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的大街小巷到处是药店?

1771371


医改催生了药店的遍地开花。

这个时间点在2009年,那是新医改的元年。

参保比例的大幅上升,使得医保资金基数倍数的增加,同时宽进宽出的医保使用,给了药店除了无数卖药之外的另外一种生财的门路,其结果就是本来用来救命钱的医保资金的流矢,成为了药店的蛋糕。更有甚者,药店只是个幌子,这才是主业。

当然还有其他多方面的原因,比如,需求,人口,城镇化等等,但是回过头来看,这些增加的药店,没有如市场法则的优胜劣汰,也没有出现竞争导致的价格回归,这是非常值得思考的


三联六段


要问中国的大街小巷为什么到处是药店,对于这个浅显的问题,从表现分析作答就是:大多数人时常买药吃,药店销量大,开药店赢利大,能发吃药人的横财!

中国内销商品中,消费量大,含金量高,而且家家户户都必需的,是房和药。房地产开发商都是富豪,开药店的都成了富翁!

市场经济的特点是竞争,商家的经营在赢销过程中申缩性很大,楼从一平方米几千元,可现在卖几万元,药从几角钱卖到几十元,这是市场经济允许的。要想挣钱快开药店,谁会不干呢?

而且从国家层面到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制药业也是财政收入的支柱。无商不富,没有这些商家去卖,制出的药如何变成货币呢?

现在的问题是虽药店多,买药方便,但药价越卖越涨,甚至涨的离谱,老百姓有点买不起啊!这是国家在拉动内需,扩大消费中,应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



中国的药店很多,真的是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

2015年11月,《药品经营许可证》持证企业466,546家。其中,零售单体药店243,162家,占经营企业数量的52.1%,零售连锁企业和门店数量209,876家,占45.0%,法人、非法人批发企业13,508家,占2.9%。

2017年11月,《药品经营许可证》持证企业47.2万家,其中批发企业1.3万家;零售连锁企业5409家,零售连锁企业门店22.9万家;零售药店22.5万家。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公开数据,2006~2014年零售药店的统计:

这个数据是很惊人的!

因为药店数量太多,甚至有些省市出台了“开店限距”的政策。今年上半年,上海市放宽了原来的 300 米开店距离要求。海南省限制更大,旧标准中规定海口、三亚等市的开店限距为100米,儋州、 文昌、琼海等市的开店限距为200米。

众多的药店,到底服务了多少人?

据统计,上海每家零售药店平均服务常住人口 6412 人,而全国每家药店平均服务约 3000 人。也就是每家药店的服务人群大概是3000人,就是药店所在区域的3000人可能会去消费。但实上,中心城区药店密度较高、大型医疗机构和商业中心周边药店密度较高,郊区药店密度较低。这也不难理解,只有人多的地方,潜在消费者才多,毕竟药品是特殊的商品,在大型医院周围的药店尤其多。

药店多的原因在哪?

1.本小利大,风险小。这是大多人的第一想法,但是药品的开办要求还是很高的,要取得《药品经营许可证》就得费一番功夫,但是经营成本确实低,不少药企会主动上门推销,那么进货渠道不成问题。而且,只要经营得好,患者自然会去买药,可谓是坐等收钱!一般情况下,也不会出现安全问题,除非昧着良心干伤天害理的事~

2.部分患者认为医院开具的药品价格太高,喜欢选择外面的药店。殊不知,药品的价格是和质量挂钩的,真的是一分价钱一分货,况且现在实行药品“零差价”政策,这个方面会大大改善!

3.平常的小病,去药店买点药就能好,去医院费时费力,还得排队挂号。其实,这也是非处方药的价值所在。

但是,药店多了真的好吗?

1.许多药店纷纷打“价格战”,以低价位吸引顾客,低价就有可能在质量上打折扣,因为药企的利润是不会变的,这就是药店自己损失利益了,药店会这样干吗?

2.买药极大方便。出门就能找着药店,有个小病小痛的,也不用老远地跑到医院去挂号了,省了不少事。而且,还有24小时药店更是方便。

3.处方药的销售不合规范!

药店数量不断增加,这就要求药监部门要不断加强综合监管、加大假劣药品查处力度、不定期开展药品抽查送检以及GSP认证工作,从进货到售后实施全程监控,确保药品质量,让老百姓真 正受益。


问之之问


我也奇怪这个问题老长时间,药店比粮店多,比超市多,而且现在的医药行业也出现了垄断现象,有的医药公司为了霸占市场,可以说是步步为营。以我的经历得知,50岁以后的人,每月的日常用药费用远远高于吃饭的费用。一是药价太好,以前常用的土霉素、四环素、感冒通等等常用药又便宜又管用,可现在药店几乎没有销售,全部换成高价药。二是身体状况不好,特别是幼儿及中老年人群身体素质太差。再看看制药厂,大大小小的城市,制药厂数不胜数,这也许意味着社会进步了,温饱问题解决了之后大家开始解决健康问题吧?!医药行业可能存在暴利,否则不会吸引那么多投资者,我个人认为不是什么好现象。


蒲公英4844457907030


为什么大街小巷到处都是药店?答:那是最赚钱的行业!昧了良心的店主,他們药价总要高出原来价几倍或10多倍,内行人总会知道。举个倒:同着一个药方子,有的店20多元,拿到另一个店40多元。有一种叫:《利肺片》同一个厂出,同着包装,商号,有的店15元,有的店36元,头胞拉定胶襄,有的店1毛钱一粒,有的店2毛钱一粒,最髙者1元1粒!等等不一一举倒。此种买卖前所未有!


青松1468688


因为需要的人多。

医院看不起,只能吃点药,找个心里安慰。

环境,空气污染,能不得病吗?

吃的有毒,假劣食品,能不得病吗?下岗失业,还得打工交保险,生活费都无保障,能不得病吗?

同是纳税人,社会福利上下有别,八千与80能不心梗吗?

工作无贵贱,都是为社会做贡献,退休双轨制能平心吗?

老人养不起老,说什么子女要孝顺,这不是道德绑架吗?老人不是纳税人吗?年轻人的压力得多大?

孩子去托儿所,去学校都让人放不下心,这社会怎么就这么不让人省心啊?

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不得病?可能吗?当然如果我们是钢铁炼成的就好了。

但我们的心是活的,没办法和铁人相比。

所以为了生存得吃药,为了延续生命。感谢社会能有这么多药店。


欣情3833


首先,是经济效益驱使,如果没有好的收入是不会开药店的。

其次,是有市场。由于我们是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看病花费基本上不能报销,城乡居民医保更是如此。有些药医院不一定有或者医生处方药可能不如药店便宜。

第三,是方便。许多慢性病老年人或急需买药的人,能在最短时间内解决问题。

第四,是乱用药。椐有的专家分析说,我国人口寿命确实比过去增长了不少,但体质还是不如发达国家。在医疗保健、食品卫生、医药监管、环境保护等方面 有较大差距。患病的人多,自己给自己看病买药。不能随便使用的抗生素及负作用大的药,在大城市必须有医生处方才能买到的药,在中小以下城镇药店没处方也可以买到。

第五,药店竞争激烈。为了自己药店的生存和效益,多招揽客户,各自使出营销招数。有节假日搞大型促销活动的,有平日里优惠卡积分兑领奖品的,也有临时促销买15元药给3个鸡蛋的,手段多种多样。参于活动的老年人稍多一些。



宁静致远201809


古人云除了强盗就是卖药。中国大小城镇雨后春笋般大街小巷冒出各类药店。门口大字提示夲店可医保卡消费。内有卫生纸食品食用油。可称之为药品百货公司。为了方式便乡亲们黑龙江的药店开到三亚农垦医院旁边。可以医疗卡消费。服务到家了。西北边远小镇一个按摩店的老板开了十几家连锁药店。没有巨大利润和深厚的背景能行吗。国家有多少钱可以填满这些老鼠洞。?:


善良人为什么总是吃亏


药店的异常火爆。是由社会需求所决定的。药店针对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儿童,妇女和老年人。

目前我国已跨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占人口总数近三分之一,儿童的比例也差不多,还有人口数量占比近半数的妇女。这也就是说,顾客群体的占比相当高,有近十亿人口。

一:社会制度的完善,退休有养老金,有医保制度,让老年人更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吃药成本远远高于吃饭的成本。

二:儿童是家庭的核心,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健康方面,消费是盲目而不惜代价的,这也促进了药价的一路走高。

三:妇女们先天性的生理原因,也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

以上三种人群,心理上普遍容易受暗示。面对药店越来越多,门面越来越大,以及店员穿白大褂的专业性暗示,他们基本上不具备免疫力。

身体健康除外,心理上都存在对医疗及药品的强烈依赖。

从药厂及商家的运营角度看,制药行业的放开,药品生产成本抬高,让药厂参与到商品经营竞争之中。

需要一整套的销售策略,包括广告,销售渠道,品牌战略,各种促销手段等等,都需要大量投入人力物力。从而导致药价攀升。前几年,听闻某药厂在央视的广告费,是每天送出一辆宝马车的天价。

医药行业的运营,逐渐形成规模,形成了一种销售文化,药企对销售人员的苛求日益提高,没有不专业,只有更专业。

药店对店员的培训,也提升到你想象不到的程度,店员培训内容包括:药品知识,专业服务态度,销售技巧,积极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等等。

药店经营门槛越来越高,单体店逐步被连锁蚕食,资本化运营也越来越专业。

药品监管方面的确越来越严格,但都是相对的,明显的监管跟不上行业发展。

至于利润,的确是很高,详细内幕就不揭了,大家都懂。

限于篇幅,以上分析不是很全面,但大体上能让大家对此行业有个大致的了解。



河西寻鹿


需求决定市场规模。昔日商铺林立现状有被药店所挤对现象,已经是不争的客观事实。

曾经的药铺与商铺的经营理念有着根本区别。药铺主人以此养家糊口的前提条件是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救死扶伤是第一位的。不管良心如何,是否隐藏了虚伪的一面,起码大面子上的做法,可以让人接受。

今非昔比。一方面药品商品化之后,货币交易现象上也公平和童叟无欺,更多的方便了患者。另一方面,药品比其他商品的广告铺天盖地的力度之巨,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其中的暴利已经无什么秘密可言。

药品与其他商品同样可以采用各种营销方式,不断扩大销售量而大发其财的情况下,聪明的购药者也可以讨价还价,争取自己的支出最小化。

正规的医院却不可以有一分钱的价格松动。而且小病大治的重复检查,极其复杂化的所谓电脑程序没计,导致的不让方便于患者,是人们深有感触和最令人望而生畏的。

这种局面下,一些慢性疾病的老病号和一般的头疼脑热患者,去药店买药成为了常态,也催生了药店遍地开花现象的发生。其实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也是个好现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