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魏韩三国的国都不在山西,为什么山西自称“三晋”?

陈威峰


山西被称之为三晋大地,而三晋主要是指春秋时期的赵魏韩三国。但看看山西历史上春秋时期的地图,这三家的都城并不在山西,那么为何山西被称之为三晋大地。这一切得从春秋时期三家分晋的故事说起。



春秋时期,韩、赵、魏、智、范、中行原为晋国六卿。经过长期的斗争,剩下智家、赵家、韩家、魏家四家。



在这四家中,智家力量最强大。在晋王的授意下,智家邀约韩家和魏家攻打赵家。之后,赵家困守晋阳城,并暗中派人说服韩家和魏家,三家一起反过来灭了智家,并将他们晋国的土地刮分。



由于韩、赵、魏三家势大,不但瓜分了晋国的土地,而且要求周天子将他们封为诸侯。之后便有了韩、赵、魏、秦、齐、楚、燕七国并立的局面。而韩国国都迁至今河南新郑,赵国迁至今河北邯郸,魏国迁至今河南开封。这段历史被称为“三家分晋”,因此史书称韩、赵、魏三国为三晋。


太原晚报


1、晋国远比山西大的多,山西只是晋国的一部分土地,还包括了河南河北陕西的一部分。

2、韩赵魏都有领土在现在的山西境内;比如赵国的太原、大同就在山西;洛阳段黄河以北是韩国的;安邑是魏国的;

3、赵国最早起家于霍县和太原(晋阳,魏国国都开始在安邑,是后来才搬到东都大梁的;

4、三家分晋主要是没分好,导致国土东一块西一块的,不利于驻军布防,也不利于社会管理。但互相又不愿意交换土地,所以后来几乎三家都有腹背受敌的经历。

5、如果当初按照背靠背互为唇齿这样的土地分布或者置换,上党给魏国,大梁给韩国,中山给赵国,大家换一下地盘,互为唇齿,实力一定还是最厉害的。可惜了。


终南高扬


韩赵魏是以山西地区为核心的春秋晋国军政实力继承者

韩赵魏三家在春秋时代均是晋国的卿大夫,三家在春秋中后期通过对其他晋卿与晋公的斗争,逐步垄断了晋国的军政、分割了晋国的领土,甚至最终通过贿赂周王,实现了对晋国地位的取代,成为取晋侯而代之的周式诸侯。

所以,从韩赵魏三国的发展源流上看,韩赵魏均是春秋晋国军政实力的直接继承者,而晋国的版图主要以晋西南为核心,以晋东南、晋中部、豫西、豫北为外围,可以说是以山西地区为主的,晋国策源于山西地区,三晋也策源于山西地区。

韩赵魏的最初国都均在山西

三家分晋之初,魏国最早以安邑(山西省运城市夏县禹王城遗址)为国都,韩国最早以平阳(山西省临汾市)为国都,赵国最早以晋阳(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阳古城遗址)为国都,这是三家均在春秋战国之交以山西地区为重心所致,也是三家与晋国紧密的军政联系所致。

韩赵魏分别向太行山外迁都,是三国为了在战国初期向中原地区拓展领土所致,这本身就是晋国霸业的延续与开拓,并非韩赵魏本身与邯郸、大梁、新郑有多么亲密的渊源,而是时局需要。

韩赵魏均是晋国制度的直接继承者

韩赵魏三家之所以能在晋国中后期的内部角逐中最终胜出,原因便在于三家对于晋国制度的改良,而改良本身仍需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之上。我们现在看战国时期韩赵魏出土的文物,无论是文字、货币、官印、兵器,都被考古学界与先秦史界归为“三晋”系列,是上承晋国文物风格,而与燕系、齐系、楚系、秦系相区别的,可见三家制度与晋国制度的紧密联系。

我们从文献中亦可看出,三晋在兵制、田制、币制等社会制度的方方面面与晋国有着继承关系。甚至三晋所推行的郡县制、功爵制等战国变法主要内容,也在晋国时期有所萌芽,经由三晋而传往秦、楚的。

三晋位于山西的西部领土均是三晋立国必备的险要屏障

三晋之所以在战国后期逐步衰亡,最要害的原因便在于秦国通过伊阙之战、长平之战而彻底控制了山河险要的三晋西土,使得三晋全无任何可以用来阻挡秦军的国防屏障,这就使得三晋完全无法恢复魏文侯、赵武灵王与韩昭侯之时的振作之态。可以说,三晋在丢了自己的“老家”后,便如同被去势了一般,无法雄起抵抗秦军。

综上,由于晋国是以山西西南部作为核心领土,并有过半领土位于山西,而三晋都是晋国的继承者,且三晋加起来的所有领土,有一半山河险要之地均在山西,所以山西才会以“韩赵魏”的三晋,而自居三晋。


寒鲲


严格意义上不能说赵魏韩三国的国都不在山西,确切的说法是赵魏韩三国的后期国都不在山西,事实上这三国立国之初的国都都在山西:魏都安邑(山西省运城市夏县禹王城遗址)、赵都晋阳(今山西太原)、韩都平阳(今山西临汾)。

赵魏韩三国的诞生来自于三家分晋,在此之前这三家都是晋国国内的卿大夫贵族世家,在晋国内部的世家大族内斗中脱引而出,最终瓜分了晋国的土地。晋国的主体疆域位于今天的山西省,时至今日山西的简称依然是晋。赵魏韩三国均在春秋战国之交以山西地区为重心所致,也是三家与晋国紧密的军政联系所致。

赵魏韩三国后来之所以迁都都有各自的原因:韩国迁都新郑(今河南新郑)是因为韩国灭掉了建都于新郑的郑国后领土扩张,为更好地控制原属郑国的领土并同化郑国的百姓;魏国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是因为商鞅变法后的秦国日益强大,而魏都安邑距离魏秦边境实在太近,所以迁都以避其锋芒,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同化吸收淮泗流域新开拓的领土;赵国迁都邯郸(今河北邯郸)是因为赵国灭掉中山国后获得大量位于今天河北境内的土地,尤其是在胡服骑射后这一带成为赵国重要的马匹供应基地,为了更好地控制这一地区而迁都。

虽然三国的都城都迁出了山西,但三国位于山西的西部领土均是其立国必备的险要屏障:三晋之所以在战国后期逐步衰亡,最要害的原因便在于秦国通过伊阙之战、长平之战而彻底控制了山河险要的三晋西土,使得三晋全无任何可以用来阻挡秦军的国防屏障,这就使得三晋完全无法恢复魏文侯、赵武灵王与韩昭侯之时的振作之态。可以说三晋在丢了自己的“老家”后便如同被去势了一般,无法雄起抵抗秦军。

晋国是以山西西南部作为核心领土并有过半领土位于山西,而三晋都是晋国的继承者,且三晋加起来的所有领土有一半山河险要之地均在山西,所以山西才会将赵魏韩三国称为三晋。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一,三晋本一体。

赵魏韩是三晋,之所以称为三晋是因为三个原因。

1,赵魏韩三国由春秋第一霸主晋国分离而来。


晋国是春秋时期称霸时间最长的诸侯。晋国霸业成功的主要因素里面有一个就是公室弱而六卿强。

春秋初期,狐、赵、先、郤、胥等氏颇有权势,以后又有韩、魏、栾、范、荀氏等强大家族。春秋中期以后,十余家控制了晋国政局。经过激烈兼并,到春秋晚期只剩下赵、魏、韩、范、智、中行氏六家,称为“六卿”。春秋末期,范氏﹑中行氏两家被灭,晋国只剩下智、赵、韩、魏四家卿大夫,其中以智氏最强。晋阳之战后,智氏被其余三家消灭,此后只剩下韩、赵、魏三家。公元前403年,韩、赵、魏正式成为诸侯国,史称“三家分晋”。

2,赵魏韩三国初期主要领土在山西境内。


赵魏韩三国本来就是晋国内部斗争中吞并其他家族封地。所以,三国的领土犬牙交错,三国互换土地的行为一直没有停止。直到战国末期,韩国上党太守不愿投秦,上党七十二城归赵。才引发了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

3,赵魏韩在战国初期形成了以魏国核心的三晋同盟,延续了晋国霸业。

赵魏韩初期国都都在山西境内。赵国在晋阳,就是今天的山西,韩国在平阳就是今天的临汾,魏国在安邑就是今天的运城盐湖区和夏县。

战国初期,魏国继承较大遗产,成为三晋老大。魏文侯魏武侯任用李悝变法,吴起练兵,当时子夏,田子方,乐羊,西门豹等人都是魏国人才。魏国带着赵和韩两个小弟东征西讨,成为战国第一强国。

二,相煎何太急。

三晋同盟把楚国,秦国,齐国等传统大国打的满地找牙的同时,自己内部也发生了大量内讧。

魏武侯在位期间,赵国发生侯位继承问题,魏国干涉,两国大打出手。最终打成平手,握手言和。


魏惠王期间,魏国彻底抛弃三晋同盟,先后打了赵国和韩国,两国都在齐国帮助下战胜魏国。就是历史上的孙膑和庞涓的斗智。围魏救赵和围魏救韩的桂陵马陵两次战斗,把魏国从霸主宝座上拉下来。

三,四公子之二。

三晋同盟破裂后,秦国逐渐成为战国老大。而三晋,成为抵抗秦国的前线。

当时楚国是一个打酱油的大胖子,在合纵和连横中间摇摆不定,两头受气。齐国自从被五国伐齐打到休克后,再也不参与合纵。



抗秦的主力中,最厉害的当属赵国的平原君和魏国的信陵君。相比之下,戴绿帽的春申君和去秦国当相国的孟尝君,就是小丑。

战国末期,信陵君如果当国君,有可能重组三晋同盟,抵抗强秦。可惜可惜!


我的老家在晋城,哪里是赵魏韩三国都曾经统治过得地方。我们那里姓赵魏韩的人特别多,是不是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历史知事


诚邀。

在我国战国时期,赵国,魏国,韩国都是源于春秋时期的大国---晋国。晋国是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国君姓姬,首任国君是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晋国在春秋时期称霸一时,为春秋四强国之一。

西周时期的晋,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及其子燮 父改唐为晋,到公元前 222年,赵代王喜被秦兵攻破,赵国彻底灭亡,在中国历史上存 在了近 800 年。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封爵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从晋国世系计算,晋作 为侯国经历了17世,作为公国经历了20世,公侯合计共37世 634年,加上自赵魏韩三家 分晋成为三个侯国,至秦灭赵统一中国的 154年,合计为 788年。晋国作为 先秦时期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史书上对此事多有记载:《商君书·徕民》:“秦之所与邻者,三晋也。” 《战国策·赵策》:“三晋合而秦弱,三晋离而秦强。” 《史记·燕召公世家》:“ 孝公 十二年, 韩 、 赵 、 魏 灭 智伯 ,分其地。 三晋 强。”


公元前403年的“三家分晋”事件,标志着我国战国时代的来临。赵,魏,韩三个晋国士卿建立了三个国家,最早时期赵国的国都晋阳,魏国的国都在安邑,韩国的国都在阳翟,后来战国迁都邯郸,魏国迁都大梁,而韩国迁都新郑。


山西被称为“三晋大地”还是有其原因的。主要原因是:赵魏韩三国脱胎于晋国,而晋国的主要地盘在山西。

三晋, 实际上也是后世对“三家分晋“一事的统称。如后人称东汉末年的蜀、魏、吴为三国 一样,三晋既代表称霸春秋的晋国,又包括跻身战国七雄的赵、 魏、韩。而晋国主要土地在山西,因此山西也就被称为“三晋大地”。


源稚生


先上结论:山西简称“晋”,因为西周、春秋时期这里主要是晋国的领地;或称“三晋”,也是因为晋国后来分成了韩、赵、魏三国,虽然战国三国都城都不在山西,但是山西仍然有三国的领地。

1、我们先从晋国说起。晋国是周成王弟弟唐叔的封国,西周初期被封在唐地,后迁徙到晋地。晋地传统说法是在今山西太原,不过这是不符合史实的,晋国初封在山西临汾的晋水一带。而当时太原一带还被戎狄盘踞,晋水、晋阳等地名都是春秋中期以后传到太原的。晋国的范围最大时除了几乎整个山西省,还拥有今天河北西部、河南北部、陕西东部的一部分。所以,山西简称晋是没有疑问的。

2、韩赵魏三家本来是晋国的大夫,各自在晋国有自己的封地。前面说了晋国的腹地区域是在山西临汾一带,韩赵魏的三个先祖受封时正是春秋前期,韩国先祖韩万是晋武公叔叔,封韩(今山西河津);魏国先祖魏万是周文王子毕公高之后,封魏(今山西芮城);赵国先祖赵夙是嬴姓之后,虽然封耿(今山西河津),但保留了赵氏的符号。可见,三晋的发源地也是在晋国腹地。

3、在春秋后期的时候,三家分晋的局面形成。此时赵氏都城在晋阳(今山西太原),魏氏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夏县),韩氏都城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可见三家的腹地仍然不远,所以为了自己的安全和经略,当然要考虑换地搬家。在这样的背景下,赵国进入太行山东,定都邯郸(今河北邯郸);韩国东进灭亡郑国并定都新郑(今河南新郑);魏国都城本来在安邑,但魏惠王为了和诸侯称霸,迁都到中原大梁(今河南开封)。

之后秦国崛起,对河东步步蚕食。三晋想回去也不可能了,所以战国中后期都城基本没有变化过,但是“三晋”这个追根溯源的称呼还是保留了下来。


林屋公子


晋就是春秋时期的晋国,晋国也是西周武王分封的姬姓后代建立的国家,当时的燕国也和晋国的情况差不多,都是姬姓后代,只不过燕国的实力是比不过晋国的。

晋国在春秋时期可是一个强悍的国家,但,由于晋国姬姓子弟在政权夺利的时候,发生了大规模的屠杀姬姓子弟的事件。

这就导致了姬姓人口的锐减,同时异性人口的强大。

一个诸侯国,想要长期兴盛,他是离不开能人的。

因为姬姓子弟,基本上全部被国君给杀害了,所以,这时候他们不得不用异姓的人来护卫国家了。

此刻,被晋国国君重用的异姓大户人家就有韩、赵、魏、知四家。

这四家人的手中都是掌握着兵权的,随着他们四家的强大,晋国国君最后竟然被他们给架空了,成了傀儡国君。

韩赵魏知一强大起来,他们四家就开始上演厮杀的一幕了,先是当时最强大的知家的主人欺负,韩、赵、魏家,还给他们要土地。

知家要土地的结果就是韩魏给了,赵家没给。

知家就联合韩魏要把赵家给灭了然后在瓜分掉赵家的土地。

结果中间发生了变故,韩赵魏联合起来一下把知给灭了。

他们三家就很默契的把知的领土给瓜分了。

同时整个晋国又分成了韩国,赵国和魏国。所谓的山西自称三晋就是这么来的。

原来的时候,韩赵魏只是晋国公爵,等他们把晋国给瓜分之后,周天子就把他们封为了诸侯王。三家分晋也正式标志着春秋的结束,战国的开启。


史学达人


赵、魏、韩三国都是战国七雄之一,产生于春秋末年,是春秋向战国转变的标志性事件,这就是史上的三家分晋。

赵、魏、韩三国是春秋时期晋国分裂而成的,当初三国的起步国都都在晋,即都在山西。所以山西称为三晋。

赵、魏、韩三国的主要疆土在原来的晋国,其险要屏障也在原晋即现在的山西,所以山西叫三晋也是顺理成章。

赵、魏、韩三国的国君产生于晋。从公元前633年 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到晋平公时,韩、赵、魏、 、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 ,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 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公室。


宸175863


悟空脑残了,赵魏韩的大部都在山西,尤其是赵,所谓的赵国的河北部分只包括古代正定邯郸邢台靠近山西百公里的范围,而大部赵国国土都在山西境内。所以赵国多志士指的是更靠近秦国的山西儿女,就像八年抗战日军都把不抵抗的刮民党蒋该死赶到退无可退的大西南了,而山西儿女在八年中作为最前线的主战场抗击着日军,愣是没让日军西渡黄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