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维和部队:奋斗在国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向他们致敬

中国维和部队,是中国根据联合国有关决议和国际法准则,派出的军事部队。主要任务是制止冲突,恢复和平。应联合国秘书长请求,中国自1990年开始,每年向联合国派遣军事观察员执行维和任务。

维和警察由各国警方派遣,执行民事任务,履行警察职能。

2018年9月5日在郑州,为即将赴南苏丹(瓦乌)执行维和任务的中国第九批维和工兵分队壮行。2018年9月20日凌晨3时,中国第22批赴刚果(金)维和部队第一梯队100名官兵,从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出发赶赴刚果(金)任务区,执行为期一年的维和任务。

产生背景

中国维和部队,

中国维和部队:奋斗在国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向他们致敬

中国维和部队

是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的一个分支机构。

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是根据有关联合国决议建立的跨国界的特种部队。第一支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成立于1956年苏伊士危机之际。它受联合国大会或安全理事会的委派,活跃于国际上有冲突的地区。

维和部队士兵头戴天蓝色钢盔或蓝色贝雷帽,上有联合国英文缩写"UN",臂章缀有"地球与橄榄枝"图案。凡参加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的人员,必须在设于北欧4国的训练中心接受特种训练,以熟悉维和部队的职能、宗旨、任务和进行特种军事训练。

1992年4月,中国军队向联合国柬埔寨临时权力机构派出由400名官兵组成的工程兵大队,开创了我军派遣成建制部队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先河。[1]

1992年4月至1993年9月,中国先后派遣军事工程大队两批800名官兵,参加柬埔寨过渡时期联合国权力机构的维持和平行动。这是中国政府派遣的第一支参加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的部队。

部队任务

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的作用是阻止局部冲突扩大化,或防止冲突再起,并帮助在战争中受害的平民百姓,为最终政治解决冲突创造条件。 在1956年建立第一支联合国维和部队时,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曾经提出了著名的维和三原则

中国维和部队:奋斗在国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向他们致敬

中国维和部队

:

第一,维和行动不得妨碍有关当事国之权利、要求和立场,需保持中立,不得偏袒冲突中的任何一方;

第二,维和行动必须征得有关各方的一致同意才能实施;

第三,维和部队只携带轻武器,只有自卫时方可使用武力。

人们把这三项原则概括为中立的原则、同意的原则和自卫的原则,并称之为哈马舍尔德三原则。 哈马合尔德三原则是联合国传统维和行动的基本准则。80年代未期以前的维和行动,都是以哈马舍尔德三原则为基本依据的。哈马吉尔德三原则对联合国近四十年的维和行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维和原则

尽管《联合国宪章》没有对维和行动做出明确规定,但是历经近60年的实践探索,国际社会今天已经形成了以下四条公认的维和行为准则:

一是合法原则。即维和行动必须遵守国际法和国际惯例,必须获得正当授权和明确的任务;维和部队通常要由安理会或联合国大会授权建立;联合国维和人员必须接受联合国授权指挥;等等。根据这些原则,当前美国在伊拉克的军事行动不属于维和行动。联合国官方网站还指出,由于美国在朝鲜战争中建立的所谓"联合国军"并不受联合国指挥,也不属于联合国维和部队。

二是同意原则。即维和部队的进驻与活动,需由安理会或大会决定,并征得有关各方同意(其中15个理事国中,最少有九个国家赞成,而且中国、美国、英国、俄罗斯、法国五个常任理事国没有投反对票),然后授权联合国秘书长组织;而且,联合国维和行动只有在冲突各方同意之后才能进行,维和部队由哪些国家组成,采取哪些维和措施,事先应得到冲突各方的同意,以免联合国维和部队成为新的冲突一方。进驻后,一旦该国政府提出撤军要求,必须立即撤出。

三是中立原则。参加维和的成员必须来自与冲突各方无直接利害关系的国家。维和部队不同于普通的军队,它没有战场,没有敌人,是一支政治外交部队。它必须严守中立,不得卷入冲突的任何一方,更不能干涉所在国内政。但也曾有过违背此原则的维和行动。如1999年北约空袭科索沃后,安理会决定在科索沃部署"国际安全存在"。但北约一些部队偏袒阿族的"科索沃解放军",推迟解除收缴其武器的日期,结果导致多起针对塞族的暴力仇杀事件发生。

中国维和部队:奋斗在国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向他们致敬

中国维和部队

四是最低限度使用武力原则。即维和人员不得使用武力去达到维和的目的,只有在迫不得已时--如保护战友、联合国财产,对企图使用武力者进行反击等情况下,方可使用武力进行自卫。否则,只能撤出。如1993年,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维和部队企图强行解除索马里各派武装,遭到武装袭击。美军动用武力实施报复,结果遭到更大规模的反击,共有102名维和人员阵亡,其中美军阵亡44人。由于维和人员损失巨大,而且完全失去了当地民众的支持,维和部队被迫于1995年 3月3日全部撤出索马里。

经过长期探索,联合国维和行动已形成了一套相对规范的指挥体制。其指挥机构通常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位于纽约联合国总部的维和行动部,二是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任务区。维和行动部是联合国实施维和行动的总指挥部,其最高首长是主管维和事务的副秘书长(现为法国人让-马里?格诺,2000年起任现职,曾于2002年和2007年访华)。中国现有多名参谋军官在该部任职。维和任务区是联合国向各冲突地区派出的维和指挥机构,其最高长官通常为"秘书长特别代表"或 "助理特别代表",负责指挥任务区内所有联合国维和人员,包括军事观察团、维和部队、民事机构等。2007年8月,中国国防部维和办公室官员赵京民少将被任命为联合国西撒哈拉全民投票特派团部队指挥官,他是首位被联合国任命为维和部队高级指挥官的中国军人。

历史沿革

1988年9月--中国正式申请加入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

1989年--中国首次派人参加了联合国纳米比亚过渡时期协助团,帮助纳米比亚实现从南非独立的进程。

1991年,驻伊拉克-科威特军事观察员雷润民在伊科边境因车祸牺牲。2003年被联合国追授达格·哈马舍尔德勋章。

1992年4月-- 中国第一支"蓝盔"部队-军事工程大队赴柬埔寨执行任务。

中国维和部队:奋斗在国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向他们致敬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视察联黎部队

1992年5月,驻柬埔寨军事观察员刘鸣放在柬埔寨执行任务时,感染脑疟疾,医治无效不幸牺牲。

1993年5月21日22时40分,一枚火箭弹落入驻扎在磅同省斯昆镇的中国维和工程兵大队营地,造成赴柬埔寨维和工程兵大队1中队3分队8班战士陈知国、余仕利不幸牺牲,另有7名中国工兵受伤。

2003年4月-- 中国赴刚果(金)维和。部队包括工兵连和医疗队。

2003年3月13日14时许,联合国对伊武器核查机构化学视察组组长郁建兴在乘车返回巴格达途中发生车祸,头部受伤,抢救无效不幸牺牲。

2003年11月-- 中国赴利比里亚维和。部队由运输分队、医疗分队、工程兵大队组成。

2004年10月-- 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员赴海地维和。这是我国第一次派成建制的防暴警察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

2005年5月3日中午,赴刚果(金)维和工兵连建筑分队3班班长付清礼,在基武湖畔一个临山半岛上洗刷装载机上的污泥时突然晕倒,抢救无效不幸牺牲。

2005年10月--中国维和部队赴苏丹。部队有工兵分队、运输分队和医疗分队。

2005年10月24日7时15分,赴利比里亚维和运输分队士官张明,在与战友外出执行任务时,被子弹击中头部,不幸牺牲。

2006年3月--中国维和工兵营开赴黎巴嫩,这是我国首次向中东地区派出维和部队。

2006年7月25日19时30分,因以色列空军对黎巴嫩南部边镇希亚姆进行空袭,击中联合国观察员哨所,造成驻黎巴嫩军事观察员杜照宇与其他3名联合国观察员不幸遇难。

2010年1月12日--海地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下午发生7.3级强烈地震造成联合国驻海地稳定特派团总部大楼倒塌,正在楼内与联海团官员举行商谈的中国公安部赴海地维和工作组成员朱晓平、郭宝山、王树林、李晓明和驻海地维和警察部队赵化宇、李钦、钟荐勤、和志虹(女)同志被埋在废墟下,于北京时间1月13日5时56分许壮烈牺牲。

2014年9月11日,经过10个小时的连续奋战,中国赴南苏丹维和工程兵大队成功抢通了当地伦(拜克)-乌(鲁)公路马劳村路段,使南苏丹首都朱巴至湖泊州首府伦拜克的交通大动脉恢复贯通。

殉职名单

中国维和牺牲第一人是刘鸣放。1992年4月,中国第一支蓝盔军事工程大队赴柬埔寨执行任务。就在这年5月,驻柬埔寨的军事观察员刘鸣放感染脑疟疾,1993年1月医治无效不幸牺牲。[2]

接下来在柬埔寨又有两人牺牲。1993年5月,正在柬埔寨执行任务的中国维和官兵大本营遭到不明身份武装分子的多枚火箭弹袭击。工程兵大队战士陈知国和余仕利当场牺牲。柬埔寨国防部于2006年在当地为陈知国和余仕利两位烈士建立了纪念碑。[2]

1994年5月,联合国驻伊拉克-科威特的军事观察员雷润民在执行维和任务中,被一辆面包车碾压,当场殉职。2003年,他被联合国追授了勋章。雷润民的儿子后来成为联合国情报员,完成了他父亲的未竟心愿。[2]

2003年3月13日,中国化学武器检查专家、联合国对伊武器检查员郁建兴上校,在伊拉克检查一处违禁武器嫌疑点后返回巴格达的途中,乘坐的越野车撞上一辆大卡车,郁建兴头部严重受伤,半小时后不治身亡,不满39岁。[2]

2003年5月,中国赴刚果(金)维和工兵连建筑分队3班班长付清礼在高温下洗刷装载机上的污泥,突然中暑晕倒,抢救无效牺牲,年仅26岁。[2]

2005年10月24日,

中国维和部队:奋斗在国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向他们致敬

海地地震遇难中国维和警察

中国赴利比里亚维和运输分队士官张明在与战友外出执行任务时,被子弹击中头部,不幸牺牲。事后,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专门发来唁电。[2]

2006年7月26日凌晨,联合国军事观察员杜照宇中校,在黎巴嫩的联合国观察哨所遭到冲突炮火空袭。杜照宇与来自芬兰、奥地利、加拿大的其他3名联合国军事观察员不幸殉难。事件发生后,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及安理会谴责以色列暴行。[2]

2010年1月13日,海地首都太子港发生里氏7.3级强烈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正在当地执行维和任务的朱晓平、郭宝山、王树林、李晓明、赵化宇、李钦、钟荐勤、和志虹8位中国维和人员以身殉职。[2]

2016年6月1日凌晨,中国驻马里维和部队遭到基地分子火箭弹袭击,三级士官申亮亮不幸遇难,年仅29岁。

2016年7月10日,当地时间18时39分,南苏丹政府军与反政府军继续在首都朱巴交火,我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1辆装甲车在联南苏团总部营地执行难民营警戒任务时,突遭一发炮弹袭击,在这次遭受武装分子袭击中,[2] 中国维和人员[12]李磊、杨树朋牺牲[12] ,另有2人重伤、3人轻伤。[

主要业绩

截至2013年11月底,

中国维和部队:奋斗在国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向他们致敬

中国维和部队女兵

中国"蓝盔"部队已参加了中国共参与联合国18项维和行动,共派出维和士兵九千多名,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1名军(警)官和5名士兵在执行维和任务中牺牲。我军共有10支维和分队1546人部署在4个联合国任务区,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官兵最多的国家之一。

在"世界火炉"苏丹,中国工兵营创造了惊人的"中国速度"--仅用3天便将从维和营地通往瓦乌机场的公路修通。

在刚果(金),中国军人20天就使一片杂草丛生、乱石遍地的山坡变成了一座平坦整洁的军营。

在利比里亚,中国运输分队保障范围辐射利比里亚全境,是驻利46支国际维和部队的运输保障中枢。联利团一名高级官员形象地称赞说:"联利团任务是在中国运输分队车轮支撑下推进的!"

在黎巴嫩,中国维和工兵营牢记使命,顽强拼搏,出色完成了各项任务。黎以冲突期间,他们处乱不惊,正确判断形势,果断处置情况,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称赞,成为冲突期间发挥作用最突出的联黎部队之一。

自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以来,中国维和工兵部队共修筑修复道路1万多公里、架设维修桥梁207座、排除爆炸物7500多枚;运输部队共运送物资21 万吨、行驶里程350万公里;医疗部队共接诊近3万例病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