而言之就是宋真宗封禅泰山导致了这个最高荣誉掺杂了太多水分,所以后世帝王不屑于再去。

自古封禅泰山的皇帝先后顺序是: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

从这个先后顺序来看,是一个不如一个,像最开始是秦皇汉武,后面的汉光武帝刘秀好歹也是东汉开国皇帝,有名的位面之子。到了唐高宗时代就有些水分了,毕竟唐太宗都没有封禅泰山,父亲没去儿子倒去了。不过唐高宗还好在位期间创下了永徽之治,打下了唐朝最大的疆域。到了唐玄宗就有些太过勉强,毕竟唐朝是

成于玄宗,败也玄宗。唐玄宗虽然开创了开元盛世,但也一手酿成了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

到了宋真宗时代,前面是唐宗的儿子去封禅泰山,这位宋祖的侄子非要去封禅泰山,虽然有着咸平之治,但最关键的是宋真宗只是依旧在吃老本,并没有将统一中国将宋朝发扬光大,像澶渊之盟虽然客观上结束了与辽国数十年的战争,但那是被动防御之下的成果,宋真宗这样一玩是彻底使封禅泰山的最高荣誉直线下降。

而且比较搞笑的是,按澶渊之盟来说,辽圣宗称宋真宗为哥哥,虽然看似宋朝压辽国一头。但古代可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辽国皇帝只是称弟并没有称臣,其实是在隐晦的否定宋真宗的天下至尊位置,由此宋真宗自感脸上无光,因此授意下面大臣不断创造所谓的“天书”和“祥瑞”等天降祥瑞,然后借此顺理成章的去封禅泰山,以来补充自己那脆弱的自尊心。

宋真宗以这种自欺欺人的心理封禅泰山后,彻底使封禅泰山这项最高荣誉对于古代有野心的帝王来说变得可有可无,因为都觉得水分太大了。所以宋真宗之后,元明清三朝再无帝王前去封禅泰山,宋真宗的封禅泰山之举反倒成为了绝唱。

所以说不是宋真宗之后的元明清三朝,诸如元世祖忽必烈、明太祖朱元璋、清圣祖康熙等皇帝没有资格封禅泰山,而是不屑于与宋真宗这个没有统一中国的小皇帝并列罢了。


宋安之


泰山封禅是历代封建帝王的最高荣誉,是一项重大的政治活动,属于国家大典。所谓泰山封禅,“封”是在泰山顶上积土为坛祭天,以报天之功; “禅”是在泰山下的小山梁父(也写作梁甫)山上辟基祭地,以报地之功。封泰山,禅梁父,这种盛典即叫封禅大典。

历代封建帝王为何要封禅泰山,源于泰山的特殊地位,泰山被尊为“岱宗”、“五岳独尊”、“五岳之首”。按阴阳五行说,泰山在五岳的位置是东方,是日出的地方,属万物之始、阴阳交汇处。《风俗通义》说:“泰山之尊,一曰岱宗。岱,始也:宗,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交待,故为五岳长。昔王者受命恤封禅之。”

秦始皇泰山封禅

历代帝王都渴望到泰山封禅,《五经通义》说:“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历史上有明确记载到泰山封禅的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秦始皇、汉武帝登泰山封禅,在《史记》、《汉书》的本纪和《封禅书》、《郊祀志》都有详细的记载,也能看出,他们封禅的目的一是昭告天下皇权的合法性,是天所受,君权神授;二是向世人展示功绩。

泰山封禅大典上的武则天剧照

为何宋真宗是最后一个封禅泰山的,可以先看一下他封禅的条件或资历。他即位之初,还能够勤于政事,治理较为有方,北宋进入经济繁荣时期,史称“咸平之治”。

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25年的战争,宋朝以岁币换和平,大臣王钦若建议举行封禅大礼,并说服宰相王旦,真宗怕王旦发对,赐给他一樽酒,里面装满美珠,堵住了王旦的嘴。王旦不反对封禅了。真宗还编造了一个降天书的故事,说得有鼻子有眼,王旦等拜贺。真宗派官员祭告天地、宗庙、社稷,命王钦若赴泰山筹办封禅事宜,王钦若又导演了编造祥瑞、伪造天书的闹剧。

宋真宗剧照

宋真宗的泰山封禅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演的,东封泰山,耗资800万贯,加上西祀汾阴、营造各种宫观,耗资几千万贯,前代积蓄,挥霍殆尽。可以看出,宋真宗泰山封禅,就是一场闹剧,纯属瞎折腾!

还用问朱元璋、康熙够格不够格吗?所以,宋真宗之后,帝王来泰山不再进行封禅,只举行祭祀仪式。(图源网络)


趣话历史那些事


我们知道,古代皇帝,如果他自认为有了莫大功绩,必然要封禅。比如秦始皇、汉武帝等等。可是,明清两朝,对历史做出巨大贡献的君王也不少,比如朱元璋恢复汉人的江山,康熙帝实现国家的大一统,他们自己对自己在历史上的功绩,也很自得。可为什么他们却没有封禅呢?而且,中国古代自从宋真宗封禅以后,再也没有帝王封禅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秦始皇封禅)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搞清楚,封禅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诚然,古代皇帝封禅,有夸耀自己的文治武功的意思。但这不是古代帝王的根本目的。或者说,这是古代帝王说在面上的话,他们真实的企图并不是这样的。那么古代帝王封禅,真实的企图是什么呢?

真实的企图是表明“君权神授”。

我们来分析一下封禅最有代表性的三个皇帝的情况。一是秦始皇,二是汉武帝,三是宋真宗。

秦始皇依靠武力统一了六国。但是,被灭亡的那些国家的王室后人,肯定不满。被征服国家的老百姓,肯定不服。还有一众的知识分子,也对其君王地位深表怀疑。

秦始皇要堵住众人的口,光靠严刑峻法,光靠焚书坑儒,肯定是不行的。所以他才努力给国人灌输“君权神授”的思想,让国人相信,他成为最高统治者,绝不是靠武力,而是靠“神授”。

(汉武帝封禅)

汉武帝的时候,也存在思想混乱的问题。由于刘邦是第一个平民天子,所以,刘邦得皇位,大家更加不服和怀疑,造反不断。而刘邦也没有更多的办法,只能一味地杀人,杀功臣,实施武力征服。但是,越是武力征服,越容易造成思想混乱。

到汉武帝的时候,汉朝已经依靠武力,解决了功臣威胁的问题,解决了藩王割据的问题,解决了外邦入侵的问题。不过,这时候依然思想混乱,再加上汉朝初年,一直信奉黄老学说,对皇权进行了严重的消解。所以,必须重振皇权的威严。因此,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接着又实施封禅,重提“君权神授”的观点。

宋真宗其实一生并没有大功绩,他之所以也要封禅,最能说明这个道理。

当时赵宋王朝是通过黄袍加身,从后周获得政权的。但是,宋朝获得政权后,和辽国连续打了两次仗,结果都失败了,还和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而后周的时候,却是只用了三个月,就收回“燕云十六州”中的三州。这一对比,肯定在当时引起了议论。宋真宗封禅,正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向大家表达赵宋天下,也是“君权神授”的。

那么,为何明清时期,朱元璋,康熙等不采用封禅的方式,来加强皇权呢?

(朱元璋剧照)

我觉得主要有这几个原因。

一是明清统治者不需要用封禅加强皇权。

朱元璋在建国以后,搞了一连串加强皇权的措施。比如取消宰相,打击功臣,严刑峻法等等。这些措施已经极大地削弱了对皇权构成威胁的因素。清朝承袭明朝的一系列制度,其皇权的威严也相当稳固。而且,我们只要看看,明清时期,几乎很少出现对中央皇权构成威胁的事情,就可以看出,当时的皇权有多么稳固。

二是明清时期的封禅的地点存在疑虑。

朱元璋当时定都在南京,政治中心由北向南转移了,让他再去中原地区的泰山实施封禅,似乎不太合适。如果不去泰山,又去哪儿呢?江南一代并没有合适的地点,也没有先例。而康熙的祖业在东北,如果他去泰山封禅,不是直接向汉人妥协吗?但是如果去东北封禅,他们祖先也没有传下过这样的规矩,也很不合适。

三是明清强力地钳制了舆论。

明清实施了残酷的“文字狱”,强力地钳制舆论。如果要进行封禅,必然会对历史经典进行解读和讨论。一讨论,各种思潮就会泛起。想想秦始皇当年封禅的时候,不少儒生参与讨论,讲出了不少规矩。结果秦始皇烦了,谁也不听,自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封禅,便可看出。封禅在统一思想的同时,也有可能带来思想的混乱。而明清实施“文字狱”,是最好的简洁的统一思想的方式。

四是封禅的效果并不好。

尤其是在宋真宗也封禅以后,这就把封禅的门槛降低了,后世的君王,再也没有觉得封禅是一件了不得的,能起大作用的事情。因此就不再封禅了。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明史》《清史稿》)


张生全精彩历史


封禅泰山堪称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最高荣誉,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说:“盖有无其应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见而不臻乎泰山者也”,意思是从来没有哪个皇帝已经见到了“符瑞”却不前往泰山封禅的。但是,秦始皇之后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只有秦始皇、秦二世、汉武帝、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这七位皇帝。为何宋真宗之后的皇帝不再举行封禅大典了?难道宋真宗之后一千年间就没有出现够资格封禅泰山的皇帝了吗?

封禅的条件

《史记·封禅书》中提到了帝王封禅泰山的两个条件:第一、这位帝王必须是受命之君(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第二、该帝王在位期间应该有符瑞出现,二者缺少任何一个,都会被认为没有资格封禅。从秦始皇及之后皇帝的政治功绩来看,后世又给帝王封禅增加了第三个条件,即天下统一。

从前两个封禅的条件来看,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皇帝都是由资格封禅的——既然当了皇帝,肯定就是受命于天的“天子”啊;天子如果想封禅,全国各地自然就会献出各种符瑞。但是第三个条件就比较难满足了——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朝代屈指可数,其中还有隋朝等朝代从来没有举行过封禅大典。

宋真宗有资格吗

按照之前的三个条件,宋真宗是当然没有举行封禅的资格的——他在位期间宋朝算不上是大一统王朝啊,毕竟燕云十六州尚在契丹人手中,并且宋朝长期被北方游牧民族打压,也不算是武力强盛的朝代。宋真宗的父亲宋太宗赵光义在位期间也的确曾经有过封禅泰山的打算,甚至连诏书都已经下达了,结果却又迫于压力而放弃封禅。那么宋真宗的历史功绩比宋太宗还要高吗——当然不是,宋太宗最起码还收复了吴越、漳泉,并且出兵消灭了北汉,还曾经亲征契丹(虽然失败了),而且太宗武功虽然不行,但他的文治在宋朝来说可是数一数二的。

宋真宗在位期间最大的功劳应该就是与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这个盟约对整个宋朝历史来说都至关重要——它维护了宋、辽两国之间长达百年的和平。除此之外,宋真宗能让我们想起的就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两句名言了。

一国君臣如病狂

那么宋真宗哪里来的底气封禅泰山呢?中国有句成语叫“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意思就是如果皇帝有某种爱好或者需求,就不断地会有善于谄媚的臣下“殚精竭虑”地给皇帝满足。而宋真宗的封禅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促成的,“澶渊之盟”中虽然约定了宋朝每年给辽国银、绢二十万两匹,但是宋朝自认为是取得了重大的胜利——毕竟没有像宋太宗一样大败而回,毫无脸面嘛。随后,对皇帝功绩的恭维成了大臣们的“标配”。第一次出现祥瑞是在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正月,“有黄帛曳左承天门南鸱尾上……上召群臣拜迎于朝元殿启封,号称天书。”意思就是那天不知是谁用一块黄布,蒙住了真宗的双眼也蒙住了天,真宗认为这是天降福瑞了,还专门编造了一个故事,说他前几天晚上梦见有神仙预先告诉他要在正月初三降三篇《大中祥符》给他,真宗于是为这件事而改元“大中祥符”。改元一事可了不得啊,这表明了皇帝想继续要符瑞啊,于是大臣们一级一级向下传达命令:“安排”。此后“三月甲戌,兖州父老千二百人诣阙请封禅;丁卯,兖州并诸路进士等八百四十人诣阙请封禅;壬午,文武官、将校、蛮夷、耆寿、僧道二万四千三百七十余人诣阙请封禅”但是真宗都婉言谢绝了,觉得自己不够资格啊,但是后来祥瑞都成灾了,似乎真宗在不封禅,老天爷就要开始求他了。于是“夏四月甲午,诏以十月有事于泰山”。

封泰山之后还没完,谄媚的官员以及老百姓们乐此不疲,他们又制造出更多的祥瑞,请求祀汾水,又建造玉清昭应宫、景灵宫、太极观等等。到了真宗晚年,太祖、太宗积累的财富已经被挥霍殆尽了(内之蓄藏,稍已空尽),所以,脱脱在《宋史·真宗纪》中说:“封禅事作,祥瑞沓臻,天书屡降,导迎奠安,一国君臣如病狂然”。

正是因为宋真宗的封禅行为,将原本崇高的封禅之事贬低得一文不值,后世有作为的皇帝便不屑于封禅了。明太祖朱元璋即位之后改封禅泰山为“祭祀”泰山,算是耻于与宋真宗为伍,而明朝及清朝的后世皇帝,就再也没有举办过封禅泰山大典了。

参考史料:汉·司马迁《史记》 元·脱脱《宋史》


国史通论


历史上最后一个泰山封禅的皇帝赵恒

泰山五岳之首,封禅泰山是帝王祭祀天地,昭告天下君权神授的庄重仪式。历史上只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封禅才被人们认可如秦始皇,汉武帝,光武帝等有作为的皇帝都进行过封禅泰山。然而有位碌碌无为的皇帝为了面子也去封禅。他就是宋真宗赵恒,提起赵恒就是大名鼎鼎的"谭渊

之盟"的使作俑者一个本无德无为好大喜功的皇帝。

被辽朝侵犯时想南迁逃跑被名相寇准劝阻后御驾亲征的皇帝,和辽朝订下谭渊之盟"开启了宋代出钱换和平的时代。

也该这小子有福,本是太宗三子机缘巧合当上皇帝。辽宋盟约后和平几十年,社会休生养息经济发展。钱多的去了就瞎折腾起来。竟效仿秦皇汉武封禅泰山,光这项活动折腾八百多万两白银。还装神弄鬼炮制天书愚弄世人,折腾来折腾去国库逐渐衰落。

由于真宗本在历史上名声不好,自此没有帝王去泰山封禅了。

也许是这位历史小丑害了泰山吧!让神圣的封禅划上了句号。

朱元璋更不会选择到泰山封禅!


后羿1978


其实封禅对于君王而言,无非是作为其统治的一个手段而已,其根本原因在于“君权神授”。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大多以儒家思想去治国,在汉武帝之前的汉朝是黄老学说,秦朝以法家为本。虽然学派不同,但大家值得注意的是,古代对于神话虚构传说十分迷信,自然而然统治者需要在这方面付出大的努力,营造大的影响。

泰山,五岳之首,神话传说中,泰山之上的神仙大多是威震一方的天庭大帝。在中国最古老的阴阳五行学说中,泰山位居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也是万物发祥之地,因此泰山神具有主生、主死的重要职能。

所以由此赋予了泰山几项特点

新旧相代,固国安民

延年益寿,长命成仙

福禄官职,贵贱高下

生死之期,鬼魂之统。

所以,历代帝王对泰山神尊崇有加,唐代封为"天齐王",宋代晋为"仁圣天齐王"、"天齐仁圣帝",元代加封为"天齐大生仁圣帝",明代又恢复为东岳泰山神。

其实,这些都是为了其统治作为一个名正言顺且得到上天认可的依据。

无论是法家还是道家,乃至后来的儒家,其思想对于君权神授都有不同程度的讲解。

但宋之后没有皇帝封禅,其实与朝代初创者的治国理念有关。

宋之后,元朝是蒙古族人创立,他们相计较而言,更多信奉自己的长生天,成吉思汗也不过是对道家的长生之术感兴趣。这是民族特性使然。

再者,元朝统治者对于中原的文化接纳并不多,他们有自己的治国思想,汉人只是最低等的阶层,自然而然,汉家学说也入不了他们的法眼。比较思想而言,他们更加相信自己的马刀。

元后有明,朱元璋起于草莽,称帝后对于程朱理学亲近,却同时禁锢思想,八股文的出现限制人们思想,自然不会去做封禅这样燃烧思想的大事。

再者,对于鬼神之说,朱元璋不以为然,这与他的个人经历息息相关。他不去封禅,那么他的后人,自然没有资格去。最多的也就是册封象征性而已。

至于清朝,又是一个少数民族入住中原,造成大统的朝代。满汉之间的矛盾纵贯整个朝代,封禅这样的大事,必然会引起轩然大波,不利于已经慢慢缓和下来的民族矛盾。

再者,清朝虽然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理念,但其根本,还是重满轻汉。对于汉家文化也是选择性使用,对于这般容易激化矛盾的大典,不会有任何倾向。

以上为个人观点。


棒子面先生


以上七八位皇帝都很大气伟大,,上泰山而知国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与每个皇帝的性情时代,品格修养有关,喜玛拉雅山高于泰山,怎不见其行,,路漫漫兮,皇将上下求索兮,以宋朝之弱仅也伟登泰山,耻亦,,,以明太祖,朱棣万历之态,那个不伟过弱宋千万辈,大明的国家气度,海纳百川,万邦来朝,打败倭寇西班牙,灭越南,五击凶奴宋和中唐有吗?就康雍乾三代和嘉庆道光也有资格,上泰山伟天下,,只是一种形势王朝鼎盛的向征,,慈禧垂帘时还收复了新疆,打了镇南关大捷,,想去没时间,,。。


94310417小云


朱元璋出身农民,懂得民间疾苦,最恨贪官污吏和奢侈浪费,体恤民情,不会做劳民伤财的事,康麻子是个什么东西?入侵台湾,残害了华夏最后的正统,中华从此尽胡虏。。。。。。


秦皇汉武唐宗明祖


康熙是没资格的,明太祖是谦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