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太监刘瑾曾派人追杀王阳明,此事是真事? ?

风继续吹


按常理推之,刘瑾其实并没有派人暗杀王阳明的动机。首先,上疏弹劾刘瑾的不是王阳明,他只是上疏相救触怒刘瑾等宦官的南京科道戴铣、薄彦徽等人,因此,刘瑾与王阳明没有直接的冲突和厉害关系,实在没有必要痛下杀机。其次,王阳明上疏抗救的结果是被廷杖四十,随后谪贵州龙场驿驿丞,已经得到了非常严厉的惩罚。贵州为南方瘴疠之地,被贬到此不啻九死一生,弄不好王阳明就可能死在龙场,刘瑾又何必多此一举派人追杀呢。

因此,钱德洪所写《阳明先生年谱》所载王阳明因刘瑾所派之人追杀而假装溺水身亡不过是出于一个目的——掩盖王阳明假死的真相,给世人造成王阳明九死一生赴谪龙场,困顿三年而有“龙场悟道”的错觉,目的就是为塑造一个道统继承人的传奇形象。

如果说刘瑾派人追踪王阳明不是暗杀又是为什么呢?为什么王阳明又要假装溺水身亡呢?

弄明白王阳明为什么假装溺水身亡第一个问题就好理解了。我们知道王阳明年轻的时候沉溺于释道,特别是对道家的养生之术非常着迷,一直有做“隐士”的想法。所以,王阳明年轻时期时常不好好读书,除非他的老爸龙山公在身边他才能老实下来读书,这也是他后来能取得功名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王阳明本身也天赋异禀,据说是文曲星下凡)。被贬的王阳明赴谪至钱塘却假装生病(或是生了小病)迟迟不去龙场赴任,刘瑾得知此事当然心存疑惑,于是派人暗中调查(毕竟王阳明的老爸是朝廷高官,且浙江为官之人也颇多,怕这帮人暗中勾结欲为不轨)。王阳明于是假装溺水身亡不过是逃避刘瑾的爪牙,以此远遁离开黑暗的官场,做一个隐士,同时最大程度的避免连累父亲和家人。装死的王阳明行至武夷山遇到了之前在江西铁柱宫遇见的道人,道人向王阳明陈述了一番厉害关系,于是阳明打消了做隐士的想法(这一节也非常具有传奇色彩,是否为杜撰不得而知),经鄱阳到了南京去见父亲,以免父亲和家人担心,同时也为了取得去龙场的盘缠和服侍的仆人(王明行至武夷山之后是否返回过南京和钱塘是有争论的,但我觉得他返回是合情合理且非常有必要的)。

所以,刘瑾派人是为了暗中调查王阳明滞留钱塘的原因,并没有追杀王阳明的意图。王阳明却想借此事实现自己做隐士的目的,钱德洪等人却隐去了阳明的这一想法。


老邪讲史


明朝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对宦官刘瑾等专政乱权,南京科道戴铣、薄彦徽等皆下狱,阳明先生上疏相救,也触怒刘瑾,被廷杖四十,随后,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  关于王阳明的被贬时间,赴贬所的路线,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也曾在着许多疑问,疑问之二就是刘瑾是否曾派人追杀王阳明。  “二年丁卯,先生三十六岁。夏,赴谪至钱塘,瑾遣人阴迹先生,先生惧,佯为自沉于江,密附商船往舟山,飓风一夕,飘堕闽界。比登岸,山行数十里,夜扣野寺,不纳,又趋野庙,倚香案卧,盖虎穴也。夜半,虎但绕廊吼,不敢人。黎明,寺僧来庙所,意先生必啖于虎,将收其橐。此寺僧盖素借虎以御客者,见先生方睡醒,惊曰:非常人也。邀至其寺,则向与先生趺坐于铁柱宫之道士在焉。道士笑出袖中诗相示,有‘二十年前曾见君,今来消息我先闻”之句。因问先生曰:“尔欲安往,万一瑾怒,逮尔父,诬尔北走胡,南走粤,奈何?’先生愕然,卦之,得明夷,乃决策返。别道士,留诗壁间,诗在集中。遂取间道,繇武夷归,涉鄱阳,往省龙山公于建业。以十二月赴龙场驿。”  《年谱》的作者钱德洪是王阳明的得意门生。  他的另一个学生黄绾也有类似的记述:“瑾怒未释。公行至钱塘,庶或不免,乃托为投江,潜入武夷山中,决意远遁。夜至一山投宿,不纳,行半里许,见一古庙,遂据香案卧。黎明,道士特往视之,方熟睡。乃推醒曰:‘此虎狼穴也,何得无恙?’因诘公出处,公乃吐实。道士日:‘如公所志,将来必有赤族之祸。’公问:‘何以至此?’道士曰:‘公既有名朝野,若果由此匿迹,将来之徒假名以鼓舞人心,朝廷寻究汝家,岂不致赤族之祸?’公然其言。尝有诗云:‘海上曾为沧水使,山中又拜武夷君。’遂由武夷至广信,溯彭蠡,历沅、湘,至龙场。”。  根据钱德洪和黄绾的这两段文字,很多人作了大致相同的理解:  “瑾遣人迹而加害,先生托投水脱去,得到龙场。”  “刘瑾派人跟踪谋害,阳明只得托言投江,绕道来到贵州龙场。”  “但是当朝权贵一直没有放过他,又密遣心腹刺客,在流放途中伺机刺杀,王阳明为摆脱刺客的追杀, ‘乃托为投江,潜入武夷山中’。”  “同年三月,刘瑾将刘健和王阳明人等共53人列为奸党,榜示朝堂,随后又密遣心腹,欲将王阳明暗杀于赴谪途中。阳明人钱塘,刘瑾遣人随侦。不得已,阳明托言投江自杀,甩掉盯梢。……”  小说家则作了更为生动的描述,说是一个黑长脸和一个国字脸的人去追王阳明,被划船的年轻人打落水中。  那么,刘瑾到底是否曾经派人追杀过王阳明呢?  笔者认为,并不存在着刘瑾派人追杀王阳明的事情。  首先,《年谱》和《行状》完全没有提到刘瑾派人密谋刺杀王阳明的情节。  出狱后的阳明先生是有着相当大的自由的,因为他不再是囚犯,而仅仅是作为一个降职的官员。当然,一个小小的驿臣,对于王阳明来说,自然是不会看在眼中的,王阳明是以第七名进士的身份走上仕途的,时任兵部武选司主事,属于正六品官员,相当于今天的副厅级,而驿丞则未人流,连芝麻官也算不上。而且,贵州在当时又是一个十分偏僻的所在。因此,阳明先生并没有打算老老实实去当那个驿丞。  阳明赴谪到过钱塘是可以肯定的。《赴谪次北新关喜见诸弟》:“扁舟风雨泊江关,兄弟相看梦寐间。”从语气来看,当是刚从狱中出来,惊魂未定。北新关在杭州,以前在此设关征税。随后,王阳明就在杭州住了一段,时间较长且较为安逸,有他自己的诗为证:  溪风漠漠南屏路,春服初成病眼开。——《南屏》  卧病空山春复夏,山中幽事最能知。——《卧病静慈写怀》  半空虚阁有云住,六月深松无暑来。——《移居胜果寺二首·其一》  南屏山在杭州西湖南岸,山峰耸秀,怪石玲珑,因地处杭城之南,有石壁如屏障,故名南屏山。净慈寺位于西湖南岸,历史上曾是杭城最大的寺院群。胜果寺在杭城西南,西湖和钱塘之间的凤凰山上。山水秀美,尘嚣远隔,阳明先生大概是觉得就这样过一辈子也不错。“便欲携书从此老,不教猿鹤更移文。”(《移居胜果寺二首·其二》)  但王阳明毕竟是被贬谪的官员,到偏远的贵州赴任是他的职责。刘瑾虽然只是一个太监,但他是在借着皇帝的名义行事。廷杖王阳明,把他关在监狱,最后贬为贵州龙场驿的驿丞,都是以皇帝的名义下达的命令,至于皇帝是否真的知道,我们并不能确定,但发出的命令却是实实在在的有着皇权的保障的。所以,王阳明并不能公然违背刘瑾的命令。  王阳明享受着杭州的美丽山水,不去穷山恶水的贵州,就等于是违背了皇帝的命令,这是封建礼法所不能容忍的。所以,王阳明为自己呆在钱塘找了一个充分的理由:生病了。“卧病空山春复夏”。王阳明是否真的生病,我们今天是难得弄清楚了。但阳明先生随后仓促离杭,泛海浙江和福建的惊涛骇浪。跋涉贵州的崇山峻岭,并不曾见医治调养的记录,也不曾见受病折磨的记载。则他的生病,即使是事实,当也并不严重。  王阳明以生病为由不去履职,刘瑾当然想弄清楚病的真假,就派人去调查,而这一调查,让王阳明害怕了,于是假装投江,跑到了福建,这是《年谱》和《行状》都记叙得很清楚的事情,完全没有提到刘瑾派人密谋刺杀王阳明的情节。  其次,关于刘瑾曾派人密谋刺杀王阳明的情节,多是由《年谱》及《行状》引出,但却与《年谱》及《行状》的记叙是相矛盾的。  《年谱》说:“夏,赴谪至钱塘,瑾遣人阴迹先生。先生惧,佯为自沉于江,密附商船往舟山。”“阴”是暗地里,偷偷地。“迹”,考核,推究。“然后圣人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阴迹”,就是暗地里调查,偷偷地调查。


羊山小杜


我还没有看到这里,等把知行合一王阳明看完再告诉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