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聽到李鴻章去世的消息,為何當場崩潰?

李松


慈禧太后聽到李鴻章去世的消息何止是崩潰,慈禧直接不顧形象的哭了出來,徹徹底底的失態了,李鴻章在去世之前還專門給慈禧寫了一個摺子,寫摺子的時候李鴻章已經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於是乎他寫完便穿上了壽衣。摺子的內容大致就是自己不能替慈禧分憂了,同時給了慈禧一些建議。

慈禧也正是看完這個摺子之後徹底崩潰,並且當場落淚的。慈禧畢竟相當於一國之主,她是非常有威嚴的, 怎麼會如此的失態呢?說到底慈禧畢竟還是個女人,即便她再怎麼強,她能掌控一個朝廷,可她也是個女人,她當然會因為一些悲傷的事情落淚,也會失態。

從這也可以看出李鴻章在慈禧心中的地位,李鴻章的能力是非常強的,他是慈禧當之無愧的左膀右臂,李鴻章自從上位之後,一直跟著慈禧,為慈禧分憂解難,無論是面對國內的危機,還是西方列強的侵犯,李鴻章都是站在第一線,可以說李鴻章給清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同時李鴻章和慈禧的關係也是非常親近的。

李鴻章這麼多年替慈禧背了不少的黑鍋,別的不說,李鴻章替慈禧簽訂了多少不平等條約,在普通人看來,這些全都是李鴻章簽訂的,他們大罵李鴻章,將李鴻章罵的是狗血噴頭,可是很少有人會去思考李鴻章真的有權利簽訂這些條約嗎?如果不是慈禧授意,他是沒有權利和列強去簽訂條約的。

總結一下李鴻章去世慈禧為什麼當初崩潰甚至留下眼淚,第一個原因就是他和李鴻章的關係,他兩關係可是非同一般,慈禧對李鴻章是有一點依賴性的,這是毫無爭議的。第二點慈禧這樣做也是給大臣們看的,出於一種政治目的,她要讓人們看到她是體恤臣子的,這個舉動會幫慈禧收買不少人心。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先還原一下標題的這個場景是出自於某瓣評分相當高的歷史劇《走向共和》中的一段戲份,走向共和這個劇可以說是最接近真實歷史的一場大戲,當時還原的場景是這樣的:在當時的時局下,八國聯軍打進了北京城,慈禧帶著光緒跑路了,留下了處理後事幫慈禧擦屁股的李鴻章,在萬難的環境下,李中堂與慶親王代表清廷簽了《辛丑條約》,這才把戰事穩定了下來,而慈禧終於結束了逃亡的生涯,可以光明正大的回家了,當慈禧帶著小傀儡光緒做火車到達直隸的保定府站時候,慈禧還饒有興致的下車檢閱新軍將領袁世凱的新式西洋樂隊,正在這載歌載舞之時,一個太監跌跌撞撞的跑到了慈禧的跟前,手上拿著一份萬急的電報,當慈禧拿著電報在車廂內看完的時候,臉色大變,精神恍惚,腿腳不穩,只見兩行熱淚從雙目噴湧而出,這個時候李蓮英帶袁世凱進來覲見,慈禧已然失神,過了好一陣才和袁世凱一字一頓的說出:李中堂故去了。。

李中堂能得到慈禧的熱淚演繹,正史上應該是極有可能的,大致分析幾點原因與各位聊聊

這第一點,於人情,一個身邊的老朋友,經常打交道,突然有一天告訴你他死了,你再也見不到了,恐怕沒有幾個人會心靜如水,難免會唏噓,這第二點,李中堂號稱是大清的裱糊匠,於慈禧亦臣亦友的共事了幾十年,可以說清末的這些國際大事,李中堂都參與其中,興洋務,辦實業,辦海軍,興新軍,為大清立下了汗馬功勞,為慈禧分憂了極大部分,可以說沒有李鴻章的一己之力的支撐,大清早掛了,這樣盡心盡力的輔佐,可以說在慈禧的心中,李中堂已經是友情大於君臣之情了,這樣的中興之臣,親密戰友的去世,慈禧怎能不悲傷。

這第三點,慈禧畢竟是一個女人,心裡有最柔軟的那部分,一個能為她背鍋到死的人,在大清朝實屬罕見,那些皇族王爺們更是欺上瞞下,都在為自己的小家庭做著打算,能貪一兩是一兩,而李鴻章則忠心耿耿的背鍋擋箭,來了洋人,我談,合約我籤,就算是談判也是李鴻章一人頂上,能做到這些的,慈禧一朝,恐怕是寥寥可數。

慈禧心中認為,李中堂的故去,大清朝再難找一個這樣的人為她支撐危局了,故而每想到此,肯定是傷心備至。所以慈禧的崩潰是內心的真實反映也不足為奇了。


老豬的碎碎念


很簡單,因為一個女人失去了頂樑柱。

對於晚清來說,有兩個漢臣特別重要。重要到什麼程度呢?相當於愛新覺羅氏的再生父母。換句話說,若是沒有這二位,滿清早就歇菜了。

第一位,是曾國藩。他於平地裡起高樓,以一手之力,獨創了湘軍,並且率領湘軍蕩平了太平天國,把已經瀕死的滿清搶救了過來。

第二位,就是李鴻章。他擅長處理複雜問題。在內,他大搞洋務運動,以圖強國;對外,他戒急用忍,與強大的洋人們周旋,以圖為大清謀得發展的時間。每當大清的激進派惹了麻煩,最後都要他去擦屁股。

李鴻章死時,剛剛基本結束與八國聯軍的談判。而當時的慈禧,正在從西安回京的途中。

按照洋人的本來意思,慈禧是沒必要回京的。因為作為義和團運動的罪魁,洋人首先要求的就是殺掉慈禧。不然,八國聯軍就佔著北京不走。李鴻章發揮自己的談判才能,左支右絀,總算是保住了慈禧的命。可以說,李鴻章不但是滿清的再生父母,也是她慈禧太后的救命恩人。

這樣的一個人死了,慈禧當然要崩潰了。

慈禧治國,一直秉持一個策略:找一個最有才能的大臣,然後幾乎對他言聽計從。這種感覺,其實就像一個女人依靠自己的丈夫。

對慈禧來說,李鴻章就是他依靠的頂樑柱。頂樑柱倒了,慈禧崩潰了。


趣談秘史


據說當年慈禧在西安得知李鴻章去世的消息之時,先是淚流滿面,隨即悲痛道: 大局未定,再也沒有人分擔了。慈禧稱李鴻章是再造玄黃之人,也有人說他是晚清的裱糊匠,每每大廈將傾,他都被慈禧推到臺前給她分擔罵名。只是這大清的“玄黃”,是再也造不出來了。

主席曾經說過,李鴻章是一輛大船卻擱淺在清朝的淺水之中。李鴻章一直竭盡所能爭取中國的利益,企圖以洋務運動實現國家的富強。但是國家羸弱已經深入骨血,即便他有再高的政治、外交才能都不得扭轉清王朝的每況日下。

李鴻章對慈禧絕對是忠心的,特別是在左宗棠死後,李鴻章成為了大清國的頂樑柱。慈禧一個女人必然有軟弱之處,在朝堂之上她對李鴻章絕對信任,在遇到困難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這位得力干將。而李鴻章也的確是個難得的能臣,建北洋軍師又派遣學生去日本學習,面對如狼似虎的外國侵略者時他能守住大清可憐的一點顏面,不卑不亢地談判,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減少損失。

甲午戰敗之後,在和日本人談判之時,李鴻章極力斡旋,清朝少賠了一億兩白銀。八國聯軍侵華之時,李鴻章再度出面代表大清談判,而慈禧早就狼狽逃竄。審判之中涉及到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要懲辦“禍首”,而排在首位的這位就是慈禧本尊。在李鴻章的反覆交涉之下,侵略國才同意將慈禧從名單之中剔除。這些被侵略國列為禍首的幾位大臣幾乎都難逃厄運,而慈禧剛剛緩過來,只得棄車保帥。


簽訂辛丑條約之時,李鴻章已經78歲了,卻還是被推到了第一線。他知道自己已經是風燭殘年,再也不能像馬關條約那般有時間也有精力去慢慢據理力爭。他躺在病榻之下,指揮手下官員和列強們周旋,在最後定下賠償款之後,李鴻章忍著一口惡氣,回來之後就一直在吐血。他在去世之前已經穿上了壽衣,但是依舊死不瞑目,雙眼瞪大濁淚直流。

李鴻章一生還是有很多令人非議的地方,他並不是一個清廉的官員,甚至有人說他比和珅還要貪,他死後所有的家產都沒有收回國有,大部分還轉移到了國外。而且李鴻章鎮壓義和團手段激烈,而後期面對侵略過於軟弱避戰,放棄新疆疆防而過於迷信海防。洋務運動雖然先進,但是沒有起到救國的作用,他的功勞不足以磨滅這些,所以後世之人對他有爭議在所難免。

以上


木劍溫不勝


至於,題主問的這話,慈禧太后為什麼聽到李鴻章去世的消息當場崩潰?這可能略顯誇張,配圖是神劇《走向共和》中的片段,這當然是張黎導演的藝術加工,但是在歷史記載中,慈禧太后在得知李鴻章去世的消息之後,確實十分傷心。



李鴻章是一個譭譽參半的人物,在前幾十年國人對李鴻章的評價十分容易理解,那麼多賣國條約,又是賠款又是割地全是你李鴻章簽訂的,一個詞:賣國賊。


但隨著我們看待歷史的角度越加客觀,對李鴻章的史料更多的解密,對李鴻章的評價就開始更加客觀和立體。或者當時西方人對他的說法更加全面。


對於慈禧太后而言,李鴻章絕對算得上是她的忠臣,李鴻章以書生點戎行,從幕僚到一方統帥的轉變一者是老師曾國藩的不停提點。再者,逐漸掌握清政府最高權柄的慈禧太后也對李鴻章青睞有加。


在太后看來,這個能打仗,會辦外交的文人是不可多的人才,所以李鴻章才能一步步從馬背上下來變成中國最有權勢的大臣之一。


長期擔任疆臣之首,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在剿滅太平天國運動中是重要的助力功臣,在剿滅捻軍的作戰中李鴻章則是主力。在之後的清政府掀起的改革運動中,通達時務非常聰明的李鴻章也是洋務派的代表大臣。



文臣出身,又有戰功,還懂得和洋人打交道,這些不得不讓西太后對他高看一眼。

而更為重要的是,當大清朝陷入到極大地災難,大清朝在到了滅亡邊緣時,慈禧太后只能仰賴李鴻章。


1894年,慈禧太后的萬壽慶典過了沒多久,但是海陸軍一齊大敗,局勢不可收拾的各種奏報也已經傳回了京城。北洋水師全軍覆滅,日軍在東北已經攻佔牛莊,眼看著就要奔著北京殺來了。


國內的清流黨們也都慌了神,一意主戰的翁同龢這時候也閉口不說話了。沒辦法只能求和,清廷先後派出兩批大臣前去求和,但是日本政府要求,我國只認同李鴻章大人的外交能力。


李鴻章只好以老病之軀前往日本,在馬關還捱了日本人一槍。


伊藤博文在談判桌上對李鴻章進行威脅恐嚇,並且日本技術人員偵破了李鴻章和朝廷來往的所有電報,戰場上打不贏的難道要一個幾十歲的老朽去談回來?況且日本政府對清朝的底牌一清二楚。李鴻章挨的一槍就在眼眶上,再往下一點就會要了他的老命,也就是這一槍,替大清朝省下了一億兩白銀。


《馬關條約》簽訂之後,李鴻章受到舉國之人的唾罵,但是慈禧太后明白,這是老李在給光緒帝背鍋,給自己背鍋,給前線敗仗的各位將軍背鍋。


李鴻章幾乎被革除了所有的重要官職,只留下大學士的名頭。


又過了幾年內,慈禧太后發了昏,企圖用義和團的力量來給洋人好看,同時向西方11個國家宣戰,這恐怕是亙古以來的第一人。


然而,大清軍隊攔到了骨子裡,依然兵敗如山倒,慈禧太后倉皇西逃,這是她第二次被外國人趕出皇宮。


逃亡路上,慈禧太后意識到,必須請李鴻章來主持大局,只有他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和地位,能保住這個破爛的大清朝。



外國人的評論可謂是一針見血:“每當滿清政府把這個巨大的帝國帶到毀滅的邊緣,他們唯一必須啟用的人就是李鴻章。”


李鴻章接到詔命之後有躊躇,但是不得不北上,在路上,李鴻章說:只有盡力周旋,也還不知道能夠議和嗎?我還能有幾年可活的?不過是當一日和尚撞一日鍾,鐘不鳴,和尚亦死矣!


這一年李鴻章77歲了,一幫滿洲親貴和亂民糟蹋國家,最終還是靠一個老者來和侵略者們爭長短。《辛丑條約》的條件異常苛刻,讓整個大清國的人每人賠償一兩銀子,太后仍然給李鴻章回電:“敬念宗廟社稷,關係至重,不得不委曲求全。”


1901年1月15日,李鴻章和慶親王代表大清國在“議和大綱”上簽字。國人即刻指責道:“賣國者秦檜,誤國者李鴻章!”


李鴻章再次陷入輿論的漩渦,但是大清朝得救了,從11個西方國家手裡,從八國聯軍手裡再一次被一個老頭子從深淵裡拉了出來。



李鴻章臨死之前仍然被俄國公使逼籤賣國條約,李已經不能說話,只是搖頭,俄國公使走了之後,李便去世了。


李鴻章生前給朝廷上書:臣等伏查近數十年內,每有一次構釁,必多一次吃虧。今議和已成,大局稍定,仍希朝廷堅持定見,外修和好,內圖富強,或可漸有轉機。


1901年11月7日,這位被讚譽為“東方俾斯麥”的大清相國生命走到了盡頭。


李鴻章去世的消息傳到朝廷,慈禧的眼淚當場就流了下來,感嘆說:“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有人分擔了。”


用伊藤博文的話說:大清帝國中唯一一位有能耐和世界爭長短的人走了,而對於慈禧來說,他的“李文忠公”走了,用李中堂自己的話說“大清裱糊匠”走了。


歷史風雲錄


~第三隻眼睛讀金庸,第六感彈武俠~

大清晚期,中興四臣中,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論對大清朝的影響力,張之洞是沒辦法和前面三位相提並論的。

而若論軍事之外,在政事兒上,對大清朝的軍政推動和影響力,首推李鴻章。李鴻章的淮軍,海陸支撐著帝國三十年。這是湘軍,沒有做到的。

李鴻章(1823年-1901年,安徽人)政治、外交、軍事上的成就,尤其是政治、外交的建設,遠超過他的老師曾國藩。在左宗棠死後,1880~90年代,李鴻章成為大清國最後支撐著這座風雨飄搖,搖搖欲墜大廈的頂樑柱。大清國有大事,必然需要李中堂出面。

李鴻章是洋務運動的中,起始階段,僅次於曾國藩。但堅持時間,卻是最長的,也是最有成效的。譬如近代海軍、江南製造總局,派遣留學生赴國外留學等,始於曾國藩,但是最終都在李鴻章手裡,繼承發揚。

洋務運動開啟了古老帝國,擁抱新時代的大門。而派遣留學生,更是給中國,塑造了大批頂尖人才,更是開啟了留學熱潮,開啟一代風氣。這些人,在未來的民國歲月裡,將成為民族的靈魂。

李鴻章滑膩,進退有據,很會討好慈禧。這也是慈禧,特別重用他的原因之一,不像提防他老師曾國藩那樣又重用又害怕。

但是這個能人,在甲午戰爭過後,淮軍一敗塗地後,失去了地位。甲午戰爭,淮軍海陸慘敗,精銳盡失,基本上瓦解了李鴻章所憑藉的軍事集團。

當然了,這個集團,早就不是當年那個裝備先進,戰鬥力最猛的淮軍集團了。經過30年的漫漫歲月,名將凋零,老將已矣,新生代沒經歷過大的錘鍊,腐化墮落,早已失去了當年的鋒銳。

就像李鴻章一樣,70多歲,也老態龍鍾了。但只要他在,總算還有一絲氣力,可以幫助慈禧,掌控整個帝國。

在那樣的時代,李鴻章做了很多,前無古人的事。他不懼清流,不懼非議,不懼身後罵名,竭力在弱肉強食的19世紀,盡力維持大清帝國的完整,避免過快的被肢解,殖民地化,是有一定歷史意義的。

當然了,他也有很多毛病,很多歷史侷限性。譬如他並不清廉,任人唯親,對外過於軟弱等等。但是在那樣的晚清政治生態,連軍隊發工資,都要靠自己想辦法的時代裡,他若想幹出一番事業,又怎麼能獨善其身?

就像大明的張居正,作為一個強人,若想力挽狂瀾,大廈不倒,譭譽參半在所難免。曾國藩之所以選擇李鴻章作為自己的接班人,就是看中了李鴻章這一點,比他強,那就是:不懼人言,不懼非議,經世致用!

1901年,八國聯軍進入北京。78歲的李鴻章帶病,再次出山,最後一次給慈禧那個老寡婦擦屁股,擺平八國聯軍,簽訂退軍協議。他一生之中,與洋人打交道最多,簽訂的喪權辱國協議也最多,赫赫功績也多,帶著一生的榮譽爭議,在全國人民的辱罵聲中,魂歸地府。

慈禧聽到這一消息,怎能不悲痛?這個人,輔佐了她三十年,多少悠悠歲月,多少艱難困苦,多少榮辱,這個老頭都替她扛了。

李鴻章之後,還有誰能比肩?

(我是三生有畫一書生,第三隻眼睛讀金庸,第六感彈武俠,喜歡就關注本號哦。)


三生有畫


這是電視劇中的一個片段,這部電視劇對中堂很是美化,簡直有要翻案的意思。


這部電視劇有個很好玩的橋段,梁啟超在記者會上讀了譚嗣同獄中絕筆的詩,這首詩很有名:


望門投止思張儉,

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

去留肝膽兩崑崙。


這時候有一個記者跳出來說梁啟超篡改了譚嗣同的原詩,那首詩原來是這麼寫的:


望門投止思張儉,

忍死須臾待杜根;

手擲歐刀仰天笑,

留將公罪後人論。

據說梁啟超改了後兩句,把他和他老師康有為比喻為兩崑崙。編劇是根據一位臺灣學者的研究編的這段故事,哪位臺灣學者的研究論據來自一本清末的小說《康梁演義》。


哪位臺灣學者說:現在由於我發現康梁為了偽稱保皇,造的假歷史太多,對康梁所記,心存戒惕,因此,我對《康梁演義》所引‘望門投趾憐張儉’一詩,反另眼看待。


這部寫康有為梁啟超的小說,應該是比較嚴謹的學術著作吧,不然臺灣學者也不會這麼重視。


但是看看這本書的內容,講的是二十八宿的心月狐和虛日鼠,下屆投胎,心月狐投到了康家,虛日鼠動作較慢投到了梁家,後來認了康家這孩子當老師。


臺灣學者說這本書“演義體裁,記事多誤“,記事有多誤呢?


據說後來天庭覺得康梁做事兒太不靠譜,孔子,釋迦牟尼,元始天尊老哥三坐一塊一開會說,這心月狐和虛日鼠做事太可惡,我們要把他們捉拿回天界,於是派了子路、韋陀和趙公明前往香港出差,捉拿康梁。


後來康梁逃到英國,被西國教保護,西國教大擺迷雲陣,三教聖人出馬,大破迷雲陣雲雲。


這不是歷史小說吧,大約現在的玄幻小說都不敢這麼編,電視劇根據這麼一個腦洞大開的小說中不很靠譜的譚嗣同的詩,當成了真理,可見也不老嚴謹的。

不過這電視劇對李文忠公的吹捧可謂不遺餘力,360度的讚美,魯迅評價《三國演義》寫的諸葛亮說“狀諸葛多智近妖”,電視劇對李鴻章的吹捧也近妖。


所以電視劇中,李鴻章一死,慈禧咋失去股肱之臣情緒失控,幾近崩潰,後來一查李文忠公的財產,和諸葛亮也有一拼,諸葛亮只有十五畝桑林,李鴻章才有2000萬兩現銀,忠臣,絕對的忠臣。


慈禧的崩潰,大約還是有悔不聽文忠公之言,非要一意孤行的支持左宗棠抬棺西行,雖然收復了大片的失地,老佛爺可以免費吃大盤雞了,但是她也損失了銀錢了,左宗棠甚至讓胡雪巖借錢打仗,左宗棠死的時候也沒能像文忠公般給子孫留下了大量錢財。


文忠公雖然沒有鬥得過左宗棠,但是文忠公的一生還是戰鬥的一生,在對外國的戰鬥中碩果累累,籤投降協議籤的手軟,能將和的時候絕對不打仗,能跪著的時候絕對不站著。


中法戰爭,在馮子材等人打勝的基礎上,中堂和戰敗國法國籤屬條約導致西南門戶大開。甲午戰爭中敗於日本中堂和太后各背一半的鍋,合作愉快。


文忠公一死,太后必然崩潰啊,今後找個給自己背鍋的人都難了,難道還要自己親自上陣嗎?


太后要臉啊。

============

文:薛白袍



薛白袍


公元1901年,李鴻章帶著無比憂憤和無比淒涼的遺憾,吐血離開了人世。

臨時之前,留下一首詩: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熄,請君莫作等閒看。

“敬李鴻章之才,悲李鴻章之遇”,梁啟超的這句評價發人深省。



慈禧太后聽到李鴻章去世的消息,幾近崩潰。

李鴻章走了,等於斷了大清朝的左膀右臂。

李鴻章和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史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而李鴻章,也被西方國家稱為“東方的俾斯麥”。

可以客觀的說,李鴻章為了晚清立下了汗馬功勞,如果沒有李鴻章,在無能的滿清政府領導下,中國會失去更多的領土。

李鴻章注重實業興國。

滿清政府的實業如果沒有李鴻章,晚清就不會有實業。

他在洋務運動中興辦的實體,在中國有五百多個第一,亞洲二百多個第一。

他絕對是個高瞻遠矚的政治家,對於國際上的發展有一定的見解,也知道當時的中國缺什麼。

沒有李鴻章,則無人能收拾當時的局面


正因為李鴻章的存在,才使得腐敗無能的滿清政府在割地賠款上避免了更大的損失。

李鴻章絕對不是秦檜,他在簽訂《馬關條約》時,當時都想以命換地了,造成當時惡劣局面的主要還是滿清政府。他只是盡了人臣應該盡的義務。

簽訂《辛丑條約》更是如此。

沒有了李鴻章,慈禧感覺以後有什麼事,也沒個主心骨,畢竟她只是個女人。


慈禧太后痛哭,“兩宮震悼”,可見一斑。

怎麼說也是共事了幾十年了,用的也得心應手,怎麼能沒就沒了呢。


果不其然,李鴻章死後,袁世凱(李鴻章的部下,只有李鴻章壓得住)逐漸羽翼漸豐,最後成了壓垮清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小女子躍馬揚刀進東京


歷史上可沒這段記載,但電視劇這麼放也不是沒原因。李鴻章去世,對於慈禧絕對是個很大的打擊。

首先不從政治上分析,從私人感情上也講,慈禧極為悲痛也很正常:幾十年的親密合作夥伴去世,悲痛傷心很正常,更何況人老多情,在晚清亂世慈禧和李鴻章也能說是“患難之交”。

而在利益上來說,李鴻章的死對於慈禧也是個大災難,據說慈禧聽聞李鴻章死了,眼淚當場就流了下來,感嘆說:“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有人分擔了。”是啊,李鴻章死了,這大清外面日俄英等虎狼等著撕咬,誰去交涉?內部革命黨,維新派等勢力也蓬勃發展,靠誰周旋?張之洞這些人就是老油條,東南互保直接打朝廷臉(李鴻章雖然也參與“東南互保”,但更多有點被迫的意味),皇族更幾乎全是一灘爛泥......

那 ......大清怎麼辦?


國史拾遺


回答問題前,我們先回顧下晚清名臣能吏李鴻章的傳奇一生!

李鴻章,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最高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清末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者及執行者之一;李鴻章也是晚清淮軍及北洋水師的最早創始人及最高統帥;更是晚清喪權辱國——中日《馬關條約》的直接簽訂者。李鴻章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列為清末“中興四大名臣”。


(影視劇中 李鴻章)

清朝自1840年第一次鴉片開始便陷入風雨飄搖之中。此時的大清國猶如行駛在在大海中的一艘破船,面對驚濤駭浪隨時都有傾覆的危險!公元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清廷又一次大敗。咸豐皇帝在內憂外患之中客死承德避暑山莊,留下慈禧等孤兒寡母。由於同治皇帝年幼,載淳生母慈禧太后便逐漸掌握了大權,開始了“垂簾聽政”。

慈禧太后本人雖然嗜權如命,工於心計。但她卻知人善任,敢於大膽啟用一批有能力的漢人。像晚清名臣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包括李鴻章等人皆是她一手提拔重用的。以後的事實也證明她的眼光是正確的,設想晚清若沒有這些漢族名臣能力的鼎力扶持,單憑晚清那些皇親貴族。恐怕早已在國內的農民起義及國外的列強侵略中日暮西山。

李鴻章早期創辦的淮軍在同太平天國的戰鬥中為清廷立下了汗馬功勞。開始進入慈禧太后視線,並漸漸得到慈禧太后的賞識信任。他能從一個地方小官做起,除了自己的精明能幹外,也少不了曾國藩、慈禧太后等人的賞識提拔。慈禧太后對李鴻章等人開展的洋務運動也是大力支持,而洋務運動對於晚清的國力增強也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是晚清北洋、南洋等現代化海軍的建立與洋務運動都有直接關係。

李鴻章屬於典型的實幹家,有能力、有魄力。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曾說他:“大清國中唯一有能耐可與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李鴻章在晚年也替慈禧太后揹負了太多的罵名,特別是晚年他在慈禧太后授意下籤訂的中日《馬關條約》,都讓李鴻章受到當時及後世的唾罵!

(影視劇中 慈禧太后和李鴻章)

作為晚清的中興柱國之臣,“再造玄黃之人”。自己的親密戰友及下屬。李鴻章的突然離世,給慈禧太后當頭一棒!因為她深知,自己最得力的一位助手也離她而去。面對晚清這艘破船她更加感到孤立無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