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现金贷

不正经汽车金融研究院

现金贷这词儿,来自美国,叫Payday loan。

别误会,这可不是说在发工资那天去贷款的意思,而是说我先借钱,等到我发薪水那天还钱的意思。

年轻的现金贷

实际上这是以工作信用为担保的一种小额贷,周期也就是在7-30天不等,1000元以下的短期信用贷。老美比较黑,利率能到400%,相比之下国内100%-200%之间还比较厚道,可是这也远超高利贷啊!

一般来说,有稳定工作的人对这种小额现金贷不屑一顾,干嘛要借这点小钱,一个电话找朋友都不止借给我这么多。

可是,市场的场景总是存在的,需求也总是有的。我们就算一笔账——信用卡,2014年的数据,我国信用卡大型量4.55亿张,活跃人数在1.4亿左右,而同期,我们的劳动人口有8个亿,假设2亿人有银行的其它服务加持,那么8-1.4-2=4.6亿,保守一点,四舍五入一下也有4亿劳动人口不持有信用卡,这就是4亿人口的刚需啊,假设每人借1000块,自己算市场有多大。

年轻的现金贷

上图是不同城市年轻人(18-26岁)贷款情况数据,无论是一二线还是三四线城市青年的分期付款和延期付款的比例都超过了30%,加上网贷、车贷和房贷,妥妥的逼近50%数值,与信用卡的未覆盖率形成巧合。

好了,借钱的人有不少,那么谁在把钱借出去呢?传统银行么?你想想自己没有信用卡,能不能从银行借个一两千的出来?

基本上,这个很难!

原因有三:首先是获客成本太高了,一两千的借出去吃利息,这是要靠小米粒填大海的节奏啊,银行要面审、面签吧?这种流程下,签一个房贷,就够这种现金贷搞好几千人的;

其次,银行有银行的规矩,征信报告在哪里?抵押物在哪里?担保人在哪里?有工作么?交社保么?都是问题;

最后,即使银行愿意,国家也不允许,央行有指导利率吧?银行基本面还是为民服务机构吧?总不能一夜之间变成高利贷资本家吧?所以,银行不干这买卖,至少不直接干这买卖。

可是,现金贷这事儿,情况好的时候,确实挺挣钱的,而且短平快捞一票就能跑。

我们再算一笔账:1000万本金不多,按照7天放款周期计算,一个月跑四期没问题,剩两天休息,也就是说1000万在一个月内四期轮着来,理论上能放到4倍大,也就是4000万,月息不用参照老美的400%,只按50%算,一个月2000万利润到手,刨掉平台、获客、人工等各种成本,一年翻一翻不过分吧?试问,还有什么买卖比这更挣钱?

无论是小镇青年还是一二线青年,青年群体最常用的贷款是分期付款/延期付款,占比超过三成,其次为个人消费贷和信用卡消费,这反映青年群体的贷款主要用于日常消费,主要由于青年人收入较低,入不敷出的状况较重。有25%的青年人(18-26岁)每个月支出大于收入,入不敷出的时候主要靠贷款和家人补助。

年轻的现金贷

有了需求方,也有了资本提供方,剩下的就是中间方了,现金贷的崛起,绝对离不开现金贷系统服务商,我们很难定义现金贷系统服务商,因为这种服务商通常都不止具备一方面的功能,而更像是一个全能型的选手。

自身的技术储备自不待言,当然也可以直接购买第三方,可以直接为平台方搭建可用技术平台,同时还提供流量引导,代理支付和贷后催收等服务,这个称为现金贷全产业链一条龙,只要你是金主,找这样一个系统平台供应商,招兵买马就能开始干活儿。而这种运作模式最大的梦魇在于——监管。

年轻的现金贷

监管与反监管的游戏如同我们常说的猫和老鼠一样,反反复复,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从来没有偃旗息鼓过。去年底,《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正式出台:暂停跨地区经营,贷款利率禁止违反规定,严控高利贷、暴力催收等几路手段同时出手,现金贷似乎已经奄奄一息。但是只要有利润,资本从来不会放过任何机会。

明面上不行,背地里却暗流汹涌,但是在监管阴影下运行的现金贷风险会更大。无法公开透明意味着风控这种事,基本是没有,覆盖风险的主要方式不是风控,而是用高利率来弥补,高利率又带来用户信用层级进一步下沉问题,用户资质下降严重,潜在违约率不断攀升,表面上一些低坏账率,其实主要是靠做大贷款余额,多头借贷和重复借贷形成的,而一旦市场增长放缓,风险可能就是一场强震。

所以,高利润意味着高风险,还是干点正事儿吧!

不正经汽车金融研究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