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是手握几十万军队的大将军,怎么会轻易的被雍正罢免?

小灿哥说历史


年羹尧在清朝历史上算是非常出名的人物,不仅骁勇善战,还文武双全,无论是康熙还是雍正都非常倚重,年羹尧对平定西藏叛乱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就这样以为将军,最后却被雍正轻易罢免,落得个削官去爵,最后赐死的下场?



其实年羹尧自所以被雍正罢免,还得从两个方面分析,分别是雍正和年羹尧的角度。

年羹尧受尽雍正宠信,最后因为自身的原因最终失宠,这主要和他之后的行为息息相关。

首先:年羹尧作威作福,他认为自己功勋卓越,劳苦功高,非常骄横跋扈,这主要体现在他不尊重朝中其他大臣。

其次:年羹尧结党营私,因为之前雍正在官员任用方面,每次都与年羹尧商议,所以凡是年羹尧保举的官员,一律优先录用,这样得到官职的人都会对年羹尧感恩戴德,所以年羹尧有了自己的小集团,当时的年羹尧已经功高震主,因为他手下雄兵十万,猛将如云。很多官员看见年羹尧势头强劲,权力越来越大,于是都前去巴结。


最后:年羹尧贪财敛富,既然官职做到年羹尧这样,也确实算是厉害的,都说利欲熏心,年美尧把持不往透感,最终赃受购、侵蚀钱粮,据统计金额高达数百万两,然而此时的雍正正在整顿贪官污吏,年美尧毫无疑问是往枪囗上撞。

既然如此,那雍正又是如何轻易罢兔年羹尧的?

雍正对年美尧的处置其实分了好几个过程,并不是一次性就罢免了年美尧,其中有暗示提醒之意,毕竟两人除了是君臣关系,交情也还是不错的。


第一阶段:雍正二年,年美尧陛见离京前后发生的事情当时年美尧进京的时候别高气昂,文武百官都来迎接,他连看都不看眼雍正也是在这里决定开始惩治年美尧,打打他的张气焰,这里主要体现在雍正在离京之后,他接到了雍正给的那份朱谕。

第二阶段:雍正开始让自己的亲信开始远离年羹尧,然后让他们去揭发娘更要的劣迹其次雍正再去找那些平时和年羹尧对立的官员,让他们知道自己开始处置他,这些官员得知后纷纷支持。


第三阶段:雍正直接将年美尧调离西安老巢,将他的亲信也全部换人,先将年美尧的亲信甘肃巡抚胡期恒革职,署理四提督纳泰调回京,并开始揭发年羹尧的种种劣迹,比如指使陕西巡抚胡期恒参奏陕西驿道金南瑛一事。

最后阶段:解除年美尧的川陕总督之职交出大将军印,最后下令年羹尧自尽,并列举了92条罪证,但是最终看在年美尧功勋卓著,让他再狱中自尽,还将他的妻儿发配边疆,此时的年羹尧以经身败名裂家破人亡,当然皇帝杀功臣,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为功高震主,“鸟尽弓藏”是最真实的写照,大多帝王都是如此。



羽评郡主


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年羹尧所掌握的几十万军队,同时也是雍正作为皇帝所掌握的军队,这几十万军队被一个人带到西北,并没有成为年羹尧私人的军队,既听皇帝号令,也受兵部节制,他所受到的限制太多太多,不可能轻易为一个带兵的将军所完全左右,所以要罢免年羹尧这个大将军,也并不是一件什么过于复杂的事情。

其实,每个朝代的皇帝,他控制军队都是有一些管用的办法的。比如我们屡屡诟病的宋朝,宋朝的皇帝因担心军人造反,对军队的管理建立了特别的制度。他的前线指挥官由皇帝临时任命,打完仗就算事情了结,另作安排,不长期从事军队指挥。而且,部队常常换防,一方面使士兵得到所谓的锻炼,另一方面也让将帅与士兵不长期捆绑一起。所以,有“兵不知将,将不知兵”之说,这样,手里军队再多的将军,也只不过是光杆司令,随时罢免实在太容易。

说到年羹尧这个大将军被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因为年羹尧在做人上既不是特别精明的人(这从他对于一些人情世故的措置中不难看出),而雍正又是极端精明的皇帝,既然敢把20多万军队交到他手上,自然有办法玩弄他于股掌之间;

其二,当年,十四阿哥胤禵在康熙将位传于四阿哥胤禛时,内心的失落和气愤可谓到了极点,但他手握23万人的军队,却没有带领这支军队造反,照样乖乖被时为雍正皇帝的胤禛一纸诏书罢免召回,可见造反不是那么容易的,何况就个人威望和带兵能力而言,年羹尧还不及胤禵呢;

其三,在罢免年羹尧的大将军一职之前,雍正皇帝无论是从宣传舆论上,还是人员安排上,都作了长远的铺垫和精心的策划,做到了万无一失。他先是通过密折制度,让西北无论是军队中、还是地方上一定级别的文武将官来罗织材料,揭发年羹尧的问题,使年羹尧孤立。同时又通过暗示与年羹尧有过节的官员,发出对年羹尧的不满,使这些人大胆站出来弹劾年羹尧,坐实他的罪行。有了这些,就有了罢免他的理由。

其四,年羹尧作为大将军,虽然手握20多万军队,但这些军队的军需后勤,却都是掌握在西北诸路地方大员手中的,也是直接掌握在雍正皇帝手中的,他纵有造反之心,成功的希望也十分渺茫。所以,作孤注一掷的反抗,并非不敢,而是不能。


帝国的脸谱


为什么?

因为雍正太老狐狸了!

只用了四个步骤,就张这个曾经权倾朝野的大将军拉下马来,让他家破人亡。

那四个步骤呢?


第一步 暗示

雍正2年11月,雍正在年羹尧离开京城后给他发了一份"朱谕",暗示年羹尧:朕准备搞你啦,做好准备哟~

第二步 打通官员

这里分为三种:1.年羹尧不喜欢的人

2.和年羹尧关系一般的人。

3.雍正自己身边的亲信

总而言之,就是让他们好好站队伍,不要摆错了位置。有证据的就尽量揭发,没证据的就做好自己,远离年羹尧,争取自保。这也算是为了接下来公开处罚年羹尧做好了铺垫。


第三步 直面打击

1.雍正将矛头直指年羹尧,对其不满更是直接公开化,将其调离了西安老巢。并且批评年羹尧乱结私党,对他的奏折不与准奏

2.提拔年羹尧的死敌蔡蔡珽。蔡珽被年羹尧弹劾,狠狠地参了一本,然后被押往北京刑部。而雍正不仅没有给蔡珽治罪,还升了他的官,使得蔡珽成为雍正对服年羹尧的左膀右臂。


3.雍正3年3月,出现了"日月合璧,五星连珠"的祥瑞。大臣们纷纷在奏章中祝贺雍正皇帝,年羹尧也不例外。只可惜,年羹尧又一时疏忽把“朝乾夕惕”误写为“夕惕朝乾”。雍正借此机会,大作文章,请罢免了年羹尧的总督职位,还夺了他的将军印

第四步 绞杀

年羹尧被降职后,朝中的大臣们大部分都已经明白了雍正的意图,于是弹劾年羹尧,揭发年羹尧罪状的奏折如雪片一般堆到了雍正面前。

这正是雍正想看到的,借此机会,雍正罢黜了年羹尧所有的官职并且押送到北京会审。最后,年羹尧近被列出了92条大罪状,有30多条都是死罪。

为了避免非议,雍正采取了温和的方式。在狱中下令让年羹尧自裁,留一个体面的死法。


总而言之,年羹尧虽然是二朝老臣,且功劳非常大。但是到了后期,他越发的目中无人,且喜欢贪赃,结党营私,这是任何一个皇帝都不想看到的事。

唉:-( 自己作死,又能怪谁呢?

我是不一样的历史历史爱好者"历史惊文",喜欢的请关注


历史惊文


事实上,夺取年羹尧的兵权并不是那么“轻易”。雍正相当于在西北军中发动了一次政变,才获得成功。这件事如果做不好,极有可能引起年羹尧的困兽之斗,到那时,只有鱼死网破。虽然从大局来看,赢的还会是雍正,但损失会大得多。

雍正派钦差大臣夺取年羹尧兵权时,年羹尧正在远方和蒙古的王爷喝着小酒,欣赏着蒙古美女的舞蹈。这时的年羹尧,志得意满,有点过于膨胀了,忘记了可能存在的危险。

当他回到军营时,突然发现帅旗已经换掉了。接替他的,是他曾经的副手,岳钟琪。而几个重要的副将,也全被替换掉了。也就是说,年羹尧已经完全被架空了。这时候的他,成了光杆司令,完全失去了反抗能力。

雍正的这次政变能够成功,有两个原因:

第一,这几十万大军并不都是年羹尧的嫡系。年羹尧的嫡系,只有他曾经亲自带过的8万大军,其余数倍于8万的大军,是从各地调过来的,虽然统一接受年羹尧的指挥,但这是碍于朝廷的旨意,他们不可能跟着年羹尧造反。

第二,即使是年羹尧的嫡系中,雍正也早就埋下了钉子。比如雍正非常信任的一名偏将,时常会有密信寄给雍正,报告年羹尧的一举一动。这样的人,应该还不少。一旦雍正决定弃用年羹尧,这些钉子就会立即恢复真身,成为年羹尧的反对者。

关键的第三点,年羹尧的副将岳钟琪,一直与年羹尧不和。作为西北军的二号人物,只要得到皇帝的支持,取代年羹尧并非难事。

岳钟琪与年羹尧的不和,其中必然有雍正的功劳。将兵难,将将更难。雍正将将,确实足够老辣。

年羹尧看起来嚣张得不得了,其实他一直被雍正握在手心里。


趣谈秘史


年羹尧是满清为数不多的名将之一,年羹尧并不是靠自己妹妹上位的,只是因为他妹妹,年羹尧成为雍正的左膀右臂,他本身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在康熙三十九年中进士,后来被升为内阁学士,康熙四十八年升四川巡抚,到这个时候年羹尧其实和武将还在扯不上任何关系。

到了康熙四十九年被派去剿匪,这才是他第一次指挥部队,然而却因为延误军情被弹劾,康熙五十六年,土千户那交作乱,被年羹尧派兵平定。到这是年羹尧才真正开始掌管一些地方上的军政,很快,年羹尧在军政方面开始展现出了自己的才华,不断平步青云,在康熙五十九年年羹尧被授予定西将军印。

年羹尧应该是在四川任职期间就已经投奔了雍正,又因为和雍正是亲戚,也因此深得雍正信赖,后来在罗卜藏丹津叛乱之时,雍正选择自己的亲信年羹尧做抚远大将军平叛,年羹尧也不负众望,平定了叛乱,其实也就间接巩固了雍正的统治,因此年羹尧也从三等公,封到了一等公,又加封了子爵,可以说红极一时。

但是年羹尧在平西期间,在当时西部几乎是大权独揽,但是也由此得罪了朝廷绝大多数的官员,加上一定程度上雍正对他的纵容,也让年羹尧找不着北,当时巡抚,蒙古王公,这样的朝廷大员见了年羹尧都要跪拜,加上年羹尧功高盖主后,还不知收敛,由此也受到雍正的猜疑,因此而君臣不和。

但是始终年羹尧手握重兵,雍正也怕狗急跳墙,因此雍正也是花了一些功夫才把年羹尧逐渐架空的,年羹尧在部队征战多年,心腹众多,于是雍正逐渐的把这些该调的调,该罢的罢了,该收买的收买了,削减了年羹尧子在军中的势力,之后再派钦差直接接任了年羹尧的军政大权,同时让西北各府官员暗地揭发,弹劾年羹尧罪行,在年羹尧还没来得及准备时,就拿下了年羹尧。

另外年羹尧之所不敢造反,更准确的说是不能造反,原因是他已经把能得罪的人都得罪了,现在搞年羹尧的是年羹尧自己的主子,就是要造反,西南地区又不像沿海地区,富足还盛产粮食,平西时粮草主要靠南方各省供应,没有粮草拿什么造反,再说造反师出无名,手下还有多少人会追随自己,所以年羹尧也没有造反。

最重要的是年羹尧虽然居功自傲,但是他认为自己始终是雍正的人,并且还是有功之臣,就算有罪也罪不至死,他肯定也没想到自己会落到被赐死这样的下场,也许因此年羹尧也没有起兵造反。特别声明,部分内容是个人猜想,不代表史实!


玄坤


雍正拿掉大将军跟踩死一只蚂蚁一样容易!年羹尧不是第一个被拿掉的大将军,第一个被拿掉的是十四爷。当时王位不稳的雍正同样是轻易就拿掉了带兵好几年的十四爷,这只能说清朝的军队建制确实是挺先进的。

清朝的旗兵制度实际上有点现代野战兵团的味道。清军以满八旗跟汉军旗为基础建立,相当于现在的作战师,其中满军旗可以看成是骑兵师,而汉军旗可以看成步兵师。每个军旗都有自己的旗主将。打仗的时候整个旗人马统一调拨,然后再编制成军团,在组建军团的时候是一个满军旗会搭配四个汉军旗,这是一个军团的最基本配置。

当时雍正派在西北的有两个军,也是两个满军旗加八个汉军旗,总共满编人数应该是94500人,但是存在战斗减员,保持人数大约在9万人左右,到年羹尧接手那会大约在8万2千人左右。

这八万两千人两个满军旗全是满族人,人家肯定是听皇帝的,而且满军旗的主帅伊兴阿还是雍正的族叔,人家是自己人,心腹;其他还有八个汉军旗,清朝为了防止汉人武装太强,因此对汉军旗的编制是采用全国募兵,这也就是说,这些汉军旗的士兵们来自全国各地,一旦他们参与谋反,那么他们散于各地的家小就会被满门抄斩,这是清政府用这种方式控制汉军十分有效。这注定他们不可能站在“大将军”这边跟皇帝做对。所以,整只部队实际上只有亲兵会帮着大将军而已,皇帝罢免大将军真心只需一句话。


优己


自幼饱读诗书的年羹尧进士及第后以翰林院庶吉士的文职开启仕途。康熙年间年羹尧以四川巡抚供应清军平叛青海,然后转武职成为定西将军。于康熙末年升任川陕总督。所以重用年羹尧是从康熙皇帝开始。

年羹尧投雍亲王门下,雍正继位后受到重用。雍正授予年羹尧权力是分步骤进行的。先在雍正元年召允禵回京后让年羹尧和延信一起掌管抚远大将军的军务,过了几个月通知延信及西北,让年羹尧专掌西北军事指挥权。接着青海再次暴发叛乱,雍正借此授其抚远大将军之职。

年羹尧后来的被罢免有自己很大责任,虽然文武全才,但不懂政治。功成不知身退,反倒过分干涉朝政,引起官员攀附,这等于是夺了皇帝的权力和威望,这是自己作死。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过于跋扈无礼。视同僚如下属,视蒙古王公、额驸如臣仆,视皇帝宠臣允祥、隆科多如异敌,任用私人,收受贿赂,自己把自己的人缘做烂了,没有群众基础,这样等于没有根基。那些攀附的人无非是因为权势,如果权势一旦没有了,就不会再有人支持。

最重要的原因还是雍正自己能力强,像年羹尧这样的方面大员,经营西北十几年,说调走就调走,说明雍正有很强的全局控制能力。就像任用年羹尧时是分步骤的一样,在罢免年羹尧时雍正也是分步骤进行的。

首先雍正在对年羹尧第二次进京恕旨时忍无可忍之后也没有马上把他扣留在京,还是放他回了西北,并且让年羹尧毫无察觉,所以没办法做出应对。

然后对于那些不满于年羹尧行为,受到年羹尧压制大臣,雍正打了招呼,也就是示意他们可以揭发倒年。这一下舆论转向,公开参奏,暴出年羹尧种种罪行。

第三步,雍正直接警告年羹尧,告诫他要善始善终,不要终后路。这样既把自己的态度亮明,让百官明白,又给自己预留后路,既便将来处置年羹尧也不是不教而诛。

第四,因为年羹尧自己仍然不上心,不知悔改,还在报祥瑞时写错字,所以雍正向臣工暗示了对年羹尧不臣之心的质疑。其实当时也有人提过,怕雍正这么处置逼急了年羹尧而称兵作乱,但雍正的回答是“洞观远近之情形,深悉年羹尧之伎俩,而知其无能为也。”这一句话就说明雍正是相当有把握的。

最后一步,调年羹尧至杭州后,官员已经知道圣意,于是纷纷倒年。雍正直接下令年羹尧自杀。


沅汰


但凡是造反能成功的人物,都必定有一大票能够听命于自己,与自己同呼吸共命运的亲信。比如朱棣,所有的兵都是自己的,自己说了算,还有朱元璋,和兄弟一起打天下,共享富贵。所以,得到支持,是一个前提。


那么年羹尧如果造反的话,他的几十万大军会支持他吗?答案很明显,很少有人会跟他出生入死,因为说到底,就算年羹尧官职再大,也是朝廷任命的,他们都是为清朝打工的,而不是年羹尧的家兵。

这和宋朝的岳飞很相似,其实即使岳飞当年造反,也是行不通的,同样是因为没有人能卖命,虽然岳飞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但是依然是宋朝的兵。年羹尧的兵是不会为了微乎其微的胜率,去和年羹尧一起铤而走险的,因为换个人当大将军,他们依然可以安居乐业,而造反一但失败,就全完了,他们没理由冒这个险。最多在年羹尧死后,替他惋惜几句罢了。



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清朝军队的庞大开支都是由朝廷提供的,如果年羹尧一但造反,就意味着断粮,仗还没打,兵就都饿跑了。跟着雍正至少能吃饱饭,工资按时发,这样的日子他们怎么舍得放弃呢。


历史密探


年羹尧是康熙三十九年中的进士,康熙四十八年,任四川巡抚,此时年羹尧不到三十岁,可以看出康熙帝对他的器重。

康熙五十七年,年羹尧被授四川总督,掌管四川军政大权。

康熙六十年,年羹尧入京城见康熙帝,康熙赐他御用弓矢,升其川陕总督。九月,年羹尧利用土司之间的矛盾,以番攻番的方法,平定了郭罗克的叛乱。

康熙六十一年,抚军大将军十四阿哥允禵被召回京,年羹尧与管理抚军大将军印信的延信共掌军务。

康熙病逝,四阿哥雍正帝继位,年羹尧和步兵统领隆科多成为了雍正帝的左膀右臂,隆科多是雍正帝的亲舅舅。

雍正元年,雍正下诏,云贵川所有的军政之事都由年羹尧处理。十月,雍正命年羹尧接任抚远大将军之职,也就是原十四阿哥的,年羹尧被叫做年大将军。年羹尧升一等公,其子子年斌为子爵,其父年遐龄也为一等公,到此时羹尧坐镇西北与云南,无比显赫。

雍正让年羹尧所管辖的区域的事务,都按照年羹尧的意见来办,年羹尧进京的时候也马齐,隆科多一同处理军国大政。可以看出,雍正帝对年羹尧的宠信,已到了极致,此时的年羹尧可谓是志得意满。

雍正二年,年羹尧二次入京,很多王公大臣下向他问候的,他看都不看一眼,在雍正面前,态度也十分的骄傲,没有礼貌。有传言说,雍正的很多事情都是听了年羹尧的话才做的,让雍正帝极为的不满。

十一月,雍正下诏给年羹尧,告诫他说不要居功自傲,要低调自处。

雍正三年,雍正对年羹尧的不满更加明显,说年羹尧任人唯亲,结朋营私。

三月,出现了“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祥瑞,年羹尧上表中将“朝乾夕惕”写成了“夕惕朝乾”,雍正说年羹尧办事一向仔细,这样弄错是故意的。四月,撤掉年羹尧的川陕总督和抚远大将军,改任杭州将军。

很多人都纷纷弹劾年羹尧,最后雍正命年羹尧自决。


历史简单说


因为年羹尧根本不具备造反的条件

年羹尧想造反至少需要4个条件:

1、军队得听他的。

2、粮草、军械没问题

3、朝中有官员做内应

4、政局不稳。

首先看第一点,年羹尧是手握几十万大军,但是他这个任命是朝廷下圣旨委派的,他若是造反,得要有个口号吧,不然师出无名;什么口号?而且这几十万大军并不是年羹尧一手带起来的,本身又是一个汉人,手下士兵家眷又都在内地,年羹尧实际控制的地区,论稳固程度、经营深度有三藩高吗?

其次第二点:粮草、军械的问题。当年雍正和其他几个皇子争夺储君之位的时候,十四阿哥在西北做了大将军王,手握十几万兵马,但是当时雍正让年羹尧在甘肃当了个川陕总督,就是扼其粮道,他几十万大军都造不了反!年羹尧在西北平叛,粮食、军械都是内地运过去的,没有粮草的军队还有什么战斗力。

再次朝中得有官员做内应。年羹尧西北平叛后,骄横跋扈把朝内大臣得罪了个遍,在边疆时,蒙古王公和额驸阿宝见到年羹尧必须跪拜。在赴京途中,他令直隶总督李维钧、陕西巡抚范时捷等跪道迎送。到京时,黄缰紫骝,郊迎的王公以下官员跪接,年羹尧安然坐在马上行过,看都不看一眼。王公大臣下马向他问候,他也只是点点头而已。

年羹尧要是造反,这些官员不说去平叛了,必定冷眼旁观。

再次,还需要政局不稳。西北平叛后,雍正朝基本上没啥大的动荡,那些争储的皇子们都在牢里关着呢。清朝晚期,太平天国闹那么厉害,曾国藩都不敢反叛,更何况年羹尧。

所以,综上几点,一方面是年羹尧没有反叛之心,另一方面时机也不成熟,没有反叛的土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