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孔子思想不被先秦統治者所推崇的原因有哪些?

YXL獨立風中


儒家學說的核心思想就是恢復禮治,完全復辟西周的制度,這應該是人盡皆知的事實。我們如今常說的“禮崩樂壞”的說法,也是出自儒家學派之口。儒家對此局勢提出的辦法就是“克己復禮”,這雖然符合許多貴族階級的利益,但是當時國際競爭形勢激烈,復古派(儒)和保守派(墨)不能得到多數民眾的支持,很難有建樹。

禮治難以管理越來越龐大的國家機器,法治才是必然的選擇。後來漢武帝獨尊儒術(學術界有爭議,有學者認為漢武帝不是獨尊儒術而是表彰六經,其實表彰六經也是倒退,棄百家彙總之大成——黃老之學而不用,復辟周朝時代的教育),儒家學說才開始被重用,當然此時也不是徹底的復辟周制,只是部分復辟。但是畢竟儒家已經開始被重用,原因就是一來天下已經統一,激烈的國際競爭形勢不復存在。而來新的、穩定的貴族集團形成,在統治階級內部大大增加了對儒家學說的支持率!


大秦魂的微博


開疆擴土大一統需要改革、打破舊體制,所以法家代表人物商央便大展拳腳…。之後的歷代統治者極力維護自身利益、魚肉百姓…,於是孔學大行其道。法家之所以對國家發展、改善民生、富國強兵有推動,主要是動了統治者生產資料這塊蛋糕:給有貢獻的底層民眾田地,讓底層奴隸有機會成為有產階級,(這也是後來利益集團要車裂商央的根本原因);而孔學呢?是給底層民眾空談仁、義、禮、智、信…,不談他們的基本需求、不談物質分配、不談人的基本生存,也不動用統治者的絲毫利益,就可以讓普天之下百姓老老實實…。這樣的儒家,豈有統治者不歡迎之理?所以儒家、孔學是給底層民眾量身定製的毒藥,也是給統治者治國平天下制勝法寶。


重點241


道理很簡單,儒家思想的最大特徵是主張“正名”與“仁義”。天下太平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思想可以有效鞏固國家的穩定;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又可促進社會的和諧。故而漢朝穩定後,儒家便脫穎而出,平步青雲,上升為“經學”。

而先秦時期,嚴格來講是平王東遷以後的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直接控制的疆域,在戎狄不斷地蠶食下,範圍逐步縮小到一兩百里。各諸侯國根本不把周天子當回事,“繻葛之戰”時,周桓王還被鄭莊公手下射中一箭。


此時的周王室要土地沒土地,要威望沒威望,近乎名存實亡。各諸侯國只顧逞雄爭霸,擴張領地,誰若講仁義,要麼被看作迂腐,要麼就是虛偽的表演。

“泓水之戰”,打著“仁義”旗號的宋襄公成了千古笑話;“尊王攘夷”的齊桓公,也不過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作秀罷了。此時禮崩樂壞,諸侯爭霸,後期又大夫專權,即便表面使用儒家“禮儀”客套一下,背地裡都在謀劃著如何幹掉對方。

春秋是諸侯不把天子放在眼裡;戰國是大夫不把諸侯放在眼裡。正如孔子所言:“天下有道,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在孔子看來,社會混亂的根源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就當時的情況而言,確實如此。所以孔子才想要通過“正名”的手段,扭轉這種“沒大沒小”的局面。


然而,正如當時一隱士所言:“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當時的社會已經每況愈下,只有給他來個社會大變革,不可能再倒退回去了。因此,時人稱孔子為:知其不可而為之。

但孔子能怎麼辦呢?總不能同流合汙吧,只好“求仁得仁,又何怨”。有人評價孔子太迂腐,試想一下,假如孔子當時妥協了,待國家安定後,還會有“正宗的儒家”嗎?

戰國中期,社會愈加混亂。以儒家正統自居的孟子有些“哀世道之不正,怒邪說之誣民”,遂以一種“辯士”的姿態,竭力為儒學正名,可惜時勢不允,依舊收效甚微。但也不失為儒家的一股清流,故後世以“孔孟並提”。


戰國後期的荀子倒是妥協得很到位,因為當時社會已經混亂到極點,所以荀子提出“性惡論”,必須用“禮法”或“嚴刑酷法”震懾之。故而荀子倆得意門生韓非與李斯成了法家人物的代表。

但後世幾乎不把荀子當作正宗的儒家,將其評價為“大醇而小疵”,是不純正的儒家。故而,孔子的堅持是對的,至少為後世留下了正宗的儒學,因此被稱作“萬世師表”。

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社會變亂到極點,必然會否極泰來,因此秦朝統一了天下。可惜秦始皇以法家得天下,還妄想以法家治天下。就好像得病吃藥好了,還想繼續吃法家這盤藥,結果吃得民怨沸騰,揭竿而起,短短十五年就給“吃死了”。


所以,漢初總結秦亡的教訓即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以馬上得天下,安能以馬上治天下”。亂世為儘快實現國家統一,往往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倘若治世時繼續折騰,是唯恐天下不亂嗎?

所以歷代君主在爭權奪位時,可以弒父,可以弒君,骨肉相殘,爾虞我詐也是“不拘小節”;然一旦權位穩定,無不提倡儒家的忠孝節義,因為這是維護社會穩定的根本之道。

故而兩千年來,但凡太平盛世,沒有不尊儒崇德的。一到亂世,戰國的百家爭鳴,魏晉的玄學,民國的“打倒孔家店”等都跳出來了。現在國家安定了,被打倒百年的儒學招牌又被樹立起來了,也是同樣的道理。


不遁之遁


孔子的思想主要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先秦的國家規模大多相當於今天歐洲國家的規模,所以靠強權足以控制。

但是,發展到中國這個規模,就需要在人文上有一個令人信服的理念,只有公平公正才能得民心,只有包羅萬有才能融合各地文化。

孔子宣揚的是,人類最基本最樸素的情感,天地君親師,是人進入社會都會遇到的問題,只有這種拋棄狹隘文化觀的人類普勢價值才能得到最大多數的贊同。

而秦國賴以成勢的法家文化是一種對抗文化,為了謀個特定目標,大家勒緊褲腰帶,萬眾一心,打倒敵人,一旦統一了,沒有敵人了,怎麼辦?難道跟自己人鬥,在窩裡橫?難道不應該享受人生嘛?難道不該為了平凡的人生,找到點可行的目標嗎?為什麼活?為了家人,為了幸福,為了更好的自己,難道不夠嗎?

儒家思想裡,沒有敵人,唯一的目標是超越自己,提升自己,不需要跟別人鬥,超越自己已經足夠了。所以儒家思想是適合大一統,適合自然發展的思想,戰爭只是極少數的情況,大多數需要找到生命的意義和動力所在。





心無羈絆夜未明


當時儒家學說也並不是主流,墨家與法家影響最大,李斯看出了儒家的軟弱無能,假大空談,不務實的虛偽心性,不適合當時開疆拓土,連年不斷的春秋大戰的需求?不但不能震國威提高士氣,還會影響到國家的安危?因此為絕懦弱無能的後患,才有了李斯建議"焚書坑儒"的行動,儒家學派的發展受到了極大壓制!

到了漢武帝時,為了愚弄,整治百姓,訓民為奴的政治需求,維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家天下統治,採納了馬屁精,跪舔皇權,斷了脊樑的哈巴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有利於愚民,治民,疲民,貧民,辱民之術,至此儒家才成為了害國坑民的主流學派!!!


鑫挺83563181


原因主要有五個方面,第一孔之說具有不務實際的主觀性,在解決客觀的具體問題上,工具價值低,又不具有切實操作性。第二孔之說逆歷史潮流,不附和當時代的求變尋新之趨勢,不具有歷史順流順勢而為的思想指導性。第三孔之說具有對君主的思言行的禁囚性,束縛自由,道德綁架性很過分,這是不被接受的。第四孔之說缺乏嚴謹完整的系統性,理論基礎不紮實,主張之中具有虛偽性飄渺性,其理論根本點沒有科學性,因此缺乏說服力。第五孔之儒學自以為是自命不凡自好為師的自戀性幼稚性太明顯了,其誇誇其談言過其實之處太多,其理論中深埋著極大的自相矛盾和難以自圓其說性說白了,其忽悠人的成分較大,當時代社會變化很大,統治者不可能看好一個誇誇其談的忽悠者。孔子及儒學者的好為人師居高訓教令人反感,別說高層頂層就是下層低層也不喜歡也有反感。儒學存在於中國歷史上已有二千多年了,其殘缺不全漏洞百出不切實際不合時宜又自相矛盾又不自圓其說的理論體系,卻是一代又一代的傳了下來,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們。直到近現代人們才用更認真更科學的態度來審視孔子儒學給其一個歷史性的總結,認可者有之,批評者有之,那其真價值到底如何呢?其實吧!從我個人的看法來說,早在孔子在世時人們就已經做出了評判與選擇,孔子沒有被重用儒學也沒有被看好,儒學之興已在孔子死後幾百年的事了,何以興起?何人促興?原因與動機不簡單值得認真的去了解。


吉利7702


孔子生在春秋末年,天下戰亂不斷,不是你徵就是我伐。在這個時候,各個國家的統治者需要的是能夠安邦定國的人才。換句話說,就是需要對內能夠通過變法使國家強大,對外可以提高軍事作戰能力兼併領土的人才,比如齊國的丞相管仲。

齊國在春秋時期,是第一個稱霸天下的國家,四方諸侯無有不從者。齊國之所以如此強大,就是因為齊桓公重用了管仲。管仲通過一系列的變法措施,使齊國一步步強盛起來,外交上更是軟硬兼施,使各國臣服。所謂“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說的就是管仲了。



孔子生前名望並不高,尤其是他遊說各國的時候,還是一個無名小卒。因為遊說不成,孔子在政治上沒有大展宏圖的機會,所以才靜下心來一心著書立說。《春秋》就是在此時而作。漸漸的,孔子的威望才一天比一天高起來,有很多人慕名前來拜師。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孔子的名聲才如日中天,一直統治了中國約兩千年。


孔子是儒家的代表,他的思想內容主要是仁義禮智信,強調的是個人修為。比如說,一個人應該懂禮貌,有學識,上要忠君,下要敬民,每天做好自己分內的工作,本本分分,不去做任何有損他人之事。這樣中庸的思想,治理國家尚可,它能夠使人民奴化,變得愚蠢,可以鞏固統治,所以被歷代統治者所採納。而在春秋時期,國家君主需要的是富國強兵,擴大領土,那當然就不能用孔子了。


妖嬈夜話


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觀,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與《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是一致的。孔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一個以暴力奪取江山的封建帝王,面對這套儒家思想理論,腦袋都會炸開了,反感、排斥、乃至扼殺儒家思想的傳播。統治者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靠的就是愚民騙術,一旦坐穩,一腳踹開這些愚民是不難想像的。



手機用戶5498255127


“孔子思想不被先秦統治者所推崇”這句話本身就是錯誤的。

原因在於所謂“先秦”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歷史時代,是指舊石器時代到戰國時代,經歷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戰國等歷史階段。狹義的先秦史研究的範圍,包含了中國從進入文明時代直到秦王朝建立這段時間,主要指夏、商、西周、春秋、戰國這幾個時期的歷史。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僅以狹義來論,孔子思想是傳承和弘揚夏、商、西周禮樂文明,換句話說孔子學說只是以周禮為範本對夏、商、周禮樂的總結,正是夏、商、周統治者所實施的。此其一。

其二,即使是孔子所處的春秋時期,可以說孔子學說也代表著正統。因為春秋時期是“狹天子以令諸侯”的爭霸年代,東周王朝仍然存在,各諸侯國仍在表面上承認其共主地位,當時的霸主仍然要藉助周天子的名義發號施令,去討伐別國的。也就是說即使是霸主也還不敢公開挑戰東周朝的“正統”地位,只是因為東周王朝的式微,不再具有控制各諸候國的能力,包括霸主在內的各諸侯國包藏禍心,各揣心腹事,不再對主子擁有忠心,不管是為了自保也好還是為了爭霸也好,都紛紛逾越禮制各行其事。在這種局勢下,孔子周遊列國勸說各諸侯國王真心擁護東周王朝為共主,實施仁政,對於弱小的諸侯國即使有那個心也沒那個膽;對於自認為有能力爭霸的諸侯國早夢想取東周而代之,怎能聽得進去孔子之言?請注意,這個時期不接受孔子之言不是東周王朝的大統治者,而是一個個諸候國的小統治者。

再後來,孔子死了,東周王朝也被諸候國秦國滅了,秦兼併六國,然,大秦大一統不過2 0年就被大漢朝取代,又經過68年,儒家學說重登正統地位。

如果從公元前256年東周王朝被秦所滅至公元前134年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止,儒家失去正統地位僅僅一百多年而已。即使從公元前475年戰國算起,儒家失去正統地位也只有341年。

所以正確的說法是:孔子思想不被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統治者所推崇的原因是各諸侯不是為了爭霸就是為了自保。


閒聊天下


在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實行的是叢林法則,所以,孔子的思想是脫離現實社會的。即便是今天,世界還存在霸權和反霸權的鬥爭,他的仁、義、禮、智、信對一個強盜國家,就是書呆子似的說教。中國的大門被列強武力打開後,才真正看到儒家教化的缺撼,所以,“五四”運動提出了砸爛孔家店的口號。對於孔孟思想還是應當批判地吸收,畢竟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