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所說的: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是什麼意思?

玄牝中道


《道德經》中所說的“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是什麼意思呢?

我認為《道德經》目的是為了闡述統一宇宙萬物的根本“究竟是什麼存在”的這個“道”理。那麼根本存在的究竟是什麼?

我的回答是:統一宇宙萬物的根本存在就是“道”!

然而道又是什麼呢?理何在?易經的《繫辭》中是這樣說的:“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者,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觀點來看,乃氣的存在方式。因此,氣就是道的存在方式。而氣的存在方式乃是“無”形的特徵,是故“無”相應自然也就形成“道”的存在標誌!所以“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也相應就是生於“道”!如此說來,由於萬物生於道,自然“道”也就是宇宙的根本存在了!

但是《道德經》本著又是怎麼看待“道”的概念呢?老子曰:“無,名天地之始”“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從以上老子的表述看來,道就是氣!而氣的主要性能特徵,就是“無”!故,此“無”就是宇宙的根本存在形式!時空萬物生於“無”復歸於“無”!

當然此“無”,並非是一無所有。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無”實際就是這四“有”的表現形式!是事物未形先天的存在方式“無”。尤其最主要的是“信”,信即信息,為所有事物運動象存在方式的傳遞,時空中一切事物運動的規律即奧秘都蘊藏在這“無”的信息中!所以掌握事物運動的信息就自然成為現代人最觀心的事情了!

綜上所述,無和有同樣是宇宙統一存在物質的表現形式,而從某一種角度來講,“無”的存在才是宇宙最根本的存在!



易境2


佛經楞嚴經中還有一句:萬物始於無。

我驚歎兩者如此相同對於萬物起源的描述。

這兩句話簡單得不能在簡單了:就是所有的一切(包括萬物萬法)都源於無。

舉個例子:我們個體在出生前,在懷胎前,是不是“無”呢?

可以說是“無”。

那麼我們真的理解了這個“無”嗎?

實際上我們只是侷限於自身思維維度的侷限性狹義性的理解了這個“無”。

道德經中:道可道,非常道。此“無”乃“道”,不可思議。

佛經中:此“無”乃“空”,能悟空者,菩薩果,“空”乃佛經要義,皆不可思議。

故孔子才嘆:朝聞道夕死可矣。



先知中道


道德經99 81章,其實每一章都是相互關聯和遞進的,必須整體通篇邏輯結構弄清楚,包括當時所處的人文環境,文字的表達和寓意,才能更通俗的明白。


其實道德經核心就是八個字 生長 收藏 損益 餘缺 道德經更予道德沒有一點關係,只不過是時代的變化 和名字的改變,才失去了 本真。正如道德經第一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恆名一樣,名字不是一成不變的 ,都是在時刻發生改變。


道德經 的道就是一切規律 德是按規律做事 的方法

不管事眾人還是那些所謂的專家 都是一個字來掰開解讀,這就是 執微者 必失其著


萬物生於有 有生於無 是第四十章 德之末

重點是有和無之間的關係。這裡 無是有 的源頭 而有是無的末端。但同時也是無的體現


這篇要同時與第11篇一起看就更明白這一篇的初衷,也更完整的理解老子的本意。

原文如下: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通俗意思是說三十根條匯聚到一個輪子中,因為輪子空,才能讓輻條和車軲轤變成車輪,才會有作用。陶土做器皿,因為器皿空才會有了器皿盛放的作用。。。。


總結為 有無交通 放得利用,最後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是文言文中互文的修辭方法,直接表達就是有無調通 方得利用 。利是道德相合而有了增加的意思 也即是有增為利。就像30根條和車轂合在一起,功能作用增加了 。而不是少了。有和無相互交通,最終獲得了利用之機



為什麼要提到這個事情?是因為當時很多人都說,現在的人遠離了天道,也就是天然道德,去親近所謂的 仁 義 和禮這種社會道德。因此這種情況下我們做這樣的事情,有什麼意義和改變那?


其實是這樣的:這個世界 生長收藏,生生不息,一切都說循環往復週而復始。這是自然之道。現在和將來無論出現什麼樣子的形式都說非常自然的。就像強和弱相濟,有和無相生一樣道理。越是在德之末這是時候,才越算產生新的生機,就好比深夜才是離光明更近。


正因為如今的離道失去德,才更需要我們正本清原

也正是如此,孔子認為的 理壞 樂崩 糟糕透頂的春秋戰國不正是那是時候產生了世界非常有名的百家爭鳴嗎?


這裡反正 其意思為循環往復 。這裡的弱者本意是和強相對應的意思。之用的用是作用的意思。


其實道德經不是老子寫 的 而是周朝觀星的尹喜總結的老子的思想。

孔子 見到的也不是老子 而是他的遠房侄子老聃,因為名可名 非恆名,過去是世襲制,老子不願意在效力,改姓李。因為找不到他就讓他的侄子繼續工作。老是姓,子是爵位。爵位是世襲制的。就比如你父親是李所長,退休了你兒子還叫李所長一樣。後人只知道老子這個名字。其實不知道這其中是三個人。


待續。


聶老師姓名開運


心念自在答題,歡迎朋友們關注、點評。

《道德經》

一、無、有的的概念

道的表現或者說作用體現就是“無”和“有”,

“無,名天地之始。”:無,是天地萬物的開始。

“有,名萬物之母。”:有,是如同生化萬物的母親。

無、有都同出自於“道”,兩者同出而異名,只是命名不同而已。

二、無、有的關係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下的萬事萬物都是“有”所生化出來的,而“有”卻是從“無”生化出來的。故謂:無極而太極,太極生兩儀。

三、“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的意思

普通人看天下萬物,只看到“有”,但有是從哪裡來的呢?有從無中來,無同佛家講的“空”,“空”能生萬有,這與“緣起性空”是一個道理。

比如:一個杯子(物體),原先是沒有的,這個杯子怎麼來的?因緣和合來的,從無到有。一個杯子緣起於生活的需要(市場需求)、經過廠家生產、運輸、售貨,最後來到我們的家裡。這就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這個杯子會永恆存在嗎?不會,十年、百年、千年以後,還是歸於無。

所以,對於外物,我們不必太執著,“物來則應,物去不留”,一切都是緣起性空。


心念自在


我很好睡覺了,睡覺裡是睡得波瀾壯闊,晚上睡覺前總把聲音佈局全身,醒來聲音掃出體內負能量,很沉重的五穀雜糧的氣息,生長野外的糧食也會存在邪風。

喝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煉腦背誦一章二十多字道德經,滿意心神集中,聽聲音聲音缷掉負能量,睡覺醒以後,十分鐘時間已讓我調整自己身體狀態,如果還能辟穀,那就是神仙,我還沒傻到不吃東西,我還是要吃早餐的了。

魯迅先生說唐詩已寫完了以後時間的詩歌,口氣好大。

我對歷史朝代更替時間糊里糊塗。李煜的詩春花秋月何時了,辛棄疾夢裡挑燈看劍,蘇東坡寂寞沙洲冷,都不是唐代人。

魯迅先生嚴謹的文章風格,一諾千金的高尚人格,既然魯迅先生一言九鼎說了好詩都在唐朝寫完了,我就幫先生說說話,因為欠先生的書費總要買先生一本書來讀的吧。

唐詩好詩,決不會吃在歷史裡一枝獨秀。

好詩接近禪境,文章本天成禪境。那麼和唐詩比美的是唐朝的佛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心無掛礙。

還有我模仿摩拜的華嚴經獅子章,有如此如太陽灼灼其華的心經,有如此開天闢地的佛經,唐詩之優秀,也決不是偶然的。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明月與故鄉就是兩名詞,真正的好詩只是由動詞和名詞簡單構成的。獅子章謂獅子像虛,唯是真金,師子不有,金子不有,故名色空,又復空無自相,約色以明,故名色空。

故鄉對遊子是虛空的,明月光如同金子發光,故鄉此刻沒有,但月光是真實的,所以故鄉虛空。

又因為故鄉對遊子還是原來的影像,所以李白相約月光來思念故鄉,好像故鄉遠在天邊,近在眼前。

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故鄉生我養我,就是有我,我在遠方想故鄉,故鄉在他鄉的天籟之音中又是虛無的。


我寫小說江山畫卦


其實這個問題了解八卦圖就遊刃而解!!

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這就是萬物生成的實相。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把時間往前推50億年。那時候地球剛剛形成,火山爆發遍地熔岩沒有任何生物。那麼今天的人又從哪來的呢?人類不是從外星來地球的!!是通過50億年的演變從無到有的。

這就是道德經所講的萬物生於有,有從無中生!!這就是自然規律,“道’的實像!



弟子說事


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三才,三才生四象,四象生五行,五行生六合,六合生七星,七星生八卦,八卦生九宮,九九歸於一……也就是說:一生於無〇,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手機用戶5498255127


有無是一種定義,沿用至今幾乎沒大的變化!道德經是以“人”的視野看待事物本質,類似當前的量子力學“薛定諤的貓”,還有楞嚴經佛主與阿難的對話:樹在外還是人在外!

量子力學比較抽象,以更容易理解的解釋:通常人對事物只有兩種定義“有用或者無用”,所以“用”是定義“有無”的前提!而“用”是人的“念頭”,所謂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萬物生於有:事物被定義出來,是因為人“有用”。(有,名萬物之母)

有生於無:有,是人去要去利用本來不用之物!(無,名萬物之始)

舉例:魚、鳥、野菜...,本來它們是獨立存在,和人不相關!因為人飢餓而進入人的視野,被人命名“魚、鳥”,吃的時候再次命名“肉”進了食譜,與辣椒一炒成了食物!世界上、宇宙中,還有很多“它們”獨立存在,只是不在人的視野、意識、認知裡,這便是“無”。“用”是人探索和發現的原動力,因用而有,無中生有!


問本


“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德經裡的這句話,是古人看宇宙看世界的方式,通過觀察得來的結論,是古代哲學與中華生生不息的文明的一些總結。

道德經,主要說的是道,繫辭解釋的道謂形而之上,或者一陰一陽之謂道;道之下,就是有形的東西,稱謂器——也就是說形而之下為之器。

具體到這裡的萬物,就是屬於器類,屬於有形的東西;通過古人觀察思維,有形的東西,容易生成有形的東西,所以說萬物生於有;有從哪裡來呢?這是賢者需要追溯本源的,也是通過觀察,明白了,站在有的背後的東西,那是一種神秘感,為了相對於有來說,起個名字叫無,所以說,有生於無。至於這個無是啥呢?那就是古人說的道,用道來詮釋本源。

故,這句話,是古人觀察天地自然乃至社會的種種現象,所做的概括;從萬物的有,到無,到道,這一個體系的建立和不斷充實完善,標誌著中華文明的高度發達。


藍天61355


最看不得不懂道德經本是符經,非得憑自己主觀意識解釋成唯物主義哲學者在平臺上胡說八道!

首先斷句就存問題,另外這些字原文不是這字,如無本是旡字。

有些字得寫出來再拍照傳上來,太麻煩,而且我寫出來估計也沒人認識。

句是這樣斷的:

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符咒啊,和哲學沒一毛錢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