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To C到To B,產業互聯網時代下墨跡天氣的“生意經”

打開“餓了麼”,找商家,訂餐,付款,等待送達。現代城市人已經習慣這個流程,或許一部分人也習慣訂餐前掃一眼預計送達的時間, 而這之中或許也有一部分會注意到,在雨雪等惡劣天氣下,預計送達時間會自動調整,以讓用戶可以提前做好準備,不至於因為天氣耽誤用餐。

在這幾分鐘的變化背後,是國內老牌天氣App墨跡天氣提供的B端氣象商業服務。

在第六屆WISE大會上,墨跡天氣高級副總裁程倩表示,“毫不謙虛的說,截止到2018年8月,我們已經成功拿下國內各大外賣大平臺的訂單。”

或許墨跡天氣不再是手機端唯一獲取天氣信息的APP,但相比之前,我們使用墨跡天氣服務的頻次可能反而更高,每一次用戶在餓了麼、美團外賣App下單的背後,每一次物流配送的背後,在不久的將來,甚至每一次乘坐飛機的背後,都有墨跡天氣的身影,但墨跡天氣的B端生意遠不止這些。

B端新生意

以工具帶來的便利性圈住用戶,繼而以用戶為基礎進行流量變現,這是很多工具App變現的思路。

當移動互聯網人口紅利逐漸消退,幾乎所有工具App都在尋找轉型方向,常見的方式是在已有用戶的基礎上進行橫向擴張,延伸出社區乃至社交服務,進而謀求變現。

與其他工具App不同的是,墨跡天氣所處的氣象服務賽道有天然的兩面性,C端用戶需要天氣數據,一些特定行業的B端企業同樣也需要。墨跡天氣幾乎不需要太多探索就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轉型方向。

在用戶使用墨跡天氣App的眾多功能中,很重要的一項是“短時預報”:墨跡天氣可以提供時間精確到分鐘、地理位置精確到公里的天氣預報數據。用戶可以根據這一預報安排自己的出行。

从To C到To B,产业互联网时代下墨迹天气的“生意经”

對於餓了麼、美團外賣、達達-京東到家等末端物流提供方來說,短時天氣影響的則是配送的時間和效率。

以餓了麼為例,在2016年餓了麼“準時達”服務上線後,遇到的一個問題是,惡劣天氣影響會造成意外延時,影響用戶體驗的同時還需要賠付超時紅包。

與墨跡天氣的合作為餓了麼補充了短時天氣預報能力,在即將出現惡劣天氣時,餓了麼可以提前下線部分優惠活動以保證平臺訂單量不會出現激增,同時可以提前分佈騎手運力,緩解惡劣天氣給平臺運力帶來的壓力,而騎手也會依據天氣惡劣程度獲得不同程度的精準補貼,用戶端同樣會根據天氣惡劣程度獲得不同的餐品送達時長預期。

在餓了麼與墨跡天氣合作初期,曾同時採用墨跡天氣提供的氣象解決方案和人工團隊調度兩種方式,最大限度保證天氣對平臺帶來的不良影響降到最低,但合作兩個月後,餓了麼便決定撤掉人工團隊,完全使用墨跡天氣的氣象解決方案。

對於餓了麼等企業來說,氣象解決方案帶來的運營效率提升、運營成本下降是顯而易見的。

據墨跡天氣方面透露,很多企業是主動找墨跡天氣尋求氣象商業服務合作。這門生意在國外已經孵化出TWC(The Weather Channel,美國天氣頻道)、WNI(Weathernews Inc,日本天氣新聞公司)等氣象商業服務巨頭,但在國內市場,這仍是一門新生意。

“等來”的風口

生意是新的,但能力不是。

2015年6月1日,《氣象信息服務管理辦法》正式施行,國內氣象商業服務市場由此打開,有數據顯示,2025年中國氣象服務產業規模有望達到3000億元。

這一廣闊市場為墨跡天氣提供了新的方向,2016年,墨跡天氣正式推出定製化氣象服務。

在這之前,墨跡天氣一直是面向C端提供服務的天氣App,這也是墨跡天氣與國外同行TWC、WNI等最大的不同之處,後兩者均是從B端起家。

在向B端提供服務前,2009年正式上線的墨跡天氣已經在氣象服務行業積累了7年的數據與能力。

到今天,墨跡天氣已經與中國氣象局、北京市氣象局、NOAA(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EC(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等氣象機構達成合作,每天獲得的數據量在350GB以上。同時,墨跡天氣還可以反向從C端獲得天氣數據。

QuestMobile中國移動互聯網2018年秋季大報告顯示,2018年9月,墨跡天氣月活躍用戶數超過1.5億,也是所有月活超過1億的App中唯一的實用工具類App。

龐大的用戶數量為墨跡天氣的預報提供了大量用戶反饋。

从To C到To B,产业互联网时代下墨迹天气的“生意经”

墨跡天氣App裡的時景社區

2012年,墨跡天氣上線“時景社區”,這一社區現在每天有數十萬張天氣照片上傳,後臺每天還會收到的上萬次用戶對短時天氣預報的反饋。來自用戶的數據與來自氣象機構的數據相結合,已經成為墨跡天氣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在對這些數據的處理上,墨跡天氣也引入了人工智能技術,利用FCN網絡(全卷積網絡)和Conv-LSTM網絡(長短時記憶網絡)技術,實現機器短時預報。在這一過程中,墨跡天氣將大量歷史數據用於訓練深度學習模型,讓機器來推測未來天氣的變化情況。

這些技術最初都是用於墨跡天氣C端天氣預報服務,在2015年國內氣象商業市場打開後,墨跡天氣能很順暢地將同樣的技術應用於B端。

to C和to B,兩手都要抓

與其他同樣乘移動互聯網東風壯大起來的工具App相比,墨跡天氣是幸運的。

在B端商業化尚未成形的時候,墨跡天氣可以通過C端服務積累的用戶進行流量變現,而在其他工具App還在苦苦尋求如何留住用戶的時候,墨跡天氣能用圈定C端用戶的氣象服務能力定製成行業解決方案輸出給B端企業用戶,完成從C端到B端的轉型。

一手to C,一手to B,墨跡天氣早已確定未來幾年內的發展方向,這種戰略的確定性也讓墨跡天氣在兩個方向上都能大膽地往前走。

在面向C端用戶時,墨跡天氣是一款早已成熟的工具App,已經在提供短時天氣預報的基礎上集成了時景社區、生活指數等服務。這些功能全部指向用戶體驗,試圖讓用戶在墨跡天氣實現儘可能多的體驗,這也是其他工具App的常見思路。

在這方面,墨跡天氣方面透露,明年將嘗試C端的個性化、定製化服務,讓用戶在進入墨跡天氣App之初就選擇自身的興趣或關注天氣的原因,方便在之後的使用中實現千人千面的天氣預報服務,讓用戶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氣象服務。

而在面對B端用戶時,墨跡天氣是國內氣象商業服務的探索者,將積累的氣象服務能力打包成針對各行各業定製的氣象解決方案輸出給企業用戶。

从To C到To B,产业互联网时代下墨迹天气的“生意经”

墨跡天氣部分服務企業

除了餓了麼、美團外賣、達達-京東到家等對末端物流服務有要求的企業外,墨跡天氣已經開始拓展城市幹線物流、航空、能源、零售、保險等行業的企業客戶,試圖用氣象商業服務去提高這些傳統行業的效率,比如在清潔能源行業,墨跡天氣需要通過氣象數據去預測光伏發電產能,通過預測風力變化去預測風能生產情況。

根據“德爾菲氣象定律”,在氣象信息上每投資1元,企業可以得到98元的經濟回報。這也是為什麼TWC能在航空、能源、保險、零售、物流領域有超過5000家客戶,WNI每天為超過6000艘貨輪、7000次航班提供氣象服務。

但由於氣象商業服務在國內出現的時間並不長,墨跡天氣還面臨著對企業用戶較高的教育成本,同時各行業的差異性也要求墨跡天氣針對不同客戶單獨定製氣象解決方案,對墨跡天氣的服務能力和技術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挑戰。

近期產業互聯網成為業界討論的焦點話題,“to B”也成為這場討論中的關鍵詞。對於墨跡天氣來說,幾年前開始的“to B”探索在今天終於成為潮流。

無論是為餓了麼、美團外賣服務,讓每個用戶能夠在惡劣天氣條件下放心點外賣,還是為保險公司服務,預測特定天氣事件下的理賠金額和所需資源,以便及時調整資源和理賠流程,墨跡天氣已經找到最適合自己的to B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