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相声演员可不可以做偶像呢?为什么?

杂家说123


相声演员也是演员,作为娱乐圈的一份子,有权利选择自己的艺术道路,无论是想成为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还是养家糊口的民间艺人,或者是前呼后拥的流量明星,都是自己的自由。前提是不违法,不妨碍别人,不违反社会公德,那就没什么问题了!

传统意义上的相声演员,都是养家糊口的民间艺人,居于社会最底层,为了混口饭吃,把自己剖开了给观众看,求得几枚赏钱。解放以后,相声演员一跃成为艺术家,地位提升了一大截,对于从业者来说是一大幸事。本世纪以来,以郭德纲为代表的民间艺人再次重出江湖,虽然已不像旧社会一样街头卖艺,但是一样是凭本事吃饭。现在,相声演员又出现了新的趋势,即靠颜值吃饭,向娱乐圈的流量明星看齐。

相声界的流量明星既然出现了,那么存在即合理,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可能一时还不能被所有人接受,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可能会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但是作为相声演员自身来说,一定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和定位。一方面,要知道自己的优势,懂的自己想要什么,走什么样的路;另一方面,要保持冷静的头脑,约束粉丝的行为,为后来人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


现在相声演员中的偶像有不少,我最欣赏的是孟鹤堂,虽然他不是最帅的,也不是歌唱的最好的,也不是人气最高的,但是是最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这一点特别值得钦佩。

孟鹤堂对自己的定位很清晰,他就是要做一个相声演员,希望把所有的粉丝都变成观众,希望大家喜欢他的相声,而不是仅仅外表。对于粉丝的约束也很到位,既宠着又不纵容,懂的拒绝,特别是搭档周九良,时刻在他和粉丝中间起到一个阻隔器的作用。


所以我们看到孟鹤堂的专场虽然也有荧光棒,但是刨活的很少,合唱的很少,搭茬的很少,至于在机场车站围追堵截的则基本没有,这完全是源于二人对粉丝的约束,所以我认为这是优质的相声界偶像型演员的代表。


相声演义


首先新京报对偶像的界定很滑稽!他们认为只有影视歌皮囊长得好看的才能叫偶像,偶像并不局限于某一领域或是行业。各个时代各个领域都会有很多偶像产生,只不过看大众的追求罢了。谁规定相声演员就没资格成为偶像?张云雷之所以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与关注正是因为在他的身上有我们喜欢的闪光点,就我而言是个60后。以前根本不关注也不听相声,直到遇到张云雷。张云雷一个九零后相声演员在传承弘扬中国传统的曲艺戏曲方面作出了努力和贡献!作为一个已经是中年的阿姨来说,近二十年来还没被哪个所谓的明星吸引过。我非常喜欢中国传统的戏曲,说简单点从十几岁开始就喜欢越剧。中国地方戏黄梅戏我也喜欢,但现实生活中像我一样喜欢戏曲的同龄人都很少。所以张云雷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对九零后演员的成见与看法,没想到这个非常时尚的九零后的小孩骨子里面都装着传统。太平歌词,京韵大鼓,西河大鼓,京剧,评戏张口就来,他的才华,他人格魅力都是深深吸引我的原因。没想到到了这个年纪我又开始了追星!张云雷不但让许多九零后零零后开始喜欢上了中国传统的曲艺戏曲还让象我一样的六零后七零后八零后也开始喜欢上了京剧评戏太平歌词京韵大鼓,从来没为任何一个明星买过一张门票的我因为张云雷第一次走进了剧场去看相声演出,因为我觉得张云雷值得!张云雷以他的影响力带动了年轻粉丝喜欢并学习传统的曲艺和戏曲,向社会传递的是正能量,他就是粉丝榜样的力量!值得夸赞值得表扬!所以这次新京报以张云雷相声演出结束后的返场表演粉丝挥舞荧光棒来痛批张云雷,我只想说的是真的是太无聊了!


紫莲31176406


台上台下互动,被说成调戏妇女。粉丝晃荧光棒,被说成荒唐堕落。回归传统,说你沉渣泛起。与时俱进,说你离经叛道。真是欲加其罪,何患无辞!今天专家,明天教授,后天又来个媒体,非要在鸡蛋里挑出蚊子腿上的毛不可。套用《大宅门》里白七爷骂太监王喜光的一句话,“你整天和个戏子过不去,多大能耐呀!”




钓带鱼的土著人


张云雷火了。据媒体报道,张云雷在哈尔滨演出的时候,现场气氛热烈,粉丝们一边挥舞荧光棒,一边合唱,相声表演搞的很像演唱会。

张云雷还没走出粉丝们的鲜花与掌声,这边就吃了《新京报》一记当头棒喝:《相声演员想做偶像索性转行》,虽然通篇没有点名道姓,只是说某知名青年相声演员,但是明白人心里都清楚,这是对张云雷的一顿迎头痛批。

对于《新京报》的这次发声,网友们还是颇有微词的。更有激进点的网友点评说,这是《新京报》在蹭热度。

首先声明,小编既不是相声的“发烧友”,也不是张云雷的粉儿,只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说,这次《新京报》的矛头似乎没对准地方。

粉丝们喜欢张云雷,或者说向用哪种方式来参与张云雷的演出,是张云雷提前授意的么?还是说是张云雷能自己控制的?如果不是这两种情况,那么粉丝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欢迎张云雷,那就是粉丝们的自发行为。如果此行为有人看不顺眼,这账似乎也不应该算在张云雷头上。

也有人说,张云雷作为偶像应该积极引导粉丝们,让粉丝们“思想正确、行为准确”,小编也觉得应该是这样,但是小编也有看到一位粉丝对张云雷的评价。大意是说,张云雷摔伤的时候,因为伤势很严重,师傅郭德纲曾经劝他说,就算以后不能动了,师傅还可以教你说书,照样能让你养活自己。而张云雷却说,不,师傅,我就是要学说相声。所以这个粉丝说,从张云雷身上看到一个人对理想的坚持与执着追求。很励志啊。听完这段,小编不是张云雷的粉儿,但还是觉得这个年轻人还是值得尊重的。

一个对自己的事业有着执着追求的青年演员,为什么被媒体痛批呢?文章倒也说得明白:相声演员想做偶像索性转行!谁规定相声演员不能做偶像呢?

其实,在小编的意识里,无论是影视演员、节目主持人还是什么歌手、舞者、相声演员,都应该统称为“艺人”吧,都是靠手艺吃饭的人,至于手艺是吹拉弹唱,还是说学逗唱,其实都不能掩盖其本质属性。

既然影视演员可以有粉丝儿,歌手舞者可以有粉丝儿,相声演员为什么不能有?如果凭借一个相声演员的走红,就能带动很多年轻人重新重视“相声”这个即将没落的行业,那应该是好事,为什么还要打击呢?

如果真是粉丝们做的过火了,批评教育粉丝就是了,这怎么也不应该怪到偶像身上吧?就像杨某娟追刘天王追得晕头转向的时候,人们都只会觉得这女粉很可悲、很可笑,谁会觉得刘天王不该当偶像呢?

在“市场需求”主宰“艺术流向”的时代,一些传统的艺术形式需要先活下去,然后才是如何发展的问题。“相声”在演出形式或者演出内容上有所调整与创新,去迎合一下观众们的需求,也是一种趋势。

在当今的一些“文化市场”上的确存在着一些不良现象,但那只是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已,随着观众的审美需求的变化与提升,一些好演员和好节目还是会被重新认识,重新肯定的。

有道是“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影视口碑榜


很有意思的问题,我将我的观点和看法同大伙分享一下。

我是一个相声爱好者,准确的说是一个喜欢郭德纲和德云社的粉丝。之前也听,只不过是在固定的场合没有主观选择的去听,比如“春节晚会”,陪着家人一起看晚会,有理由哪个节目都让我认真的看下去,并品论一二。

那么相声演员可不可以做偶像呢?我认为可以。偶像书面的定义是:1.一种为人所崇拜、供奉的雕塑品,比喻人心目中具有某种神秘力量的象征物2.一种不加批判而盲目加以崇拜的对象。特指一种传统的信仰或理想。但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老是用“僵化”的思想去看待事物,那绝对是有问题的。

现如今我们更愿意将偶像定义为:“受人极其喜欢的明星”,比如吴亦凡,比如周星驰。

而我们所说的这些明星偶像都是演员,并不是说面说的那种意义的偶像,难道我们要否定这一现象,杜绝对他们的“偶像”称呼?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最具争议的“新京报”对“小辫儿”张云雷的痛批,放在广大群众眼里“新京报”更是有失主流媒体的气度,当一个演员,一个相声演员能将传统相声推广到好似开演唱会的地步,我们首先要肯定的是他对这么艺术的贡献,而不是“酸溜溜”的指责。

我们可以将写书写的好的视为偶像,可以将电影演得好的视为偶像,甚至可以将长得帅的视为偶像,那么为什么不可以将相声说的好的视为偶像?用过去的思想评定现在的事物,这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欢迎大家评论交流。


北笙播报


首先要问 什么是偶像 大家小时候长辈们都会问 你长大要干什么 一般都会回答 科学家 解放军 警察 等等 这些职业人就是孩子们心中最初的偶像形象 再说现在 相声演员偶像化 并无大碍 前首先他没有危害社会 没有吸毒 斗殴等等不良行为 第二作为他的专业 有人认可就是成功 第三 他所唱的濒临灭绝的小曲儿 让现在的90后甚至千禧后都认可了 都喜欢传统文化的内容了 这难道不值得庆幸和鼓励么 满足这三点难道不能成为偶像么 马三立 侯宝林 马季 姜昆 冯巩等人 不都是在当时年代背景下当时人的偶像么 现在突然冒出来偶像一词贬义化 真不知道那位写文章的兄台抱有什么样的目的 偶像 一直存在 不分行业 不分种族 更不分高低贵贱 只要他在自己行业能有一定知名度 人品道德没问题 也没做过危害社会的人 为什么不能偶像。与其在这里评论偶像化 不如去评论吸毒艺人喊冤的事 收钱办事没错 但要看看办的事是不是人事儿


风生水起要下雨


相声演员可以做偶像,这个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我想现在说到相声大家第一个想到就是郭德纲和他的德云社,如果没有郭德纲如今的相声圈也许还是奄奄一息的情况。这些年郭德纲和他的德云社为了相声艺术所做一切大家也是有目共睹。

早年的郭德纲从天津去到北京闯荡没少吃苦受罪,曾经的郭德纲为了生存参加一档真人秀节目,需要把自己关在玻璃房子中48小时。除了吃喝拉撒在里面待上48小时以外还要随时和玻璃房子外的围观群众进行互动。

后来郭德纲和德云社逐渐被大家所喜爱,生存对于老郭来说已经不再是问题,但老郭经常说:“要记住别人对你的好,俗话讲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郭德纲曾说过这辈子最感谢的人是他的师傅侯耀文,当年落魄之时没人愿意收他为徒,最后是侯耀文收下了他并不断帮助和提携他。郭德纲成名不久后侯耀文突发心脏病离世,在葬礼当天郭德纲被人搀扶着来到侯耀文棺椁前,跪地磕头,放声大哭。郭德纲还没来得急好好报答师傅的大恩大德,就与师傅天人两隔。

蓝胖觉得这样一位通过自己不懈努力既复兴了国内相声行业同时又是一位重情重义的相声名家作为自己的偶像有何不可呢?




万能蓝胖爱娱乐


不但相声演员可以做偶像,小品演员也可以做偶像,搬砖的也可以做偶像,世人任何人都可以做偶像,只要有人崇拜他就是偶像,我小时候一度把村里一个得过唐氏综合症的人当作一个阶段的偶像,因为我看到他撒尿时要比其它小伙伴恣的高。

题主提出的这个问题,我想应该是因为〈新京报〉今天一篇备受争议的评论文章所起,文章批评德云社的相声演员张云雷,在说相声的时候硬是把相声搞成了演唱会,在结束时全场大合唱,而且粉丝还像看演唱会一样挥舞着手中的荧光棒,其场景宛如在演唱会上疯狂追星的粉丝。有的人看不惯了,认为这不应该是相声的做派,认为相声人不应该这样“堕落”。

把相声演员当成偶像来追捧,我认为这不但不是什么坏事,相反我认为还是一大好事儿,说相声的有人追了,有人当成偶像了,这起码说明我们的相声还有人关注啊。唱唱歌怎么了?挥动个荧光棒怎么了,谁规定说相声的就必须一袭长衫,按照老习俗一板一眼啊,时代在进步,艺术样式也要进步,如果非要囿于老样式老传统,那么相声离死也就不远了。

就是在以前,相声偶像不也存在嘛,候宝林、马三立这些已故的老相声艺术家,不也是那个时代的偶像嘛,在以前有多少人会守着收音机盒子半天,为的不就是听一段他们的相声。还有像现在的郭德纲于谦他们,不也是偶像嘛,有多少粉丝睡前必听他们的相声,看看他们在国内国外满坑满谷的演出效果,不都是因为偶像的力量嘛,你以为来那么多人捧场都是送鸡蛋吸引过来的啊。


元芳有看法


能不能做偶像,这是喜欢他的人决定的。

批评不应该批评相声演员不能当偶像,他用功,努力,出色,为什么不能被更多的人喜欢?

那么导演就不能演戏,演员不能唱歌,只会唱歌不会演戏的人去大荧幕上靠流量挣钱算不算呢?

批评难道不应该去批评那些流量明星吗?只看脸,拿钱不干活,只有流量,没有演技的偶像还少吗?什么时候挨着一个有童子功,有真本事,努力,用功,出色的人挨批评了,只是因为他挡了某些人的道吗?

偶像只要是正能量的,为喜欢他的人指引正确方向的,就没有错。

倒是那些领着粉丝整容,带货,乱消费的,颠倒黑白,利用自己的人气,引导舆论的,为了得奖,刷榜买热搜的,这些偶像配称为偶像吗?

我不追星,不黑粉,只是偶尔放松的时候听两段相声,不明白这么努力用功的一个人碍着谁的眼了。


素静淡雅


因着从小爱看个喜剧小品自然相声也没被我放过,通过欢乐喜剧人认识了岳云鹏继而知道了郭麒麟才真正地开始喜欢相声,现在又迷上了张云雷,说起来算不的什么真正的相声迷,正经的相声也没听过几回也就图一乐让我评个一二三来我是说不出什么来的

现在相声被更多年轻人喜欢,更年轻化也不见得是件坏事,虽然会有人认为这算不的相声都是瞎胡闹,但我觉着德云社这帮年轻的相声演员虽说年轻也并非糟蹋东西外行人虽看不懂里面的门道但也还算清楚该有的功底他们是不缺的,若拿网上那拼凑的段子跟他们比那是埋汰人了。

几位角儿虽都还不成熟但都算根正苗红,尽管市场将他们偶像化了但他们自身并未迷失自我,从不曾忘记过自己是相声演员也不曾在相声这条道路上有所懈怠。有人喜欢传统就有人喜欢新鲜,在现在这个所有东西都年轻化的时代相声因此做出些改变也未尝不可,看着我们这些小年轻因着他们也愿意多听两句北京小曲儿,地方曲艺的也未尝不是一种文化的传播。或许有一天我们这些图一乐瞎胡闹的随着角儿的成长岁月的沉淀也能静下心来听一听这最纯粹的相声也不是不可能啊,凡事都有个成长的过程吧。

最后真诚地希望各位粉儿别拿娱乐圈的那套追星准则往曲艺界套,在娱乐圈您手撕同行,高声呐喊的没人管你,但咱听相声的安安静静跟着乐呵乐呵就行,听相声为的是放松自己,跟娱乐圈追星似得您累不累啊,您不累咱角儿也累啊,咱角儿没想做偶像,还是依着郭老师那话给他们一个安安静静说相声的空间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