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剷除異姓王后,為什麼還要分封同姓王?

靜說歷史


西漢初年劉邦分封了九個異姓王壯大自己的實力,天下未穩,這些頗有戰爭經驗的大將就成了劉邦的依靠,然而天下既定,手握兵權又居功自傲的將領,就成了劉邦心中最大的忌憚。

劉邦奪取天下的時候年紀已經不小,他沒有年輕人的血氣方剛和匹夫之勇,雖然坐在龍椅上,但心中的恐懼逐日加深。

諸侯王有戰功,有土地,有獨立行政,有武裝,有人口,名義上是“漢臣”,實際上是獨立王國,各自為政,隨時都有可能成“貳臣”。而且他們管轄的領土之多,超過了漢初直接管轄的郡縣,少則三四縣,多則一百多縣。

從公元前202年十月至前196年十月,燕王臧荼、楚王韓信、趙王張敖、代相國陽夏侯陳豨、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韓王信,都被幹掉了,唯有長沙王因為構不成威脅而得以存活。

劉邦對韓信的信任本來就有限,有一件事情讓劉邦一直骨鯁在喉——

劉邦和項羽在膠著之時,韓信攻趙、齊,齊本來已降漢,韓信貪功,又把齊滅了一遍,並且還脅迫劉邦封他為齊王(在劉邦看來就是脅迫),劉邦無奈,只得答應他的條件,對此劉邦一直懷恨在心。

但劉邦只是貶他為淮陰侯並未殺他,殺他的是呂后,而劉邦對功臣的死也未感到輕鬆,而是“且喜且悲之”,人性很值得玩味,歷史其實很有趣。

滅了異姓王后,漢朝的隱患得以解決,但更大的隱患即將來臨——天下太大,劉邦一個人吃不下。

我們知道皇帝制度和郡縣制,以中央集權為中心輻射地方的這一套行政制度是秦始皇搞得,還不像後世那樣成熟,六國餘孽不僅變法沒變徹底,而且心也沒死徹底,其中最蹦躂的就是楚國。

楚國封建殘餘及其雄厚,在秦朝統治時期,小規模叛亂時常發生,不管是陳勝吳廣起義還是六國貴族項羽起義,都屬於楚國範圍。

漢承秦制,所以從關中向全國輻射秦制跟秦帝國一樣困難,齊楚之地很難控制,需要有人當肉盾幫劉邦穩住局面,既然異姓王不靠譜,那劉邦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自家人——同姓王。

當然劉邦也深知內部權力鬥爭導致統治崩潰的危險,但如果不以宗室力量來牽制功臣,恐怕漢朝江山比秦朝還短命,劉邦分封同姓王,並非沒料到有朝一日他們一樣會坐大的威脅,而是權宜之計,他希望漢朝江山能永久傳承下去,必須依靠外力,而自家人畢竟比外人更令他放心。

當然同姓王在文帝、景帝時期勢力越來越大,已經威脅到中央統治,他們將鹽鐵生意和全國賦稅控制在手中,還有官吏任免等權力,皇帝自然不能容得下他們,於是新一輪流血的事件開始了……


靜說歷史


核心目的就是為了穩固政權穩定加強專制統治。消滅七個異姓王,是防止周朝以來的分封國,擁兵自重,防止叛亂髮生。

但是為什麼消滅了曾與自己志同道合一起打天下的異姓分封諸侯王,又分封了自家劉氏同姓諸侯王了呢?實質還是為了穩固統一為了專制集權統治的考慮。在當時,劉邦認為,秦朝之所以滅亡也是因為沒有分封諸侯王,造成了舊貴族的極力抵抗,所以,他是採取了秦朝的郡縣制為主,輔以封國制,封國的用意就在可以輔助中央朝政的,漢朝剛建立時分封了異姓王也是為不失信於自己當年與項羽爭霸時對將領許下的立戰功者封國諸侯王的諾言。但是,劉邦認為異姓王不可靠,自己血脈宗族的劉姓封王才可靠。於是設法堅決的清除了異姓王 。

又分封了同姓王。他的用意在當時也是完全恰合的。起到了穩固專制統治的積極作用。

但是,這也是後來,西漢末八王之亂的根源。這是劉邦所始料未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