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乙生三子,长子是微子启,次之微子衍,为什么要传位于三子纣王?

无止境2


因为帝辛是嫡子,而微子启与微子衍虽然年长,却只是庶出,所以没有继承王位的优先权。更何况,帝辛虽然在各种演绎作品中,被描绘成了一个残暴不仁的暴君,但不可否认的是,帝辛是个相当孔武有力的帝王

《吕氏春秋》记载: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微子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纣母生微子启与中衍时,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


这一段话就很好说明了帝乙为什么将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小儿子帝辛——虽然微子启、微子衍与帝辛是同一个母亲,但是微子启与微子衍出生的时候,其母亲还只是妾室,所以两人都只能是庶出。而帝辛是其被扶正为王后之后出生的,所以就了嫡出

殷商时代,虽然嫡长子继承制还尚且没有定制,但也已经初具雏形。帝乙决定继承人的时候,帝辛的身份就让他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由于《封神演义》的广泛传播,也因为武王伐纣的需要,纣王向来被刻画成暴君,与夏桀同列。不过所谓成王败寇,其实澹奕认为帝辛不算是个暴君,也不是个明君,而与后世的汉武帝、隋炀帝类似

帝辛作为王子的时候,就天生神力而且高大威猛,得到了商王帝乙的宠爱。而帝辛登基以后,发动了对于诸夷部落的战争,使得商朝的疆域大规模扩大,淮水、长江流域纳入了其版图之中。也正因如此,让西部的周部落钻了空子。

那么总体来说,帝辛能够继承王位,主要就是因为他出生的时间,还有他杰出的能力。


澹奕


帝乙生三子,长子是微子启,次之微仲衍,却为何要传位于三子纣王?

小刘侃封神,接着跟大家侃!

帝乙是纣王的爹,他在位26年而死。

帝乙有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一奶同胞。老大微子启,老二微仲衍,老三就是纣王了。

很多人都会觉的奇怪,纣王的爹有三个儿子,纣王凭什么能坐上王位呢?

据《吕氏春秋》《帝王世纪》记载,微子、微仲与纣王三人同母,但是其母在生微子和微仲时尚未成为后,所以是庶子,而其母在生辛时已是王后,根据当时的礼法,辛是嫡子,被立为继承人。

这段话的意思,也就是说纣王虽然是帝乙的第三子,但他却是嫡子。

纣王之所以能坐上王位,这跟他母亲的身份变迁有很大的关系。

纣王的母亲生他的两个哥哥的时候,还不是王后。

而生了纣王的两个哥哥之后,纣王的母亲成为了王后。在此之后,纣王出生了。

商朝的礼法,便是王后生的儿子才有权利继承王位。

虽然微子启、微仲衍和纣王是一个妈,但那时候他们的妈妈身份低微,要么是一个妃子,要么是纣王的爹都还没坐上王位。

总而言之,他们不是王后所生,礼法才不管他们和纣王是不是一个妈。

人家都说钻法律的空子,纣王是钻了礼法的空子,这才是最好的一个出生决定命运的故事。

纣王这也算是几千年前子凭母贵的真实榜样。

不知道纣王的两个哥哥会不会在夜里哭醒,暗恨他们早生了几年,没能赶上纣王那逆天的运气。

当然,以上是吕氏春秋中记载纣王得到王位的原因。

但在封神演义里,纣王得到王位的原因又不相同了。

帝乙游於御园,领众文武玩赏牡丹,内飞云阁塌了一梁,寿王托梁换柱,力大无比;首相商容,上大夫梅伯、赵启等,上本立东宫,乃立李子寿王为太子。後帝乙在位叁十年而崩,托孤与太师闻仲,随立寿王为天子。

原文描述的寿王,便是纣王。

纣王因为力大无穷,托梁换柱,所以商容等人上奏立纣王为太子,之后帝乙死了,纣王顺利的继承了王位!

看了吕氏春秋和封神演义小说里的描述,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

吕氏春秋中纣王得到王位,是因为他的出生好,基本就算他运气好。

但封神演义里的描述,纣王得到王位,是因为他自己能力强。

小刘在思想上更倾向于封神演义里的描述,虽然知道那不是历史,但是在这个纣王得到王位的过程中,小刘看到了人的出生并不能决定一切,还要靠自己后天的能力,以及自己的奋斗。

纣王要是没有力大无穷的能力,他不会得到天子之位,纵然他有力大无穷的能力,但他关键时刻没有托梁换柱,他也一样得不到王位。

所以,小刘觉的,我们自己的出生无法改变,但我们能做到像纣王一样力大无穷托梁换柱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小刘侃封神,请关注!


小刘侃封神


个人能力突出!

商朝末年,各方势力蠢蠢欲动,四大诸侯所领的八百镇诸侯严重威胁着商朝的统治,虽然都以商朝为尊,但各地叛乱不断,所以继承人得慎重考虑。

此时,帝乙当政,有商容,梅伯,闻仲等一干大臣,眼看这些人渐渐老去,商朝的未来实在令人担忧。

这一天,帝乙带着大儿子微子启,二儿子微子衍,三儿子寿王和一干大臣去御花园散散心,此时老三已经被封为了寿王,这足以说明他比两个哥哥优秀,但是,江山社稷,这是头等大事,到底是立长还是立贤,一直困扰着帝乙。

此时,正是牡丹花开的季节,大家正专心的欣赏牡丹,突然,一阵妖风刮来,飞云阁塌了一梁,向众人砸去,众人被吓得瑟瑟发抖,眼看就要被砸中了,说时迟那时快,寿王单手接住了将要砸住众人的梁,托梁换柱这个成语由此而生。

寿王救下众人,众人自然心存感激,少不得在帝乙面前说他的好话,帝乙本来觉得老三是个败家玩意儿,做一个闲散的王爷就够了。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老三从小好色,好斗,没事的时候喜欢和狗熊老虎之类的玩玩自由搏击,看见漂亮姐姐就走不动道,把江山交给他实在是心里没底。但是老大老二,性格软弱,如何震慑这八百镇诸侯?算了,只有在矮个子中找拔尖的,于是,帝乙将寿王立为太子。

为了保险起见,还替老三取了东伯候姜桓楚之女,听说老将黄滚有一儿子勇猛无比,为了拉拢他,于是又去黄滚家下聘,将来黄滚的女儿长大了将成为贵妃。就这样,帝乙把能够拉拢的势力都拉拢过来了,临死前,还托孤于闻仲。

果然,纣王不负众望,当上了天子,他本人也颇具军事才能,屡次打败不服他的部落,但是,因为好色,最终还是葬送了江山……





幻影沐风


这里说的帝乙生三子,是说的帝乙的三个嫡子,长子为微子启,次子为仲衍,少子为受德。后来帝乙立少子受德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帝辛。

提起帝辛,人们可能更熟悉他的另一个称号:纣王,纣王的事迹用一句话总结:天下之恶皆归焉。 那么为什么帝辛能继位,而作为嫡长子的微子启和嫡次子的仲衍却无法继位呢?《吕氏春秋》的记载很有意思:

微子启、仲衍和受德虽为同一女子所生,即一母同胞,但微子启和仲衍生的不是时候,他们出生的时候,他们的母亲还只是一个妾室,所以微子启和仲衍只能算是庶子,而受德则是她当上王后以后生的,是正儿八经的嫡子。 所以在帝乙立嗣的时候,太史主张立真正的嫡长子受德为太子,于是就有了帝辛。

那么,这能不能算是一个理由呢?虽然牵强,也不是说不过去。商朝时期的继承制度很不成熟,可以说是很混乱。一般采用的是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相结合的继承制。兄终弟及继承制能最大限度的维护氏族的利益,但不利于加强王权。所以商朝会出现九王之乱以及不停的迁都现象,迁都固然有自然条件方面的原因,但更多的恐怕是新帝继位后为了加强王权而不得已的措施。 在商朝的大部分时候,都是兄终弟及,但当国家很强盛的时候,会出现父死子继的继承制,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武丁时期,采取父死子继的制度,后又经过帝祖甲改制,确立了基于宗法制的父死子继继承制,父死子继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但这种制度毕竟不够成熟,不够完善,难免有漏洞,执行起来就比较困难。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帝辛的继位。 前文说过,《吕氏春秋》中的说法比较牵强,但也不无道理,往深了说就是支持帝辛的一方和支持微子启的一方之间的角逐,很明显,支持帝辛的一方最终胜出,他们搬出了“三子虽一母,但微子启和仲衍生的时候,她为妾室,帝辛生的时候,她为王后。”这样的事实,来说明帝辛继位的合法性。但这种说法不足以令人信服。

帝辛能继位还有一个原因,恐怕就是作为幼子,更得帝乙和王后的疼爱。父母爱幼子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武姜疼爱幼子共叔段而不喜欢长子郑庄公;比如窦太后偏心刘武而不怎么喜欢汉景帝。但这两个例子都出现在嫡长子继承制已经成熟的条件下,因此过度疼爱幼子只会扰乱国家朝政。 当然,以上两个原因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四姑娘以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帝辛的才能,帝辛才智过人,有谋略,又战功赫赫。继位以后的帝辛杀伐果决,南征北战,为商朝开疆扩土。虽然他成了亡国之君,但商朝的灭亡实不是他一个人的过错。

当然,帝辛越过微子启继位,也埋下了隐患,那就是微子启的不满,连带着支持微子启的朝臣也对帝辛不满,之后他们存在的意义就是阻碍帝辛的统治,微子启最后更是和西岐周国勾结在一起,在牧野之战中助了周武王一臂之力。

周朝建立后,微子启因功被封在商朝旧都,建立宋国,微子启便做了宋国的开国国君,而仲衍成为宋国的第二位国君。


萧晓四姑娘


关于这个问题,正如有些答主所说,商朝年代过于久远,而且当时流传下来的甲骨文史料有限,很难给出确切的答案。

所以我目前只能根据已知的一些历史知识来推断,为何帝乙要传位给纣王。


纣王是最有能力的继承者

纣王是中国商朝著名的末代君王,本名帝辛,是历史上数一数二的亡国之君。虽然随着时代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史书把纣王描绘成了一个残暴无道,昏庸无能的君主,但是事实上,纣王其实能力过人的,这一点在司马迁的《史记》也有所体现。

据相关历史记载,纣王天资聪颖,闻见甚敏,才力过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抚梁易柱之力。而他的两个哥哥微子启和微仲衍比起他来就要差得多了。帝乙为了商朝未来的长远发展,选择英明神武的帝辛来当继承者是理所当然的。


纣王走大运成为了嫡长子

纣王的运气可以说是相当的好,在后世的帝王当中,估计也只有汉光武帝刘秀可以与之匹敌了,毕竟是可以召唤陨石的男人,无人能比。纣王的运气体现在哪里呢?根据《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微仲衍和纣王三个人是一母同胞的嫡亲三兄弟,只是他们的母亲在生两位哥哥的时候只是妾,到生纣王的时候已经成为了王后,是帝乙的正妻了。

中国的远古时代,早就有着不成文的传位标准,那就是传位要传给嫡长子。这种不成文的规定,最后在西周的时候以宗法制的形式正式的确立了下来,成为了后世皇位继承的不二选择。而纣王因为走了大运成了嫡长子,所以最后被帝乙确定下来成为了继承者。


我的结语

纣王本身能力非常突出,而且运气也是爆棚,如果不是他太作死的话,很有可能会成为千古明君。只可惜天意弄人,他最终成为了亡国之君。


各位亲爱的网友,你们觉得呢?


老魏聊历史


商代太久远,且留下的甲骨文很有限,也就是说史料不足。似乎没有甲骨文能说明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不过,后世有史家根据已知的商代的礼法制度推论了一个此事来龙去脉。其实也没什么高深的,大概齐也就是后世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只不过商代比较变态一些。





嫡长子继承制在中国的历史非常久远,从皇家世族到普通百姓,基本都是如此,嫡妻所生长子有优先继承权。但后世所谓的嫡长子,基本只要是嫡妻所生长子就行;子嗣稀少、原配无所出者,侧室扶正或者续弦填房的嫡妻所生长子也算嫡长子。但是,商代似乎比较变态一些,王位继承人必须是在职王后所生嫡子,也就是说,如果商王的原配王后无子,在原配王后被废或故去之后,由侧室扶正的王后身份为侧室时所生的儿子只能算庶子,而扶正为王后之后所生的儿子才能算作是嫡子,这之后才涉及到嫡长子继承权问题,而扶正之前所生的儿子是没有王位继承权的。(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商王在没有继位成为商王之前所生的儿子,不论嫡出、庶出都算作庶子,继位成为商王之后,在职王后所生的儿子才算是嫡子,个人觉得有待商榷)。



帝辛恰恰就是钻了这个空子,捡了个大便宜。他两个哥哥出生时,其母的身份还不是王后,所以二人只能算是庶子,没有王位继承权。而帝辛出生时其母已经被立为王后,所以帝辛自然就是嫡长子,有王位继承权。规则变态归变态,但必须遵守,一是命,二是运,同父同母所生,出生时间不同,也有嫡庶之分。不过,微子启却因祸得福,没有成为商王,自然也不会像他弟弟一样成为亡国之君(当然,微子启如果继位,商会不会亡国还不一定,这里不去讨论)。最后还成为了周代延续商王祭祀香火的一方诸侯宋国的国君(印象中还是五爵之首的公爵,吕尚那么牛掰,姜齐也不过侯爵而已),后世延续数百年富贵。



(大概是这么个意思,未必完全准确,不喜勿喷)


不务正业歪医生


首先根据《吕氏春秋》,《帝王世纪》里的记载来回答这个问题,微子启和微仲衍出生时他们的母亲尚为妾,被立为王后之后生的帝辛,根据嫡长子继承制,帝辛才算是嫡子,所以帝乙才立帝辛为储君。


然后我们再看看周朝军队攻入朝歌后,这三位的表现,帝辛,也就是我们大名鼎鼎的商纣王在摘星楼自焚,以身殉国。微子启呢?他持商王室宗庙礼器,来到周武王军营前,袒露上身,双手捆缚于背后,跪地膝进,左边有人牵羊,右边有人秉茅,向周武王请罪,而周武王呢?将他释放,宣布恢复他原有的公爵,获封宋国,他就是宋国的开国君主,宋微子,而微仲衍呢?虽然没有记载他也向周武王投降了,但宋微子死后,他继承了宋国国君之位成为宋国第二任国君,由此可见他肯定也和他大哥一起投了周武王!

但同为商王室的箕子呢?他不愿侍奉周朝而逃亡深山,最终东渡朝鲜,建立了箕氏朝鲜,这种鲜明的对比,我觉得能反应出一些问题,因为那段历史实在太久远了,缺乏可靠的史书记录可供参考,所以我们只能按照常理来推测。

有记载微子启曾与太师,少师策划出逃,结果是太师,少师连同内史叛逃周国,但是微子启没走,当然了这段历史到底是真是假,现在也是不得而知,但当我们把这段记载和微子启受封宋国联系在一起,不难得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或许微子启不满帝乙立帝辛为储君,早就暗通周国,企图颠覆商王朝,当然了这只是一个大胆的假设而已,朋友们读到此处大可不必当真。


那么帝乙除了因嫡长子继承制的因素而立帝辛之外,就没有别的原因了吗?其实不然,事实上帝辛并非很多史书中记载的那般荒淫残暴,相反他聪明敏捷,膂力过人,能言善辩,军事才能也很突出,我想基于此帝乙才会传位给他吧,帝辛的荒淫残暴始见于《尚书》,这本书是周朝的书,后朝进行一定程度的抹黑前朝,也是司空见惯了,但需要了解的是周人在《尚书》中只列举了帝辛六件恶事,可是后面的朝代却增加了不少,像西汉增加二十三件,东晋增加十三件等,于是帝辛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变成了十恶不赦的暴君,当然了可信度也就大大降低了。

还有就是,商朝虽然亡于帝辛之手,但确实不能把全部的罪过都加在他的身上,商朝也就商汤开国最初那些年还算平稳安定,之后发生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王室内乱—九世之乱,内乱导致商王朝持续内耗,实力长期衰退,对周围诸侯国的掌控持续减弱,到了帝辛时代,周国已经成为最大的诸侯国,占据的土地之广,实力之大足以对抗商王朝,我认为随着实力的扩大,周国君主的野心也一定会随之增长,这符合历史的发展走向,终于在帝辛率军征东夷的时候,周武王瞅准机会,出兵抄了帝辛的后门……



虽然周人不遗余力的宣扬帝辛的残暴,但后世也不乏为他伸冤的人,像子贡说过:“帝辛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意思就说帝辛的罪恶没有传言的那么多那么严重,还有伟大主席毛泽东同志也曾说过:“把纣王,秦始皇,曹操看做坏人是错误的,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他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

其实毛主席的这段话说的就很中肯,他熟读中国历史,这段话也比较可信,所以结合这段话和我前面所说的,最后可以再次大胆推测,帝乙为何传位给帝辛,原因可能就是,微子启,微仲衍人品,能力等各方面都并不出众,且又不是嫡出,而帝辛作为嫡子,才能在三子中是最出众的,面对江河日下的商王朝,只有帝辛有能力有机会重振商王朝当年的雄风,所以帝乙才会传位给帝辛。

因为商朝缺乏大量的正史记载,所以在这里我便畅所欲言,根据自己的了解进行猜测,而以上便是我的一家之言,供大家笑谈。

我是咸鱼,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咸鱼闲聊


三代我是不熟的。

《史记·殷本纪》:

帝乙长子曰微子启,【索隐】:微,国号。爵为子。启,名也。孔子家语云“微”或作“魏”,读从微音。邹本亦然也。启母贱,不得嗣。【索隐】:此以启与纣异母,而郑玄称为同母,依吕氏春秋,言母当生启时犹未正立,及生纣时始正为妃,故启大而庶,纣小而嫡。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集解】:谥法曰:“残义损善曰纣。”

《史记·宋微子世家》:

微子开者,【集解】:孔安国曰:“微,畿内国名。子,爵也。为纣卿士。”【索隐】:按:尚书微子之命篇云命微子启代殷後,今此名开者,避汉景帝讳也。殷帝乙之首子而帝纣之庶兄也。【索隐】:按:尚书亦以为殷王元子而是纣之兄。按:吕氏春秋云生微子时母犹为妾,及为妃而生纣。故微子为纣同母庶兄。

商朝的君位继承是出现过多次混乱的,最严重的时期叫“九世之乱”。后来暂时稳定下来,徐中舒《先秦史论稿》、王晖《商周文化比较研究》指出帝乙的高祖父祖甲建立了嫡子继承制。

立幼不立长,我接受长子是庶出、幼子是嫡出的说法。微子启死时有孙子却传位弟弟,

【集解】:礼记曰:“微子舍其孙腯而立衍也。”郑玄曰:“微子適子死,立其弟衍,殷礼也。”

可见宋国作为殷商的本家仍然延续一些殷商旧法,如兄终弟及,如宋宣公有子传穆公,穆公有子传宣公子殇公,结果又引发继承之争。宋桓公死后的继承人是嫡子襄公,而不是长子目夷,就是因为嫡庶之别。汉高祖的继承人也因此是刘盈而不是刘肥。

至于出生的时候母亲不是妻就一辈子是庶子了我只能说邪了门了,如果商朝一朝或者帝乙本人任性喜欢这种嫡庶标准我也无话可说。照这么算,是不是汉武帝也不是嫡子了?李治出生时是皇后的儿子,李承乾出生时是秦王妃的儿子,是不是李治也可以向李承乾叫板秀优越了?


代牧益州阎文平


题主想问的可能是古代的王位继承制度,可能疑问点在于古代不都是老大当太子等着做皇帝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吗?为何帝乙把王位传给了老三呢?

看来楼下一些回答,基本上答非所问,从《封神演义》角度来切入不错,但是这跟小说关系不是那么解读的,侃可不行。

纣王继位有制度保证

根据《中国政治制度史》所述,商朝的的最高统治者生前称“王”死后称“后”,晚期的统治者还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帝”字,如帝甲、帝乙、帝辛等。继承制度采取的是父子相传,商王的后妃制中,有的王不止有一个法定配偶。只要是该王的法定配偶,亦即正配王后,她们所生的儿子,都有权继承王位。

商朝但并未严格进行制度化,哪个儿子继承存在随机性,有时候需要竞争。这一点《史记》中的记载是错误的。

后来,

周灭商之后,西周统治者吸取商朝灭亡的教训,进一步发展了商朝就已出现的宗法制并使之制度化,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制度层面规定了兄长地位的不可动摇性。规定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到了后来封建社会一直沿用,虽然经过了各种改造,但基本上没走样。

以此造成了大量的宫廷流血时间,以至于生灵涂炭,有名的秦二世胡亥杀兄、隋炀帝杨广杀兄、李世民杀兄的玄武门之变、赵光义杀兄的烛光斧影、朱棣起军与自己的侄子朱允炆争夺皇位的靖难之役、康熙年间的八王夺嫡。

商朝年间没有确立必须由长子继承的制度,所以从此角度来说排行老三的纣王能继承王位是有合法性的。

小说家言可以听听

纣王能继位,还跟他的天资卓越有关系,《史记》记载:

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

不但脑子好使,还力气大,能徒手跟猛兽搏斗,而且情商高有战略眼光,帝乙肯定要给自己找一个靠谱的继承人的。

这一点在《封神演义》中做了发挥,说帝乙游园,飞云阁塌了一根大梁,吓得文武百官面经失色,当时还在做寿王的纣王单手托住大梁,顺利换了一根柱子,解救了危机,后来首相商容、上大夫梅伯、赵启等联合上书,立寿王做了太子,后来继承王位。

做了纣王以后,国家治理的也是井井有条,可是命不好赶上了封神大战,成为王朝更迭时代变迁的牺牲品。


何殊我


周公制礼作乐,才开始实行嫡长子继承。商估计还是选能不选长吧,帝辛天资聪颖,闻见甚敏,才力过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抚梁易柱之力,关键他还是帝乙少子,父母都疼老儿子,到今天都没变,深得帝乙欢心。而且这个帝辛干的还行,领土扩张不少,从他继位一直没停的扩张领土,打东夷,一个河南内陆国家,把从山东到福建都拿下了。要不是主力都去打东夷,周伙同其他几个诸侯背后捅商纣一刀,不一定捅的死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