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废卡车在“黑市“复活

随着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报废汽车数量也呈迅猛增长势头,但有相当一部分报废车没有进入正规企业报废,而是流入“黑市”被非法拆解拼装。由于监管责任不明确,打击整治未形成合力,这些“黑市”往往打而不死,极易死灰复燃,造成了严重的安全和环境隐患。

报废车在“黑市”复活

2018年我国报废汽车数量预计为907万辆,但仅三成进入正规回收企业,其余七成要么长期滞留社会成为“僵尸车”,要么流入“黑市”被非法拆解拼装。

而在“黑市”里,不仅有报废汽车和零部件,还有组装好的卡车出售,车头和车厢经过重新喷漆后,俨然成了一辆辆“新车”。一辆报废大卡车,通常5-7万元,核心部件发动机只需7000元就可随意更换。

据业内人士介绍,正规合法企业大多举步维艰,竞争不过非法企业和“黑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黑市”和 “黑窝点”不需要投入,“有一把焊枪就够了”。而正规报废车回收企业需要投入500-600万元才能达到相关的环保和管理要求,还要有拆解车间、存储车间、固废回收车间以及各种专业的拆解设施。

另一方面,根据我国《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规定,拆解下来的发动机、方向机、变速器、前后桥、车架等“五大总成”禁止违规出售,要作为废金属送往钢铁企业强制回炉。这样的规定,实际上挤压了正规企业的盈利空间,已不适应报废车市场发展。

此外,在利益的驱使下,不少车贩子、黑窝点铤而走险。一辆大货车按15吨计算,正规企业按每吨1100元的价格回收,车主只能拿到1.6万元,但是在黑市可以拿到3-5万元。“五大总成”只要价格合适就能卖,同款车型的大卡车发动机,花6000-7000元就能“移植”。

生意兴隆使“黑市”获得高额回报,有实力向车主支付高额报废费。而号称“资源再生循环经济”的正规企业,顶着“朝阳产业”的光环却被“黑市”无情碾压,成了一蹶不振的“夕阳产业”,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已是行业常态。

报废卡车在“黑市“复活

报废车上路隐患重重

报废车也有一定的市场需求,生存土壤丰厚。在不能保证天天都有运输活计的情况下,个人买个便宜车揽活赚钱是比较务实的做法。依托于一些大型工厂,在厂区附近跑运输,成了个体散户赖以养家糊口的谋生手段。

此外,报废车黑市有时还有“国际贸易”,时常有蒙古、非洲等不发达地区的客商前来集中采购。

还有一些报废卡车、工程车在偏远山区、矿山地区超年限使用,矿山基建、土建大约2年左右,车辆能用两年就行,报废车正合适。

大量报废车流入市场,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隐患与危害。

非法售卖的零配件甚至拼装车,一旦上路即成为流动的“马路杀手”;“黑窝点”原始粗放的氧焊切割等方式极易引发火灾、爆炸,造成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空调氟利昂、电瓶硫酸、废机油等极易对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每年净增的七八百万辆报废车,直接酿成不可弥补的严重环境污染;黑市肆无忌惮经营,抢占报废车回收拆解市场,挤压正规企业生存空间,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报废卡车在“黑市“复活

莫让黑市成为法外之地

报废车谁来监管,“黑市”谁来整治?这些问题至今没有厘清,“黑市”自然日益做大做强,照此以往脱离监管,或成法外之地。

由于所依据的文件不同,商务、工商两个部门都有查处意愿,但在“由谁牵头”的问题上始终争论不休。地方政府应该发挥属地管理优势,整合属地各种执法力量,对报废车“黑市”予以强力取缔。此外,“黑市”背后可能存在的保护伞、黑恶势力、失职渎职等问题也应予以重视。

目前,我国报废汽车处置领域蕴藏万亿级市场潜力,若要做到行业健康持续发展,亟待加强监管,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报废卡车在“黑市“复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