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裡最不懂的還是荀彧,全心全力的幫助曹操,但為什麼最後卻要反對他稱王稱帝?

玄同閣傳統文化


古代的人,尤其是古代的有腦子的人,這裡的腦子不是罵人,誰還沒個腦子了,這裡主要指的是那些腦子裡有知識的讀書人,他們的節操往往是很高潔的,這高潔什麼意思呢?不為五斗米折腰是一方面,往往一旦出仕,對於現政權的忠誠是更有意義的一方面。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說這些什麼意思呢?三國著名謀士荀彧就是個名門望族,而且是個士族,天下響噹噹的名士,他的父親、爺爺都是為漢朝出仕的高官,到了荀彧這裡,三國了,漢朝沒了,也不能說沒了,還有個漢獻帝像狗一樣被人趕來趕去,有的嫌棄,有的仇視,這時候荀彧看出了漢獻帝的價值,慧眼識寶的把漢獻帝推薦給了曹操。

當然,推薦給曹操,荀彧是有自己的想法的,那就是讓曹操好好幹,當然,他也會輔佐曹操好好幹,幹什麼?興復漢室,讓曹操給漢朝打工,他們都為興復漢室出力,把劉備的蜀漢、東吳的孫權這些篡亂政權統統滅了,最後安定天下,給漢獻帝或者說漢室其他能代表漢朝的人一個囫圇交待。


也就是說,說來說去荀彧看著是幫曹操打江山,實際上他的初衷是為了興復漢室,而曹操只不過是他看上的平定天下的刀,說到這裡,其實荀彧為什麼反對曹操稱帝稱王的事實已經很清楚了,荀彧的意思是他們手牽手肩並肩一起為漢室賣命。

開始的時候曹操心裡面可能有想法,但並未表露心跡,八字還沒一撇,大家一起防蜀漢,打東吳打的起勁,不過幹活的時候荀彧想的是在給漢室賣命,曹操想的可是在為自己打江山,等到北方平定,曹操稱王,荀彧就發現了,雖然乾的活一樣,但兩人的志向相左。

但荀彧是個讀書人,縱使謀略天下,但曹操已成氣候,已不是他所能左右的,而且打來打去也沒打個明白,荀彧是覺得復漢無望了,等到曹操給他個空食盒,大概意思就是說這裡沒你的伙食了,咱倆分道揚鑣吧,當然,曹操給荀彧空食盒的問題,那是個歷史之謎,這樣解釋,也只是一愚之見。


歷史三日談


在三國裡荀彧是評分很高的謀士,最有影響力的便是力排眾議,鼓勵曹操跟袁紹打官渡之戰,分析了袁紹雖然兵多將廣,但謀士內部矛盾重重,顏良文丑有勇無謀,堅定了曹操對抗袁紹的信心,並取得了勝利,也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

荀彧雖然能力很強,但在三國時期,他還是不同於其他謀士的,簡單的說,別的謀士都在為自己的主公效力,而在荀彧心裡,他在為漢朝效力,他的理想是讓漢朝延續下去。如果曹操真的自立魏公,建魏國,那麼大漢皇帝隨時隨地便會被曹家取締,漢朝也將結束,所以荀彧內心是非常矛盾的,他的上級領導的做為跟自己的理想發生了嚴重的衝突,所以在所有人為曹操晉升魏公而歡呼雀躍時,荀彧選擇了沉默,最後用死亡結束的對自己內心折磨的終結。



實際上,像荀彧這樣一個天下名士,極重名節。東漢中後期,經學在整個精神層面統治者舉國上下的士人,其中大義名分是萬萬不容有失的。諸葛亮為何能罵死王朗,這也是佔了重要因素的。曹操操縱天子,但並未改漢室衣冠,這符合荀彧這樣的天下名士的需求,他們理想中的施政政體應該就是“天子垂拱”,然後士子臨朝。但曹操欲稱“魏公”,這就等於是像天下昭告,下一步,我就要取天子而代之啦。那這樣荀彧的名節就不保了,還成為了輔佐曹操的漢是奸臣。


螞蟻愛電影


荀彧,字文若,是曹操心腹,對其恩遇有加,荀彧在早年死心塌地的跟隨曹操,但是為什麼最後又反對曹操稱王呢???我覺得理由如下:

荀彧跟隨曹操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早期,荀彧原本在袁紹營帳下從事,袁紹也對他恩遇有加,但是後來荀彧覺得袁紹優柔寡斷不能成就大事,所以選擇棄袁選曹,這就改變了曹操和荀彧兩人的命運,荀彧初到曹操帳下,就被委以重任,而且荀彧也不負所望,並且向曹操推薦了很多人才,比如郭嘉,戲志才等,都是三國時期的頂級謀士,在曹操遠征徐州,是荀彧領眾人為曹操守住了立足之地防住了呂布的突襲,為曹操吞併中原保住了據點,做到患難與共,此刻曹操和荀彧的關係可以說是非常好的。


2。中期,中期就是迎獻帝和官渡之戰之間,在李傕郭汜二人犯上作亂且內訌的時候,獻帝逃亡,當時諸侯無人奉命前往,曹操本來也不想去,是荀彧力排眾議勸曹操迎獻帝,這才讓曹操取得了政治上的最大優勢,而且能夠出師有名,在得到獻帝這個棋子的同時,曹操有了很大的資本,開始四處平亂,而鎮守大本營的,處理後勤和軍國事情的都是荀彧,足以見得,曹操對荀彧的深信不疑,到官渡之戰,曹操抵擋袁紹,也是荀彧守後方,在曹操想退兵的時候,又是荀彧力勸曹操,這才有了後來的官渡大勝,袁家內訌,曹操吞併河北,在吞併河北,曹操統一北方的時候,曹操就開始居功自傲,此時郭嘉已去,曹操最信任謀士就是荀彧,並且荀彧的官職做的很高,曹操也逐漸對待獻帝不像之前的禮遇,已經開始目中無人了,此時,荀彧卻並沒有像曹操想的那樣忠心於他,而是覺得曹操完全不顧君臣禮儀,不合臣子作為,心中不滿甚大,此時曹操和荀彧關係已經出現不和了。


3。後期,後期曹操赤壁敗
北後,被進位為魏公,此時荀彧表達了不滿之意,認為曹操不該接受,當場指責曹操,曹操感到很震驚,因為自己最信任的謀士,竟然公開指責他,讓他大為惱火,由此關係進一步惡化,最後爆發是曹操被勸進為魏王,荀彧更是指責曹操,違背白馬盟誓,非劉姓者不能稱王,曹操感到更加生氣,荀彧又多日拖病不出,曹操就以探望名義,送東西給荀彧,逼其自盡。

荀彧和曹操是兩個關係很好,最初兩人都是以復興漢室為大業的,結果後來曹操捨棄了,荀彧還不忘復興漢室,因為最後理念的不同,二人矛盾升級,使得荀彧自盡,不得不說,沒有荀彧就沒有曹操的王霸大業,荀彧就好比蕭何,曹操就好比劉邦,沒有蕭何劉邦成不了大事的,可以說荀彧才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的第一人!!!


小弟木村


荀彧是曹操的頭號智囊,曾經忠心地輔佐曹操,曹操曾經也很信任他,但二人最終分道揚鑣,矛盾的核心是政治立場的不同。

矛盾開始:“九州制”風波

荀彧與曹操出現分歧,最早是因恢復“九州制”引起的。曹操佔領鄴縣後,有人建議他恢復古代的九州制,原因是在古代九州里冀州的面積最大,如果恢復古代的九州制曹操的勢力範圍將變得更大,“則天下易服”。

對這個建議曹操有點動心,但這件事提出後立即引來眾多反對,身在許縣的荀彧聽說後給曹操寫了信,表達了反對意見。

荀彧認為,現在如果依古制,那麼冀州的管轄範圍將包括現在的河東郡、馮翊郡、扶風郡、西河以及幽州、幷州的全部,這些地方本來人心就不穩,讓他們歸屬冀州,將會使大家更加不自安。如果因此引起叛亂,那麼天下大業就不好說了。

荀彧建議曹操先平定黃河以北的地區,修復舊都洛陽,之後南下荊州討伐劉表、劉璋等不肯朝貢的軍閥,使人人自安,等到天下大定之後再來議古制。

荀彧的這番表態說得很有道理,卻讓曹操吃了一驚。因為曹操動了恢復九州制的念頭後,想的不是擴大冀州地盤那麼簡單,背後還其它考慮,看來荀彧沒看到。

九州是一個地理概念,但它也是整個古制中的組成部分,只有把它與整個古制聯繫起來看才能洞悉曹操的心理。恢復地理或行政區劃上的九州制不是曹操想法的全部,甚至不是主要部分,借恢復九州制進而恢復已經廢除的其它政治制度才是要害。

當時的政治制度大都因襲於漢初,這套制度由漢高祖劉邦初創,經過漢武帝和漢光武帝等君王的不斷改造,與最初的形制已經有了很大不同。比如目前推行的三公制與漢朝初年的丞相制就區別很大,三公分了丞相的權力,有了制衡卻喪失了效率,東漢三公又長期被尚書檯等內朝官分權,有時形同虛設。

在曹操看來,即使漢高祖劉邦定下的制度有些也值得商榷,比如封爵制度,以前是五等爵制,即公、侯、伯、子、男,劉邦非要來一個白馬盟誓,稱“非劉氏不得封王”,斷了一般人的封王之路,異姓的臣子功勞再高,封到縣侯也就到頂了,逼得王莽這樣的人只好另找出路。

曹操想恢復九州制,行政區劃調整是第一步,後面還會陸續推行以恢復古制為重點的政治制度,目的是進一步加強自身集權,同時在爵位分封等方面有所突破。

第一步還沒有邁出去便遭到了荀彧乾脆利索的反對,荀彧的表態讓曹操不能不認真對待,荀彧不僅是自己事業上的第一功臣,而且在士人中很有號召力,自己手下相當一批官員都來自荀彧的推薦。

或許荀彧沒有看出自己的真實動機,就行政區劃調整本身發表了一些意見,但也有一種可能,他看到了自己的心思而執意反對,如果是那樣就麻煩了。

不管是哪一種情況,恢復“九州制”的提議都不能再進行下去了,曹操下令終止關於恢復“九州制”的討論,為此專門寫信給荀彧說:“不是先生及時提出反對意見,我要失去的可能更多!”話是這麼說的,但曹操的心裡很不是滋味。

矛盾升級:“伏皇后事件”

接著,荀彧與曹操之間發生了更大的衝突,這件事與伏皇后有關。

伏皇后是漢獻帝的皇后,官渡之前戰漢獻帝的董貴人及其父董承因謀反被殺,伏皇后悲憤不已,寫了一封言辭激烈的信給自己的父親伏完,讓伏完聯絡一些人除掉曹操。

伏完決心反抗曹操,他在背後也搞起了聯絡工作,而所找的人裡竟然有荀彧。伏完拿出皇后的信給荀彧看,荀彧看後意識到問題很嚴重,但他沒有作任何表示,以他的政治經驗不難判斷伏完父女的行動等於自殺,但他也沒有向曹操報告。

伏完聯絡的人裡還有自己的妻弟樊普,樊普害怕事後被誅連,就把這封信交給了曹操,曹操心裡有了防備,但沒有立即挑明。

過了很久之後荀彧也察覺到事情已經洩露了,擔心曹操追究。荀彧於是主動跑到鄴縣,勸曹操廢掉伏皇后,另立曹操自己的女兒為皇后。

曹操聽完顯得有些吃驚:“現在朝廷有伏皇后,我的女兒能配皇上只是因為我那一點微不足道的功勞而已,怎能有更進一步的奢望?”

荀彧解釋說:“伏皇后沒有兒子,性情兇險惡毒,以前還給她父親寫信,說了些大逆不道的話,所以應該廢掉她。”

荀彧想輕描淡寫地把那件事掩飾過去,但曹操很認真:“這件事以前怎麼沒聽你說過?”荀彧也假裝驚訝地說:“我前面向您報告過呀!”

可曹操仍然很認真,不給荀彧留任何機會:“這難道是小事嗎,我怎會忘記?”荀彧裝著又想了想說:“確實沒有報告過,可能是當初在官渡與袁紹相拒,不想打擾您,所以沒有說。”

曹操明白荀彧是在為自己圓場,放在以前他一定裝糊塗混過去,俗話說“看透別說透、還能做朋友”,不給對方臺階下通常並不是曹操的風格,但這一回曹操較真到底了,繼續追問:“官渡之戰以後為什麼不報告?”

荀彧終於無言以對,只有不停地檢討自己。史書稱,這件事使曹操對荀彧產生了嚴重不滿,只是表面上包容他而已。

矛盾激化:反對“五等爵制”

可惜荀彧仍然不放棄自己的政治觀點,漢獻帝建安十七年(212年)2月,董昭提議恢復“五等爵制”,此議與前面的恢復“九州制”目的相同,但荀彧繼續反對,曹操對荀彧徹底失望。

半年後,曹操親自指揮大軍遠征孫權,參戰的部隊先後在譙縣附近集結,曹操專門請漢獻帝派時任尚書令的荀彧代表朝廷到譙縣來慰問。

天子派大臣到前線勞軍是慣例,但由主持朝廷日常工作的荀彧親自前來是以前沒有過的。包括荀彧本人在內,許多人都注意到了這個細節,感覺將有什麼事發生。

果然,曹操隨後就以漢獻帝的名義發佈詔令改任荀彧為光祿大夫,不再擔任尚書令一職,同時繼續留在軍中“參丞相軍事”,即兼任曹操的軍事顧問。

改作閒職,又直接讓其成為自己的屬下,從這些任命看荀彧在曹操面前徹底“失寵”了,荀彧鬱悶至極,病了。

曹操率大軍推進到長江邊上的濡須口一帶,隨軍行動的荀彧因病留在了壽春,在這裡他的健康狀況迅速惡化,最終病逝於壽春,時年50歲。

矛盾背後:對漢室的態度

荀彧死後,關於他的死因在當時就有種種猜測。有的史書說荀彧是生病死的,有的說“以憂薨”,即因心情極度鬱悶而死,還有的甚至說荀彧是自殺。

有一部史籍寫道,曹操這時饋贈給荀彧一些吃的東西,荀彧打開後發現裡面是空的,荀彧很奇怪,之後感到這是曹操在暗示自己什麼,於是“飲藥而卒”。

另一部史籍記載,荀彧臨死前把與自己保存的重要文件都燒了,因而他一生提出過的許多奇策密謀都不再為世人所知。

荀彧究竟是怎麼死的?這個問題已無法有準確的答案了,不過有個事實很明確,那就是曹操對他越來越反感了,他已經從的“第一智囊”和事業的堅定支持者變成了曹操心中的“絆腳石”。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荀彧的政治理念與曹操產生了嚴重分歧,荀彧是漢室禮教薰陶和培養出來的傳統士人,他心中的皇權正統觀念很強,他幫助曹操,是希望曹操能匡扶漢室而不是取而自代。

荀彧與曹操的矛盾根源在於對漢室的態度,荀彧忠心於漢室,因而反對曹操稱王稱帝,從勸說曹操“奉天子”到反對“九州制”、“五等爵制”,荀彧的這個政治態度始終如一。

因為如此,就使得荀彧與曹操之間越走越遠,即使沒有突然離世,荀彧在曹操集團中的作用和使命也已經終結了。


南門太守


作為曹操第一謀士的荀彧,在曹操準備封公,加九錫的時候,提出反對意見,最後被曹操猜忌。接著曹操送他一個空的食盒,讓他憂懼而死這件事,確實讓人很不理解。

(荀彧劇照)

很多人都認為,荀彧積極幫助曹操平定天下,是為了幫助漢家天下。他並非是忠於曹操,而是忠於漢獻帝。他幫助曹操的目的,是希望曹操能夠幫助漢獻帝平定叛亂,統一江山。但是後來發現曹操有想做大,取代漢獻帝而獨掌天下的意思,因而才加以反對。

這個說法看起來有道理,但是如果仔細分析,就會發現說不過去。為什麼這麼說呢?

第一,荀彧一開始就投奔曹操,並未投奔漢獻帝。

荀彧因為帶著家人避難,到達冀州。當時冀州已經被袁紹奪取,袁紹聽說荀彧搬來住,專門跑去拜見他,把他引為上賓。可是荀彧卻認為袁紹是幹不了大事的人,離開袁紹,投奔曹操。要知道,當時漢獻帝並不在曹操那兒。顯然,他投奔曹操,是把他當明主看待,與忠於漢家天下是沒有關係的。

雖說後來他極力勸說曹操迎接漢獻帝,但也是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並非真心幫助漢獻帝。

(曹操劇照)

第二,漢獻帝與曹操發生過幾次衝突,荀彧從來沒有站出來說過話。

自從曹操挾持漢獻帝以後,漢獻帝因為不滿曹操把持朝政,和曹操有過幾次衝突。比如漢獻帝曾和董貴人的父親董承聯合起來,想把曹操拿下。曹操發現,對董貴人一家痛下殺手。這件事能夠發生,說明漢獻帝已經對曹操非常不滿,而當時荀彧並沒有說過一絲一毫規勸曹操的話。

荀彧給曹操的所有建議,都是勸他該如何進行戰略部署,如果做大做強,並沒有給過他要做“忠臣”之類的話。

第三,荀彧在其一生中,並沒有表達過忠誠於漢家天下的言行。

荀彧從小時候開始,都被當成一個可以匡扶明主奪取天下的謀士,包括南陽名士何顒說他有“王佐之才”,包括曹操稱他為“吾之子房”,他的定位都是幫助諸侯打天下的謀臣,而不是幫助皇帝實現“中興”的重臣。而且他的所有言行,都是幫助曹操實現“霸權”的。這些都與古代忠誠於舊王朝的忠臣形象沒有關係。

既然荀彧並沒有表現出忠誠於漢家天下的那一面,在曹操希望“封公”並“加九錫”的時候,他說出“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這樣的話,讓曹操做一個忠臣,就顯得畫風有些突兀,讓人深表懷疑。認為荀彧肯定是別的意思。是什麼意思呢?

(漢獻帝劇照)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從結果倒回去分析原因。

荀彧是怎麼死的?《魏氏春秋》裡面有個記載:“太祖饋彧食,發之乃空器也,於是飲藥而卒。”

就是說,曹操送了荀彧一個食盒,荀彧打開一看,發現裡面空無一物,什麼也沒有。於是荀彧“飲藥而卒”,也就是喝毒藥自殺了。

荀彧為什麼看到一個空盒子就自殺呢?很顯然,曹操這是向他表面,你已經無用了,只不過是一個空盒子而已。或者也可以說,你想要食物(官爵俸祿)對吧?我沒有給你的,只有一個空盒子。

把曹操送荀彧空盒子,和荀彧阻止曹操“封公”這件事聯繫起來,我們就明白了。原來曹操認為,荀彧反對他“封公”,並不是真的在維護漢家天下,而是想借此向曹操索要“封口費”。也就是說,你要想讓我別說,你就先封我一個高官厚祿再說。就算不和你一樣“封公”,提高一下我“侯”的級別,也是應該的。而曹操看懂了他這一點,偏偏不買荀彧的賬,送給他一個空“食盒”。荀彧一看見空食盒,雙方都把啞謎猜明白了。這樣一來,荀彧覺得沒有希望,也就自殺身亡了。

(參考資料:《三國志》《魏氏春秋》)


張生全精彩歷史


首先糾正題目上的一個錯誤,荀彧反對曹操稱魏公,並不存在反對曹操稱帝的說法,曹操最終也沒有稱帝。

三國裡,荀彧的行為和結局的確是一個組矛盾的事件。他一生輔佐曹操兢兢業業,最後反對曹操稱魏公,這在曹操的其他主要文臣武將中式是沒有的。荀彧全心全意輔佐曹操有以下幾點:



  1. 規劃統一北方藍圖,指定統一北方軍事路線。
  2. 公元191年,荀彧轉投曹操,曹操大悅:"吾之子房"。後來,曹操討打陶謙,呂布攻打甄城,荀彧泰然處之,守住了甄、範、東阿三城。
  3. 後來又勸曹操迎奉天子,從此曹操得以挾天子以令諸侯,政治上處於主動地位,對外代表中央。
  4. 舉賢任能。荀彧舉薦了荀攸、戲志才、郭嘉、陳群、司馬懿等人,個個都是一時俊傑。
  5. 居中持重。荀彧和荀攸分眾主內外,荀彧守備後方,為曹操的大後方提供保障,還為曹操籌辦糧餉、軍械等等。

荀彧是一個忠於漢室的人,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熱烈的愛國情懷,是漢室的榮耀。他的功績有目共睹,早年選擇曹操,是認定曹操有平定天下能力。後來,曹操稱魏公,荀彧堅持反對,來表達自己對漢室的忠臣。或許當年荀彧以為自己能夠讓曹操做個大漢的忠臣,但是自己看走眼了,但是他別無選擇,只有以死明志。後來曹操徵孫權,荀彧因病留壽春養病,不久憂鬱而死(一說曹操送了一個空盒,荀彧見之,服毒自殺)。


史徒行者


荀彧,有多少朋友讀成了“狗貨”了,錯了就點個贊😁😁😁😁😁😁😁😁😁



墮落之星光璀璨


荀彧無論是侍奉漢獻帝,還是曹操。一直都是以漢臣自居的,他的一生做事,都在彰顯生是大漢的人,死是大漢的鬼這一作風。

大家都不明白為何荀彧全心全意的幫助曹操,在曹操要稱魏公的時候,他卻要站出來公然的反對曹操呢?

說白了直到曹操要稱魏公的時候,荀彧才看懂曹操的野心,原來曹操一直都是在打著恢復漢室的名義,為自己統一天下呀。漢獻帝就是一個傀儡,自己就是被曹操利用的一個工具。

這時候荀彧才想到,只有自己恢復漢室的心沒有變。

但是,曹操卻在羽翼豐滿的時候,改變了心志。可是,此刻荀彧即使看透了曹操,他也無能為力了。

曹操要想殺他,他也只有把脖子伸過去,讓曹操剁上一刀。

下面我們看看荀彧是如何幫助曹操成就霸業,然後又如何被曹操殺害的?

這一切要從漢室衰微,董卓開始亂政開始說起吧。

那時候的董卓在東都洛陽無惡不作,又是廢帝,又是搶劫,搞得天下大亂,雞犬不寧。各路諸侯,都在集結兵力,想去討伐董卓。

但是,最終前去和董卓交戰的只有曹操和孫堅。

曹操被打了一個大敗,灰溜溜的跑了回來,這一次曹操是差點喪命呀。

雖然此刻曹操的勢力小,但是曹操給了天下人一種,他有一種要恢復漢室的雄心壯志。荀彧看到曹操的舉動,覺得曹操和自己的三觀一致,也就投靠了曹操。

其實荀彧要是想找一顆大樹來依靠,他完全可以去投奔袁紹的。

但是,袁紹這個人,荀彧覺得靠不住,他勢力是不小。但是,袁紹一門心思地想自立。根本沒有恢復天下的心思。

所以,這就是荀彧舍袁紹,投奔曹操的緣由。

這時候可以說荀彧和曹操的心思是一樣的,要恢復漢室,再加上漢獻帝在曹操的手上。曹操就是漢獻帝手裡的一把快刀,荀彧只有通過曹操這把快刀,來為漢獻帝恢復祖宗的基業,僅此而已。

當然這只是荀彧單方面這麼認為的。

可以說這時候曹操在前線打仗,他的智囊就是荀彧,而且他還把荀彧比作是他的“子房”。大家都知道子房,那就是張良呀,張良輔佐劉邦建立漢朝,是大漢說一不二的功臣。可見荀彧對曹操來說多麼重要。

曹操之所以能迅速壯大,並且統一北方,都是因為在官渡之戰的時候,他打敗了袁紹。這一戰曹操是以少勝多的。

曹操之所以最後能取得勝利,就是荀彧的智謀在起著作用。

當時曹操的三萬大軍被袁紹打的真的是到了吃土的地步了。曹操給荀彧寫信,說自己不想堅持了,要撤軍。

荀彧告訴曹操,這時候千萬不要撤呀,在堅持三兩個月,袁紹必敗無疑。

荀彧還給曹操列舉了,袁紹必敗的原因。

大致就是袁紹內部不和,時間一久,他們肯定會因為利益分配不均,而起內訌的。到時候袁紹就會不戰而敗。

曹操只好聽了荀彧的勸解,在堅持一下,看看情況。

結果沒多久,袁紹的大營果然出了亂子。袁紹的智囊之一,許攸因為被人排擠了出來,他就來投靠曹操了。

就是許攸告訴曹操,想要打敗袁紹,只要把他在烏巢的糧食給燒了就可以了。結果袁紹就是在曹操把他的軍糧給燒掉之後,被曹操打敗的。

曹操打敗袁紹之後,名聲大振,他的團隊也越來越大了,投奔他的人才,也越來越多了。隨後曹操開始統一北方了,還順勢把勢力很大的劉表給滅了。

因為曹操的功勞大,他的地位隨之也提升了,漸漸的曹操就不把漢獻帝給放在眼裡了。可是,這一切都不是荀彧想看到的。

荀彧在曹操軍裡威望很大,曹操希望讓荀彧領頭,開始給漢獻帝提議,把他給封為魏公。要知道漢代三國的時候,公是可以單獨開府議事,擁有軍隊的。

若是曹操被封為魏公之後,他就和建立了一個獨立王國沒有什麼區別。曹操有意的讓別人去提醒荀彧,讓荀彧給漢獻帝提及此事。

荀彧不幹,他是喘著明白裝糊塗,他說你們若是提議曹操當魏公,那就是陷曹操於不仁不義之地。我還不知道曹操呀,他是一心為國,想恢復大漢基業的。

荀彧沒有成就曹操的打算,當曹操知道這件事之後,就把荀彧給調離了大漢朝廷。讓他去參加去了。就是在參加的時候,曹操送了荀彧一個空盒子。

荀彧看了之後,就選擇了自殺。

所以說荀彧壓根就沒想過曹操會想要自立。可能是荀彧太單純了,導致了他錯信了曹操。然後導致了自己的死亡。


史學達人


為什麼荀彧反對曹操稱王稱帝?

我和很多人認為的不一樣,荀彧反對曹操稱王稱帝,不是說他走到了曹操的對立,而是有諸多因素:

一、曹操沒有完成統一大業,荀彧認為他稱王稱帝的時機尚不成熟。

二、荀彧作為一個漢朝舊臣走到曹操陣營,他想保住那塊士大夫的遮羞布,不想在後世留下太多罵名。

三、荀彧持重的特性,讓他害怕出現王莾末期光武中興這樣的情況,取代漢朝尚無成功的例子。即便只有1%的可能性,荀彧也會防範於未然,何況當時劉氏宗族象劉備這樣人仍有很強的實力。他反對曹操稱魏公魏王,就希望,萬一出現反覆的情況,他的做法可以為荀氏留下一點血脈。

荀彧他決無走到曹操對立面的可能,但他的做法還是激怒了曹操,最終荀彧以死來了結。


羽書遲


荀彧,字文若,年少時便被時人稱為“王佐之才”,本為袁紹座上賓,後棄袁投曹。前期盡心盡力輔佐曹操,幫助曹操統一北方,時荀彧位居首功。然而後來因為反對曹操稱公,荀彧與曹操二人自此分道揚鑣,這一前一後,反差明顯,最後荀彧甚至以自殺明志!那麼荀彧究竟為何最初全心全力的幫助曹操,又為何最後反對曹操稱王稱帝呢?

志同道合,一心為漢

荀彧當初跟著曹操是要為漢室打天下的,人們都認為曹操是漢賊,於是想當然的以為曹操一直是漢賊。那麼事實情況真的如此嗎?非也。早期, 曹操和荀彧一樣,都是漢臣。一開始曹操也是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招兵買馬,吸引了一大批謀士來效力,其中就包括荀彧。荀彧原來是袁紹的謀士,看出袁紹用人唯親,而且性格善變、胸無謀略,見事遲,終究成就不了大事,才投靠到曹操麾下。有“王佐之才”的荀彧,選中了“有命世之才”的曹操,遂組成了一對黃金組合。當時李傕、郭汜之亂後,漢獻帝趁機逃出長安,發佈詔書讓各路諸侯前來救駕,但是隻有遠在兗州實力有限的曹操聽從荀彧的建議,將漢獻帝迎往許都。荀彧深知,漢朝的天下沒有什麼比天子更有號召力,做什麼事情都可以師出有名。曹操是臣是賊,荀彧當然看得出來,如果荀彧認為曹操是賊根本不可能一直幫曹操。

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記載:

立後數言於帝曰:“天命有去就,五行不常盛,代火者土也,承漢者魏也,能安天下者,曹姓也,唯委任曹氏而已。”公聞之,使人語立曰:“知公忠於朝廷,然天道深遠,幸勿多言。”

曹操剛剛奉迎天子時,侍中太史令王立曾經多次勸曹操廢漢帝代之,但是曹操立馬說道:我知道你忠於朝廷,但天道深遠,誰也不清楚,不要再說了。由此可見曹操當時並無代漢自立的想法。

道不同,不相為謀

曹操原來唯一懼怕的對手就是袁紹,一舉掃清北方袁氏勢力後,曹操的實力一躍變成了最強。而這也使曹操的心態產生了變化。

公元208年,曹操廢三公,重設丞相併自封為丞相,其野心昭然若揭。董昭想上奏讓獻帝封曹操為魏公,在上奏前董昭曾拿此事詢問荀彧意見時,荀彧說:“曹公興義兵以助朝廷,志慮忠純,君子愛人以德,我們不應該讓丞相做這種大逆不道的事。”此時的荀彧仍然對曹操抱有幻想。

然而到公元212年5月,董昭等大臣再次上奏漢獻帝,說曹操平定北方功蓋千秋,應該冊封為魏公。曹操沒有推辭,欣然接受。曹操封公,加九錫,這基本就算擺明了要走王莽的路了。荀彧才明白他和曹操無可調和了。而曹操從荀彧對他的反對中,也看出荀彧不會和他一條心。反對曹操稱公的人,沒有一個是曹操陣營的。而曹操陣營的除了荀彧也再無他人。

事已至此,荀彧繼續輔佐曹操豈不是助紂為虐?但已年過五巡又能離曹操而去嗎?在進退兩難之際,荀彧終於選擇了以死明志!

生食漢碌,死為漢臣。 回顧兩人二十多年合作經歷,荀彧一開始就沒有看出來曹操是個奸臣。想當年曹操首倡義兵號召天下英雄討伐董卓來看,就真的是一個大忠臣。只是後來曹操戰勝袁紹,陡然變成最強的割據勢力,其心態變化了。曹操從一開始並不是奸臣,所以荀彧會不遺餘力的幫助他。幫助曹操就是幫助朝廷,如果曹操被滅,漢帝又要流離失所。但是自從曹操滅了袁紹後,便開始慢慢產生了不臣之心,這是荀彧不能控制和左右的。為了勸曹操不要稱公,荀彧選擇了反對曹操,最後反對無效,荀彧以死明志。這就是荀彧前後矛盾的真實原因!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