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火燒30萬曹軍毫無懼色,為何火燒藤甲兵卻說“必損陽壽”?

Wenziying


《三國演義》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歷史小說,它以三國時期100年的歷史為基礎,通過作者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加以虛構加工,著成了這一曠世奇書。

《三國演義》最著名的人物莫過於那個“多智近妖”的諸葛亮了,諸葛亮,字孔明,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在此書中,諸葛亮成為了一個上天入地無所不能的神級存在,不管是呼風喚雨,還是神機妙算,都展現了諸葛亮的形象。

我們都知道,諸葛亮正式出山是在赤壁之戰前夕。官渡之戰後,曹操又花了好幾年時間清理了袁氏餘孽,將袁紹勢力連根拔起,順便橫掃了烏桓,解除了北方的威脅,統一了北方,成為了天下第一霸主。

而此時,諸葛亮的主公劉備還在新野這個小縣城抑鬱不得志。劉備這個人最強大的地方就是往往能在逆境中變得更加強大,他前半生幾乎是屢戰屢敗,甚至連老婆孩子都不止丟了一次,但是每次都能化險為夷,再次強大。

劉備抓住劉表去世和曹操南征的契機,積極與江東結成同盟,共同抵禦曹操。劉備方的對接人就是諸葛亮,諸葛亮在東吳舌戰群儒,堅定了孫權抗曹的決心,又在赤壁之戰中幾次幫助周瑜完成階段目標。

最後諸葛亮借東風,幫助周瑜順利實行了火燒赤壁的計策,打敗了不可一世的曹操,也幫助劉備完成了翻身。雖說赤壁之戰基本上是周瑜的功勞,但是諸葛亮出的力也不小。一把火更是燒光了曹操的三十萬大軍。

十幾年之後,在南中,諸葛亮又秀了一把火燒敵軍的計策。劉備去世後,各路兵馬紛紛趁火打劫,包括魏國和吳國在內的五路大軍齊齊伐蜀,諸葛亮安坐在家中,憑藉對敵人心理的完美把控,瞬間就退了四路敵軍,只有南蠻這一路依舊未平,於是諸葛亮決定親征南蠻。

南蠻就是今天的四川南部和雲南貴州部分地區,人口以少數民族為主,歷來是西川的禍患。不過南蠻因為人口少,生產力低下,實力並不如中原諸侯。尤其是諸葛亮這種等級的人親自領兵,南蠻幾乎一觸即潰,七擒孟獲的故事就發生在這次戰爭中。

雖然蜀國對南蠻佔據絕對優勢,但是南蠻的藤甲兵也讓蜀國吃足了苦頭。藤甲兵是一種特殊的軍隊,人數少,戰鬥力強悍。就像魏國有虎豹騎,蜀國有白毛兵一樣,藤甲兵的出現雖然不至於改變戰局,但是也給諸葛亮帶來了不少麻煩。

藤甲兵身穿南中特製的藤甲,遇水不沉,刀槍不入,堪稱銅牆鐵壁。但是諸葛亮怎麼可能讓藤甲兵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囂張,他想到了用火攻來對付藤甲兵的辦法。於是又是一把火將藤甲兵燒了個精光。收拾了藤甲兵之後,諸葛亮卻擔心此法有傷天和,恐怕會影響自己的陽壽。

為什麼諸葛亮火燒30萬曹軍的時候不擔心折壽,而區區幾百藤甲兵,他卻有這個擔心呢?

其實還是身份的問題。諸葛亮是傳統儒家的典型知識分子,講究善惡分明。在赤壁之戰的時候,曹操是侵略者,帶來了無盡的殺戮和災難。諸葛亮火燒曹軍那是以正義殺死邪惡,自然不會有損陽壽。

而藤甲兵雖然是南蠻的軍隊,但是都是漢人,而且是被南蠻脅迫的漢人,本身就是被迫與蜀國為敵,屬於身不由己。諸葛亮親征南蠻雖然是為了鞏固南邊的安全形勢,但是畢竟是進攻者,燒死無辜的人自然會擔心有損陽壽。

而且諸葛亮在兩場戰役中的角色也不同。赤壁之戰中,諸葛亮是聽命於周瑜的,並不是戰爭的決策者,只是作為輔佐存在。所以火燒曹軍,諸葛亮頂多算是一個幫兇,而火燒藤甲兵則完完全全是諸葛亮的命令,與他有直接關係。

洋洋灑灑說了這麼多,其實都是在基於《三國演義》的基礎上。這本書本來就帶有一定的神話色彩,很多情節也是作者虛構的,包括借東風、火燒藤甲兵都是不存在的,所以自然也就沒有折損陽壽的說法。


歷史風雲閣閣主


三十萬曹兵是強大的敵方,是侵略者,你不消滅他,他就會滅了你,是強者欺負弱者行為,火燒三十萬曹兵,削弱對方實力,保住了己方利益,只有喜慶的份,何談傷心流淚?藤甲兵就不同了,首先他是少數民族,是弱勢的一方,蜀兵屬強者,侵略者,雖只有三千之數,良心也會不安的,諸葛亮流淚並說折自己陽壽就好理解了。


一壺濁酒喜相逢


那時用計講仁道的,但凡用計定給對方留條生路,不然必損陰功。找到你逃出生天,找不到可就不怪我了。臥龍火燒盤蛇谷,大破藤甲兵,可是不留生路那種。雖然只有三千但卻是燒絕種了。所以孔明認為自己必折陽壽。


五陵豪傑


諸葛亮南征是攻心為上,略地為輔,對西南少數民族以撫為主,不想消滅他們。藤甲兵撞到槍口上,不得不消滅,是諸葛不願看到的。


林下美人來


從正史角度講,都是沒有的事,羅貫中編的,所以談不上折壽。

從三國演義角度講,曹魏是賊,殺賊無妨陽壽。南蠻是由孟獲所逼,都是無辜百姓,所以損陽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